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軍事外交之意義與重要性

第二節 中共推動解放軍軍事外交之由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第二節 中共推動解放軍軍事外交之由來

中共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其對外戰略思想的根本綱領有了變更。它可以最簡 要地概括為和平發展。和平發展在最起碼的意義上直接地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

中共要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第二、中共要成為世界強國而不經過強國間的全面戰 爭和強國間經久的冷戰對抗。31

美國 與中 共周 邊鄰 國希 望 中 共能夠 參 與到國際 社會,遵 守國際 規則,

成 為 一 個 負 責 任 的 大 國 。 它 們 擔 心 的 是 中 共 崛 起 後 會 依 靠 其 強 大 的 經 濟 和 軍 事 實 力 , 成 為 一 個 力 圖 改 變 現 狀 的 霸 權 國 家 , 破 壞 亞 太 地 區 的 和 平 與 穩 定 。 為 了 消 除 中 國 威 脅 論 的 疑 慮 , 中 共 中 央 黨 校 原 常 務 副 校 長 鄭 必 堅 在 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講中強調:「二十一世紀前期,亞洲正面 臨 著 世 界 歷 史 上 一 個 極 為 難 得 的 和 平 崛 起 的 重 大 機 遇 。 而 和 平 崛 起 中 的 中 國 , 則 是 亞 洲 和 平 崛 起 的 一 部 分 。 這 不 僅 意 味 著 中 國 的 改 革 開 放 與 和 平 崛 起 得 益 於 亞 洲 其 它 國 家 的 經 驗 與 發 展 , 而 且 意 味 著 中 國 作 為 亞 洲 一 員 , 將 會 對 亞 洲 其 它 國 家 首 先 是 周 邊 國 家 的 發 展 、 繁 榮 和 穩 定 , 發 揮 愈 益積 極有益的作用。」

冷 戰 後中共 即 建 構和平與發 展為對 外關係理 論 , 以 爭 取 相 對 和 平 之 國 際 環 境 。 隨 著 綜 合 國 力 穩 定 成 長 , 中 共 國 防 現 代 化 使 中 共 解 放 軍 已 經 有 能 力 在 其 邊 界 附 近 地 區 進 行 一 場 高 強 度 和 高 技 術 條 件 下 的 局 部 戰 爭 。 而 經 濟 蓬 勃 發 展 使 中 共 在 國 際 上 占 有 較 強 的 外 交 優 勢 , 國 際 關 係 學 者 也 普 遍 認 為 中 共 已 透 過 經 濟 發 展 成 果 , 持 續 支 持 中 共 解 放 軍 走 向 高 科 技 現 代 化 , 成 為 亞 洲 不 可 忽 視 的 軍 事 強 權 , 且 假 以 時 日 必 定將 具備 挑戰 美國 全球 霸 權地 位 的能力 。

32

31 時殷弘,〈當代中國的對外戰略思想-意識型態、根本戰略、當今挑戰和中國特性〉,《世界經 濟與政治》(北京),2009 年第 9 期(2009 年 9 月),頁 1~3。

32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 2003 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中國網,轉 載學習時報 2003 年 11 月 24 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c/448115.htm (檢索日期:

2010 年 2 月 18 日)。

由 上 述論點 可 以得知,中共強調 以不稱霸、不 靠 軍 事 對 抗 方 式 , 與 亞 太 周 邊 國 家 達 成 和 平 共 贏 的 目 標 。 面 對 東 南 亞 周 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鄰 國,中共 在「睦 鄰 」政策 中 提 出「 以 鄰為伴、與鄰為 善」與「睦鄰( 政 治 )、富鄰(經濟 )、安鄰( 軍 事)」,33藉以降 低周邊國家 對中國 威脅論之 疑 慮, 刻意 營造 和平 環境 形象 。34

中共自建政以來,因國內外戰略環境的變遷,使其軍事思想與軍事戰略都經 歷過不同階段的變革。毛澤東主政時期「人民戰爭」的思想成為中共解放軍建軍 與作戰策略的依據;而鄧小平主政後力行改革開放,強調農業、工業、國防與科 學技術「四個現代化」來提昇綜合國力。鑑於冷戰時期蘇聯軍事科技大幅超越中 共所造成的威脅,中共開始重視並強調「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要求「軍事 經濟建設必須服從及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並作為中共八0年代軍事建設的戰 略思維。在中共國家戰略發展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開始從較為務實的角度來看 待國際情勢及追求內部的政經發展目標之際,中共解放軍也從過去「早打、大打、

打核戰爭」的準備,轉變至和平時期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35

1949 年中共建政初期,毛澤東首先要面對的外交情勢就是以美蘇兩國為首,

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之間的爭鬥。在這種兩極體系對峙的壓力下,中共採取「一 邊倒」的外交政策傾向蘇聯。毛澤東提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的一邊,就是倒 中共解放軍軍事外交的起點與歷程,隨著中共領導人對國家戰略的認知與國 際情勢的發展變化而有所更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及胡錦濤四位中共不同 時期的國家領導人,均能衡量當政時期的世界格局變動與戰略態勢,即時調整中 共對內、外政策的戰略方針,以維持中共整體國家發展穩定。而解放軍軍事外交 亦在各階段領導人的戰略指導下,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

壹、毛澤東時期(1949-1976 年) 一、「一邊倒」戰略(1949-1960 年)

33 董國政,「中國的國際戰略選擇」,解放軍報(北京),2004 年 4 月 5 日,第 11 版。

34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4 年第 2 期(2004 年 2 月),

頁 4。

35 張萬年著,《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 年 11 月),頁 1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向社會主義的一邊。」36

1953 年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逝世,繼任者赫魯雪夫上台。赫魯雪夫在 1956 年 的蘇共二十大特別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 盤否認史達林,並提出了內政外交的新思維,即「和平共處、和平過渡、和平競 賽」,意欲緩和蘇聯和美國的緊張關係。蘇聯的修正主義使中共和蘇聯在反西方 帝國主義的意識型態上產生了嚴重分歧。

中共在建政未穩之際需要共產主義老大哥蘇聯的政治支 持與大量軍援;此一時期中共軍事外交對象以對蘇聯的軍事交流為主。1950 年 5 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後,中共解放軍對蘇聯的雙邊軍事交流與合作 迅速展開。中共頻繁派出軍事代表團到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參觀考察;蘇 聯則派出了大批軍事專家和顧問指導幫助中共進行國防與軍隊建設工作。在此一 時期中共受到蘇聯政治牽制影響,於 1950 年 10 月以「抗美援朝」名義介入韓戰。

37同一時期,有鑑於韓戰期間以美軍為 首的聯合國部隊整體作戰與後勤支援能力遠超過中共解放軍能力;為儘速適應戰 爭需求,中共解放軍於 1957 年與蘇聯簽訂了國防科技合作協定。同年毛澤東訪 問莫斯科時建議蘇聯及東歐共產國家,能夠把技術資源大量轉移中國大陸,除加 速中共的工業化外,並積極推動中共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藉以強化國家安全,

惟遭到蘇聯拒絕。1958 年赫魯雪夫訪問中共,建議由蘇聯出資於中國境內建造 長波電台,並與中共解放軍組成聯合軍隊;蘇聯軍隊可以駐紮在中共的港口。對 毛澤東而言,蘇聯方面不是純粹想藉由軍事外交與解放軍進行交流合作,而是企 圖控制中共海岸線封鎖中共,因此加以拒絕。38

1960 年中蘇關係決裂後,中共對美蘇兩極體系之間採取敵視的策略。原本 毛澤東針對美國在全球推行的邊緣地帶戰略意圖對中共形成封鎖之姿已極為不 1960 年中共「大躍進」失敗,蘇 聯乘機將派往中國建立工業的經濟和技術顧問全部召回,中蘇關係正式決裂。

二、「中間地帶」戰略(1961-1968 年)

36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 5 月),頁 477。

37 楚樹龍、金威著,《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年 3 月),頁 96。

38 趙建民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8 年 3 月),頁 1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滿,加上赫魯雪夫主導下的修正主義明顯意圖緩和蘇聯與美國關係;導致毛澤東 構思提出「中間地帶」39戰略予以反制。毛澤東認為連同中間地帶國家奮起抵抗,

以民族解放運動實施方式民族自決,方能擺脫和削弱美蘇牽制。此一階段中共主 要是以幫助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較貧窮地區親共人民進行反帝國主義鬥爭,

提供一系列軍事援助、派出軍事專家、幫助訓練軍事幹部等。另外以「援越抗美」

為軍事外交重點,對越南提供軍事援助。中共向越南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和軍用 物資援助,培訓了大批軍事指揮和專業技術人員,並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隊。40

1969 年 3 月 2 日,中蘇邊境爆發了「珍寶島」領土爭奪的小規模戰爭。同 年 6 月,蘇聯領導者布里茲涅夫提出「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觀點,宣稱蘇聯擁有 正當理由和權力去干預它國,以便使偏離正道的共產主義國家回歸正統做法;而 此一主張使中共感受到來自蘇聯強大的軍事威脅壓力。同一時間,蘇聯在非洲、

中東及中南半島等地區擴張勢力,亦使美國感覺到蘇聯在國際關係發展上對美國 所造成的利益威脅。為了制衡蘇聯,美國與中共達成共識,針對彼此之間外交關 係重新審視並尋求正常化交往。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毛澤東會面簽署「上 海公報」聲明,共同反對企圖稱霸遠東地區的任何作為。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使 毛澤東開始將「中間地帶」戰略轉變為傾向美國勢力。1973 年 2 月,毛澤東與 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會談時提出「一條線」戰略,他說:「我跟一個外國朋友說過,

我說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

這個概念的主旨就是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美國在內,共同反對 蘇聯霸權主義。而美國無疑是此統一戰線中最重要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說,一

三、「一條線」戰略(1969-1973 年)

39 毛澤東指出:「中間地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後的國家,

一部分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兩部分都反對美國控制;

而在東歐各國則發生反對蘇聯控制的問題。」,摘自《毛澤東文集》(第八卷);詳參中國共產 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0190/70197/70362/4769775.html (檢索日期:

2009 年 11 月 30 日)。

40 曲星著,《中國外交 50 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年 3 月),頁 4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條線也就是聯美抗蘇的一種表述。41

1974 年 2 月,毛澤東在會見時任賴比瑞亞總統的卡翁達時,提出了「三個 世界」戰略論點。他說:「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 亞及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共是第三世界;美國蘇聯原子彈多,也比較富有;第 二世界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及加拿大原子彈沒有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富有,但 是比第三世界富有;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而自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後,中共與西歐、

拉美等國家的外交關係亦先後取得突破性發展。

拉美等國家的外交關係亦先後取得突破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