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孩子如何看待死亡

第一節 孩子的具體死亡經驗

一 、 接 受 生 命 的 風 暴 (一)死因需要交代清楚

《熊與山貓》是開啟我研究的入門磚,除了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外,我亦好奇 像這樣的死亡故事在不同的探索團體中會激盪出什麼樣的想法,孩子們在哪裡 會有疑惑呢?他們談論死亡又是什麼樣的風景?

雖說書名是《熊與山貓》,但是出現的人物只有熊跟小鳥,沒有山貓,孩子 們馬上就提出疑問56

玥如:山貓到底什麼時候才要出現啊?

我:這本書好奇怪喔!是熊與山貓,沒有小鳥耶!

康晉:小鳥的名字就叫山貓啊!

荺蓉:會不會小鳥死掉,他就變成一隻山貓啊?

我:剛剛有同學說山貓是小鳥的名字,也有同學說小鳥死掉變成山貓。那你 們知道山貓長什麼樣子嗎?

嘉婧:不知道,大概是山裡面的貓。

康晉:那叫野貓,不叫山貓。

玥如:不就是普通的貓。

55 愛瑪努埃爾‧于斯曼‧佩蘭,《給我的孩子講死亡》,頁 65。

56 節錄自 107 年 3 月 26 日討論錄音資料。

36

睿呈:不是吧!山貓不是普通的貓吧!他應該跟豹一樣吧!

我:為什麼你會這麼說?

睿丞:我覺得他的花紋應該會跟貓不一樣。

由於山貓還未出現,大家也不清楚山貓的模樣,所以我問孩子們山貓的形象到 底是長什麼樣?從這個地方開始,孩子們對山貓下了不同的定義,嘉婧從字面 上的意思來推測,認為山貓是住在「山」裡面的「貓」;康晉認為沒有山裡面的 貓,在外面生活的貓就叫野貓;玥如從生物學上的分類來看,貓跟山貓都是屬 於同一類的生物,所以山貓是普通的貓;睿呈以普通與特殊來看待,他逕自認 為山貓應該是隻與眾不凡的貓,荺蓉認為生命死亡後會投胎轉世,重新回到人 間。冀劍制提到哲學思考的主要特點就是:「在一個沒有確定的系統中,尋找最 大的可能性、最合理的答案或是最好的抉擇。」57 文本中只提到山貓,沒有提 到山貓到究竟是何方神聖,在未知的前題下,孩子們各自解讀,不斷的發表看 法,一來一往間形成了很有趣的對話,我也從中看到他們的思維路徑。

小鳥死掉這件事在故事的開頭就很明白很快速的告訴讀者,玥如聽到後,

立即反應:「這個好像雲上的阿里,怎麼都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怎麼死的 啊?」「怎麼死的?」對孩子們來說,很重要,每次當我念與死亡有關的文本給 孩子們聽時,如果故事沒有明說裡頭的角色是怎麼死掉,他們就會問這個問 題。細想在孩子的生活中,他們聽到大人談論死去的人或是死去的動物,都會 說到死因,死因成了讓活著的生命死去的關鍵,所以不知道不行。以下是孩子 們在故事進行中,對小鳥的死提出的疑問:

玥如:為什麼黃鼠狼要攻擊他?

康晉:因為要吃他。

57 冀劍制,《哲學課的逆襲:60 堂探索人生意義、道德、世界與知識的思維課》。臺北:商周,

城邦文化出版,2016 年,頁 34。

37

荺蓉:如果我是黃鼠狼,我絕對不會攻擊小鳥,小鳥是這麼可愛的動物。

嘉婧:我也是!

康晉:有可能啊!有可能妳餓到不能動了,妳會活不下去。

玥如:為什麼黃鼠狼要攻擊小鳥?

康晉:他餓了呀!

玥如:為什麼山貓無緣無故的要攻擊小鳥?

康晉:想吃掉他。

玥如和嘉靖認為小鳥是可愛的、幼小的動物,不應該被攻擊,照理說要好好的 與熊快樂的生活著。康晉從生物的本能來看,想要活著無非就是要靠著進食來 維持身體所需,所以只要是可以果腹充飢的物品都要吃,可愛的小鳥一樣可以 吃得下去。黃鼠狼吃掉小鳥不是無緣無故的攻擊,而是生物為了活下去的基本 需求。

這個故事說了二週,孩子們對小鳥死因的疑惑也持續了二週,當故事終 了,又有孩子忍不住提問:

荺蓉:熊把小鳥的傷口補好時,為什麼都沒有說小鳥到底是怎麼死掉的?

都已經把傷口補好了,小鳥為什麼還會死掉?

玥如:可能傷口很嚴重吧!

康晉:有可能骨頭被咬斷。

我:你怎麼猜測的?

瑞彬:我覺得黃鼠狼的嘴巴有毒。

康晉:應該是嚇死的。

睿呈:是被咬死的,應該是被咬到心臟。

受傷致死這樣的推論對一年級的荺蓉來說,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她就 是常常受傷,且常常生病的人,但是她沒有因為受傷和生病而死亡。同是一年

38

級的玥如猜測可能是傷口惡化,不容易治癒。瑞彬也是從傷口來判斷,認為是 中毒致死。孩子們先從生理層面來看小鳥的死,不斷的猜測後,康晉再從心理 層面來推論小鳥,他認為小鳥是被嚇死的,畢竟小鳥受傷的部位是尾羽,而小 鳥在被咬掉尾羽後,熊為小鳥裝上新的尾羽,小鳥還是能繼續舞動。睿呈明顯 的沒有在聽,其他的孩子有注意到小鳥是被咬掉尾羽,並不是被咬到心臟,所 以會對受傷失去尾羽、受傷死掉感到納悶不已。

在這樣的討論下,仍舊是沒有對小鳥的死討論出個所以然來,每個人都提 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每個人的想法又不足以讓大家去接受。於是,孩子們在討 論一連串關於繪者的「用色問題」後,又有孩子回到「怎麼死的」58 這個主題 來:

玥如:為什麼黃鼠狼要咬他啊?

瑞彬:他又沒那麼美味。我吃過小鳥。

玥如:我覺得作者要說清楚一點。

荺蓉:對啊!作者只有說小鳥受傷,但是沒說小鳥是怎麼死掉的。

我:所以你們的意思是說作者需要在這裡交代清楚?

睿呈:小鳥不是已經死了,為什麼他最後還可以在這邊跳來跳去的。

玥如:那是之前的事。

婕雯:如果傷口沒有補好,會很嚴重。

荺蓉:我的傷口也沒有補好,但是沒有變嚴重。

瑞彬從吃與被吃的角度來看小鳥的死亡,他認為黃鼠狼是要吃小鳥,所以才去 咬他,但這樣的推測並不能解決玥如的疑惑,所以婕雯進一步推測,因為傷口 沒有被妥善處理,所以造成死亡。但婕雯的說法讓常常受傷的荺蓉納悶不已,

58 節錄自 107 年 4 月 2 日討論錄音資料。

39

畢竟活潑好動的荺蓉身上總是處處有傷哪!

這群小孩在探索團體中,光是小鳥的死就討論了非常久,他們的疑惑讓我 納悶,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執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討論小鳥怎麼死的事?

冀劍制對於人從小就喜歡帶著好奇來探問世界萬物,而這樣的好奇心,他是這 麼解讀的:

「哲學始與驚奇」,用英文來說則是「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Wonder 要表達的是一種「感到疑惑而且想要知道」

的好奇心。(……)這最原始的求知慾幾乎可以在所有小孩的行 為中觀察到。沒有特定目的,也沒有期望得到什麼好處,經由非 常單純的好奇心驅使,我們探索這個世界。59

就是這好奇心,讓探索團體中的孩子不停的追問,不停的探索。之後在討論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60,孩子也是這麼告訴我的61: 品潔:為什麼故事都沒有提到貓是怎麼死的?

嘉婧:應該是牠(貓)老了。

我:老師有個疑問耶!從《雲上的阿里》到《熊與山貓》再到《活了一百萬 次的貓》,你們都會問「他們到底是怎麼死的?」

玥如:那是因為作者都沒寫他們到底是怎麼死的。

我:你們為什麼這麼想知道?

玥如:就真的很好奇啊!

帶著這樣的好奇心,孩子們不斷的猜測、推敲,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討論小鳥 的死因,想了解小鳥到底是怎麼死掉的,他們不斷的去建構生與死的因果脈

59 《哲學課的逆襲:60 堂探索人生意義、道德、世界與知識的思維課》,頁 186-187。

60 佐野洋子著,張伯翔譯,《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台北:上誼文化公司,2010 年。

61 節錄自 107 年 4 月 25 日討論錄音資料。

40

絡。

(二)活得夠老了,可以死掉

在第二章提到就讀國小階段的孩子普遍的死亡經驗就是面對祖父母與曾祖 父母的死亡。由於曾祖父母與曾曾祖父母多半是年紀大才死亡,當然也有因為 意外而造成的死亡,但多數都是身體逐漸衰老而死。兒童心理學家艾利森‧高 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其《寶寶也是哲學家》一書中提到孩童會對生物世界 進行各種預測,思考其生、死、成長、疾病與食物兩兩間的單一成因關係。孩 童對於這世界似乎抱持著條理清楚且單一的活力論,認為吃東西可以獲得能 量,而疾病會使身體的能量乾枯,死亡就是這股力量遭遇到不可逆的流失。62 所以當探索團體的孩子在討論長壽的曾曾祖父是怎麼死的,一開始也是從生病 來推測63

玥如:到底曾曾祖父是怎麼活到 106 歲的啊?他為什麼又突然死掉?是因為 生病嗎?

康晉:那應該是他的極限了吧!

茗媃:我覺得他活到 106 歲就已經很多歲了,可以死掉了。

荺蓉:他是怎麼活到那個時候?不一定是 106 年啊!

我:什麼意思?可以說清楚一點嗎?妳的問題跟玥如的有點像。

荺蓉:也不可能是 106 年啊!106 歲不代表 106 年嗎?

玥如的疑問可以從二方面來看,一是人要怎麼活到一百多歲?二是都已經活到 這麼多歲,又怎麼會死掉?怎麼無法繼續用同樣的方式活下去?荺蓉不認為人 可以這麼長壽,她知道過了一年就是長大一歲,所以 106 歲就是活了 106 年。

名媃則是認為 106 歲已經很足夠了,所以死掉也是可以的。康晉所說的極限可

62 參考自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著,陳筱宛譯,《寶寶也是哲學家》。臺北:商周 出版,2010 年,頁 58-64。

63 節錄自 107 年 5 月 7 日討論錄音資料。

41

以是生命的極限,也可以是人努力活著,撐到最後一刻的極限。若不是以探索 團體的方式進行探討,我想平日也不容易聽到孩子討論人的壽命該有多長。以 常人的認知,長壽的人是被祝福的,祝福他身體健康,繼續活下去,而不是認

以是生命的極限,也可以是人努力活著,撐到最後一刻的極限。若不是以探索 團體的方式進行探討,我想平日也不容易聽到孩子討論人的壽命該有多長。以 常人的認知,長壽的人是被祝福的,祝福他身體健康,繼續活下去,而不是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