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中共的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江也曾指示外宣工作要:「力爭在 21 世紀初期 使我國的聲音能夠達到世界主要地區,打破西方對國際輿論的壟斷(不是改變西 強我弱的局面),使我們在世界輿論格局中佔據較為有利的位置」。102

胡錦濤時代則有遠近馳名的「大外宣」計畫,這項全球外宣戰略布局要求外 宣工作須「及時傳播資訊,正確引導輿論。打好主動仗,掌握主動權」,同時「充 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切實抓好涉外媒體在海外落地的工作,擴大覆蓋面,加強 外宣陣地建設,不斷增強對外宣傳的實力」。103 習近平時代則有建設「外宣旗艦 媒體」的宏偉願景,意在獵取海外話語權。

綜上所述,中共在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積極推展外宣工作,江澤民、

胡錦濤與習近平也都在外宣工作上採取積極對策。中共有感 1989 年六四天安門 事件帶來的政治及輿論壓力,遂主動將資源挹注到外宣系統之上,同時運用軟硬 兼施的方式來捍衛自身的立場或說服全球受眾,以此對抗、消彌不利自己的國際 輿論。因此,此時期的外宣工作有著三項鮮明的時代特色,就是重提階級鬥爭意 識、兼容並蓄運用經濟與政治議題,以及積極推展全球外宣工作布局等。

第二節 中共外宣工作之宗旨與機構

本節主要梳理外宣工作之目的與宗旨,以此瞭解其業務職掌,隨後探究外宣 工作的領導機構、決策機構與執行機構。中共的每一項業務都會有相應的組織或 機構來負責,而要認識今日的外宣工作體系,就無疑須從這些組織與機構著手。

一、中共外宣工作的主要宗旨

中共外宣工作所涉及的領域和單位相當廣泛,因為「外賓主要在外辦,旅遊 者主要在旅遊部門,華僑主要在僑辦或僑聯,外商主要在外貿部門,留學生主要 在學校」。104 這項特徵讓外宣工作與其它黨政工作的關係錯綜複雜且難以區分。

中共外宣工作的性質乃是支援、服務其它中共的黨政工作。朱穆之表示「外 宣辦與各部門有關,為各個部門服務」,故建立外宣辦是為了協助黨委「推動、

102 〈王國慶同志在全國對外及港澳臺文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1 年 5 月 16 日),中央對外 宣傳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對外宣傳通訊》,第 11 期,2001 年 6 月 10 日,頁 22。

103 濮端華,〈讓世界瞭解中國 讓中國走向世界──學習胡錦濤對外宣傳重要論述〉,《南京政治 學院學報》(江蘇省南京市),第 26 卷,第 1 期(2010 年 1 月),頁 110。

104 陳斌發,《地方對外宣傳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頁 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組織、協調」外宣工作。105 趙啟正更巧妙地將外宣這項輿論工作比喻為「花拳」,

「目的是掩護主拳,互相配合」。106 由此可見,外宣工作需要時常聯合諸多部門 協調運作,其工作宗旨則可以歸納為支援宣傳、外事與統戰等三項。

(一)外宣工作支援宣傳工作

中共外宣工作支援內宣工作,王仲莘指出:「對內宣傳是對外宣傳的基礎。

對內宣傳搞好了,使廣大幹部和群眾真正理解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外宣 傳才有牢固的基礎」;107 吳向東也認為「外宣要依託內宣,內宣要支持外宣」, 因為內宣工作出問題時會連帶影響外宣的成效。108 可見「對內宣傳是對外宣傳 的基礎。反之,對外宣傳又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對內宣傳工作」。109 此二者分別代 表著內部與外部兩個話語權,並且同時服務於中共的政治需求。

中共認為外宣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戰略性的引導世界輿論,爭取人心的系 統工程」,110 同時篤定「對外傳播能力是一種軟力量」,而「傳播力決定影響力,

話語權就是控制權」。111 因此,「努力掌握話語權、贏得主動權,始終是對外宣 傳工作的重要任務」。112

中共從話語權的角度切入,其邏輯思路與先前所提及的如出一轍,亦即西方 世界及其媒體壟斷國際話語權,因而在詮釋中國大陸時產生誤解與偏見。為此,

中共才需要主導國際話語權並掌握議題的解釋先機,藉此來引導世界輿論的走向、

傳遞中共的價值與聲音。

中共將外宣工作與自身的國際話語權相連結,也使得外宣工作同時具備宣傳 與反宣傳兩種功能。在宣傳功能方面,中共會動用外宣系統來宣揚自身執政所取

105 〈朱穆之同志最近在貴州、內蒙考察工作時的講話〉(1993 年 9 月 3 日),中央對外宣傳辦公 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對外宣傳通訊》,第 23 期,1993 年 10 月 13 日,頁 10。

106 趙啟正,〈趙啟正同志談外宣工作〉,《內蒙古宣傳》(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 8 期(2001 年 8 月),頁 5。

107 王仲莘,〈宣傳工作要適應對外開放的新形勢〉(1980 年 5 月 5 日),王仲莘,《對外宣傳初論》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頁 96。

108 〈湖南省委副書記吳向東在全省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國 務院新聞辦公室編,《對外宣傳通訊》,第 12 期,2001 年 6 月 25 日,頁 5。

109 呂建楚,〈浙江省研討外向型經濟與外宣工作〉,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編輯出版,《對外宣傳 參考》,第 7 期,1988 年 7 月 15 日,頁 16。

110 趙啟正,〈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努力探索面向新世紀外宣工作發展思路〉(2001 年 1 月 13 日),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對外宣傳通訊》,第 5 期,2001 年 3 月 10 日,頁 9-10。

111 〈外文局:外宣期刊面臨 5 挑戰 調整思路拓展海外市場〉,《中國網》,2013 年 9 月 10 日,

〈http://news.china.com.cn/2013-09/10/content_29985002.htm〉。

112 王晨,〈以更加開放姿態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黨的十六大以來外宣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新 發展〉,《求是》(北京市),第 17 期(2012 年 9 月),頁 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得的成就與經濟績效,並藉此突出中共所擁有的文化或制度優勢。例如,蔣建國 在外宣上強調中共的經濟「成績單」,突出其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而「中國 之治和西方之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是中共在改革開放後取得的「全方位、

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113

外宣工作是內宣工作的延伸,是中共宣傳執政績效、彰顯其社會主義道路可 行性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中共論及外宣工作的注意事項時,首重自身黨政系統 的方針政策,其次才是「宣傳對象的基本情況」及其感興趣的議題。114 而把宣 傳工作拓展到全世,一方面能夠增強軟實力吸引,另一方面則可以統一對內和對 外的口徑,維繫內宣工作的穩定和平衡。

在國與國的互動之間,外宣工作亦能發揮反宣傳的功能。中共就認為宣傳與 反宣傳、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都是外宣工作所要處理的問題,115 而在 反宣傳這方面,中共會調動其外宣系統,搶先針對重要的突發事件發表見解或將 其定性,以此避免西方運用自身的「軟肋」來做文章。

外宣工作上常見的反宣傳議題包含人權、宗教、西藏、新疆、臺灣等,當中 共的外宣系統在論及這些議題時,不僅經常指責西方媒體別有用心,也會強調外 宣工作要「加強突發事件的報道和對外闢謠工作」。116 而外宣系統會特別重視突 發事件的處理必定有其原因,主要是為了避免話語權陷入被動的窘境。

中共要求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涉外事件須及時對外報導,並以「爭取主動」

取代「後發制人」的作法。117 中共認定突發事件不妥善處理所造成形象傷害最 為嚴重,因此主張「要快、要準、要有序,主動搶佔制高點,有效地去主導輿論,

而不是把制高點和主導權拱手讓給別人」。118

這種快速反應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中共深知「加強對外宣傳工作,及時 澄清一些重大的是非問題,是保持國內穩定的重要條件」。119 若能越快、越早地

113 蔣建國,〈傳播好中國新時代聲音 講述好中國新征程故事〉,《對外傳播》(北京市),第 1 期

(2018 年 1 月),頁 4。

114 陳亦根,〈對外宣傳也應「吃透兩頭」〉,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編輯出版,《對外宣傳參考》, 第 5 期,1989 年 5 月 20 日,頁 20。

115 黃澤存,〈要重視對外宣傳工作〉,頁 114;榮牧民,〈對外宣傳要為加速發展外向型經濟服務〉, 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編輯出版,《對外宣傳參考》,第 3 期,1988 年 3 月 15 日,頁 35。

116 〈2001 年對外宣傳工作意見〉,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對外宣傳通訊》, 第 6 期,2001 年 3 月 20 日,頁 5-9。

117 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小組、新華通訊社,〈中央宣傳部 中央對外宣傳小組 新華通訊 社文件:印發《關於改進新聞報道若干問題的意見》〉(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八日),頁 3、5。

118 中共江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江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編,《新聞發言人簡明教程》(無 出版地:中共江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江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編印,無出版年),頁 94-95。

119 王仲莘,〈論鄧小平與對外宣傳──學習筆記之一〉(1994 年 3 月 15 日),王仲莘,《對外宣 傳初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頁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調動外宣系統、主動應對突發性事件,就能「牢牢把握主動權」,避免失語、被 動的情況產生。120 李旭則認為外宣工作者處理好突發事件還能「充分保障政府 的話語權以及公民的知情權,充當公眾輿論的正確風向標」。121

然而,政府話語權與公民知情權在實踐上是相悖的,而外宣工作身為輿論風 向標,必定將使天秤向政府話語權的一端傾斜。這將導致中共把對內的話語體系、

報導風格與思維框架應用在外宣系統上,無助於外宣系統突破西方話語權的高牆,

或是有效改善外界對中國大陸的觀感。122 因為中共的外宣系統將繼續受限於既 有言論尺度,「無法真正做到與外界的對話,只能裹足於傳統的陳舊話語和意識 形態窠臼之中」。123

整體來看,外宣和內宣分別代表中共內部和外部兩個話語權,在資訊科技發 達的條件下,這兩個話語權必須達到某種程度的一致性。中共深知自己的短處所

整體來看,外宣和內宣分別代表中共內部和外部兩個話語權,在資訊科技發 達的條件下,這兩個話語權必須達到某種程度的一致性。中共深知自己的短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