•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工作投入、組織文化及學校效能之差異分析 . 7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工作投入、組織文化及學校效能之差異分析 . 73

© 作認同」(t=.48,p>.05)、「工作參與」(t=.31,p>.05)、「工作評價」(t=1.73,p

>.05),則未達顯著差異。

© 高於其他年齡層教師,但整體教師工作投入未達顯著水準(F=1.54,p>.05),故 不同年齡之教師知覺教師工作投入的平均得分無顯著差異。以下茲說明量表各分 層面之得分情形。

(二) 在各層面上的差異

再就教師工作投入各層面進行 F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在「工作投入」(F=1.97,

p>.05)「工作熱情」(F=1.96,p>.05)、「工作認同」(F=.96,p>.05)、「工作

層面 年齡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

參與」(F=.78,p>.05)、「工作評價」(F=1.01,p>.05)等,不同年齡均未達顯 著差異。

©

© 高於其他職務教師,但整體教師工作投入未達顯著水準(F=1.98,p>.05),故不 同職務之教師知覺教師工作投入的平均得分無顯著差異。以下茲說明量表各分層 面之得分情形。

(二) 在各層面上的差異

再就教師工作投入各層面進行 F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在「工作投入」(F=1.09,

p>.05)、「工作熱情」(F=1.14,p>.05)、「工作認同」(F=1.42,p>.05)、「工作 評價」(F=.58,p>.05)等,不同職務均未達顯著差異,唯有「工作參與」(F=.3.88,

p<.05)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事後比較,擔任教師兼主任在工作參與知覺高 於級任導師及科任教師。

©

(F=3.03,p<.05),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結果並不顯著。以下茲說明量表 各分層面之得分情形。

(二) 在各層面上的差異

再就教師工作投入各層面進行 F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在「工作投入」(F=2.47,

p>.05)、「工作熱情」(F=2.49,p>.05)、「工作參與」(F=2.16,p>.05)、「工作 評價」(F=1.33,p7>.05)等,不同任教年資均未達顯著差異,唯有「工作認同」

(F=5.60,p<.05)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事後比較,任教年資 5 年(含)以下、

21 年(含)以上教師之工作認同知覺高於 6-10 年年資之教師。

© 教師工作投入」並無顯著的差異(t=1.88,p>.05);一般地區得分平均數(M=3.99)

低於偏遠地區(M=4.11)。以下茲說明量表各分層面之得分情形。

(二) 在各層面上的差異

再就教師工作投入各層面進行 t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學校地區,在部份 層面有顯著差異,在「工作參與」(t=2.79,p<.05)層面有顯著差異,顯示偏遠 地區教師知覺的工作參與較高;而在「工作投入」(t=.24,p>.05)、「工作熱情」

(t=1.15,p>.05)、「工作認同」(t=1.12,p>.05)、「工作評價」(t=1.56,p>.05),

則未達顯著差異。

七、 學校規模

下述分析將以國小學校規模為自變項,教師在覺知教師工作投入各層面為依 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結果整理如表 32 所示。

©

*p<.05,**p<.01

(一) 在總量上的差異

©

p<.05)兩個層面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事後比較,25 班(含)以上之工作投入 知覺高於 7-12 班;而在工作參與知覺上 7-12 班卻高於 25 班(含)以上。

© 教師工作投入」並無顯著的差異(t=1.52,p>.05);41 年以上學校歷史得分平均 數(M=4.00)低於 1-40 年(M=4.20)。以下茲說明量表各分層面之得分情形。

(二) 在各層面上的差異

再就教師工作投入各層面進行 t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學校歷史,在部份 層面有顯著差異,在「工作認同」(t=2.14,p<.05)層面有顯著差異,顯示 1-40 年學校歷史的教師知覺的工作認同較高;而在「工作投入」(t=.95,p>.05)、「工 作熱情」(t=.87,p>.05)、「工作參與」(t=1.37,p>.05)、「工作評價」(t=.93,p

>.05),則未達顯著差異。

©

n.s.各組無顯著差異,*p<.05,**p<.01

(一) 在性別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性別的整體教師工作投入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 果則與李柏蓉(2006)、林榮家(2009)、王意蘭(2011)相異;此一結果則與鍾佩蓁 (2004)、陳玫妤(2005)、賴秋江(2006)、郭正忠(2006)、黃坤謨(2008)、紀秀娥(2009)、

胡椿敏(2009)、蔡正凡(2012)相符。假設 1-1: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對教師工作投 入知覺有顯著差異,獲得部份支持;顯示教育現場中,無論男性、女性教師皆對 果則與鍾佩蓁(2004)、陳東星(2004)、陳玫妤(2005) 、李柏蓉(2006)、郭正忠(2006)、

賴秋江(2006)相異;此一結果則與黃坤謨(2008)、紀秀娥(2009)、胡椿敏(200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符。假設 1-2: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對教師工作投入知覺有顯著差異,未獲得 支持。儘管教學經驗雖然是日積月累,但教育現場時常出現各種新興教學議題、

平台及教育政策的施行,皆須用心參與觀察及時時學習,所以無論是哪一年齡層 的教師,絕不能自恃其經驗豐富,反倒是必須隨時虛心學習,留意國內外教育相 關趨勢,充實教學知能。

(三) 在最高學歷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學歷的整體教師工作投入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 果則與賴秋江(2006)、林榮家(2009)相異;此一結果則與陳東星(2004)、鍾佩蓁 (2004)、陳玫妤(2005)、郭正忠(2006)、黃坤謨(2008)、紀秀娥(2009)、胡椿敏(2009)、

蔡正凡(2012)相符。假設 1-3:不同最高學歷之國小教師對教師工作投入知覺有 顯著差異,未獲得支持,推究其原因,現今師資來源多元,平時積極投入於教學 相關事務,無論學歷如何,皆須完成校內或班級各項相關活動,因此無差異存在。

(四) 在擔任職務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職務的整體教師工作投入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 果則與鍾佩蓁(2004)、陳東星(2004)、陳玫妤(2005)、賴秋江(2006)、林榮家(2009) 郭正忠(2006)、黃坤謨(2008)、紀秀娥(2009)相異;此一結果則與胡椿敏(2009)、

蔡正凡(2012) 相符,但從分層面分析結果得知,在「工作參與」層面中,教師 兼主任則顯示出較高的知覺。假設 1-4: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對教師工作投 入知覺有顯著差異,獲得部份支持;推究其原因,每一位教師皆為整個學校運作 順利的重要功臣,並非只有擔任行政職的教育人員就能完成校內相關事務,因此 無差異存在。

(五) 在任教年資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任教年資的整體教師工作投入達到顯著水準,但經雪 菲事後比較發現各組間並無顯著差異,與鍾佩蓁(2004)、蔡正凡(2012)之研究結 果相符,而研究結果則與陳東星(2004)、陳玫妤(2005)、賴秋江(2006)、郭正忠 (2006)、李柏蓉(2006)、林榮家(2009)相異,但在「工作認同」層面上,可以發現 任教 5 年(含)以下、21 年(含)以上教師得分高於任教 6-10 年教師。假設 1-5:不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同任教年資之國小教師對教師工作投入知覺有顯著差異,獲得部份支持。可能原 因為任教 5 年以下為新進老師,尚未組織家庭,而 21 年以上之教師因其子女已 長大等因素,較其他任教年齡層更能全心投入教育工作。

(六) 在學校地區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學校地區的整體教師工作投入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 究結果則與林榮家(2009)、紀秀娥(2009)相異;此一結果則與胡椿敏(2009)、蔡正 凡(2012)、鍾佩蓁(2004)、陳東星(2004)、陳玫妤(2005)、郭正忠(2006)、黃坤謨 (2008) 相符,但在「工作參與」層面上,可以發現任教偏遠地區教師得分高於 任教一般地區教師。假設 1-6:不同學校地區之國小教師對教師工作投入知覺有 顯著差異,獲得部份支持。推究其原因,不管是一般地區或偏遠地區,學校內的 每一位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皆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柱石,每一位老師都秉持教育 專業,積極投入教學。

(七) 在學校規模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學校地區的整體教師工作投入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 究結果則與陳東星(2004)、黃坤謨(2008)、林榮家(2009)、紀秀娥(2009)、蔡正凡 (2012)相異;此一結果則與鍾佩蓁(2004)、陳玫妤(2005)、賴秋江(2006)、李柏蓉 (2006)、郭正忠(2006)、胡椿敏(2009)相符,但在「工作投入」層面上,25 班(含) 以上之學校規模得分高於 7-12 班,又在「工作參與」層面上,7-12 班之學校規 模得分卻是高於 25 班(含)以上學校。假設 1-7: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對教師 工作投入知覺有顯著差異,獲得部份支持。推論其原因可能為無論學校規大小,

校內推行的各項活動都類似,並不因學校規模小而免除活動,仍與一般大學校推 行的例行活動相當,因此無差異存在。

(八) 在學校歷史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學校歷史的整體教師工作投入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 究結果則與蔡正凡(2012)相異;此一結果則與郭正忠(2006)、黃坤謨(2008)、胡椿 敏(2009) 相符,但在「工作認同」層面上,學校歷史 1-40 年之學校得分高於學 校歷史 41 年以上之學校。假設 1-8:不同學校歷史之國小教師對教師工作投入知

© 著的差異(t=.02,p>.05);男性教師得分平均數(M=3.871)低於女性教師(M=3.872)。 以下茲說明量表各分層面得分情形。

(二) 在各層面上的差異

再就學校組織文化各層面進行 t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不同性別教師,在部份 層面未有顯著差異,在「傳統型文化」(t=.18,p>.05)、「創意型文化」(t=.20,p

>.05)、「支持型文化」(t=.10,p>.05)等,不同性別均未達顯著。

©

©

©

©

n.s.各組無顯著差異,*p﹤.05,**p﹤.01

(一) 在總量表上的差異

由表 39 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整體學校組織文化達顯著水準

(F=2.63,p<.05),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結果並不顯著。以下茲說明量表 各分層面得分情形。

(二) 在各層面上的差異

再就學校組織文化各層面進行 F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在「傳統型文化」(F=.70,

p>.05)、「支持型文化」(F=1.86,p>.05)等,不同任教年資均未達顯著差異,

唯有「創意型文化」(F=4.40,p<.05)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事後比較,任教 年資 5 年(含)以下教師創意型文化知覺高於 6-10 年、11-20 年年資之教師。

©

*p<.05,**p<.01

(一) 在總量表上的差異

由表 40 的 t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學校地區的宜蘭縣國小教師在「整體 學校組織文化」有顯著的差異(t=2.56,p<.05);一般地區得分平均數(M=3.84)

低於偏遠地區(M=4.02)。以下茲說明量表各分層面得分情形。

©

唯有「創意型文化」(F=4.07,p<.05)層面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事後比較,

6 班(含)以下之創意型文化知覺高於 25 班(含)以上。

©

*p﹤.05,**p﹤.01

(一) 在總量表上的差異

由表 42 的 t 考驗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學校歷史的宜蘭縣國小教師在「整體 學校組織文化」達顯著的差異(t=3.07,p<.05);41 年以上學校歷史得分平均數

(M=3.86)低於 1-40 年(M=4.13)。以下茲說明量表各分層面得分情形。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43

不同背景變項之宜蘭縣國小教師在學校組織文化的差異分析總表

層面

背景變項 傳統型文化 創意型文化 支持型文化 學校組織文化

性別 (1)男 (2)女

年齡

(1)30 歲以下 (2)31-40 歲 (3)41-50 歲 (4)51 歲以上

最高學歷

(1)一般大學院校畢業 (2)師範院校或教育大學畢業 (3)研究所以上畢業

擔任職務

(1)教師兼主任 (2)教師兼組長 (3)級任導師 (4)科任教師

任教年資

(1)5 年(含)以下 (2)6-10 年 (3)11-20 年 (4)21 年(含)以上

(1)>(2) (1)>(3)

n.s.

學校地區

(1)一般地區

(2)偏遠地區 (2)>(1) (2)>(1) (2)>(1)

學校規模

(1)6 班(含)以下 (2)7-12 班 (3)13-24 班 (4)25 班(含)以上

(1)>(4)

學校歷史 (1)1-40 年

(2)41 年以上 (1)>(2) (1)>(2)

n.s.各組無顯著差異,*p<.05,**p<.01

(一) 在性別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性別的整體學校組織文化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 果則與陳燕慧(2002)、胡椿敏(2009)、李健慧(2010)、林蕙薌(2012)相異;此一結 果則與陳文慶(2008)、吳秀卿(2011)相符。顯示教育現場中,無論男性、女性教師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皆對學校組織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無差異存在;因此假設 2-1:不同性別 之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文化知覺有顯著差異,未獲得支持。

(二) 在年齡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年齡的整體學校組織文化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 果則與陳燕慧(2002)、古椿宏(2008)、胡椿敏(2009)、林蕙薌(2012)相異;此一結 果則與陳文慶(2008)、李健慧(2010)、吳秀卿(2011)相符。顯示教育現場中,無論 哪一年齡層教師皆對學校組織文化都有相當程度的認知,無差異存在;因此假設 2-2: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文化知覺有顯著差異,未獲得支持。

(三) 在最高學歷方面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學歷的整體學校組織文化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 果與陳燕慧(2002)、陳文慶(2008)、胡椿敏(2009)、李健慧(2010)、林蕙薌(2012)、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學歷的整體學校組織文化上未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 果與陳燕慧(2002)、陳文慶(2008)、胡椿敏(2009)、李健慧(2010)、林蕙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