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共石油安全局勢

第二節 石油問題牽動國際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第二節 石油問題牽動國際關係

石油自從取代燃煤作為內燃機的燃料來源後,物質價值已不可與當初作為照 明用…等一般民生物質同日而語;20 世紀前後石油產地與主要市場關係,正如 帝國主義母國與殖民地關係,因此石油問題在經濟與政治關係糾結下,屢屢成為 國際衝突的主要因素。

一、1956 年蘇伊士運河危機

蘇伊士運河長約 163 公里,位於亞非大陸間埃及境內,將地中海與紅海連接 起來,使得亞歐間的海路運輸不需再繞行南非好望角。1869 年由法國人出資完 成後,迅速取代了原有的亞歐海運路線,埃及及法國也藉此獲取到極大的商業利 益。對英國來說,此一水道連繫海外重要殖民地印度,在戰略及商業利益考量下,

英國趁埃及國王無力償付外債時,自埃及手中取得該運河股份並駐軍運河區。二 次大戰間英國退守英倫三島,運河區雖未落入軸心國勢力,但英國在埃及的影響 力已大幅下降。戰後反帝國主義及民族主義運動風起雲湧,埃及 1954 年納瑟 (Gamal Abdel nasser)上台後,致力於阿拉伯世界的復興,與帝國主義本質的西方 國家漸行漸遠,轉而向蘇聯及第三世界傾斜。1956 年納瑟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 歸國有,此舉導致英、法兩國的不滿,在與以色列定訂密約後對埃及出兵。此事 件使得通過運河輸往歐洲的石油供應中斷,除了蘇聯威脅使用核子武器干預外,

沙烏地阿拉伯及美國對英、法、以三國實施石油禁運,西歐陷入石油缺乏的恐慌 中,最後迫使英法撤軍。該事件象徵大英帝國的崩潰,同時也埋下了西方陣營中 英法與美國矛盾的種子,以色列趁機佔領了西奈半島,埃及雖在軍事上失敗,但 在政治上成為泛阿拉伯世界反以色列的主要力量,美國趁英法退出中東之際,藉 艾森豪主義(The Eisenhower Doctrine)33取代英法勢力進入中東。

蘇伊士運河事件影響有三:1.阿拉伯國家首次以石油武器與西方國家對抗,

顯示石油武器的威力。2.美國因石油利益首次與西歐盟國對立。3.石油危機與中 東地區政經局勢息息相關。

二、1973 年以阿戰爭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機

自以色列建國以來,種族間歷史糾葛使得週邊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衝突爭 端不斷,蘇伊士運河危機以色列佔領了原屬埃及的西奈半島,後來雖經聯合國干 預下撤軍,然而 1967 年的六日戰爭,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等阿拉伯國 家取得重大勝利,同時分別自前述國家取得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及約旦河西岸等 地區,戰後聯合國及阿拉伯國家一直要求以色列歸還領土,都遭以色列方面拒 絕。

33 艾森豪於 1957 年 1 月發表,表明確保中東國家領土完整與政治獨立,中東國家一但受到共產 國家的武力侵略,美國受到邀請後,將使用武力抵抗侵略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1973 年埃及總統沙達特衡諸國內外局勢,企圖聯合敘利亞、約旦及伊拉克,

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奪回 6 日戰爭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並在 10 月 6 日猶太教 贖罪日當天對以色列發動攻擊,戰爭初期埃及與敘利亞獲得重大進展,但伴隨著 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援助支持下,戰局急轉直下,約旦及伊拉克見戰局不利阿拉 伯國家,先後投入軍事支援,最後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都直間接地參與了此次戰 役,然而最後以色列還是獲得了勝利。OPEC 為了報復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

在戰爭進行期間多次集會,決定以石油為武器,除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依 程度分類實施減產、禁運外,也逕自決定國際原油公告價格由 3 美元調漲至 5.12 美元,市場上石油價格一夕飛漲,從 1971 年間 2.18 美元漲至 11.65 美元,石油 禁運的衝擊快速地蔓延,造成民生社會動盪,工業發達國家經濟衰退,美國工業 生產平均下降 14%,日本也下挫 20%,充分發揮石油作為武器對全球的影響力。

禁運對西歐及日本心理層面打擊更大,一時之間彷彿回到戰後的匱乏時期,

戰後辛苦重建的榮景似乎都一夕瓦解,面對石油危機,政府與民間完全束手無策。

西方結盟關係在禁運期間發生重大變化,過程中歐洲國家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EC)通過支持阿拉伯人在以阿衝突中的立場外,北大西 洋公約組織(NATO)會員國更進一部拒絕提供軍事基地給美軍使用。戰後外交政 策一直依循美國的日本,首度與美國政策相左,轉為支持阿拉伯國家的立場。

石油禁運對世界發出了強烈的警訊:石油不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重要的戰 略物資,可以用來做為達成政治與外交目的的武器。從此,國際石油秩序與中東 地區權力結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促成改變的不是以阿第四次戰爭的結局,也不 是美蘇兩大集團角力與對抗,而是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APEC)運作成 熟的石油武器對國際權力與世界石油市場帶來的衝擊。34

三、兩伊戰事與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8 年伊朗爆發革命,親美的巴勒維國王被推翻,改由什葉派柯梅尼取得 政權,伊朗是 OPEC 成員國,石油產量當時居世界第二,國內政局動盪造成石油 出口中斷,立即造成國際石油供需失衡,同時 OPEC 也將油價調高到 32 美元;

隨後伊朗與伊拉克也發生戰事,兩相交互作用造成國際油價高漲,國際經濟局勢 再度動盪。

此次的石油危機造成全球石油需求下跌,同時高油價刺激了非 OPEC 石油生 產國家對石油資源的開發,結果造成國際石油供給量大幅增加。兩伊戰事雖延續 了 8 年,但由於沙烏地阿拉伯大幅增加生產石油,抵銷了兩伊的供應缺口,伊朗 及伊拉克兩個國家都屬 OPEC 成員國,同時也需要依靠石油出口換取戰爭經費,

34 Sheikh R. Ali, Oil and Power, Political Dynamic In The Middle Eas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7), pp. 53-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對 OPEC 維持價格及產量的協議也都無法達成,外加非 OPEC 國家的石油增產,

眾多因素下反而造成國際石油生產過剩,引發國際油價的全面崩跌。低油價雖對 產油國造成重大的損失,但對全球經濟卻提供了快速成長的空間,對石油進口國 而言,石油安全局勢卻獲得了緩解,尤其是在各國經濟成長環境下,也提供建立 石油儲備的絕佳契機。

四、波灣戰爭與第三次石油危機

1988 年兩伊戰事在聯合國調停下停火,伊拉克發動戰爭不但未獲得勝利,

反倒背負了高達 800 億美元的債務,其中鄰國科威特便佔了 140 億。歷史上伊拉 克從未承認過科威特的獨立地位,併吞科威特不但能解決外債,同時更能攫取龐 大的石油資源,伊拉克也能獲得更多的海岸線及港口,同時在兩伊戰爭期間,海 珊獲得了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使得海珊決定入侵科威特。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8 月 8 日便宣告併吞。聯合國安理會立即通過了 660 及 661 號決議,譴責此次侵略並實施經濟制裁,後續還包括對伊拉克實施禁運。當時伊 拉克及科威特石油輸出量佔中東地區的 31%左右,OPEC 國家立即作出增產石油 的決議,以填補伊、科兩國的供應短缺。

在歷經 6 個月的外交折衝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聯合國 661 號決議下,於 1991 年 1 月 17 日對伊拉克發動軍事行動,並於 40 天後將伊拉克軍隊逐出科威 特。在聯軍開啟軍事行動時,IEA 也決定釋放石油儲備到國際油市,增加石油供 給,此舉迅速地將國際油價從原來伊拉克入侵前的每桶 16 美元,飆至聯軍發動 戰事前 40 美元的油價,降到每桶 21 美元。

此次國際價波動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程度及時間非常輕微短暫,原因在於 國際油價長期透過 OPEC 增產,短期透過 IEA 釋放儲備,消彌預期心理,滿足 市場需求,達成自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國際社會最全面且最成功的合作案例。

五、911 事件及後續反恐戰爭

2000 年 9 月 11 日美國紐約遭到恐怖攻擊事件,罹難人數超過 3000 人以上,

對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事件後美國除了軍事行動外,還透過國際合作針對恐 怖主義實施打擊。2001 年對阿富汗神學士政權採取軍事行動,2003 年對伊拉克 海珊政權發動了第二次波灣戰爭,並在戰後留下大批駐軍,擴張美國在該地的控 制力量。

(一)阿富汗戰事-插足中亞

第一次波灣戰爭期間,美國駐軍沙烏地阿拉伯,表面上是為協助維護沙烏 地的安全,但實際上是為了石油資源。此舉造成賓拉登及其他伊斯蘭組織的不滿,

他們認為這是對伊斯蘭的莫大侮辱。因為他們認為美軍留在沙烏地的根本目的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於確保西方國家的石油利益,同時聯合以色列,企圖聯手控制中東。

表面上美國出兵阿富汗,是要推翻支持基地組織的神學士政權,然而用兵阿 富汗卻有著更深的戰略考量。蘇聯解體後,美國透過北約組織的東擴,與中國開 展更密切的關係及強化美日同盟關係的做法,對昔日的強權-俄羅斯幾乎完成戰 略包圍,僅存中亞地區為唯一可能的突破口。然而中亞地區為中、俄傳統地益地 區,南有印度及巴基斯坦,西隔伊朗遠晀中東,美國將勢力插足中亞,不但可以 對俄羅斯完成戰略包圍外,同時向東與日韓至澳洲的連線,箝制崛起中的中國;

向西壓迫中東反美勢力。而 911 事件給予美國絕佳的理由出兵阿富汗,將勢力深 入中亞此政治真空地帶,為中亞地區地緣政治造成了重大變化。

(二)第二次波灣戰爭-掌控中東

全面控制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是美國一貫的中東政策。911 事件後美國與

全面控制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是美國一貫的中東政策。911 事件後美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