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Repraesentatio 是再現,再現重覆了呈現的事實。在再現之中,已經呈現的事物 被再次呈現出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Repraesentatio 是再現,再現重覆了呈現的事實。在再現之中,已經呈現的事物

被再次呈現出來。

德希達以當前化(rendering present)來說明再現的運作,當前化包含了呈現與 再次呈現的雙重意涵。關於當前化的雙重意涵,德希達認為:

在一方面,當前化是帶入在場(presence)、進入在場、藉由呈現(presenting) 而引發或允許到來。在另一方面,而這第二個意含包含在第一個之中,

因為引發或允許到來蘊含著引發或允許回歸的可能性,那麼當前化(to render present)——類似所有的「歸還」(rendering)以及類似所有的恢 復——就是重覆、能夠重覆。121

再現是重覆與回歸。在場者已經呈現自身,再現則是讓在場者重返回來。

再現恢復了在場者,將在場者予以當前化,並再次呈現出在場者。

再現讓在場者再次成為當下在場。再現運作於在場者的缺席。在場者不是 當下在場,它脫離在場狀態、消逝而去,變成為非在場者。不論再現採取何種媒 介(觀念、心像、形象或圖像),再現都面對在場者的缺席。針對在場者的不在 場狀態,再現表現出「帶回的力量」(power of-bring-back)122。再現將在場者帶回 到它的當下在場。「在再-現之中,在場者、自行呈現之物的呈現重返回來,在物 的缺席、在物的圖像的意義下,從此回歸作為在手邊的分身、肖像、形象、副本、

觀念,為了、藉由以及在主體之中是可用的、被處置的與傾向於主體。」123 再現讓在場者再次成為當下在場。再現為了主體而將在場者帶回到在場狀 態,讓在場者返回到主體之前。對在場者的再現即是對在場者的設置。再現即是 表象,這兩者都依附於已經呈現自身的在場者。表象某物即是將某物帶回到它的

121 Psyche: Invention of the Other, Volume I, p. 106.

122 Psyche: Invention of the Other, Volume I, p. 105.

123 Psyche: Invention of the Other, Volume I, p. 1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在場狀態。在表象中,某物重返回來,並被設置在前面。對德希達來說,表象的

「設置力量」(power of-posing)124表現為當前化的運作。

再現是「模仿的經濟(mimetic economy)」125。再現預設了在場者與它的自 我呈現。即使面對在場者的缺席,再現仍然訴諸於在場者的預先存在。這個模仿 經濟並沒有掌握到表象作用的主動性。對海德格來說,被表象者並沒有被先行給 予。被表象者是作為可支配的東西才被設置。表象沒有單純地重複在場者,它不 是在場者的第二序與續發的派生產物。表象不是再現,它不訴諸於在場者的回 歸,而是奠立了被表象者。表象構成了被表象者的基礎。相較於再現的對象效果,

表象強調的是主體效果;表象是主體的主動活動。表象主體是所有被表象者的基 礎。

表象設置被表象者。表象將被表象者設置到自身面前,並向著自身來設置 被表象者。被表象者是不可懷疑的。思想對被表象者感到確定,確定性(Gewissheit /certainty)是現代時期的真理判準。126被表象者具有不可懷疑的確定性。思想確 定與保障被表象者,「因此,只有當某物對人來說被確定和被保障,成為人自發 地在其支配範圍內能夠隨時明確地、毫無遲疑和懷疑地加以主宰的東西時,它才 被投置、被表象出來——即才成為所思(cogitatum)。」127

思想確定與確信它所表象出來的事物。思想保障被表象者是真實之物。思 想的確定與保障同時也是思想的支配與主宰。思想以表象來支配與主宰存有者。

表象捕捉了存有者,將存有者捕捉在思想之前。關於表象與現實事物的關係,海 德格認為:

124 Psyche: Invention of the Other, Volume I, p. 105.

125 On Representation, p. 256.

126 海德格認為作為確定性的真理並未脫離於作為正確性(Richtigkeit)的真理。「自笛卡爾以降,真 理的批判性概念以作為確定性的真理為出發點,但也只不過是那種把真理規定為正確性的真理概 念的變形。我們對於這種真理的本質十分熟悉,它亦即表象的正確性,完全與作為存有者之無蔽 狀態的真理一起浮沉。」,請參閱Off the Beaten Track, p. 28.

127 Nietzsche Vol. 4: Nihilism, p. 1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概念是為了把握才出現的。不過,現代的對現實事物的表象,即這種 把握自始就在其中進行的對象化,往往都是一種對現實事物的進攻,因 為現實事物受到促逼,被要求在表象性把捉之視野中顯示出來。128

存 有 者 不 再 作 為 「 湧 現 者 」(das Aufgehende) 和 「 自 行 開 啟 者 」 (das

Sichöffnende)。

129在表象之中,不是在場者及無蔽狀態具有優先地位,而是控制 與進攻佔了上風。表象設置存有者,並將存有者設置為對象。表象將存有者捕捉 為對著站立的對象。存有者不再向覺知它的人開啟自身,而是變成為對立的對 象。在被表象狀態中,存有者變成為可支配、可主宰與可控制的對象。

在The Age of the World Picture 這篇文章中130,海德格說明了表象的無條件 運作。表象將存有者予以對象化,它無條件地對象化一切存有者,包括存有者整 體也被表象了。131存有者整體是世界本身。世界被表象了。表象將世界設置在自 身之前,並將世界把握為圖像。世界變成為圖像(Bild/picture)。圖像一詞代表的 是「表象著的製造之集合形象」(the collective image of representing production/das

Gebild des vorstellenden Herstellens)

132。世界就是表象所製造出來的集合形象。在 現代時期,世界變成為圖像,它就是被表象出來的圖像或形象。關於這個世界圖 像,海德格認為:

在世界成為圖像之處,存有者整體被確定為那種東西,人對這種東西做 了準備,相應的,人因此把這種東西帶到自身面前並在自身面前擁有這 種東西,從而在一種決定性意義上要把它擺到自身面前來…世界圖像並

128 Pathmarks, p. 304.中文翻譯未能突顯出概念(Begriff)、把握(Begriffen)、進攻(Angriff)與表象性 把捉(vorstellende Griff)這些德文名詞的字面以及意義連繫。

129 Holzwege, p. 90.

130 Off the Beaten Track, pp. 57-85.

131 「主體不是對象的對立項,而是存有的對立項。它是將存有轉變為對-象的東西、將存有轉變 為被投置、被表象之物的東西。」,請參閱“The Critique of the Subject,” in Who Comes after the Subject? , p. 159.

132 Off the Beaten Track, p.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非意指一幅關於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133

表象無條件地將一切予以對象化,世界也變成表象的對象。表象將世界帶 到自身之前,將世界設置在自身面前,並向著自身來設置世界。表象將世界設置 作為圖像。世界等於圖像。表象支配與主宰了存有者整體。在表象之中,現代人 與存有者的關係變成為世界征服與世界控制。

第二節、表象與主體

被表象者關聯於表象著的我(representing I)或表象主體。主體是表象的基 礎,表象主體將尺度施加在被表象者之上。被表象者被奠立在主體這個基礎之 上。在現代時期,人就是作為表象主體而成為被表象者的基礎:「人是別具一格 的、為一切存有者的表象及其真理奠基的基礎,一切表象及其被表象者如果要有 立足點和持存性的話,都被置於這個基礎之上,而且必須已經被置於這個基礎之 上。」134

在笛卡爾建立的現代哲學之中,思想(cogitare)的主體性表現於我思(cogito/I think)。思想是設置著對象的表象。我思即是「我表象」(I represent)135。在術語 的轉換中,海德格將笛卡爾式思想與我思代換成為表象與我表象。我表象突顯出 執行表象活動的主體,表象者即是表象著的我(representing I)或表象著的主體。

關於思想或表象的主體性狀態,海德格認為「因為在思想(cogitare)中包含著思想 我自己(das me cogitare),因為表象本質上還包含著與表象者的關聯,而且被表象

133 Off the Beaten Track, p. 67.

134 Nietzsche Vol. 4: Nihilism, p. 119.

135 Nietzsche Vol. 4: Nihilism, p. 107.

(thinking subject of ego cogito)的區分。在分析笛卡爾與思想主體的關係時,德孔 布認為,「我們不該說:笛卡爾思考著。我們必須說:它在笛卡爾之中思考著(it

thinks in Descartes)。」

137

人必須脫離個別自我才能成為主體,真實的主體不關聯於人的具體存在,

136 Nietzsche, pp. 143-144.本文在此援引德文出處。德文原文為 Weil im cogitare das me cogitare liegt…,英譯則是 Because the me is implied in cogitare…。英譯本疏漏德文原文中的思想我自己 (das me cogitare),僅翻譯出我(me)。

137 “Apropos of the ‘Critique of the Subject’ and of the Critique of this Critique,” in Who Comes after the Subject?, p. 125.

138 “Apropos of the ‘Critique of the Subject’ and of the Critique of this Critique,” in Who Comes after the Subject?, p. 125.

139 “Apropos of the ‘Critique of the Subject’ and of the Critique of this Critique,” in Who Comes after the Subject?, p. 1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然而,哲學主體不是虛假主體,而主體的問題也不是虛假問題。在我思之 中發現的哲學主體是表象主體。表象主體將存有者向前設置,並確定與保障著向 他投置的對象。在表象主體面前,存有者變成為可支配、可主宰與可控制的對象。

表象主體是整體存有者的尺度與中心,他是被表象者的基礎。表象主體標誌出個 人與主體之間的明確區分。關於個人與主體之間的關係,海德格認為:「只有當 人本質上已經是主體,人才有可能滑落入個人主義意義上的主觀主義的畸形本質 之中。」140主體性是第一序的,而主觀自我則是主體性的第二序派生物。主觀自 我是主體性的殘餘物。個人同一性無法構成為存有者的基礎,只有作為表象主 體,人才構成為存有者的基礎,並施行對世界的征服和控制。

主體不是「主觀的自我論」(subjective egoism)141,也不是「個別的自我式 的我」(isolated egoistic I)142,而是一般主體(subiectum)。「人的自我效力於這個一 般主體(subiectum)。建基在這個一般主體中的確定性本身雖然是主體的,即是在 一般主體中發揮作用的,但它並非自我式的(egoistic)。」143海德格以一般主體來 指稱非個人的主體:一般主體並不蘊含人類主體,一般主體代表著人的轉變。一 般主體代表著人由個人同一性到主體性的轉變。更重要的是,一般主體本身就是 基礎。表象主體以作為一般主體而成為存有者的基礎。現代主體是一般主體。關 於一般主體,海德格認為:

西方現代歷史現在已經進入我們所謂現代這個時代的完成過程中。這個 時代是由下面這個事實來規定的:人成為存有者的尺度和中心。人是一

140 Off the Beaten Track, p. 70.在此脈絡中,海德格突顯出主體、個人主義以及集合主體之間的相

140 Off the Beaten Track, p. 70.在此脈絡中,海德格突顯出主體、個人主義以及集合主體之間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