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東南亞地理環境位於亞洲東南部,北與中國為鄰,西接印度半島,處於太平 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交通十字路口,是歐、亞、非、澳四大洲海洋航線的要衝,海 運地位重要。由於東南亞地區天然資源豐富與地緣戰略特性,在歷史上不斷地吸 引東、西方強國覬覦。從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占領印度西岸的果阿(Goa)與麻六甲 (Malacca)開始,1

冷戰時期,東南亞區域發展受限於美蘇軍事力量的對峙影響而立場迥異。以 美國為首的反共勢力為箝制蘇聯,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

印尼等國進行了一連串軍事、政治與經濟援助等反共措施;而緬甸、寮國、越南 與柬埔寨則在蘇聯支持下,成為反美的同盟。後冷戰時期兩極對抗雖告終結,但 朝鮮半島衝突、北韓核武威脅、中共與臺灣的統獨問題,依然是亞太地區的潛在 安全危機。盱衡亞太局勢的詭譎多變,東南亞各國意識到唯有積極促進彼此在政 治、經濟與軍事立場上的整體合作,加強與世界強國進行多邊對話與預防性外交 西方強權逐步對東南亞地區展開侵略與殖民運動,藉以爭奪海 運航線與商業貿易的主導地位;至十九世紀末期,美、英、法、荷等國已先後在 東南亞建立殖民地。東南亞各地長期受到西方殖民統治,在文化意識上也逐步受 到西方化的影響,在不斷被掠奪、壓榨的情況下,民族自覺運動開始伺機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加入西方強權對東南亞的爭奪中。日本占領東 南亞並將西方殖民勢力逐出亞洲,使東南亞地區人民瞭解到西方殖民者當時脆弱 不堪一擊的事實;然而日本的短暫統治卻也帶給東南亞地區人民更多民族屈辱。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西方列強亟欲重返東南亞之際,東南亞民族自覺運動已如火 如荼興起,紛紛利用和平談判與武裝鬥爭等手段宣布獨立。

1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10 月),頁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作為,才能共同維持東南亞區域安全穩定。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成立目的就是在確保東南亞各國能夠藉由區域性多重機 制的合作,爭取對東亞事務的主導權與影響力。

與此同時,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演變亦帶給中共當局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契 機。中共自鄧小平於 1978 年主政以後開始實行對內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政策,

力圖帶動中共現代化發展。鄧 小 平在 1983 年 時 就曾 表 示 :「 現 在 的 問題 是 要 注 意 爭 取 時 間 , 該 上 的 要 上 。 大 戰 打 不 起 來 , 不 要 怕 , 不 存 在 什 麼 冒 險 的 問 題 。 以 前 總 是 擔 心 打 仗 , 每 年 總 要 說 一 次 。 現 在 看 , 擔 心 得 過 分 了 。我 看 至 少 十 年打 不 起 來。」2鄧 小 平 認 為,在 二 十 世 紀 末以 前,世 界 大 戰 打不 起 來,可 以 集 中 力量 進 行 中 共 獨 有 的 社會 主 義 現 代 化 建 設。1984 年 5 月他更進一步指出,世界上有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二是南北問題;

中共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並在爭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 現代化建設。3

然而中 共 原本 在 鄧 小 平 確立改革開放路線後邁向現代化目標的腳步,卻因 世界格局的民主化浪潮而造成危機。1989 年 6 月 4 日天安門事件發生導致中共 總書記趙紫陽下臺,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藉機對中共實施經濟制裁與封 鎖,中共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剛開始付諸實施就必須面臨重大挑戰;而 1991 年蘇 聯及東歐共黨政權相繼解體對中共而言更是重大警訊。面對當時全世界一面倒的 反共聲浪,必須端賴中共國家領導人的謹慎應對,方能渡過中國共產主義瀕臨崩 潰的危機。面對當時複雜多變的國際情勢,鄧小平適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 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4

2 包心鑒,「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開拓者」,中國共產黨新聞,2007 年 2 月 12 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093/64099/5393089.html (檢索日期:2009 年 11 月 30 日)。

3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頁 56~57。

4 「現代軍事評論:學習鄧小平科學的戰略思維」,華夏經緯,2004 年 8 月 19 日,http://big5.

huaxia.com/js/jswz/00233901.html (檢索日期:2009 年 11 月 30 日)。

的外交戰略方針,

藉以確保中共整體國家利益,並能夠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逐步緩解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際間對中共的制裁壓力。1997 年 2 月鄧小平逝世後,中共現代化的進程在第三 代領導人江澤民的帶領下,逐步邁入二十一世紀而開始有了新的作為。

二十一世紀開始,隨著美蘇在東南亞地區部署的軍事力量逐漸撤出,使中共 在深化與東南亞周邊鄰國外交關係發展上創造出了有利條件。2002 年,時任中 共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在訪問馬來西亞時,就提出「樹立以互利、互信、平等、

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合作尋求共同安全,為維護地區穩定發揮作 用」5,來表達對東南亞周邊國家外交關係的基本立場。中共藉此時機提出新安 全觀,是作為二十一世紀中共總體外交戰略思維的基本架構,亦促使中共更積極 地參與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加強對周邊國家關係的發展,促進與世界主要大國 之間互動。此外,中共藉由經濟合作與軍事外交等手段執行其在東南亞地區的睦 鄰政策,亦符合了中共在亞太地區「和平崛起」6的戰略意涵,達成「不戰而主 東亞」的戰略目標。7

筆者觀察兩岸學術界在東南亞議題研究上,多年來重心均偏向於經貿發展之 範圍。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的互動發展,憑藉著天然資源豐富與改革開放後經濟發 展成果,其與東南亞各鄰國的經貿合作已有具體成效;相關專書與文獻散見兩岸 各個學術研究機構。然而在軍事外交方面,學術界對中共與東南亞各國的軍事交 流議題研究,目前仍有其侷限性,重視程度亦遠不如中共對美關係。我國目前與 東南亞各國仍無正式邦交,在軍事交流合作上亦明顯不及中共。就地緣戰略而言,

東南亞近在咫尺,面對中共加速與東南亞區域整合,綜合國力不斷向上攀升之際,

如今,中共對東南亞的外交戰略目的已大致明確,且在經 濟發展互動上有著突破性的進展。從東協加一,以及中共-東協自由貿易協定 (FTA)的實行,中共在東南亞經貿外交戰略的推行上已收成效;而對東南亞地區 推動軍事外交的部分亦正逐步開展之中。

5 「胡錦濤在馬來西亞發表重要演講」,人民網,2002 年 04 月 25 日,http://tw.people.com.cn/

BIG5/14810/14858/907281.html(檢索日期:2009 年 11 月 30 日)。

6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 2003 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中國網,轉 載學習時報 2003 年 11 月 24 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c/448115.htm (檢索日期:

2010 年 2 月 18 日)。

7 林中斌著,《以智取勝》(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2005 年 1 月),頁 5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中共對東南亞周邊國家軍事外交發展政策的內容與具體成效影響,是我國研究亞 太軍事情勢與兩岸關係發展時應該優先關注的議題,為本論文研究動機。

貳、研究目的

中 共 近 年 來 對 東 南 亞 地 區 軍 事 外 交 的 推 行 政 策 愈 見 制 度 化 與 不 斷 擴 大 活 動 範 圍 及 項 目 , 意 圖 穩 定 與 周 邊 國 家 發 展 ; 其 立 足 亞 太 並 邁 向 世 界 霸 權 之 戰 略 態 勢 , 對 我 國 在 亞 太 地 緣 戰 略 環 境 的 發 展 上 形 成 更 大 的 軍 事 威脅 。 本文研究目的 , 可區分 大 三部分 :

一 、 探 討 中 共 建 政 以 來 , 各 時 期 領 導 人 意 識 型 態 因 應 國 際 情 勢 發 展 , 對 其 外 交 決 策 的 影 響 過 程 ; 分 析 各 階 段 為 維 持 中 共 國 家 利 益 發 展 所 運 用 的外交政策、 軍 事外交 推 動方式 與 外交對象 目標的 轉換過程。

二、透 過文獻檢 證 二十一 世 紀以來,中 共 在東南 亞地區推動 的外交 政策,

研 究 東南亞地區在中 共 地緣戰略目標中的價值;並針對中 共 在 東 南 亞 地 區推 動軍 事外 交有 關重 大 議 題及軍 事 合作之立 場實施 分析。

三 、 依 照 研 究 結 果 , 針 對 中 共 未 來 在 推 動 東 南 亞 軍 事 外 交 上 所 可 能 面 臨 的挑戰因素,進 行 扼要的 評 估與未 來 研究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