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兒童哲學探問死亡概念

第三節 兒童與死亡的關係

一 、 生 活 裡 的 死 亡 話 題

生活在資訊豐富,訊息流通快速的時代,日常生活中的談話不僅可以上通 天文,下達地理,鄰里間的雞毛蒜皮小事也成了街談巷弄情感交流的必備話 題。105 年 2 月 6 日的大地震,臺南維冠大樓倒塌,造成許多人傷亡,探索團 體中有幾個孩子的朋友也在那次的地震中死去。這群孩子當時是就讀幼兒園的 年紀,約莫 4-5 歲。意外的事件讓孩童接觸死亡的經歷除了有寵物的死、親人

(大多是年紀大的長輩)的死,還有與他們年紀相仿,與他們一樣同是小孩的 朋友的死亡。如何與孩童談死亡?避而不談?並非明智之舉,余安邦認為:

死亡應該用清楚、誠實的方式來說;在一個能夠談論死亡的環境 下長大的孩子,會對死亡有較好的理解,而不至於太害怕;接受 死亡為生命中的一部分,可以擁有更愉快、更豐富的生命。39

在我讀《雲上的阿里》給探索團體的孩子們聽,故事才剛開始,也就是翻到書 名頁後的第一個跨頁,我唸到突然失去孩子的綿羊媽媽好傷心,無心做任何 事,一直沉浸在悲傷中,荺蓉就大聲的說:「老師,我覺得這個故事好可怕,我 就知道妳會帶這一本。」40 荺蓉突如其來的話語讓我與其他的孩子摸不著頭 緒,玥如覺得好可憐,嘉婧表示想繼續聽。隨著書裡的故事進行著,荺蓉也慢 慢的說出她先前閱讀這本書的感受。原來荺蓉的媽媽曾念過這本書給她聽,但 是媽媽跳過某些故事情節和畫面,媽媽告訴荺蓉:「這裡怪怪的。」由於媽媽迅 速翻頁,跳過某些故事片段,以及媽媽的情緒表達,讓荺蓉在第二次接觸這本 書時,有了很強烈的慌張與不安。我的推測是荺蓉的媽媽在沒有先行閱讀《雲 上的阿里》就跟孩子一起共讀,但是當她察覺這是本講述關於死亡的書,就開

39 《與孩子談死亡》專文推薦,頁 2。

40 節錄自 107 年 3 月 12 日討論錄音資料。

31

32

長大就不談了,不敢了,他們意識到大人的沉默和惶恐不安。如 果說人不可能避免死亡,至少可以避免將死亡神秘化,或者弄成 一件忌諱的事。44

時至今日,校園在重視閱讀,積極推廣閱讀活動下,隨著多元多觀點的書籍普 及化,與孩子談論死亡,無需直視逝去的生命,就可以思考死亡的議題。兒童 心理學家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這麼說道:

透過聆聽人們說話,孩童得到關於真實世界的知識。同時間,他 們也學到虛幻世界─虛構、宗教、神話和魔法世界。故事普遍存 在人類文化裡,因此說故事給孩童聽的情況是很常見的。45

喜歡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藉由圖畫書故事性的發展,孩子們可以在故事中 表達看法,在疑問中思索,面對死亡,不會只有傷慟的情緒。

二 、 最 早 的 死 亡 經 驗

孩童第一次經驗到所愛者的死亡,大部分是寵物死掉的時候。如果當時孩 子年紀比較小,他們通常不會察覺到發生什麼事;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比較能夠 察覺寵物的死亡,且了解到這是一個難受、痛苦的經驗。面對死去的寵物,孩 子通常會問:「為什麼動物會死?」46 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情感不再持 續外,也從中了解到生命是有限的。那麼,當孩子知道寵物的死亡後,成人該 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與他們談死亡?

《與孩子談死亡》分別舉了八歲的喬依養的寵物犬及五歲的凱養的寵物鼠 死掉的例子來說:「發現寵物是怎麼死的會影響孩子如何對死亡採取反應的一個

44 同前書,頁 1-2。

45 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著,林楸燕、黃書儀譯,《「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 明。》。臺北:大雁文化,2018 年,頁 159。

46 參考自《與孩子談死亡》,頁 73-75。

33

49 參考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120(2018.3.21 搜尋)

50 參考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611003852-260405(2018.3.21 搜尋)

34

麼是五代同堂?這一問,讓全部的孩子開始回想、細數自己的直系血親,在一 番分享討論後,睿呈這麼說:「我女阿祖住在中壢,所以我很久沒有去了,我不 知道她還在不在。但是我們 5 月 19 日要去參加姑姑的婚禮,就會知道她還有沒 有活著。」51

由於阿祖是比較不太熟悉的家人,所以當孩子面對曾祖父母的過世,情緒上都 比較平淡,不像面對自己父母終有一天會死去那般難受,那般焦慮,那般天崩 地裂。

對孩童來說,曾祖父母的死或是其他長輩的死是比較不哀傷的事,那他們 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帶給他們哀慟情緒感受的,通常是與亡者較 親近的親人,像是祖父母、父母,就像孩子們分享的,玥如:「我姨婆死掉的時 候,外婆也是一直哭,因為姨婆是我外婆的姊姊。」52 、品潔:「我阿祖過世 的時候,我奶奶一直哭一直哭。」53 孩子很清楚家人悲痛的情緒從何而來,也 從中了解由於是親人,所以會更加的哀痛。孩子從家人身上學到面對逝去親人 的悲傷,也會從中想像,當自己面臨父母或手足離去時,自己也會有同樣的情 緒,所以嘉婧才會這麼說:「如果我媽媽死掉了,我會一直哭,哭到不行。」54

51 節錄自 107 年 5 月 7 日討論錄音資料。

52 節錄自 107 年 4 月 16 日討論錄音資料。

53 節錄自 107 年 5 月 7 日討論錄音資料。

54 節錄自 107 年 5 月 7 日討論錄音資料。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