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存與世界

第三節、 世界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6

(inappropriability of appropriation) 531。實存佔有了不可佔有者。不過,實存並不 將之據為己有。在實存的決定中,實存無限制地敞開它自己。同樣的情形也發生 在非本己性的本己性之中。實存的決定讓這個本己性變成是非本己的,並引發「專 屬的非專屬性」(impropriety of the proper)。532實存絕不辜負存有的奉獻。相應於 存有奉獻出的非本己性與非專屬性,實存也奉獻出它自己的非本己性與非專屬 性。實存以存有的非本己性來作為本己性,並再次以自己的非本己性來回饋存有 的非本己性。非本己性的本己性是絕對地非本己。對不可佔有者的佔有是絕對地 不可佔有。實存的自由決定釋放出有限存有。存有實存著。在實存與自身的有限 分離中,實存暴露出絕對非本己的與絕對不可佔有的敞開。

第三節、世界的意義

一、實存的抵抗

此有為了絕對地掌握自己而執行了自我佔有。此有阻斷了它對世界的(激 進)開放,並將(激進)開放轉換為它的自我開放。「存有-敞開」(onto-opening) 被吸收在「自我-開放」(auto-opening)之中。533此有的自我佔有表現為兩個層次:

首先,此有的實體自一性被取消,而此有則是開放向它的實存;其次,此有關閉 了它的實存,並將綻出的實存引導回自身性。在第一個層次中,此有開放向在它 之中的有限存有,並碰觸到有限存有對它的擊打與切割。在第二個層次中,此有 則是限制了實存,並以本真自身性關閉了實存的綻出與敞開。本真性籌劃彰顯了

531 GT, p. 80.

532 GT, p. 80.

533 “The Decision of Existence,” in BP, p. 1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7

自我佔有的意志。在自我佔有意志的支配下,此有以自我所有權來完全擁有自 己,並據此實現不可被剝奪的自身持駐。

儂希認為「存有者式的實存」(ontical existence)擁有「存有學的綻-出」

(ontological ek-sisting)的結構。534這代表兩件事。首先,這代表存有學-實存已經 發生在前存有學-實際生存之中。與此對應的是,實存是不可佔有者的佔有。其 次,這代表實際生存者還要展示出在它之中的存有學的綻出。實際生存者不只是 在世界之中,實際生存者還要將不可佔有者帶向世界。在實存的決定中,實存展 示出在它之中的有限存有。實存的決定切割開實際生存。通過實際生存者的敞 開,實存將不可佔有者帶向世界,並據此帶來世界的敞開。

然而,在本真性的籌劃中,此有卻阻斷了由前存有學-實際生存到存有學-實存的發展。在前存有學-實際生存的極限上,自我佔有的意志壓制了存有學-實 存的開放。此有以本真自身性標誌出前存有學-實際生存的封閉界限。在此封閉 界限上,我們面對了「實際生存的完成」(existentiell consummation)535

實存絕不終止於本真自身性。實存抵抗著自我佔有意志。無本質的實存並 不欲求著它自己的專屬性。實存並不將有限存有據為己有。實存通過與自身的分 離來釋放出有限存有。實存自由地決定去實存。實存以它的決定來承受存有的切 割與敞開。存有擊打開「實存的無-限裂隙」(in-finite breaching of existence)536。 綻出的實存呈現出存有意義。儂希認為:

意義是:實存應該沒有本質,它應該朝向它本質地不是的東西、它自己

534 “Originary Ethics,” in FT, p. 179.

535 The Politics of Being, p.35.海德格認為由常人自我轉變到本真自身存有的轉換是「實際生存的 變式」(existentiell modification),請參閱 Being and Time, p. 312.沃林(Richard Wolin)認為實際生存 的變式就是實際生存的完成。在實際生存的命令(existentiell imperative)下,此有達成了存有者式 實現(ontical realization),並實現本真實存。在實際生存的完成以及存有者式實現中,此有關閉了 實存-存有學的開放面向。沃林認為只有以實際生存-有者式的實現為基礎,海德格才會將納粹理 解為本真與決斷的歷史實存,並加入納粹。實際生存-存有者式的實現決定了海德格的政治參與,

請參閱The Politics of Being , p.34-35.

536 “Of Divine Places,” in IC, p. 1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8

的實存。可以說,就是朝向死亡,但是要在「死亡」=本質的空無、實 存的地方。537

實存向外暴露,並暴露出它的無本質性。在與它自身的有限分離中,實存不再擁 有與掌控自己。綻出的實存將它的敞開奉獻給世界。實存以它的無內在性與無本 質性來為世界保持敞開。通過實存的決定,在世界之中的實存發生為世界的敞開。

實存不會封閉自身。實存外在於自己,並開放向世界的敞開。實存無限地 超出了本真自身性。實存的決定是自由的。538在對實際生存者的擊打中,實存的 自由決定同時也構成了實存的敞開與超越(transcendence)。儂希認為:

實際生存者超越著,這意味的是:在它藉之而實存著的自由中,它沒有 內在性。但是它的自由——實際生存者與它的關係要比本質的任何專屬 性還要更親密——在這個親密性之中只是它的實存之「擊打」或「切 割」:純粹存有的起始-根源的突發。539

有限存有敞開了實存。實存被擊打,並被擊打到它自己之外。實存超越了包括它 本身在內的存有者整體。實存並不回歸它的本質,而是展示出存有意義。

實存代表著實際生存的絕對不可完成性。實存發生為無限制地敞開。「實存 不是;精確地說,它是存有的實存,所有的存有學最終都歸結為存有的實存。」

537 SW, p. 32.

538 儂希認為自由不是人的自由,而是存有的自由。人的自由源自於存有的自由。首先,存有的 自由前在於人的自由。「自由『先行著』的意義在於,存有在所有誕生之前就轉讓給了實存:它 隱逝了。自由是存有的隱逝,然而存有的隱逝是這個存有的虛無性,存有的虛無性是自由的存有。

這就是為何自由不是,但它解放出存有以及由存有解放出來,這一切都可以在此改寫作為:自由 撤回了存有以及給出關係。」,請參閱EF, p. 68.其次,通過存有的自由,人才得以自由地超越並 綻出地實存著。關於人的自由的問題,「…它是將人奉獻給存有自由的問題,它是將人之人性(他 的『本質』)呈現給作為存有之自由的問題,藉由作為自由之存有,實存絕對地與決斷地超越著,

即綻出實存著。」,請參閱EF, p. 13.

539 EF, p. 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9

540。實存不是。實存既不具有實體式的自一性,實存也不佔有它的自身性。實存 以它自己的敞開來擴展存有不是。實存的敞開呈現出存有意義。存有實存著。存 有實存作為綻出、敞開與超越。

只有宣稱「我必須專屬地(本真地)是非專屬者(非本真性)。」[I must be

the improper (inauthenticity) properly (authentically).]

541,這仍然不夠充分。專屬地

(本真地)是非專屬者(非本真性)並無法超出實際生存的完成。相反地,在實 存之中的存有非專屬性暴露出實存的非專屬性。實存不能專屬地是非專屬者,而 必須非專屬地是非專屬者。綻出的實存不回歸自身,是絕對的無專屬性。(本論 文在第八章中會以實存的它者性、異質性與它異性來進一步說明實存的無專屬 性。)實存呈現出存有的意義。無本質的實存將存有意義帶入到世界。隨著實存 的敞開,存有的意義發生在世界之中,並發生為世界的敞開。實存奉獻出它的無 內在性。在世界之中,實存的敞開帶來了世界的敞開。

二、向世存有

海德格說「此有的本質在於它的實存。」542不過儂希認為,實存並沒有本 質。實存著的此有暴露出它的無本質性。儂希認為:

「此有」是存有者,實存著的存有者。如果它的本質(在引號中)在於 它的實存,這是因為實存著的存有者沒有本質。它不能被指涉回本質的 超佔有(transapropriation of an essence)。倒不如說,它被奉獻給或呈現給 它所是的實存。543

540 BP, p. 4.

541 Heidegger and the Subject, p. 235.

542 Being and Time, p. 67.

543 “The Unsacrificeable,” in FT, p. 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0

沒有本質並不代表實存的缺陷。相反地,實存在它的非本質性之中肯定了自己。

544實存對世界奉獻出它的非本質性。實存的無本質性是雙重的。首先,實存以存 有的非本己性作為它自己的本己存有。其次,在實存的決定中,實存則是進一步 暴露出它自己的絕對非本己性。無本質的實存並不佔有它的本質。本質的超佔有 就是自我佔有。實存抵抗著自我佔有的意志,拒絕返回到它自身。

存有將它的虛無傳遞給了實存,並剝奪了實存。這個剝奪並沒有取消實存。

在剝奪之中,存有也一併將它的意義贈與給實存。存有意義銘刻在實存之中。儂 希認為:

存有讓實際生存者實存著:它並未將它的意義作為預設與目的給予實際 生存者,倒不如說,它是意義隨著實存、作為實存的給出,要比禮物更 多,向世界存有,在世界不被建構作為周遭空間,卻是做為實存單一性 的多重刻畫的地方。545

存有意義敞開了實存,並暴露出實存的無本質性。實存並沒有壓制存有意義。實 存以它的決定造就了意義的發生。綻出的實存呈現出存有意義。實存將存有意義 帶向世界。實存堅持著它自己的無本質性。實存以它自己的敞開來接續意義的敞 開。

儂希在《世界的意義》(The Sense of the World)一書中說明了實存與世界的關 係。實存暴露向世界,不過,實存不是持立在世界之中,暴露向世界的實存還進 一步暴露到它自己之外。實存將它的無內在性一併帶入到世界之中。實存暴露出 世界的敞開。關於實存如何開放向世界,儂希認為:

544 「本質屬於擁有的秩序:性質的集合。與此相反,實存自身就是它自己的本質,也就是說,

實存沒有本質。」,請參閱“A Finite Thinking,” in FT, p.12.

545 SW, p. 1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1

「朝向世界」是實存之絕對斷片的完整構成、存有、特性、本質與同一 性。在一擊之下、在向世存有(being toward the world)之中,這完整構成 將自己給出作為存有在自身之前――差異化/延遲化――的到達、作為 存有每次在一擊之下通達到世界之疆界的到達…。546

實存發生為敞開。實存不是開放向自身,而是開放向世界。當實存開放向世界,

實存發生為敞開。實存不是開放向自身,而是開放向世界。當實存開放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