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探問死亡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節 不關機的人生

一 、 死 亡 有 什 麼 不 好 ?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87,是我放在最後想跟探索團體的孩子 們討論的書。那時來聽故事的孩子很多,高達十五人,有的孩子在前一節大下 課跑去玩,玩得滿頭大汗。當他們進到教室都覺得很熱,一屁股坐在地上,完 全不想坐在椅子上聽故事,圖書室變得有些吵鬧。光是書名,這群一年級小孩 就爭辯了許久88

嘉婧:只要快樂,不要哭拉,可以嗎?

玥如:哭泣吧!

宥家:書名好多喔!

婕雯:是哭泣啦!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

嘉婧:是哭拉啦!只要快樂不要哭拉,可以嗎?

嘉婧:老師,妳可以再讓我看一下封面嗎?這個是哭拉嗎?

柏彣:讓我看一下封面,只要快樂,不要哭拉。

湘亭:有一些書的後面都有字。

85 參考自《信仰本能》,頁 160。

86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頁 310。

87 文:于爾克‧舒比格,圖: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翻譯:侯淑玲,《只要快樂不要哭 泣,可以嗎?》。台北:大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

88 節錄自 107 年 6 月 4 日討論錄音資料。

78

柏彣:這本書的名字是,只要快樂,不要哭拉嗎?

從熟悉的事物來學習,對一年級小孩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像是從學過的

「拉」來推測「泣」的讀音。

嘉婧:可以開始唸故事了嗎?

我:今天一樣先聽文字,然後在心裡想像故事的畫面。先看一下封面圖畫的 風格,是長這個樣子喔!猜猜看畫家會怎麼畫。

由於這不是國語課,我並沒有要教導孩子泣和拉有什麼不同,於是我就一如往 常的念了書名,說起故事。

故事裡有個村落,裡面的人只要一出生就會健康的長大成人,不僅不會蛀 牙,不會長皺紋,連他們製造出來的物品都不會壞掉,不管用了多久,一切完 好如新。在這個村落,不存在著時間的概念,像是第一個小時、第二個小 時……,不會有人這樣用,當然也不會有最後一個小時這樣的說法。村落裡的 人每天都過得很平安很美好,直到「死亡」走進來。死亡打著赤腳走進村裡,

身上滿布塵土,看起來旅行一段時日。「死亡」一走進村中,就跌個踉蹌,腳受 傷了。跌倒的動作引來村民的一陣大笑,因為他們從來沒看過人會跌倒,於是 紛紛模仿起來。由於「死亡」腳受傷,無法繼續旅行,所以暫時在村裡過夜。

「死亡」就在一個存放乾草的倉庫裡夜宿。當他抽菸打發時間,一個不留神,

卻引發了大火,火燒掉了房子,也燒掉了人。村里的人看著趴在地上一動也不 動的小男孩,都驚愕不已,不停的質問:「到底他去哪裡?」「死亡」沒有多做 回應,只是邊流下眼淚邊將死去的男孩擦拭乾淨,再用木頭做了一個木箱安放 死去的男孩,他告訴村裡的人,那叫箱子叫棺材。「死亡」還教導村人們,如何 為死者進行葬禮。當「死亡」離開村莊,村里的人一邊重建家園,一邊含淚向 他道別。自此,村裡的人會關心周遭的人,見面會互相問好,遠行也會給予祝 福。

79

當故事來到死亡需要夜宿村莊裡,所以我向學生詢問:「我可以住進你們家 嗎?」,孩子們思考著。

玥如:不要,你是陌生人。我不知道你會對我們家人做什麼事。

荺蓉:善良的人就可以。

嘉婧:我不要死亡來我們家,我怕他把我媽媽殺死,我很愛我的媽媽。

玥如:那他如果殺死別人,這樣別人會討厭他。

荺蓉:如果死亡在我們家,他欺負我,我爸爸就會拿可怕的東西打他。

死亡會奪去心愛的朋友與家人,這是死亡讓活著的人最難以接受的壞處,甚至 有人認為這是死亡的核心壞處。但雪萊‧卡根(Shelly Kagan)認為,如果我們 要思考死亡的核心壞處,不是把焦點放在死亡會對活著的人帶來的壞處,而是 必須思考死亡會對死去的那個人造成什麼樣的壞處,才是死亡的核心問題。89 雪萊‧卡根(Shelly Kagan)進而提出一件事所帶來的壞處可以再分出三 種,第一種是屬於本質性的壞處,也就是說該事物的本質會對當事者帶有絕對 且強烈的壞處,而這項壞處源自於事物自身,像是疼痛本身就是不好的,也會 為人帶來疼痛的感覺;第二種是屬於工具性的壞處,這種東西本身並沒有不 好,但會因為它所導致的後果而變得不好,而這種東西也會導致其他在本質上 就帶有壞處的東西,像是沒有工作沒有本質上的壞處,但是沒有工作會導致貧 窮、負債,進而導致痛苦;第三種是比較性的壞處,這類事物不具有本質性的 壞處,也不具有工具性的壞處,一件事物之所以對人有害,是因為你得到了這 件,卻失去了另外一件對你更好的事物,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晚上,我可以選 擇在家裡看電視,也可以選擇去藝文中心看一場相聲表演。以比較性的壞處來 看,我若選擇在家裡看電視,那麼看電視會變成一件對我有害的事,因為我捨 棄了更好的選擇來度過晚上的時間。90

89 參考自《令人著迷的生與死》,頁 250。

90 參考自《令人著迷的生與死》,頁 253。

80

那麼再回過來看探索團體裡的孩子是怎麼思考「死亡」帶給他們的壞處。

嘉婧是怕死亡把媽媽殺死。她不擔心死亡會讓她或是她的其他家人失去生命,

而是她的媽媽。在第三章的研究提到孩子對於死亡的概念,他們認為人要變老 才會死掉;不會變老就不會死掉。在此概念下,小孩再怎麼老都老不過家中的 父母和祖父母,所以死亡不可能找上他們。容易遇到死亡的,是長輩們。由此 看來,目前探索團體裡的孩子尚未以「死亡對死去的自己產生什麼樣的壞處」

來思考,也就是:別人的死對我不好,但我的死對我到底好不好,還不知道。

二 、 人 死 了 之 後 去 哪 裡 ?

傑西‧貝林(Jesse Bering)提到每個文化都相信人死後,心會以某種方式 繼續存在,而這樣非理性的想法,不完全是來自於宗教與恐懼,而是在心智理 論下所產生的相關產品。這裡的心,我認為換成靈魂亦合適。

心智理論是人的能夠思考心智問題的能力,為一種深入他人之心,瞭解萬 事萬物在表象之下的深層思維傾向,這也是人跟動物不同之處。91 在討論《曾 曾祖父 106 歲》時,可以看見小孩是怎麼運作他們的心智理論92

嘉婧:妳剛不是念到會上天堂嗎?為什麼這裡沒有上天堂?

我:(拿著書給大家看),嘉婧對這頁有疑問,不是說要上天堂,曾曾祖父怎 麼還在這裡?

玥如:這裡是他的屍體,每個人都會有屍體啊!

荺蓉:我知道了,每個人都有靈魂,他的靈魂跑到天上了。

我:所以上天堂的是靈魂嗎?

玥如:屍體會留在下面,上面的是靈魂。

倩妤:因為要祭拜他。

91 參考自《信仰本能》,頁 48-49。

92 節錄自 107 年 5 月 7 日錄音討論資料。

81

我:這一頁是為了祭拜他?

荺蓉:不對啊!如果要祭拜的話,要去廟裡。

玥如:沒有吧!有些會放在墳墓,不然就是放在納骨塔。

嘉婧在書頁上看不到天堂,讀取不到靈魂到天堂的訊息,才會納悶:「天堂在哪 裡?」其他的孩子很自然的認為天堂就是天上,不是肉眼能夠看見的地方,所 以靈魂就不會出現在畫面看到的地方。

孩子們認為人死了之後會有靈魂,人死了還能持續擁有心理活動,所以屍 體在人間,而靈魂上天堂。傑西‧貝林(Jesse Bering)以發展心理學來說明人 在嬰幼兒時期就會發展的認知─永恆性,也就是當一個東西不存在眼前,並不 代表那樣東西不存在,這也是八個月大的嬰幼兒能夠與成人玩躲貓貓的原因。

「相信『人之永恆性』的思考方式,與我們認定靈魂、來生在某處的觀念息息 相關。」93

在討論《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時,孩子們討論父母可以活到什麼時候才能 死掉?當許多孩子不斷表達出「不要變老」以及「不要死」的需求時,玥如突 然插進來說:「有時候我很好奇,死掉到底是怎樣子?死掉到底是去哪裡?我也 真的很想不要變老,可是沒活,怎麼知道這個世界是長什麼樣子?」94

在心智理論的運作下,玥如會思考世界的模樣,還有死後的自己會變成什麼樣 子,但是心智理論也會有運作不順利的時候:

在思索死亡之後會有什麼事時,我們日常的心智理論會遇上瓶 頸、完全失效。由於我們從未有意識地經驗到意識消失,所以也 無法想像死亡是什麼感覺。事實上,正是因為死亡感覺起來什麼

93 參考自《信仰本能》,頁 173。

94 節錄自 107 年 4 月 30 日討論錄音資料。

82

也不像,所以才產生的問題。95

傑西‧貝林(Jesse Bering)發現在心智理論的演化下,人可以理解死亡的能力 發生了扭曲。因為人類的祖先難以想像不具感官經驗的來生,於是產生了幻 覺,相信自己的心智是不會隨著肉體死亡。然而,這樣的非理性認知偏見在長 期的演化下,就這麼一代又一代的被遺傳下來。96

95 《信仰本能》,頁 158。

96 參考自《信仰本能》,頁 161。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