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存有的真理到存有的意義

第五節、 存有的慷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6

延異無限制地敞開了存有自身。存有真理不再集中於自身。存有的延異帶來了「真 理的出竅」(ecstasy of truth)414。真理外在於自身,並暴露向意義的敞開。在延異 之中,真理消失作為意義。延異發生為意義事件。存有的延異等同於存有的意義。

存有的延異是「存有之意義的延異」(the différance of the sense of being)415。作為 自同者的存有無限地消逝了。存有意義的延異是「存有之它的自同性的開放差異」

(open difference of its sameness of Being)416

第五節、存有的慷慨

在隱逝之中,存有不再維繫它的在場狀態。隱逝存有進一步由它自身隱逝。

隱逝存有暴露出在它之中的開放差異,以及暴露出它自己的有限性。隱逝存有並 不是變成一無所有。隱逝存有發生作為意義的敞開。在離棄自身的有限存有之 中,儂希發現到「存有的慷慨」(generosity of being)417。在本節中,本文將澄清 儂希對海德格的

Es gibt das Sein 的理解。

418本文將先說明存有的慷慨與它給出(es

gibt/it gives)的關係,並進一步說明存有的慷慨與有(es gibt/there is)的關係。

首先,存有的慷慨關聯於存有的給出。不過,存有的慷慨並沒有單純地重

414 SW, p. 15.

415 “Elliptical Sense,” in FT, p. 100.

416 “The Decision of Existence,” in BP, p. 102.

417 EF, p. 147.

418 海德格提過:「當然,只有當此有是(也就是說,只有當存有的理解在存有者的層次上是可能 的),才『有』存有。」,請參閱Being and Time, P.255.事實上,es gibt 除了可翻譯為有(there is),

es gibt 還可翻譯為它給出(it gives)。在 es gibt 作為它給出的意含中,海德格認為「因為在這裡『給 出』的『它』乃是存有自身。而這個『給出』卻命名著那個給出著的、允諾著存有之真理的存有 之本質。這種與存有本身一道進入敞開域中的自行給出就是存有本身。」,請參閱“Letter on

‘Humanism’,” in Pathmarks, p. 254-5.此外,海德格還提過:「顯題地思考存有要求我們放棄存有作 為存有者的根據,並擁護那盛行在無蔽之中被遮蔽的給出,即擁護它給出。作為這個它給出的禮 物,存有歸屬於給出。作為禮物,存有並沒有被排除於給出之外。」,請參閱On Time and Being, p.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7

複它給出(Es gibt/It gives)。它給出源自於存有自身,是存有自身的自行給出。419 作為存有的自行解蔽,它給出是存有顯現自身的「後設事件」(Meta-event)420。 對儂希來說,存有的慷慨不是存有自身的自行給出。存有的慷慨並不是後設事 件。存有的慷慨是「存有的驚喜慷慨」(surprising generosity of being)421。在存有 的慷慨中,最為令人驚喜與訝異的是:存有自身消失在給出的過程之中。存有慷 慨地給出它自己的有限性。存有贈與有限性,並以有限性來作為它的禮物。慷慨 的存有變成了禮物本身。關於存有的禮物,儂希認為:

「禮物」作為「禮物」是不可佔有的(inappropriable),而這正好就是它

「給出」或「讓」(因此,我們並不是以獲取某物成為所有物的方式來 接受這個禮物;禮物變成是「我的」卻不會將作為禮物的不可佔有本質 給轉讓;根本理由是──基於它給出的慣用表達──那個傾向於被稱為

「禮物」的事物不能被指定為「一個贈品」。)422

存有的禮物沒有擁有者(owner)。最重要的是,存有也不是禮物的贈與者(giver)。

「存有將它本身作為意義而贈與給我們。」423也就是說,存有贈與了它的敞開。

存有的禮物就是存有意義的敞開。在意義這個不可佔有的禮物中,存有奉獻出它 的無限制敞開。

存有的禮物是「存有之豐饒的無-界限化」(il-limitation of the prodigality of

419 “Letter on ‘Humanism’,” in Pathmarks, p. 254-5.

420 Against Ethics, p. 222.

421 EF, p. 120.

422 “Originary Ethics,” in FT, p. 185.關於存有之不可佔有的禮物,德希達則是將之稱為存有之不可 能的禮物。關於不可能禮物,德希達認為「這個不可能禮物的結構恰巧(但是『恰巧』並不代表 偶然)也是存有的結構——在什麼都不是(不是當下-存有,不是存有-當下)的條件,存有給出 自身來被思考。不可能禮物的結構也是時間的結構,即使在被稱為時間的『庸俗』概念(由亞理 斯多德到海德格)中,時間總是被定義為沒有存有之物的弔詭或精確地說是難關,從來不是當下 之物的弔詭或難關,或只有稀少地與模糊地成為當下之物的弔詭或難關。」,請參閱Given time. 1, Counterfeit Money, p. 27.

423 “Of Being Singular Plural,” in BSP, p.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8

being)424。在存有的驚喜慷慨之中,給出的它消失作為意義的敞開。存有贈與了 它的有限性、意義與延異。「這個慷慨本身將『虛無』的可能性奉獻在存有的本 質之中。」425對儂希來說,只有慷慨的有限存有才符合了「存有不是。」(Being

is not.)

426存有既不是存有者,存有也不是存有自身。存有是虛無。儂希以存有是 虛無來指定存有與存有者整體的關係。存有是虛無的是代表了存有的及物 (transitivity)。427儂希認為:

對於任何給定者、對於假定了給定者之展現的任何運作(以及動因-運 作者),這個存有是不可共量的。它的實體等於它的運作,但是它運作 的運作方式只是讓…虛無或是使(自身)這個虛無成為如我們所知的 物、物自身。這個存有不是一無所有,它是(及物地)虛無。它將虛無 運送入某物,或精確地說虛無將自身運送入某物。428

存有外在於任何預設的位置。存有移置到自身之外,並移置而為它的及物性。存 有是虛無,並且,存有將自身的虛無運送給了存有者,故存有的禮物是虛無的禮 物。

在慷慨存有的贈與中,儂希還探討了有(es gibt/there is)。存有的虛無禮物同 是也是「有的『禮物』」(gift of the “there is”)429。當它給出的它消失而為虛無禮 物時,有就變成為「世界的『有』」(the worldly “there is”)430。當存有將自身的虛 無運送給存有者時,就有世界。儂希認為:

424 EF, p. 55

425 “Originary Ethics,” in FT, p. 191.

426 On Time and Being, p. 6.海德格認為「只有存有者『是』,『是』本身——存有——不『是』。」,

請參閱The principle of reason, p. 51.

427 關於是與及物之間的關係,海德格說過「sophon 說的是——所有存有者在存有之中。說得更 直接就是——存有是存有者。在這種情況下,『是』講述的是及物方式,它的意思近似於『聚集 在一起』、『收集』。」,請參閱What is philosophy? , p 49.

428 CWG, p. 69.

429 “Originary Ethics,” in FT, p. 178.

430 “The Indestructable,” in FT, p. 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這個總是「未來」的虛無是虛無:它不是在自我接續之實體旁邊的另一 個否定實體。這個虛無意味著在事件之中虛無發生了,由於沒有佔取的 場所,但是有場所自身的敞開,虛無性敞開了時間,在時間之中敞開了 實存的異質性、它者性。431

在虛無的及物中,虛無發生為位置或空間的敞開。這同時也是世界的敞開。虛無 的到來造成了世界的敞開。有限存有給出了有、給出了世界的敞開。有就是世界 的敞開。它給出的它消失在虛無禮物之中。它給出的它不指涉存有的在場,而是 發生為「世界的『它』」(the “it” of the world)432。在存有之虛無的及物中,有世 界。

在它給出(es gibt/it gives)之中,儂希以存有的虛無禮物來強調有限存有與存 有是(Being is)的區別。在有(es gibt/there is)之中,儂希則是以有世界來強調有限 存有與存有是(Being is)的區別。針對後者,儂希認為:

「它是」(“it is”)與「有」(“there is”)之間的差異精確地構成為下列事實,

即那裡(the there)標誌著存有之發生的專屬實例,沒有它存有就不存有。

有等於存有的存有,或是等於非及物或實體存有之及物的存有,等於存 有為了存有所必須的存有事件,它不會以任何意義等同於存有的實體、

主體或根據。433

有(there is)包含了那裡(there)。有的那裡(the there of there is)不被限定在這裡/那裏

431 “A Finite History,” in BP, p. 162.

432 “A Finite Thinking,” in FT, p. 8.

433 BSP, p. 1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的相對位置之中。有的那裡是敞開。434有的那裡指的是世界,亦即,指的是世界 的敞開。

有就是有世界。「世界說的是『有』的那裡。」435在有限存有的贈與中,有 世界。有世界並不指涉那個容納事物的既定空間。有世界源自於虛無的及物,是 虛無的純粹發生。據此,有世界即是場所自身的敞開,是世界的敞開。有世界具 體展現了存有意義的敞開。作為存有意義的敞開,有世界既不是為了我們,有世 界也不是因為我們。儂希認為:

現實就是當我們遭逢虛無時所面對的東西,就是當我們遭逢指意、同 化與佔有的可能性之缺席時所面對的東西。就它擁有世界的「有」(the

worldly “there is”)的抵抗與穩定而言,我們終將面對這個缺席,某物

不僅在我們之中抵抗著,並且也抵抗著我們。436

有世界抵抗著我們。這個抵抗不是消極的閃避,而是源自於禮物的不可佔有性。

作為存有的不可佔有禮物,有世界不被我們給佔有。有世界是不可佔有的。也就 是說,世界的敞開是不可佔有的。世界抵抗著我們。思維的任務就是要去思考存 有的不可佔有禮物。作為存有的思維,思維思考存有的有限性。思維開放向有限 存有,並承受有限存有對它的剝奪。有限存有敞開了思維。有限存有將思維向外 暴露,並將思維暴露作為世界的敞開。思維不再遭逢世界的抵抗。思維以它自己 的敞開來奉獻出世界的敞開。這將引導到思維的本質有限性。

434 「『有』的那裡不過就是敞開自身——如果有可能說敞開『本身』不由任何事物引發(如果有 可能說『大爆炸』本身)。」,請參閱SW, p. 159.

435 SW, p. 156.

436 “The Indestructable,” in FT, p. 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第六節、有限思維

德希達認為延異的思維不僅先行於形上學,還要超出存有的思維。437對儂 希來說,延異的思維即是存有之延異的思維。存有之延異的思維思考著在存有自 身之中的開放差異、思考著由自身隱逝的存有,以及思考著存有的自我離棄。存 有之延異的思維思考著存有的有限性。作為存有之延異的思維,延異的思維並沒 有單純地超出存有的思維,而是深化了存有的思維。延異的思維變成為對有限存 有的有限思維。思維在它自身的界限上碰觸到存有意義的延異。存有意義的延異 發生為界限的非界限化。思維被敞開了。思維暴露出它的無內在性,並據此獲取 思維本身的有限性。

有限思維不是開放向存有之在場的本質性思維。有限思維不具有本質性思 維的專屬性。原因在於,有限存有不再維繫存有自身的專屬性。有限存有帶著它 的開放差異到達在思維的界限上,並敞開了思維的界限。敞開界限的不是存有真 理,而是存有意義。有限存有不再構成深淵的專屬性(the property of the abyss),

有限思維不是開放向存有之在場的本質性思維。有限思維不具有本質性思 維的專屬性。原因在於,有限存有不再維繫存有自身的專屬性。有限存有帶著它 的開放差異到達在思維的界限上,並敞開了思維的界限。敞開界限的不是存有真 理,而是存有意義。有限存有不再構成深淵的專屬性(the property of the aby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