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研究(2001~2009年)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研究(2001~2009年)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登科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 n. al. er. io. sit. y. Nat. 軍事外交之研究(2001-2009 年)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陳玉龍 撰 中華民國 99 年 7 月.

(2) 謝. 辭. 在2008年的秋天,有幸能夠錄取進入政治大學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學程,確 實令自己與家人感到十分的高興及驕傲。轉眼間,在2010年畢業論文通過的這一 刻,方才驚覺光陰似箭;一下子無法平復自己既興奮、卻又百感交集的心情。二 年的時光飛逝,而求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卻正開始慢慢地倒帶浮現腦海。首先要 感謝母親陳蕭月雲女士的諄諄教誨,使我時時刻刻均能感受到無限的關懷,進而 鞭策自己無論在研究所進修或是職場崗位上,能夠戮力完成每一項課業與工作, 冀望無忝所生。內人詹致雯女士每逢週休二日,帶著俐婷、俐蓁兩個可愛女兒刻. 政 治 大. 意『遠離爸爸』,使我在求學期間均能專心上課、蒐整資料及進行論文撰寫;在. 立. 此衷心感謝家庭生活中四位偉大女性的體諒、付出與照顧。. ‧ 國. 學. 在職進修期間一方面要謹守工作本分,另一方面又要兼顧學業,蠟燭兩頭燒 ;個人深覺惶惶不可終日,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在學業上,最感謝論文指導教. ‧. 授李登科老師,能夠不厭其煩、耐心教導我這位資質愚鈍的學生。如果沒有恩師. y. Nat. sit. 在課業上及論文寫作期間的指導與督促,個人必定力有未逮,無法順利畢業。感. n. al. er. io. 謝口試指導教授朱新民老師、劉復國老師及曹雄源老師在論文各章節的審核與建. i n U. v. 議;使學生在論文寫作上能夠快速找到正確的研究方向加以修訂,省去不少繞遠. Ch. engchi. 路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時間。求學期間,系主任邱稔壤老師及系上師長在課堂中的 傾囊相授;培育個人在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領域上的專業素養知識,學生銘感五 內。課餘期間,系所助教文琪以及佳蓉的幫忙;職場上各級長官、秀菊姐、柯濠 學長、安曜、彥璋、信輝、維峻等人的協助,感激不盡。 學海無涯,年少時未能一氣呵成完成研究所學業,如今有幸能在多年以後重 新利用在職進修機會達成目標;求學過程雖倍感艱辛,但隨著人生歷練,感受也 更加深刻與值得珍惜。最後,謹將本論文獻給我最摯愛的父親陳邦彥先生,希望 您在天之靈能夠知曉並祝福孩兒在此一階段的學習成就。 陳玉龍. 2010年7月. 於桃園八德.

(3) 摘. 要. 冷戰時期,東南亞區域發展受限於美蘇軍事力量的影響而互有對峙。直至二 十一世紀開始,隨著美蘇在東南亞地區部署的軍事力量逐漸撤出,加上中共經濟 成長與綜合國力的提升;使中共在深化與東南亞周邊鄰國外交關係發展上創造出 了有利條件。中共藉由經濟合作與軍事外交等手段執行其在東南亞地區的睦鄰政 策,亦符合了中共在亞太地區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透 過 文 獻 檢 證 二 十 一 世 紀 以 來 , 中 共 在 東 南 亞 地 區 推 動 的軍 事外交 政 策, 研 究東南亞地區在中共 地緣戰略目標中的價值;並. 政 治 大. 針對中 共 在 東 南 亞 地 區 推 動 軍 事 外 交 有 關 重 大 議 題 及 軍 事 合 作 之 立 場 實. 立. 施 分 析。. ‧ 國. 學. 研究發現中共解放軍已從過往單純由國家領導人意識主導的對外交 往 模 式(如抗美援朝、援越抗美),轉換躍進 至改革開放後新軍事變革、加. ‧. 速 國 防現 代 化與 對外軍 事 交流 之 務實 行動 (軍 事 人員 交流 、 區域 安 全對 話. y. Nat. sit. 、 聯 外 軍 事 演 習 、 維和 行 動 等 ); 顯示二 十一 世 紀 後 中共在軍事外交的操作. n. al. er. io. 思考模式上將更趨近於務實、交往形式更為多元、執行內容更為複雜。 在 可 預. i n U. v. 見的未來,中共解放軍將隨著軍事交流形式的多樣化與參與深度,透過. Ch. engchi. 東南亞區域為跳板,在既有政治與經濟實力基礎支持下,擴大且加深對 全世界各個區域的軍事交流;藉以獲得更多國家的認同與支持,最終目 的不只是單純扮演維護亞太安全的負責任大國,而是具備挑戰美國世界 霸 權 的企圖。. 關鍵詞:軍事外交、和平崛起、地緣戰略、亞太安全.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4. 第三節. 研究範圍………………………………………………………7. 第四節. 文獻回顧………………………………………………………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軍事外交之意義與重要性 …………………………………13. 第一節. 軍事外交之意義 ……………………………………………13. 第二節. 中共推動解放軍軍事外交之由來 …………………………17. 第三節. 解放軍推動軍事外交之重要性 ……………………………28 a v.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小結. 立. 政 治 大. i l C n hengchi U …………………………………………………………………31. 第三章.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策略 …………………33. 第一節. 中共地緣政治中的東南亞戰略價值 ………………………33. 第二節. 中共在東南亞推動軍事外交之考量 ………………………42. 第三節. 中共在東南亞進行軍事外交之企圖 ………………………46. 小結. …………………………………………………………………50 i.

(6) 第四章.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具體作法 ……………53. 第一節. 軍隊人員交流與防務磋商 …………………………………54. 第二節. 區域安全對話 ………………………………………………60. 第三節. 聯合軍事演習 ………………………………………………66. 第四節. 維和任務 ……………………………………………………69. 第五節. 軍售援助 ……………………………………………………74. 第六節. 海上反恐合作 ………………………………………………77 …………………………………………………………………79. ‧ 國. 學. 小結. 立. 政 治 大.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評估 …………………81. 第一節. 解放軍在東南亞軍事外交之成果 …………………………81. 第二節. 解放軍在東南亞軍事外交之缺失 …………………………86. ‧. 第五章.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中共邁向東南亞區域強權的挑戰 …………………………93 Ch engchi U. 第三節 小結. …………………………………………………………………96. 第六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9. 第二節. 研究心得……………………………………………………101. 參考書目………………………………………………………………103. ii.

(7) 表目次 表 1 軍事外交類型區分…………………………………………… 16 表 2 中共各時期領導人軍事外交策略一覽表………………………27 表 3 中共2001~2009年與東南亞各國軍事交流與防務磋商一覽表 55 表 4 中共2001~2009年與東南亞各國軍事演習紀錄一覽表………67 表 5 中共1990~2008年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派遣人數統計表……71. 政 治 大 表 6 中共2001~2009年國防經費增長情形表………………………88 立 ‧. ‧ 國. 學. 表 7 中共2001~2009年國防預算增長率概表………………………8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圖目次 圖 1 論文研究架構圖………………………………………………… 6 圖 2 東南亞各國地理位置圖………………………………………… 7 圖 3 香格里拉對話參與國分布圖……………………………………6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東南亞地理環境位於亞洲東南部,北與中國為鄰,西接印度半島,處於太平 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交通十字路口,是歐、亞、非、澳四大洲海洋航線的要衝,海 運地位重要。由於東南亞地區天然資源豐富與地緣戰略特性,在歷史上不斷地吸 引東、西方強國覬覦。從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占領印度西岸的果阿(Goa)與麻六甲 (Malacca)開始, 1西方強權逐步對東南亞地區展開侵略與殖民運動,藉以爭奪海. 政 治 大 運航線與商業貿易的主導地位;至十九世紀末期,美、英、法、荷等國已先後在 立. 東南亞建立殖民地。東南亞各地長期受到西方殖民統治,在文化意識上也逐步受. ‧ 國. 學. 到西方化的影響,在不斷被掠奪、壓榨的情況下,民族自覺運動開始伺機而動。.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加入西方強權對東南亞的爭奪中。日本占領東. y. Nat. 南亞並將西方殖民勢力逐出亞洲,使東南亞地區人民瞭解到西方殖民者當時脆弱. er. io. sit. 不堪一擊的事實;然而日本的短暫統治卻也帶給東南亞地區人民更多民族屈辱。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西方列強亟欲重返東南亞之際,東南亞民族自覺運動已如火. al. n. v i n 如荼興起,紛紛利用和平談判與武裝鬥爭等手段宣布獨立。 Ch engchi U. 冷戰時期,東南亞區域發展受限於美蘇軍事力量的對峙影響而立場迥異。以. 美國為首的反共勢力為箝制蘇聯,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 印尼等國進行了一連串軍事、政治與經濟援助等反共措施;而緬甸、寮國、越南 與柬埔寨則在蘇聯支持下,成為反美的同盟。後冷戰時期兩極對抗雖告終結,但 朝鮮半島衝突、北韓核武威脅、中共與臺灣的統獨問題,依然是亞太地區的潛在 安全危機。盱衡亞太局勢的詭譎多變,東南亞各國意識到唯有積極促進彼此在政 治、經濟與軍事立場上的整體合作,加強與世界強國進行多邊對話與預防性外交 1.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 《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10 月),頁 34。 1.

(10) 作為,才能共同維持東南亞區域安全穩定。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成立目的就是在確保東南亞各國能夠藉由區域性多重機 制的合作,爭取對東亞事務的主導權與影響力。 與此同時,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演變亦帶給中共當局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契 機。中共自鄧小平於 1978 年主政以後開始實行對內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政策, 力圖帶動中共現代化發展。鄧 小 平在 1983 年 時 就曾 表 示 :「 現 在 的 問題 是 要注意爭取時間,該上的要上。大戰打不起來,不要怕,不存在什麼冒 險的問題。以前總是擔心打仗,每年總要說一次。現在看,擔心得過分 了。我 看 至 少 十 年打 不 起 來。」 2鄧 小 平 認 為,在 二 十 世 紀 末以 前,世 界. 政 治 大 大 戰 打不 起 來,可 以 集 中 力量 進 行 中 共 獨 有 的 社會 主 義 現 代 化 建 設。1984 立. 年 5 月他更進一步指出,世界上有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二是南北問題;. ‧ 國. 學. 中共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並在爭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 ‧. 現代化建設。 3. y. Nat. 然而中 共 原本 在 鄧 小 平 確立改革開放路線後邁向現代化目標的腳步,卻因. er. io. sit. 世界格局的民主化浪潮而造成危機。1989 年 6 月 4 日天安門事件發生導致中共 總書記趙紫陽下臺,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藉機對中共實施經濟制裁與封. al. n. v i n 鎖,中共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剛開始付諸實施就必須面臨重大挑戰;而 1991 年蘇 Ch engchi U 聯及東歐共黨政權相繼解體對中共而言更是重大警訊。面對當時全世界一面倒的. 反共聲浪,必須端賴中共國家領導人的謹慎應對,方能渡過中國共產主義瀕臨崩 潰的危機。面對當時複雜多變的國際情勢,鄧小平適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 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4的外交戰略方針, 藉以確保中共整體國家利益,並能夠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逐步緩解國 2. 3. 4. 包心鑒,「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開拓者」 ,中國共產黨新聞,2007 年 2 月 12 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093/64099/5393089.html(檢索日期:2009 年 11 月 30 日 )。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頁 56~57。 「現代軍事評論:學習鄧小平科學的戰略思維」 ,華夏經緯,2004 年 8 月 19 日,http://big5. huaxia.com/js/jswz/00233901.html (檢索日期:2009 年 11 月 30 日 )。 2.

(11) 際間對中共的制裁壓力。1997 年 2 月鄧小平逝世後,中共現代化的進程在第三 代領導人江澤民的帶領下,逐步邁入二十一世紀而開始有了新的作為。 二十一世紀開始,隨著美蘇在東南亞地區部署的軍事力量逐漸撤出,使中共 在深化與東南亞周邊鄰國外交關係發展上創造出了有利條件。2002 年,時任中 共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在訪問馬來西亞時,就提出「樹立以互利、互信、平等、 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合作尋求共同安全,為維護地區穩定發揮作 用」 5,來表達對東南亞周邊國家外交關係的基本立場。中共藉此時機提出新安 全觀,是作為二十一世紀中共總體外交戰略思維的基本架構,亦促使中共更積極. 政 治 大 之間互動。此外,中共藉由經濟合作與軍事外交等手段執行其在東南亞地區的睦 立. 地參與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加強對周邊國家關係的發展,促進與世界主要大國. 鄰政策,亦符合了中共在亞太地區「和平崛起」 6的戰略意涵,達成「不戰而主. ‧ 國. 學. 東亞」的戰略目標。 7如今,中共對東南亞的外交戰略目的已大致明確,且在經. ‧. 濟發展互動上有著突破性的進展。從東協加一,以及中共-東協自由貿易協定. io. er. 推動軍事外交的部分亦正逐步開展之中。. sit. y. Nat. (FTA)的實行,中共在東南亞經貿外交戰略的推行上已收成效;而對東南亞地區. 筆者觀察兩岸學術界在東南亞議題研究上,多年來重心均偏向於經貿發展之. al. n. v i n 範圍。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的互動發展,憑藉著天然資源豐富與改革開放後經濟發 Ch engchi U 展成果,其與東南亞各鄰國的經貿合作已有具體成效;相關專書與文獻散見兩岸 各個學術研究機構。然而在軍事外交方面,學術界對中共與東南亞各國的軍事交 流議題研究,目前仍有其侷限性,重視程度亦遠不如中共對美關係。我國目前與 東南亞各國仍無正式邦交,在軍事交流合作上亦明顯不及中共。就地緣戰略而言, 東南亞近在咫尺,面對中共加速與東南亞區域整合,綜合國力不斷向上攀升之際, 5. 6. 7. 「胡錦濤在馬來西亞發表重要演講」 ,人民網,2002 年 04 月 25 日,http://tw.people.com.cn/ BIG5/14810/14858/907281.html(檢索日期:2009 年 11 月 30 日 )。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 2003 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中國網,轉 載學習時報 2003 年 11 月 24 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c/448115.htm (檢索日期: 2010 年 2 月 18 日)。 林中斌著,《以智取勝》(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2005 年 1 月),頁 502。 3.

(12) 中共對東南亞周邊國家軍事外交發展政策的內容與具體成效影響,是我國研究亞 太軍事情勢與兩岸關係發展時應該優先關注的議題,為本論文研究動機。. 貳、研究目的 中共近年來對東南亞地區軍事外交的推行政策愈見制度化與不斷擴 大活動範圍及項目,意圖穩定與周邊國家發展;其立足亞太並邁向世界 霸權之戰略態勢,對我國在亞太地緣戰略環境的發展上形成更大的軍事 威 脅 。本文研究目的,可區分大三部分: 一、探討中共建政以來,各時期領導人意識型態因應國際情勢發展,對. 政 治 大 用的外交政策、軍事外交推動方式與外交對象目標的轉換過程。 立. 其外交決策的影響過程;分析各階段為維持中共國家利益發展所運. ‧ 國. 學. 二、透 過文獻檢證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的外交政策, 研 究 東南亞地區在中 共 地緣戰略目標中的價值;並針對中 共 在 東 南 亞 地. ‧. 區推動軍事外交有關重大 議題及軍事合作之立場實施分析。. sit. y. Nat. 三、依照研究結果,針對中共未來在推動東南亞軍事外交上所可能面臨. n. al. er. io. 的挑戰因素,進行扼要的評估與未來研究建議。. Ch. 第二節. i n U. v. engchi 研究方法與架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以「國家利益研究途徑」及「文獻分析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國 家利益」是指一個國家人民與政府,特別是決策者認為值得追求的公共需要或是 目標,而這些需要或目標不外乎:國家的生存、安全、秩序、自由和福利等有關 的諸種事務。 8而中共國家利益大致應可歸納在:一、國家安全;二、保障經濟. 8. 張之傑、黃台香主編, 《名揚百科大辭典》(上冊 1-3)(臺北:名揚出版社,1984 年 11 月),頁 1067;轉引自翁明賢著,《解構與建構 臺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臺北:五南圖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 4 月),頁 115。 4.

(13) 繁榮;三、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四、追求全球性的國際地位等範疇內。 9 在中共問題研究上,「國家利益研究途徑」主張,中共的決策者是採取理性 的態度來制定外交政策,中共的決策者主要是在中共國家利益的基礎上,決定其 外交政策,國家安全與政經利益是中共外交政策的根源。 10本研究將從中共歷代 領導人在面臨國際情勢變化下,如何調整與進行對外軍事交往策略作敘述分析, 瞭解中共當局在以國家利益為前提的考量下,其對外戰略目標的演變歷程。 「文獻分析法」,是經由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的方法。此方法作為間接研究方 法,在社會研究中被廣泛運用。是因為在某些限度之內,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過. 政 治 大 共基於國家利益上的各種軍事外交作為,以及各種對外軍事外交文件宣言與報導 立 去,重建過去,解釋現在,及推測將來,而有助於研究的進行。 11本研究將從中. 中,瞭解中共在參與東南亞多邊軍事外交上的發展歷程、軍事合作項目及整體軍. ‧ 國. 學. 事外交關係的互動演進;並藉由探討各項背景因素,以判斷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 ‧. 動軍事外交政策的執行成效。本研究的文獻蒐集資料包括由中共政府出版的官方. y. Nat. 出版品、相關行政部門發言、報紙、文獻,以及兩岸中共問題專家出版之專書與. er. io. sit. 期刊等。尤其針對中共與東南亞各國簽署的重要聲明與宣言、軍事互動往來次數 的統計、政治、外交與經濟的文件,加上相關學術著作及網路資料進行整理與歸. n. al. i n 納,做有系統且客觀之分析,以供研究主題充分發揮。 Ch engchi U. v. 貳、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從中共領導者對國家利益決策認知及國內外環境相互作用的影響 因素,探討中共對外推動軍事外交的意義與由來;並從中共對東南亞各國關係的 發展上,檢視中共在國際關係上推動軍事外交的具體作法,藉以瞭解中共在東南 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成果,論證評估其對東南亞區域安全之衝擊與未來所面臨挑. 9. 吳建德, 〈後冷戰時期中共亞太軍事戰略之目標〉 , 《空軍學術雙月刊》 ,第 593 期(2006 年 8 月), 頁 3。 10 許志嘉著,《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年 6 月), 頁 12。 11 葉至誠、葉立誠著,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第 2 版)(臺北:商鼎文化,2002 年),頁 136。 5.

(14) 戰。本研究共區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架 構、研究範圍、文獻回顧與研究限制;第二章探討軍事外交的意義與重要性,分 析軍事外交定義與形式類型,並針對中共各階段領導人在面臨國際情勢變化下, 如何調整與進行對外軍事交往戰略作敘述分析;第三章探討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 動軍事外交的策略,從東南亞歷史發展、區域主義、內外部安全因素探討東南亞 區域發展的各項關鍵因素,並分析中共地緣戰略中的東南亞戰略價值,以及中共 推動東南亞軍事外交的策略考量;第四章則依各種文獻資料,針對中共 2001 至 2009 年間,對東南亞地區遂行軍事外交發展的各種具體作法進行分類統計,並. 政 治 大 先進軍事科學、軍事科技、武器裝備、軍事思想等軍事現代化之進程意涵;第五 立 試圖透過中共推動東南亞軍事外交的歷程,分析中共在配合總體外交策略所推動. 章針對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成效作整體評估,從維持多邊互信、邁. ‧ 國. 學. 向區域強權、抗衡美日同盟等觀點探討中共在東南亞地區軍事外交獲得之成果及. ‧. 缺失。第六章結論闡述本文的研究心得、研究發現與政策建議。本論文研究架構. n. Ch. 軍事外交之意義. engchi. er. io. al.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 軍事外交之研究. sit. y. Nat. 圖,如圖 1 所示。. i n U. v. 軍事人員交流. 軍事外交策略 區域安全對話. 軍事外交重要性 軍事外交具體作法 東南亞戰略價值 區域強權之挑戰. 聯合軍事演習 軍事外交成效評估. 維和反恐與軍售. 結論與建議 圖1. 論文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筆者陳玉龍自製(2009 年 11 月 30 日)。 6.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壹、主題範圍 以中共周邊具有地緣關係的東南亞地區國家為研究主題對象,包括中南半島 五國(緬甸、寮國、泰國、越南、柬埔寨)以及南洋群島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 新加坡、汶萊、印尼、東帝汶)等,另外針對中共在東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外交 發展甚深的關鍵因素,如美日同盟、臺灣統一問題等所產生的局勢變化與影響, 加以分析。東南亞各國地理位置,如圖 2 所示。.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圖2. engchi. i n U. v. 東南亞各國地理位置圖. 資料來源:地理位置圖轉引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Southeast_asia.jpg,國旗 及中譯部分由筆者陳玉龍加註(2009 年 11 月 30 日)。. 貳、時間範圍 在時間上,本研究首先以中共建政之初外交戰略思維的發展變化為起點,探 討中共建政迄今不同時空因素下的對外軍事交往,進而分析 2001 年至 2009 年間, 7.

(16)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發展進程:從外交戰略、多邊安全合作、軍事 高層官員互訪、軍事人員交流、技術合作、武器出售、軍備管制協商以及參與聯 合國維和活動等,均納入本研究範圍;其它與中共黨政軍領導有關之軍文關係或 意識型態所延伸出的相關議題,則僅論述與本主題相關部分。.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在中共與東南亞地區軍事議題的相關研究領域上,以「中共對東南亞軍事外 交」為名的書籍,目前尚未蒐集到專著。然而與此研究範圍有關之東南亞區域安. 政 治 大. 全合作議題、中共軍事外交政策分析等著作,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中共研究主流,. 立. 並散見於各文獻中。. ‧ 國. 學. 中文專書部分,國內學者宋鎮照先生在《變動中的中國、臺灣與東南亞之新 三角關係:政治vs.經濟、發展vs.安全、區域化vs.全球化之策略思維》中,探討. ‧. 東亞新政經秩序、中美日三國與東協關係變遷與發展、中共對亞太與東南亞政經. sit. y. Nat. 戰略操作原則、區域外交與大國平衡策略之思維、中共與東協合作對立與衝突、. al. er. io. 以及東南亞對中共政經外交戰略看法與回應立場等研究方面鉅細靡遺,對筆者在. n. 建立東南亞政經發展與區域安全議題研究觀念上,有極大助益。12學者林麗香女. Ch. engchi. i n U. v. 士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乙書中,專章探討中共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 與胡錦濤四位國家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基於不同國際情勢發展考量所制定的外交 政策;對中共建政以來各領導人國家戰略思考與外交政策方向有詳實分析論述, 引領筆者對中共領導高層制定外交決策的時空因素檢證上有更為周延的研究思 考邏輯。 13學者許志嘉先生著作《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從中共外交 政策研究途徑及美中臺對中共外交研究的方向、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十六 大以後外交戰略的新發展趨勢均有深入論述,可供筆者釐清對中共外交政策正確 12. 13. 宋鎮照著,《變動中的中國、臺灣與東南亞之新三角關係:政治 vs.經濟、發展 vs.安全、區域 化 vs.全球化之策略思維》(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 年 12 月),頁 1。 林麗香, 〈外交政策與作為〉 ,趙建民主編, 《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 社,2008 年 3 月),頁 163。 8.

(17) 研究方向與途徑。 14學者陳欣之先生著作《東南亞安全》,對東南亞區域安全定 義、內外在環境變化、東協成立的原因與執行成效、東南亞國家軍備增長現象與 對亞洲影響等,分別討論不同安全層面的互動作用;使筆者瞭解東南亞各國及東 協參與有關亞太事務決策過程,亦有助於本研究論述。15學者蔡東杰先生著作《當 代中國外交政策》乙書,有專章探討中共軍事外交政策。中共軍事外交是一種全 球性威望的展現,並針對中共對外軍事性交往活動,包括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 各國雙邊或多邊聯合軍事演習、戰略對話機制及太空戰略發展等活動予以分析; 本書對中共二十一世紀以來所執行的各種軍事外交類型與活動紀實均有深入解 說統計,可供筆者資料綜整與製表參考。 16此外,中共學者王光厚先生著作《冷. 政 治 大 戰後中國東盟戰略關係研究》乙書,從中國大陸觀點,針對中共與東南亞各國的 立. 關係發展上有詳實的研究論述。本書從中共的和平崛起、東南亞各國一體化的發. ‧ 國. 學. 展、多邊區域安全合作的推展、亞太多極格局的深化部分,有深入的探討並分析. ‧. 中共與東協的未來發展前景;使筆者就中共學術界對於外交政策推行之策略觀念. y. Nat. 與想法有新的認知。 17. er. io. sit. 碩博士論文部分,計有高念袓碩士論文〈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內 容環繞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概念的釐清,並分析影響中共軍事外交決策的關. n. al. 鍵因素,有深入研究敘述。. v i n 林麗香博士論文〈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力-解放軍參 C hengchi U. 18. 與外交政策之研究〉,全文以中共解放軍對外交政策影響 力為主要研究範圍,詳 細探討解放軍於中共體制下黨政軍的組織關係發展,並對其外交政策角色定位, 有詳盡分析。19而與本研究時間內容最為相近的,是邵嘉玲碩士論文〈胡錦濤時 期中共軍事外交政策與作為〉,針對中共軍事外交政策在胡錦濤執政時期的演變 14 15 16. 17. 18 19. 許志嘉著,《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 ,頁Ⅵ。 陳欣之著,《東南亞安全》(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年 10 月),頁 5。 蔡東杰著,《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3 月初版),頁 167~183。 王光厚著,《冷戰後中國東盟戰略關係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6 月),頁 206~249。 高念袓,「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2005),頁 5。 林麗香,「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力—解放軍參與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6),頁 66。 9.

(18) 發展、作為成效與未來走向,提供詳盡分析看法,有利筆者做為中共與東南亞國 家互動狀況之研究參考。 2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綜整本研究過程,筆者限制因素有三: 一、本研究的內容主題雖界定在中共軍事外交領域,然而受限於中共本身「黨指 揮槍」的政治發展特性,軍事外交政策必須配合其國家總體戰略;在研究中 必然會涉及部分討論有關中共政治、經濟、文化與心理層面,對中共推動軍 事外交過程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二、本研究受限於中共官方資料蒐整困難度及非官方(民間)資料的可信度。中. ‧ 國. 學. 共對於解放軍各項活動資料保密及隱晦,一向為各國研究中共解放軍的最大 限制;而官方主動公開的資料均事先加以內部過濾。包括從 1998 年開始,. ‧. 每二年由國務院發表的《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都是宣傳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y. Nat. sit. 的官方政策文件。近年來在中共官方允許下,有關中共解放軍研究的著作愈. n. al. er. io. 來愈多,尤其所謂「軍內」發行(亦即解放軍所屬單位出版)之著作也在市. i n U. v. 面上販售,讓參與中共研究之學者可以有更多參考資料來源。然而就筆者蒐. Ch. engchi. 整資料分析過程中發現,無論中共官方或民間出版之有關專書與學術期刊, 其種類與數量雖然龐大;惟其替官方宣染色彩者占多數,真正進行學術研究 論述與符合客觀評判者仍為少數。 三、中共與東南亞安全議題牽涉東南亞各國本身文化發展、歷史糾葛與國際現勢 因素,變化性與複雜性廣;加上各國對外國家安全戰略設定之限制影響,相 關東南亞國家外交政策第一手資料管道鮮少、資料蒐集取得殊為困難,並非 能夠全盤掌握。另筆者目前仍為在職進修,工作之餘對於研究議題撰寫與資. 20. 邵嘉玲,「胡錦濤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政策與作為」,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7),頁 2。 10.

(19) 料蒐整時間常感不足,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與戰略變化,因個人時間因 素導致本研究難以達到面面俱到之要求。雖然如此,筆者仍會殫精竭慮,以 嚴謹態度探討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的全面意涵,俾利有意從事相 關領域研究同好者參考運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1. i n U. v.

(2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1) 第二章 軍事外交之意義與重要性 第一節. 軍事外交之意義. 壹、外交定義 「外交」(diplomacy)最早出現在法文字彙中,指的是國際關係 的管理, 也可以說是行為者在處理涉外關係的一項藝術。英國外交家尼可森 (Harold Nicolson)便 認為,外交是藉由談判以處理國際關係,各國外交官 員透過外交的手段以調整國際關係。外交的目的自然是要追求與維護國. 政 治 大 可以爭取對方的支持,亦可阻止對方去做某事,此為外交積極的目的。 立 家最大的利益,亦即保障與拓展國家的核心利益。國家或團體透過外交. 外 交 的作用亦可在於至少使對方瞭解己方立場,此即為外交消 極目的。 21. ‧ 國. 學. 中共對於外交定義的官方 立場,在 1999 年 12 月中共外交部長唐家. ‧. 璇 於 中共建政五十周年的專論中即 有明確表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 y. Nat. 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分析國際形勢、制. er. io. sit. 定對外政策的指針,並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獨 立自主和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它十分珍惜自己的獨立和. al. n. v i n 主權,也大力支援被壓迫國 C家h爭 取 和 維 護 獨 立U主 權 的 鬥 爭 和 為 發 展 民 族 engchi 經濟所作的努力。在尖銳複雜的國際鬥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不渝 地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友好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和 繁 榮。」 22 中共自 1978 年實施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大幅成長並帶動其綜合國 力 的 提升,於二十一世紀初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獲得豐收的果實。2001 年 21. 22. Nicolson, Harold. 1980 Diplomacy. Cambri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轉引自張亞中主編, 《國 際關係總論第二版》(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頁 170。 唐家璇,「新中國外交的光輝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1999 年 12 月,http://big5. 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wjs/t8737.htm (檢索日期:2009 月 12 月 14 日)。 13.

(22) 中 共 在 海南 島舉 行博鰲亞洲論壇、 23在上海則成立了 上海 合作 組織 ; 24同年 中 共 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3 年為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於北京舉行 六 方 會談、 252004 年 與東協簽訂《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 及 2008 年主辦北京奧運等;各 種跡象證明在二十一世紀之初,中共已逐 步轉換國家利益發展方向,在對內致力經濟穩定發展後,中共開始表現 出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企圖心。中共除藉由經濟實力逐步立足亞洲外, 更進一步欲爭取本身在區域多邊政治協商、科技產業發展與軍事維和行 動等各項國際事務上的參與度;其影響範圍所及不僅侷限於周邊國家,. 政 治 大 中共經濟發展帶動了其整體綜合國力上升,除了更深化國內經濟根 立. 現 今 中共已成為亞太區域強權,邁向世界大國之列。. 基外,亦期望透過軍事外交之方式,向周邊國家推展軍事交流,發展良. ‧ 國. 學. 好關係。就軍事層面觀察,中共在二十一世紀對外關係的發展交往上,. ‧. 早已超越了其軍事實力可掌控的範圍。因此如何建構及分析中共在軍事. y. Nat. 外 交 上的發展意圖,對亞太潛在發生衝突的地區國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er. io. sit. 如果過度審慎,會使國家在國防戰略策訂上產生偏差,影響國家經濟發 展;過度樂觀,亦可能遭致難以彌補的遺憾。為了消除「中國威脅論」. al. v i n 中共領導階層在其國 C h 家戰略發展上必然會重視透過外交協調的 engchi U n. 的 疑 慮, 23. 24. 25. 26. 26. 博鰲亞洲論壇的構想緣起於 1998 年,由菲律賓前總統羅慕斯、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日本前 首相細川護熙提出,並由二十五個亞洲國家與澳洲發起,成立於 2001 年,是一個非官方、非 營利、定期、定址的國際組織,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提供一個共商經濟、社會、環境和其 它相關議題的高層對話。從 2002 年開始,論壇每年定期在中國海南島瓊海的博鰲鎮舉行年會, 而博鰲成為此論壇的永久所在地。詳參宋鎮照, 〈2009 年博鰲亞洲論壇的新契機與新地位〉 , 《展 望與探索》 ,第 7 卷第 5 期(2009 年 5 月),頁 8。 冷戰結束之後,中亞地區出現五個新獨立的國家,以往劍拔弩張的中蘇邊界,演變成中共與 俄羅斯及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國家的多邊關係。在各方積極談判協商下形成上海 合作組織的前身─「上海五國」 ,自 1998 年起上海五國的地區論壇機制逐漸朝向地區安全合作 發展,促使五國進一步組成新的地區安全體系。在 2001 年 6 月 15 日,五國加一(烏茲別克) 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以「安全」和「經濟」兩大主軸進行區域安全合作。詳參黃一哲,〈上海 合作組織的現況與發展〉 ,《國防雜誌》 ,第 24 卷第 3 期(2009 年 6 月),頁 6。 美國認為,朝鮮半島核問題是屬「周邊問題」 ,參與會談的國家應該包括朝鮮半島周邊的所有 國家。在各方的協調與溝通下,同意南北韓、日本、中共、俄羅斯與美國等六國參與朝鮮半島 核問題的討論,「六方會談」的方式自此形成。詳參廖文義,〈北韓核問題與「六方會談」,回 顧、分析與展望〉 ,《通識研究集刊》 ,第 14 期(2008 年 12 月),頁 38。 文馨, 〈對中國威脅 論之研析〉 ,《中共研究》 ,第29 卷第 8 期(1995 年 8 月),頁 67。 14.

(23) 方式,促進其在國際關係上的發展目標;而不是利用軍事武力及衝突手 段來達成;此一戰略考量也為中共解放軍實現對外軍事交流與合作提供 了 適 時的表演舞台與機會。. 貳、軍事外交定義 軍事外交,是代表國家軍事安全利益或國家集團軍事安全利益、以 軍隊為主體、以軍事為主要內容的涉外活動,是國家整體外交的重要組 成 部 分。 27在軍事外交的定義上,中共學者 張煒認為軍事外交兼有軍事和 外交兩方面的相關功能,它泛指主權國家透過和平方式對國家之間的軍. 政 治 大 外 政 策 的重要手段。 在軍事外交的類型上,西方學者Kenneth Allen與 Eric 立 事關係及其相關事務的處理,是一國從軍事角度維護本國利益和實施對 28. ‧ 國. 學. McVadon等,將軍事 外交區分為七大項目,包括:軍事磋商機制、軍事高 層官員互訪、軍事人員交流、技術合作、武器出售、軍備管制協商以及. ‧. 維 持 和 平活動等;其中在功能交換過程當中,還包括雙邊在操作、後勤、. sit. y. Nat. 訓練、參與國際會議、教育課程互換、語言訓練等等,雙邊軍事演習更. al. er. io. 是 軍 事 外交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29軍事外交雖然是一種服務於國家總體發. v. n. 展目標的涉外軍事活動,但卻有其獨特的本質和內涵,它不同於透過軍. Ch. engchi. i n U. 事強制和威逼手段而達到單方面外交目標的強制外交,而是透過平等交 流和協商構建一種雙向或多向的互利合作關係。依據上述解釋,筆者歸 納 軍 事外交類型區分,如表 1 所示。. 27. 28. 29. 李眾軍,〈試論鄧小平軍事外交思想〉 ,《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廣東),2004 年第 4 期(2004 年 4 月),頁 31。 張煒, 〈關於中國軍事外交的理論探討〉, 《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4 年第 3 期(2004 年 3 月),頁 28。 蔡東杰著,《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3 月初版), 頁 168。 15.

(24) 表1. 軍事外交類型區分. 類型. 活動內容 高層戰略對話、軍備管制協商. 戰 略性外交 軍事磋商機制、 國際會議參與 軍事人員互訪、軍事留學生交換 文 化性外交 語言教育訓練、軍事文藝表演 軍事武器出售、軍事科技轉移 技 術性外交 軍事情資交換、國防工業合作. 政 治 大. 聯合軍事演習、維和部隊派遣. 立反恐作戰行動、人道救援措施. 合 作性外交. ‧ 國. 學. 軍事基地提供. 資 料 來 源 : 參 考 蔡 東 杰 著 ,《 當 代 中 國 外 交 政 策 》, 頁 168; 筆 者 陳 玉 龍 整 理 製 表. ‧. (2009 年 12 月 18 日 )。. Nat. sit. y. 雖然軍事外交仍有著服務於國家安全和總體發展目標的功利性,但. n. al. er. io. 基 於 國際體系和安全環境的變 化,國家安 全與發展已經超越了自身範圍,. v. 難 以 同 它國 和 世界 的安 全 與 發展 分割 。 30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任何一個國家. Ch. engchi. i n U. 在追求與維護國家利益目標上,絕不可能憑藉著自身國力發展單方面維持;而必 須因應國際情勢,及時透過外交手段營造與周邊國家和平相處的正向關係,藉以 減低外部衝突、爭取本身發展空間。而軍事外交作為國家總體外交的一部分,在 中共注重經濟繁榮發展、和平崛起為前提的目標下,中共解放軍必然要擺脫過往 依循中共領導人傳統意識形態領軍下的被動形式,進而化被動為主動,運用軍事 外交手段維護國家利益,向周邊國家推展軍事交流,發展良好關係。. 30. 韓獻棟、金淳洙,〈中國軍事外交與新安全觀〉, 《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8 年第 2 期 (2008 年 2 月),頁 49。 16.

(25) 第二節. 中共推動解放軍軍事外交之由來. 中共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其對外戰略思想的根本綱領有了變更。它可以最簡 要地概括為和平發展。和平發展在最起碼的意義上直接地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 中共要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第二、中共要成為世界強國而不經過強國間的全面戰 爭和強國間經久的冷戰對抗。 31冷 戰後中共即 建構和平與發展為對外關係理 論,以爭取相對和平之國際環境。隨著綜合國力穩定成長,中共國防現 代化使中共解放軍已經有能力在其邊界附近地區進行一場高強度和高技 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而經濟蓬勃發展使中共在國際上占有較強的外交. 政 治 大 共 解 放 軍 走 向 高 科 技 現立 代化,成為亞洲不可忽視的軍事強權,且假以時 優勢,國際關係學者也普遍認為中共已透過經濟發展成果,持續支持中. ‧ 國. 學. 日 必 定 將具備挑戰美國全球霸 權地位的能力。. 美國與中共周邊鄰國希望 中共能夠參與到國際社會,遵守國際 規則,. ‧. 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它們擔心的是中共崛起後會依靠其強大的經濟. sit. y. Nat. 和軍事實力,成為一個力圖改變現狀的霸權國家,破壞亞太地區的和平. al. er. io. 與穩定。為了消除中國威脅論的疑慮,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 v. n. 堅 在 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發表 演講中強調:「二十一世紀前期,亞洲正面. Ch. engchi. i n U. 臨著世界歷史上一個極為難得的和平崛起的重大機遇。而和平崛起中的 中國,則是亞洲和平崛起的一部分。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和 平崛起得益於亞洲其它國家的經驗與發展,而且意味著中國作為亞洲一 員,將會對亞洲其它國家首先是周邊國家的發展、繁榮和穩定,發揮愈 益 積 極有益的作用。」 32由上述論點可以得知,中共強調以不稱霸、不靠 軍事對抗方式,與亞太周邊國家達成和平共贏的目標。面對東南亞周邊. 31. 32. 時殷弘, 〈當代中國的對外戰略思想-意識型態、根本戰略、當今挑戰和中國特性〉 , 《世界經 濟與政治》(北京),2009 年第 9 期(2009 年 9 月),頁 1~3。 鄭必堅, 「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 2003 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 ,中國網,轉 載學習時報 2003 年 11 月 24 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c/448115.htm (檢索日期: 2010 年 2 月 18 日)。 17.

(26) 鄰 國,中共在「睦鄰 」政策中 提出「以鄰為伴、與鄰為善」與「睦鄰(政 治 )、富鄰(經濟)、安鄰(軍事)」, 33藉以降低周邊國家對中國威脅論之 疑 慮 ,刻意營造和平環境形象。 34 中共自建政以來,因國內外戰略環境的變遷,使其軍事思想與軍事戰略都經 歷過不同階段的變革。毛澤東主政時期「人民戰爭」的思想成為中共解放軍建軍 與作戰策略的依據;而鄧小平主政後力行改革開放,強調農業、工業、國防與科 學技術「四個現代化」來提昇綜合國力。鑑於冷戰時期蘇聯軍事科技大幅超越中 共所造成的威脅,中共開始重視並強調「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要求「軍事. 政 治 大 略思維。在中共國家戰略發展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開始從較為務實的角度來看 立 經濟建設必須服從及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並作為中共八0年代軍事建設的戰. 待國際情勢及追求內部的政經發展目標之際,中共解放軍也從過去「早打、大打、. ‧ 國. 學. 打核戰爭」的準備,轉變至和平時期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 35. ‧. 中共解放軍軍事外交的起點與歷程,隨著中共領導人對國家戰略的認知與國. y. Nat. 際情勢的發展變化而有所更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及胡錦濤四位中共不同. er. io. sit. 時期的國家領導人,均能衡量當政時期的世界格局變動與戰略態勢,即時調整中 共對內、外政策的戰略方針,以維持中共整體國家發展穩定。而解放軍軍事外交. al. n. v i n 亦在各階段領導人的戰略指導下,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 Ch engchi U 壹、毛澤東時期(1949-1976 年). 一、「一邊倒」戰略(1949-1960 年) 1949 年中共建政初期,毛澤東首先要面對的外交情勢就是以美蘇兩國為首, 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之間的爭鬥。在這種兩極體系對峙的壓力下,中共採取「一 邊倒」的外交政策傾向蘇聯。毛澤東提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的一邊,就是倒. 33 34. 35. 董國政,「中國的國際戰略選擇」,解放軍報(北京),2004 年 4 月 5 日,第 11 版。 徐堅, 〈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 , 《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4 年第 2 期(2004 年 2 月), 頁 4。 張萬年著,《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 年 11 月),頁 179。 18.

(27) 向社會主義的一邊。」36中共在建政未穩之際需要共產主義老大哥蘇聯的政治支 持與大量軍援;此一時期中共軍事外交對象以對蘇聯的軍事交流為主。1950 年 5 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後,中共解放軍對蘇聯的雙邊軍事交流與合作 迅速展開。中共頻繁派出軍事代表團到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參觀考察;蘇 聯則派出了大批軍事專家和顧問指導幫助中共進行國防與軍隊建設工作。在此一 時期中共受到蘇聯政治牽制影響,於 1950 年 10 月以「抗美援朝」名義介入韓戰。 1953 年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逝世,繼任者赫魯雪夫上台。赫魯雪夫在 1956 年 的蘇共二十大特別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 政 治 大 賽」,意欲緩和蘇聯和美國的緊張關係。蘇聯的修正主義使中共和蘇聯在反西方 立 盤否認史達林,並提出了內政外交的新思維,即「和平共處、和平過渡、和平競. 帝國主義的意識型態上產生了嚴重分歧。37同一時期,有鑑於韓戰期間以美軍為. ‧ 國. 學. 首的聯合國部隊整體作戰與後勤支援能力遠超過中共解放軍能力;為儘速適應戰. ‧. 爭需求,中共解放軍於 1957 年與蘇聯簽訂了國防科技合作協定。同年毛澤東訪. y. Nat. 問莫斯科時建議蘇聯及東歐共產國家,能夠把技術資源大量轉移中國大陸,除加. er. io. sit. 速中共的工業化外,並積極推動中共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藉以強化國家安全, 惟遭到蘇聯拒絕。1958 年赫魯雪夫訪問中共,建議由蘇聯出資於中國境內建造. al. n. v i n 長波電台,並與中共解放軍組成聯合軍隊;蘇聯軍隊可以駐紮在中共的港口。對 Ch engchi U. 毛澤東而言,蘇聯方面不是純粹想藉由軍事外交與解放軍進行交流合作,而是企 圖控制中共海岸線封鎖中共,因此加以拒絕。381960 年中共「大躍進」失敗,蘇 聯乘機將派往中國建立工業的經濟和技術顧問全部召回,中蘇關係正式決裂。. 二、「中間地帶」戰略(1961-1968 年) 1960 年中蘇關係決裂後,中共對美蘇兩極體系之間採取敵視的策略。原本 毛澤東針對美國在全球推行的邊緣地帶戰略意圖對中共形成封鎖之姿已極為不 36.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 《毛澤東選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 5 月),頁 477。. 37. 楚樹龍、金威著,《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年 3 月),頁 96。. 38. 趙建民主編, 《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8 年 3 月),頁 170。 19.

(28) 滿,加上赫魯雪夫主導下的修正主義明顯意圖緩和蘇聯與美國關係;導致毛澤東 構思提出「中間地帶」39戰略予以反制。毛澤東認為連同中間地帶國家奮起抵抗, 以民族解放運動實施方式民族自決,方能擺脫和削弱美蘇牽制。此一階段中共主 要是以幫助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較貧窮地區親共人民進行反帝國主義鬥爭, 提供一系列軍事援助、派出軍事專家、幫助訓練軍事幹部等。另外以「援越抗美」 為軍事外交重點,對越南提供軍事援助。中共向越南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和軍用 物資援助,培訓了大批軍事指揮和專業技術人員,並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隊。 40. 三、「一條線」戰略(1969-1973 年). 政 治 大 年 6 月,蘇聯領導者布里茲涅夫提出「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觀點,宣稱蘇聯擁有 立 1969 年 3 月 2 日,中蘇邊境爆發了「珍寶島」領土爭奪的小規模戰爭。同. ‧ 國. 學. 正當理由和權力去干預它國,以便使偏離正道的共產主義國家回歸正統做法;而 此一主張使中共感受到來自蘇聯強大的軍事威脅壓力。同一時間,蘇聯在非洲、. ‧. 中東及中南半島等地區擴張勢力,亦使美國感覺到蘇聯在國際關係發展上對美國. sit. y. Nat. 所造成的利益威脅。為了制衡蘇聯,美國與中共達成共識,針對彼此之間外交關. al. er. io. 係重新審視並尋求正常化交往。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毛澤東會面簽署「上. v. n. 海公報」聲明,共同反對企圖稱霸遠東地區的任何作為。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使. Ch. engchi. i n U. 毛澤東開始將「中間地帶」戰略轉變為傾向美國勢力。1973 年 2 月,毛澤東與 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會談時提出「一條線」戰略,他說:「我跟一個外國朋友說過, 我說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 這個概念的主旨就是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美國在內,共同反對 蘇聯霸權主義。而美國無疑是此統一戰線中最重要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說,一. 39. 40. 毛澤東指出: 「中間地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後的國家, 一部分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兩部分都反對美國控制; 而在東歐各國則發生反對蘇聯控制的問題。」,摘自《毛澤東文集》(第八卷);詳參中國共產 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0190/70197/70362/4769775.html (檢索日期: 2009 年 11 月 30 日) 。 曲星著,《中國外交 50 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年 3 月),頁 418。 20.

(29) 條線也就是聯美抗蘇的一種表述。 41而自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後,中共與西歐、 拉美等國家的外交關係亦先後取得突破性發展。. 四、「三個世界」戰略(1974-1976 年) 1974 年 2 月,毛澤東在會見時任賴比瑞亞總統的卡翁達時,提出了「三個 世界」戰略論點。他說:「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 亞及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共是第三世界;美國蘇聯原子彈多,也比較富有;第 二世界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及加拿大原子彈沒有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富有,但 是比第三世界富有;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42毛澤東此時企圖擺脫美蘇. 政 治 大 態的敵對,且陸續打開與不同意識形態國家間軍事關係的交流大門。中共先後與 立 體系影響,尋求建立自主性對外關係的拓展。此一時期,中共解放軍擱置意識形. ‧ 國. 學. 義大利、加拿大、英國、奧地利、日本、德國、希臘、芬蘭和比利時等西方國家 建立了初步的軍事外交關係。此一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活動明顯增多,開拓了與. ‧. 西方的軍事貿易、向聯合國軍事參謀團派出常駐代表、在發展中國家增設武官處、. sit. y. Nat. 派出軍事專家幫助工作,增加來華學習的外軍留學人員等活動頻密度不斷增加。. al. er. io. 回顧毛澤東執政時期,中共雖然歷經傳統意識型態為主導的人民戰爭思想、. v. n. 文化大革命的失敗、以及在對美蘇外交關係上的反覆抉擇;然而在國際情勢的不. Ch. engchi. i n U. 斷變化之下,毛澤東在建立中共獨立自主的對外關係拓展上亦不無正面貢獻。中 共於 1970 年代起已順應時勢所趨、打破舊有思維,逐漸對周邊鄰國及世界各區 域強權開始發展正常外交關係,參與聯合國各項活動,也使中共往後軍事外交空 間開始逐步擴大。. 貳、鄧小平時期(1978-1997 年) 1976 年 9 月毛澤東逝世後,經過短暫的權力鬥爭,鄧小平於 1978 年取代了 華國鋒掌握中共領導權。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共國家戰略的發展從以領導人意 41. 42. 張小明, 〈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決策〉 , 《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1997 年第 5 期 (1997 年 5 月),頁 4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年),頁 600~601。 21.

(30) 識形態為主的戰略,轉變成為以國家利益為最終核心目標的戰略。1978 年 12 月 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指出,以蘇聯、美國為敵的意識趨勢戰略只會給 中共四面樹敵,同時迫使中共總是處於臨戰狀態,影響國家經濟發展,長期下去 可能導致經濟的崩潰,必須加以改變,況且「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因此,鄧小 平提出「和平與發展」 、 「堅持改革開放」的戰略構想。 43在外交上,1980 年 1 月 鄧小平提出:「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 四個現代化。這不是假話,是真話。這不僅是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 界人民的利益的一件大事。」 44. 政 治 大 判會議派出代表團。1983 年,中共首次派出了專職裁軍事務大使常駐日內瓦。1984 立. 1980 年 2 月起,中共解放軍正式參加國際軍控和裁軍談判,向日內瓦裁軍談. 年 1 月,中共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正式成員國,並於同年 10 月被指定為理事. ‧ 國. 學. 國。同年 11 月,中共正式簽署《禁止生化武器公約》。1985 年,鄧小平在中共. ‧. 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中共解放軍減少員額 100 萬。1986 年 3 月,中共鄭. y. Nat. 重宣布將不再在大氣層進行核子試驗。與此同時,中共軍事外交工作已調整對聯. er. io. sit. 合國維和行動的政策,開始承擔聯合國維和行動費用攤款。在鄧小平主導下,中 共解放軍應服從並服務於國家外交工作全般領域、服從並服務於軍隊和國防現代. n. al. i n 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更於此一時期逐步開始制度化。 Ch engchi U 45. v. 1989 年 6 月 4 日天安門事件的發生,讓西方國家聯合以經濟封鎖手段制裁. 圍堵中共,使鄧小平在推動對外關係的發展上受到重大的挑戰;復加上 1989 至 1991 年間蘇聯、東歐共產主義陸續崩潰瓦解,更對中共一黨專制的政治體制形 成巨大衝擊。然而鄧小平並未停止改革開放的腳步,更在此時堅定表示:「如果 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六四這關是闖不過的」 。46鄧小平要求中共中央同志要「冷. 43 44 45. 46. 趙雲山,〈中共對外戰略思想之演變〉 ,《中共研究》 ,第 29 卷第 6 期(1995 年 6 月),頁 4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 《鄧小平文選》(第 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241。 錢利華, 〈六十載兼程 為和平不辱使命-新中國軍事外交 60 年的回顧〉 , 《求是雜誌》(北京), 2009 年第 18 期(2009 年 10 月),頁 27。 趙雲山,〈中共對外戰略思想之演變〉 ,頁 45。 22.

(31) 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 。47 在鄧小平的堅持下,中共並未走回毛澤東主政時期意識形態掛帥的舊思維,而是 更加努力的加速強化改革開放政策。此一時期,中共解放軍最大的改變是已逐漸 認知到軍隊數量的多寡,實際上並不等同於軍事力量的強弱;而如何提高武器裝 備性能和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優良的現代化軍隊,方是中共軍隊建構的主要發 展目標。 48 回顧鄧小平執政時期,在政治層面上,憑藉著其對國際形勢的正確認知,已 不再宣揚毛澤東時代「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論調,轉而強調「和平因素在. 政 治 大 「革命外交路線和政策」,並堅持「和平共處五原則」為主的「獨立自主和平外 立. 增長」 、 「第三世界大戰可以避免」的國際現勢發展。因此,鄧小平拋棄毛澤東的. 交政策」。 49而在軍事層面上,鄧小平也開啟了中共解放軍現代化,使其軍力發. ‧ 國. 學. 展開始進入「質」的提升階段。在和平時期建軍的主張下,中共解放軍開始裁減. ‧. 兵員,至 1985 年時解放軍部隊人力已裁減至二百五十萬人;同時,中共軍方開. y. Nat. 始裁併軍區,由過去十一個軍區減為七個軍區。50總結鄧小平在毛澤東的建軍基. io. sit. 礎上,試圖重新釐定建軍路線、軍隊角色、作戰策略,為中共找出一個新的方向,. n. al. er. 以因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51其對中共解放軍現代化軍力的擘劃與貢獻,與毛澤. i n 東相較之下具備有更多長遠且正向的國際觀視野。 Ch engchi U. v. 參、江澤民時期(1997-2002 年). 1992 年及 1993 年中共召開「十四大」及「第八屆人大」會議,在鄧小平的 主導下完成高層人事改革。江澤民除續留任總書記及軍委主席外,並兼任國家主 席。此外,鄧小平並拔擢張震、劉華清任軍委副主席,藉以支撐江澤民在軍中缺 47 48 49 50. 51.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頁 321。 「中國軍隊裁軍百萬 武器裝備更需精良」 ,文匯報(香港),1985 年 7 月 1 日,版 3。 趙建民主編, 《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8 年 3 月),頁 175。 Kenneth W. Allen,〈PRC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Taiwan’s Security〉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aiwan’s Security in the Year 2000: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aiwan Research Institute, December 2000,Taipei, pp.8~16。 丁樹範,〈論四十餘年來共軍的發展〉 ,《中國大陸研究》 ,第 35 卷第 12 期(1992 年 12 月), 頁 25~33。 23.

(32) 乏的人脈與聲望。1997 年 2 月鄧小平逝世後,江澤民接替成為中共集黨、政、 軍於一身的掌權者,除延續了鄧小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為順應世界局 勢的轉變,江澤民並提出「摒棄冷戰思維,樹立新國家安全觀」的戰略思維,藉 以穩定中共周邊局勢發展,並加速強化國內改革和吸收外資,擴大國內經濟建設 成果。 在外交政策上,江澤民於 1997 年「十五大」時提出:「與各國尋求共同利 益的會合點、擴大互利合作、堅持對話、不搞對抗、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充 分發揮在聯合國與其它國際組織中的作用」 。52而在軍事外交部分,江澤民於 1999. 政 治 大 「以軍事聯盟為基礎,以加強軍備為手段的舊安全觀,無助於保障國際安全,更 立. 年 3 月瑞士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首次在國際場合正式提出 「新安全觀」 的概念:. 不能營造世界的持久和平,這就要求必須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安全觀』,並. ‧ 國. 學. 積極探索維護和平與安全的新途徑。我們認為『新安全觀』的核心,應該是互信、. ‧. 互利、平等、合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 y. Nat. 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原則,以及其它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是維護和平的政治. er. io. sit. 基礎。互利合作、共同繁榮,是維護和平的經濟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對話、 協商與談判,是解決爭端、維護和平的正確途徑。只有建立新的安全觀和公正合. al. n. v i n 理的國際新秩序,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裁軍進程的健康發展,使世界和平與國際安 Ch engchi U 全獲得保障。」 53. 回顧江澤民執政時期,大致上不脫鄧小平和平發展的國家利益基調,並且透 過以新安全觀為基礎,使中共樹立「強而不霸,盛而不衰」、「堅持睦鄰友好, 多做工作,增加信任」的周邊外交方針。54在 2001 年 7 月,江澤民於莫斯科大學 向俄羅斯各界知名人士發表的演講中,針對中共二十一世紀軍事外交政策基本立場提出 說明: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來實現,更不能依靠軍事同盟來 52. 53 54. 王海栗、苟洪斌,「“堅持合作 不搞對抗”符合我國根本利益」,解放軍報網路版,2000 年 9 月 6 日,http://www.chinamil.com.cn/pladaily/20000906/big5/20000906001149_todaynews.html (檢索日期:2010 年 2 月 18 日)。 伊然, 〈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 ,《鏡報月刊》(香港),第 262 期(1999 年 5 月),頁 24。 張聖岱,「睦鄰安鄰富鄰:中共新外交思維」 ,聯合報,2003 年 10 月 8 日,版 A13。 24.

(33) 維持。打破國際戰略平衡,發展尖端武器系統只會引發軍備競賽,危害世界和平。 強化和擴大軍事同盟只會製造更多的不穩定因素,損害國際安全。任何國家都不 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損害它國安全利益的基礎之上。摒棄冷戰思維,破除『唯 武器論』 ,各國各地區樹立並貫徹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 才能確保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55中共在江澤民主政時期的軍事外交基本 立場,是積極奉行新安全觀的主張,並一直延續至十六大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 濤執政,未曾有所變更。. 肆、胡錦濤時期(2003 年迄今). 政 治 大 2003 年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中共國家主席,2004 年在 立 胡錦濤於 2002 年 11 月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 國. 學.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接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自此,胡錦濤 成為中共集黨、政、 軍於一身的掌權者。胡錦濤執政以來,延續鄧小平及江澤民「獨立自主的和平外. ‧. 交」政策,在既有基礎下,加速中共對外軍事交往和開放性的國際戰略上的快速. sit. y. Nat. 發展。. al. er. io. 2003 年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 v. n. 「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未來」的演講,這是中共首次提出中國和平崛起的. Ch. engchi. i n U. 概念,隨後中共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時,開始引用和平崛起的說法,56 種種跡象表明,胡錦濤開始了一種新型國家戰略發展道路的探索,而和平崛起已 經成為中共國家戰略的新選擇。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 110 周年時,以中共國 家最高領導人的身分明確提出,「中國要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 57至此, 在胡錦濤的親自定調下,以「胡溫體制」為主的中共第四代領導者,首次提出全 55. 56. 57. 江澤民, 「共創中俄關係的美好未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01 年 7 月 17 日,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978.htm (檢索日期: 2010 年 2 月 18 日)。 溫家寶,「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2003 年 12 月 11 日,http://www.people.com.cn/GB/ shehui/1061/2241298.html (檢索日期:2010 年 2 月 12 日)。 「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 110 周年座談會的講話」,東方新聞網,2003 年 12 月 27 日, 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1227/class014800003/hwz1064266.htm (檢索日期:2010 年 2 月 12 日)。 25.

(34) 面論述國家發展戰略與國家角色定位的中國和平崛起理論。和平崛起強調以不稱 霸,不靠軍事對抗的方式,與亞太周邊國家達到和平共贏的目標,利用世界和平 大好時機、靠自身力量發展,中國大陸崛起離不開世界,和平崛起需要長時間的 努力。 58 對中共而言,胡錦濤主政下的國家戰略思想主要意涵,顯而易見是透過相互 依存的觀念,希望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影響。近年因中共綜合國力大幅的成長,使 周邊國家及區域強權備感壓力,有可能引發潛藏的領土、文化、歷史等因素的衝 突,或遭致周邊國家合縱連橫的包夾與圍堵等,故和平崛起理論強調中國將和平. 政 治 大 此外,隨著近年中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並實施國防現代化,使中共軍事外交 立. 崛起或為負責任的大國,也絕不稱霸,以消除各方疑慮及消弭中國威脅論。. 發展上更趨向多元化與複雜化;其搭配在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上的展現部分,. ‧ 國. 學. 更有利於中共在亞太地區的區域影響力;而國際局勢亦逐漸開始朝向有利於中共. ‧. 的一方傾斜。回顧六十年來中共外交政策,是從區域性逐步走向世界性大國、由. y. Nat. 不妥協的麻煩製造者轉變為合作與國際規則制定者的歷史。59茲將中共四代領導. n. er. io. al. 58 59. sit. 人執政時期所採取對外軍事外交策略,整理如表 2。. Ch. engchi. i n U. v. 林中斌著,《以智取勝》 (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 年 1 月) ,頁 507。 林麗香, 〈外交政策與作為〉 ,趙建民主編, 《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 社,2008 年 3 月),頁 163。 26.

(35) 表2 領導人. 中共各時期領導人軍事外交策略一覽表. 主政時期 對外發展戰略 主要交往對象. 一邊倒戰略 (1949-1960). 蘇聯. 軍事交往內容 1.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 約。 2.派出軍事代表團考察。 3.蘇聯派員協助國防建設。 4.支援韓戰。 5.國防科技合作協定。. 1.反帝國主義鬥爭。 中間地帶戰略 亞、非、拉 2.提供軍武及人員訓練。 貧窮國家 3.派出部隊援越抗美。 (1961-1968). 治 建立一條連接美國、日本、中 政 一條線戰略 美國、西歐 大 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 立 拉美 (1969-1973) 和歐洲的戰略線。 學. n. al. er. io. sit. Nat. (1974-1976).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 ‧. 三個世界. 1.軍事貿易。 2. 向聯合國派出常駐軍事代 義、加、英 表。 奧、日、德 3.在發展中國家增增武官處。 希臘、芬蘭 4.指派軍事專家援助。 比利時 5.增加來華學習的外軍學員人 數。. y. 1949-1976. ‧ 國. 毛澤東. Ch. i n U. v. 1.參與國際軍控與裁軍談判。 聯合國各個 2.簽署禁止生化武器公約。 主要國家 3.國防現代化建設。. 1978-1997. 獨立自主 和平外交. 1997-2002. 睦鄰外交 新安全觀. 1.摒棄冷戰思維。 聯合國各個 2.不搞軍事同盟。 主要國家 3.破除唯武器論。. 和平崛起 大國外交. 1.軍事高層互訪。 2.聯外軍事演習。 聯合國各個 3.人才培育交流。 主要國家 4.設置軍事發言人。 5.增援聯合國維和與反恐行 動。. 2003 迄今. engchi. 資 料 來 源 : 參 考 林 麗 香 ,〈 外 交 政 策 與 作 為 〉, 趙 建 民 主 編 ,《 大 陸 研 究 與 兩 岸 關 係 》, 頁 191。 筆 者 陳 玉 龍 整 理 製 表 ( 2010 年 2 月 15 日 )。 27.

(36) 第三節. 解放軍推動軍事外交之重要性. 自胡錦濤執政開始,中共需要維持和平穩定的環境,以利繼續保持既有的經 濟發展成果。為了保證中共經濟發展所需穩定環境,降低周邊國家對中共的威脅 猜忌;中共解放軍必須增強軍事透明度,並且從上至下開放軍事交流活動層級與 增加交流密度;方能降低國際間對中共軍力成長的敵視與中國威脅論之疑慮。透 過軍事外交,可使中共與周邊國家藉由交流產生軍事互信作用,並可適時避免引 發不必要的衝突。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共解放軍為積極拓展新軍事思維,強化解 放軍在軍事和人文素質上的效率;與世界各國軍隊開展了多層次、多領域、廣泛. 政 治 大 二十一世紀以來諸多對外軍事外交的成效,吾人可以藉此觀察出軍事外交對中共 立. 且深入的軍事交流與合作。中共在《2008 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 60,列舉了自. ‧ 國. 學. 解放軍現階段所表現出的基本模式與所包含之潛在意義。. 壹、軍事高層互訪. ‧. 根據國防白皮書統計,至 2008 年年底為止,中共已與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建. y. Nat. sit. 立軍事關係,在一百零九個國家設立武官處,有九十八個國家在中共設立武官處。. n. al. er. io. 2007~2008 年,中共解放軍高級軍事代表團出訪四十多個國家,有六十多個國家. i n U. v. 國防部長、總參謀長來訪。中共與俄羅斯兩軍深化戰略互信,高層互訪頻繁,兩. Ch. engchi. 國國防部長率先通過直通電話聯絡,多層次、多領域務實合作繼續深入發展。而 中美軍事關係亦逐步發展,正式開通中美國防部直通電話,並首次舉行兩軍士官 交流,就相互協尋南北韓戰爭前後美軍失蹤人員下落正式啟動軍事檔案合作。中 日防務關係取得進展,舉行第七、八次防務安全磋商,實現首次艦艇互訪,就建 立海上聯絡機制進行首次專門磋商。中共與東協、印度、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防 務交流得到新的拓展,與印度開啟了防務安全磋商。中共與歐洲國家防務部門和 軍隊溝通管道保持暢通,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合作亦得到加強。 60. 《2008 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國軍網,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database/2009 -01/21/content_1627243.htm (檢索日期:2009 年 12 月 25 日)。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The Colonial State and Rural Protests i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John studies hard and in 1911 he left the city of Melbourne and went to work in South Australia for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The church wanted to help the sheep farmer s who

Southeast Asia: In Search of an ASEAN Community: Insight from the Former ASEAN Secretary-General. Singapore:

資料來源:‘ASEAN: A Community Stalled?’ in Jim Rolfe, ed., The Asia-Pacific: A Region in Transition (Honolulu: Asia-Pacific Centre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