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第五節 小結

本章梳理中共外宣工作的歷史脈絡、執掌架構、布局概況與推行策略,其用 意在完整勾勒其運作體系,瞭解近年中共外宣工作的整體輪廓,並釐清幾個有關 外宣工作的重大問題。

一、外宣工作的本質與轉折時間與因素

首先是外宣工作的本質、動力來源與轉換主軸時間點等問題。中共外宣系統 最初就是對黨外鬥爭的工具,無論是在海、內外或各種群體之間,外宣工作長期 以來都是以階級鬥爭主軸去開展業務。在早期國民政府剿共、抗日戰爭戰爆發與 國共內戰等歷史背景的影響下,中共為了配合共產革命理論需求,並因應一連串 的軍事鬥爭,故將外宣工作視為指導共產革命的工具和途徑。

而中共建政後內部政治運動頻仍,使得外宣系統被迫在敵我二分的框架下運 作,諸如對外長期採取反帝、反霸的鬥爭態勢,或迫使經濟建設的成績作為外宣 議題上的配角等皆是。文革外宣更是階級鬥爭的極致,此時的外宣系統配合中共 的政治需求,成為中共向全世界「輸出革命」、引領國際共產運動的重要工具。

直至改革開放,中共才逐漸意識到外宣工作對經貿活動的潛在助力,並將其 視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重要戰略議題。在此十餘年間,外宣工作短暫地 改以經濟建設為宣傳主軸,使之用於促進中共對外經貿合作。然而,這樣的非鬥 爭態勢卻只維持到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前。中共隨後指示外宣工作重拾 鬥爭任務,同時更積極地嘗試控制全世界的輿情走向。

綜觀外宣工作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本質與定位長期是對外鬥爭的工具,

只有改革開放十餘年間傾向以純粹非鬥爭的形式呈現,而外宣工作之所以無法完 全脫離革命鬥爭的性質,主要是為因應中共內部政治需求及其意識形態考量。外 宣工作政策方針的變革並非由外在的影響因素來主導,不論是早期的目標受眾改 變,或是各個外宣方針的關鍵轉折因素,都是源自於中共政權內部的政治考量,

而對敵鬥爭、促進經貿來往或是輿情控制也都屬於此類。

對於大陸學者主張外宣工作重拾鬥爭是為因應後冷戰時期西方主動的挑釁、

攻擊,本章自中共內部的外宣刊物中梳理出截然不同的事證,亦即改變外宣工作 主軸的關鍵歷史事件並非 1991 年的蘇聯解體或冷戰結束,而是 1989 年六四天安 門事件。因此,難以認定西方國家及其媒體需要為外宣工作重拾鬥爭負道德責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反倒是中共有義務去解釋何以外宣工作早在 1989 年 6 月 4 日後就重回階級鬥爭 路線。

當然,歷經兩次外宣工作主軸變革的中共也深刻地認識到,階級鬥爭不利於 外宣、統戰聯合,還會損害既有的外交關係,從而讓中共陷入被動與孤立的困境。

故外宣系統極力引入軟實力與公共外交概念,試圖改善單向傳遞、灌輸的宣傳模 式,並翻轉中共與宣傳對象之間的訊息索求關係。

二、外宣工作的組織架構與整體布局

其次是關於中共外宣工作的組織架構,現有文獻多從其中的一個組織或局處 切入探討,缺乏對外宣系統全盤且詳細的梳理。本章將外宣系統層級分為領導、

決策與執行三級,闡明外宣工作的最高領導機構為中共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 組,主要諮詢機構為中共中央外事領導小組,此二者偕同中宣部、國新辦等決策 機構引領外宣工作政策走向,並交由執行機構辦理相關業務。

而外宣工作的執行機構遠比表面上來得龐大,不僅中共的黨政機關可劃歸其 中,只要具備媒介宣傳功能,不論是官方、半官方或民間的企、事業單位,都或 多或少涉入外宣工作並承擔相應的業務。中共還致力於外宣周邊事業群的水平和 垂直整合,也會調動中央、地方甚至是民間的外宣研究與教育單位的技術和資源 去透析海內外輿情,並加以擬定外宣工作方針。

近年中共更是積極營造外宣工作媒介多樣化的全球布局,不僅致力整合人員 與非人員媒介,使它們足以承擔外宣任務、發揮外宣效果之外,還藉由掌控目標 受眾生活中所仰賴的訊息接收管道,以達到全面提高外宣內容覆蓋率的目標。類 別從新聞、報紙、圖書、電視、學術期刊到大街小巷的紙本宣傳單;級別從中共 各系統的幹部、職員到一般平民百姓、留學生等,皆在外宣工作的掌握之中。

同時,中共在其控制的官方與民間機構和資源上,也都積極利用公共外交來 降低政治宣傳疑慮。除了動用低威脅性的民間企事業單位、留學生或一般百姓參 與外宣工作之外,各界還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之聲」及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畫,

這類大型的跨部門、跨企業外宣工作整合不但彰顯了中共外宣系統的動員能力,

也揭示中共全球外宣布局的宏偉願景,值得進一步注意與研究。

整體來看,中共外宣工作的組織架構可以歸納為圖 2-1,主要是由中共黨政 系統領頭,並將有助於推展外宣工作的各級黨政機關、國營和民營企事業單位,

以及各類教育研究單位納入外宣系統之中,借助它們的傳播能力、分析研究能力 來驅動中共的外宣系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資料來源:作者參考 Wen-Hsuan Tsai, “Enabling China’s Voice to Be Heard by the World: Ideas and Operatio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External Propaganda System,” 206 頁的圖 1 分類,另行繪製、整理。

三、中共外宣工作的推展策略

綜觀改革開放後中共的外宣工作策略,大致可以歸納為商業化、本土化和客 製化三項。商業化主要目的是調整外宣系統體質和營運模式,試圖將外宣工作從 原先接受中共的補貼轉換成自給自足的模式,可以理解為外宣事業群民營化,促 使其創造經濟收益並回過頭補貼財政。

本土化則是指在國外建構一整套外宣系統產業鏈,透過聘用當地人、運用當 地語言編纂外宣內容等方式,解決外宣品到海外已成為舊聞的問題,同時讓外宣 系統掛上外商、外資的招牌,以便掩蓋中共的外宣工作痕跡。

中共中央宣傳部 及其對外宣傳局 領

導 機 構

決 策 機 構

執 行 機 構

中共中央宣傳思 想工作領導小組

中共中央外事 工作領導小組

中共中央 對外宣傳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地方與海外黨政 機關

周邊事業群 教育研究單位

圖例 領導 諮詢

圖 2-1 中共外宣工作組織架構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客製化則是加強外宣內容的針對性,外宣系統希望全盤瞭解受眾所感興趣的 議題,並投其所好地給予相關資訊,同時隱匿政治意識形態的輸出,讓政治宣傳 看不出來是宣傳,以此提升外宣內容的吸引力。

此外,中共推展外宣工作的方式也有顯著的改善,諸如積極納入低威脅性質 的議題與手段。外宣工作雖自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重回鬥爭路線,但中共 仍沿用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外宣經驗與宣傳內容,以此避免外宣內容引起外國受 眾的疑慮。

近年,「權力運用方式上的軟」也開始受到重視,中共意識到軟實力與公共 外交對外宣工作的助益,不僅能淡化外宣內容中的政治宣傳味,還能客製化外宣 受眾的閱聽需求,或引起受眾主動瞭解、接收外宣訊息的意願。

在這方面,軟實力與公共外交從根本上改變宣傳者與目標受眾間的索求關係,

提供外宣系統更多置入、行銷中共意識形態的機會。而中共為了追求更好的外宣 工作收效,勢必也將繼續加強外宣工作的軟性說服能力,並積極運用自身豐富的 軟實力素材來推展外宣工作,達到潛移默化目標受眾的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第參章 中共外宣工作之軟實力影響因素分析

在瞭解中共外宣系統的組織架構、運作策略以及其需要仰賴軟性的施展方 式來提升外宣成效後,本章要接續梳理可供中共利用的文化、制度與外交政策 軟實力,並進一步解析這些看似無害的軟實力資源,在哪些因素或狀況下會給 中共外宣工作帶來負面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