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策略

第一節 中共地緣政治中的東南亞戰略價值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第三章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 交之策略

第一節 中共地緣政治中的東南亞戰略價值

從中共國家戰略、對外國際關係發展與地緣政治因素等綜合角度觀察,中共 自身在所處的亞太地緣環境上體會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全情勢就如同國際情勢變 化一般,正處於亞太區域多邊機制相互合作,以及充滿各種矛盾衝突的相互糾結 時期。在二十一世紀「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中共深知本身綜合國力仍不足 以挑戰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故現階段仍以亞太地區周邊國家為其主要活動範 圍。目前而言,中俄關係是友好睦鄰關係;與歐洲是全面夥伴關係;對印度關係 有持續性改善;對日關係雖然受到《美日安保聯合宣言》的影響,互動看似各懷 算計,但也不致於產生磨擦。然而在東南亞地區,中共與東協國家之間因為經貿 往來與安全需求而保持良好合作,卻也因為南海領海資源與海島主權歸屬問題,

使中共與東南亞各國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矛盾關係。因此,本節將從歷史回顧東南 亞區域發展,探討東南亞各國殖民文化意識的潛在影響與內部爭端,中美兩強對 東南亞政治所造成的外部影響,進而瞭解中共地緣政治中的東南亞戰略價值。

壹、東南亞歷史發展

「東南亞」(Southeast Asia)一詞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上 將路易斯.蒙巴頓爵士率領盟軍在印度新德里建立了「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部」; 自此,「東南亞」正式成為一個地區概 念。67

67 林欽明,〈東南亞國家文化概述〉,《淡江大學東南亞所短訊》,第 21 期(2006 年 9 月)。http://w ww2.tku.edu.tw%2F%7Etibx%2Fnew_www%2Fdownload%2Fmessage%2F21.pdf (檢索日期:20 10 年 2 月 1 日)。

從地理位置而言,東南亞包括印度、

斯里蘭卡以東,澳洲以北,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中國以南之廣闊的半島、群島 及其海域。學者通常將「東南亞」分為「大陸東南亞」與「島嶼東南亞」兩部分。

大陸東南亞,在中文書寫裏常被稱為「中南半島」,指涉中國以南的大陸區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包括: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在歐美或日本的書寫中,則以「印度 支那」(Indochina)稱呼「大陸東南亞」。「島嶼東南亞」包括:菲律賓、新加坡、

馬來西亞、汶萊、印尼、東帝汶。目前東南亞共計有十一國,其中「大陸東南亞」

五國、「島嶼東南亞」六國。68

冷戰時期,伴隨著日本侵略後和東南亞獨立運動而來的,是共產黨興起所造 成的影響。東南亞各國共產黨的背後往往有中共和蘇聯共產黨的支持,而對立的 一方,則有美國的支持。無論是反共或親共的政府,東南亞各國幾乎都出現長期 執政的左派或右派的獨裁政權。以美國為首的反共勢力為箝制蘇聯,於泰國、菲 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進行了一連串軍事、政治與經濟援助等反共 由於東南亞地理屬於分散的島嶼地形,自十五世紀末開始,各島國時常受到 外來勢力的入侵。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西方列強轉向變為領土的爭奪,整個東南 亞除了泰國之外,全部淪為西方殖民地。美國打敗西班牙,成為菲律賓的新殖民 主;法國的「法屬印支」,即是今日的越南、 寮國、柬埔寨;英屬則包括了今日 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及緬甸;荷蘭佔領有「東印度」,相當於今日的印尼;還有 葡屬東帝汶。而泰國雖未受到殖民統治,但也經歷了西方強勢文化強烈衝擊,以 致於東南亞地區各國在同一時期經過現代化革命般地文化洗禮;也因此,西方殖 民主義經驗成為東南亞人民的共同記憶。東南亞各地長期受到西方殖民統治,在 文化意識上也逐步受到西方化的影響;在不斷被掠奪、壓榨的情況下,埋下日後 民族自覺及獨立運動的種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加入西方強權對東南 亞的爭奪中。日本占領東南亞,將西方殖民勢力逐出亞洲,使東南亞地區人民瞭 解到西方殖民者當時脆弱不堪一擊的事實;然而日本的短暫統治卻也帶給東南亞 地區人民更多的民族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後,西方列強原亟欲重 返東南亞之際,東南亞各地的民族自覺運動已如火如荼興起,紛紛利用和平談判 與武裝鬥爭等手段宣布獨立。

68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 9 年 10 月),頁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措施;而緬甸、柬埔寨、寮國與越南則在蘇聯支持下,成為反美的同盟。這些都 是戰後「冷戰」局勢在東南亞的體現。69

事實上,東南亞國家在爭取本身獨立自主的過程中,依賴美蘇大國成為維護 自身國家安全或是執政者為持續當權主政時不得不然的選擇,成為強權爭霸的犧 牲品終究不是東南亞各國獨立的目的。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內部紛爭後,脫離強 權的控制成為東南亞國家的共識。1961年7月,泰國、馬來亞、菲律賓在曼谷共 同發表曼谷宣言,宣告成立「東南亞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SA),

主要目的在於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以便在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科學及行 政等方面聯繫與互助,促進東南亞諸國在各項議題的合作研究。但由於1963年馬 來西亞和菲律賓因為領土問題斷交、1965年8月,新加坡、馬來西亞分治,聯盟 由此陷於癱瘓。1967年8月6日,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五國外 長在曼谷舉行會議,於8月8日發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協」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成立。70

冷戰後,東南亞區域國際關係的發展取決於亞太區域形勢的變遷,而此一變 遷情勢的主軸奠基在「亞太主義」(Asia-Pacificism)、「東亞主義」(East-Asianism)、

與「東協主義」(Aseanism)三大區域主義的交錯互動上。

之後汶萊、越南、緬甸、

寮國、柬埔寨、東帝汶等國陸續加入,東南亞國家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事 務上彼此共同合作,與中共及歐、美等國保持區域性對話機制,爭取東南亞在亞 太地區的主導權。

貳、東南亞區域主義

71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是亞太主

一、亞太主義

69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頁 54。

70 東協簡介,摘錄於國立成功大學,http://proj.ncku.edu.tw/seataiwan/P4-1.htm (檢索日期:2010 年 2 月 1 日)。

71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頁 75~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義的溝通平臺與核心機構,支持亞太主義最力的不是亞洲國家,而是遠在太平洋 東岸的美國及其盟邦澳大利亞。美國在東亞的盟友日本和韓國,則屬替亞太主義 敲邊鼓的角色。為了推動、遂行亞太主義,美國必須經常平衡中、日東亞主義的 衝突,以及運用妥協或聯合方式以化解來自東協主義者的不滿與壓力。

二、東亞主義

東亞主義是延續傳統海洋與大陸的霸權互動的脈絡,因東亞地區具有特殊的 地緣戰略位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即形成海陸分屬不同國際陣營與殊異的政 經發展路線。冷戰期間,海陸對峙對抗的形勢更加尖銳:大陸的東亞主義,附著 在以蘇聯、中共為主的社會主義羽翼下。兩個集團的對峙、海陸爭霸的交鋒,直 到蘇聯解體後,才由兩極體系的零和對抗,慢慢趨向謀求「區域利益」的戰略攻 防。中共和日本則分別利用與東協或亞太各國間的關係,發展其自主性及主體發 展。在海陸交鋒的基本結構下,中共與日本分別強調不同內涵的東亞主義,做為 爭取區域霸權的論述基礎。

三、東協主義

進入後冷戰時代,東協國家積極尋求獨立自主,除了主動參與亞太事務以提 高其發言地位外,在安全層面上,東協為了提升在亞太區域安全體系的主導地位,

採取了與非東協國家間建立安全對話機制。成立「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ARF),作為溝通、處理東南亞區域安全事務的重要平臺;成立「亞 太安全合作理事會」(Council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Asia Pacific,CSCAP),作 為強化東協區域論壇之「第二軌道」的外交對話管道。除此之外,東協國家為進 一步奠定主導東亞事務的地位,初步必須排除美國在東南亞區域的影響力,因此 分別從「洲際平衡」與「大國平衡」兩方面積極進行戰略運作。

1996年3月第一屆「亞歐會議」(ASEM)在泰國曼谷召開,由亞洲十國(東協 七國及中、日、韓)及歐盟十五國政府首長與會。東協對此一安排的戰略意涵而 言,東協有意藉推動「引歐入亞」的洲際平衡,達成其銳意發展的目標:一、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衡中、日兩國在東亞的勢力;二、制衡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三、拓展歐洲 市場、爭取歐洲資金進駐;4.透過東亞及歐洲經濟力量的銜接,影響全球事務、

提高東協的發言權與國際地位。72

研究東南亞區域安全,不能忽視個別東南亞國家的安全考量,東南亞與國際 體系的互動,也是在探討此一區域安全問題時不容規避的課題。東南亞國家由於 殖民統治及區域內國家對抗的歷史經驗,加上原有的區域文化影響,對維護區域 安全,形成了有別於歐美的特殊見解;這種特性,影響了東南亞國家面對二十一 世紀區域安全的評斷與反應。

東協亦積極尋求與中共、美國、日本與歐盟相 繼提升並強化對東協的援助與投資,東協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

參、內外部安全因素

73

六0年代,東南亞國家獨立未久,越南陷入北越統一南越的內戰,北越共產 黨統一南越的意圖,配合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呼應馬來西亞、泰國及菲律 賓等國的共黨叛亂,實在很難讓其它東南亞國家,對北越及統一後的越南能坦誠 互動。印尼六0年代對馬來西亞發動「對抗」(confrontation)的準戰爭行為,令馬 來西亞及菲律賓十分疑慮印尼對他們有領土野心。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之間為了沙 巴的領土糾紛,互不相讓。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的種族權力分配爭執,迫使新 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告獨立。六0年代的東南亞,對鄰國的猜忌與不安,籠罩在

六0年代,東南亞國家獨立未久,越南陷入北越統一南越的內戰,北越共產 黨統一南越的意圖,配合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呼應馬來西亞、泰國及菲律 賓等國的共黨叛亂,實在很難讓其它東南亞國家,對北越及統一後的越南能坦誠 互動。印尼六0年代對馬來西亞發動「對抗」(confrontation)的準戰爭行為,令馬 來西亞及菲律賓十分疑慮印尼對他們有領土野心。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之間為了沙 巴的領土糾紛,互不相讓。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的種族權力分配爭執,迫使新 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告獨立。六0年代的東南亞,對鄰國的猜忌與不安,籠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