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國語文教科書發展背景

第二節 單元設計

國語文教科書的單元設計是「外顯的」內容組織架構,這也是各版本教科 書如何「與眾不同」的重要設計。「單元」可視為教材編寫的一個設計「單 位」,通常包含了課文、練習及語文知識的安排。然而,不同版本的名稱可能 有異,但本質相同。例如中國人教版稱為「組」,新加坡 EPB 版則以「課」為 名,但基本上都包含了閱讀篇章、語文練習與語文知識三類的內容。本節著重 於單元篇章的形式組合探討,至於其練習規劃與語文知識部分,則另節討論 之。

壹、臺灣翰林版

一、以「單元」為基本的組織架構

由於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提及應以「單元」設計,並以閱讀教材為核 心;編選教材時,需依文體、寫作風格、文字深淺、內容性質等適切編排,因 此翰林版亦以「單元」方式,進行系統性的編排。

本書採單元組織方式,每單元以一個主題概念,貫穿各課內容。各單元包含課文、

語文花園及統整活動。另編教學指引及學生習作,教學指引採混合教學原則編寫,

透過活動設計,兼顧聽、說、讀、寫作練習,提供教師配合課文教學;習作則配合 每課教學活動,方便語文練習之用。教師可利用豐富的閱讀材料,增加兒童的語文 經驗,以達到應具備的語文能力。[翰課 341,頁 1]

本書採用「單元組織」的方式,統整編寫。每三或四課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之後 列有統整活動,教師應在教學時間內切實指導。[翰課 7,頁 1]

至於單元的組織核心為「主題」,例如第六冊的主題分別為「觀察大自 然」、「鄉土與文化」、「身體健康」、「故事時間」。在這些主題之下,即 編選了與主題內容相關的課文篇章,如「觀察大自然」顯然以「自然」為主 題,其下分別有「挑花開了」、「公園裡的對話」及「大自然的雕刻家」三篇 課文呼應之。因此,翰林版乃屬於以「內容」為取向的單元主題設計。

圖 11 翰林版課本單元組織

二、各單元課文分析

由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並未規範單元主題的範疇,因此翰林版的單元主題 可謂包羅萬象,但由下表整理其單元名稱視之,可發現其第一學習階段的單元 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家庭與學校)、自然環境(花草動物)及故事的主題為 主要範圍。

41 「翰課 3」意指翰林課本第 3 冊,以下簡稱皆如此。

在第二學習階段,開始有更為廣闊與多元的單元主題出現。例如,「探索 設計邏輯,亦符合 Chambliss 與 Calfee(1998)在編輯架構與設計方面提出了教 科書設計的「CORE」原則──「連結」、「組織」、「反思」與「延伸」。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1. 以「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為原則,自行選定單元主題;

2. 參考過去國立編譯館的版本及自家出版社的舊版本,選定相關主題;

3. 參考其他版本所規劃的單元主題。

如其所述「課程是發展出來的」,當然,教科書的內容也不是無中生有,

而是立基於過去的許多傳承經驗而產生的。

內容主要參考了課綱的主題方向: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另外,老實 講,我們也參考了以前國編版的單元主題,作為內容編寫的參考。我們會檢核國編 版的單元適不適合,符不符合課程綱要的規定;第二個,適不適合國小孩子的學 習,如果有適合的,我們還是會延續。說真的,我們也會參考其他版本。還有我們 以前版本出過的,也會參考。因為課程是發展的,不是全盤推翻,有其延續性的。

(翰林 02,2010/10/28)

翰林版的單元主題乃於內容設計初期即已確認,但在單元內容設計的過程 之中,可能會面臨社會的新興議題產生,也可能因為審查委員的偏好,甚至在 編選相應的課文篇章時,找不到合適的內容,而調整主題。但整體而言,兼顧 各項議題及古今中外的不同層面,乃是翰林版在更修主題時秉持的原則方向。

一開始架構開始時,就已經定好了。主題是由我們提出需求,由文編去彙整。他們 也會參考以前的架構,最後完成 1 到 12 冊的單元主題。如果有些新的議題或需求,

他們會加入,如海洋教育等。這其中也包含文體的比例也會先定。人與自己、人與 自然、人與社會,各方面都要很兼顧。課程的規劃是最重要的事,那是容多納異,

頭腦要很清楚,有條有理。但其實在編寫時,也可能覺得這個主題不好而換主題。

也可能在審查時,一個單元三課都不過,那就只好換主題。比如說你寫的是「築夢 踏實」,可是文章卻沒有符合這個主題,那就要改掉。另外,也可能文章不變,換 主題。比如說本來是「文學花園」好像沒有那麼文學,只好改成「與作家有約」,

如果還不符合,那就要再改。在主題的分配方面,其實是很複雜的,古今中外、各 個層面都要有。

(翰林 03,2010/11/02)

語文教科書的編寫,除了編者創作以外,有一些篇章可能是編者以過去的 教材,或者其他書籍中的文章「直接選用」而來,為區別「自撰/改寫」與

「選文」的篇章,設計團隊會在課文標題下方標示作者姓名(如下圖)。

本書的課文若為選文,會在課名下增列作者的姓名。[翰課 7,頁 1]

圖 12 翰林版課本選文標示「作者」

承上所述,單元主題的篇章基本可分為「自撰」、「改寫」或「選文」。

其中,由於大部分的「選文」其原始文章都不是為了國小的語文學習而撰寫,

因此不容易找到可直接應用於課本的篇章或內容。因此,各單元中只有少量的 選文,大部分的文章都需要再行修正改寫才行。

在課文編寫的部分,大部分都是編者依架構主題寫的,有時可納入以前國編館的課 文,但不能太多,一冊 16 課,大概最多是 2 到 3 課。有時審委會說我們的課文不通 順,甚至建議說:「為什麼不選?」我們就很高興,可是其實「選文」也很困難,因 為很少文章是為小孩子寫的,就算有文章,通常也要改寫。

(翰林 03,2010/11/02)

四、注音標示之原則

標音系統是單元設計中,為輔助學生學習字詞與句段念讀的工具,翰林版 在此部分的設計原則為首冊全注音,一年級到四年級課文國字加注音,五年級 和六年級只有生字加上注音。於此,可見翰林版為學生的輔助設計乃有階段性 發展的邏輯。

四、本書除首冊全部以注音呈現之外,從第一冊到第八冊,課文全部加上注 音,第九冊到第十二冊,只有生字加上注音。[翰課 7,扉頁]

國語首冊主要目的是利用一年級第一學期之前十週以「國語首冊」的教材 與注音符號「綜合教學法」及「直接拼讀法」的教法,集中式進行注音符號學 習(教育部,2003,頁 57)。然而,注音符號在前十週的密集教學,雖可速 成,但注音符號本身仍需長期的熟悉與練習,方能鞏固學習所得;更重要的 是,注音符號的主要目標,其實是協助學習識字過程中的「發音」與「辨 音」,因此,注音符號首冊的編寫更顯其重要性。再者,參考教育部課程綱要 之「實施要點」(2003,頁 55),亦可見翰林版符合綱要的規範。

注音符號教材(首冊)之編輯:A.以培養學生正確注音,熟悉拼讀為重點。教 材編寫時以完全注音為主,亦得輔以常見簡易之國字。B.宜以兒童日常生活經驗為 中心,配合語言情境,提供完整情境之插圖,引導學生由說話進入符號學習。C.由 易入難,循序漸進,由完整語句入手,進而分析、辨認符號的音、形,並練習拼 音。

本國語教材各階段所使用之國字,第一階段為輔助識字,須全部注音。第二階 段為輔助學習,各冊教材僅於生難字詞、歧音異義之字詞注音。

另外,在課程綱要的「教學原則」部分(頁 57),亦提及注音符號的教學 原則如下:

注音符號於第一學年前十週,採綜合教學法教學。認識用注音符號拼成的完整 語句,進而由語句分析出語詞,由語詞分析出單字,由單字分析出符號。認讀符號 後,再練習拼音。

教學時應適應個別差異,讓注音符號漸次增加內容及深度,期能在第一階段達 到熟練應用。

練習拼讀時採「直接拼讀法」,看到注音符號後,直接讀出字音,再用反拼法 複習。練習時注意發音的部位、口腔的開合、脣形的圓展、聲調的高低。

此部分除了呼應前段所述之外,該版本與課程綱要相異的部分在於:教育 部建議第一學習階段(即一到三年級)全部注音,翰林版則將注音標示延伸至 四年級,以利學生學習。

五、注音標示之依據

六、本書國字注音以教育部公告之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為依據,教師可參考

「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或上「國語辭典簡編本」網站查詢(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 會網址 http://www.edu.tw/mandr/)。[翰課 7,頁 1]

七、本書有關輕聲字的注音,凡固定的輕聲字,才予以標注,如:「竹子」的

「子」注音為「˙ㄗ」。至於一般輕讀的字,則一律標注本調,如:「天上」的

「上」注音為「ㄕㄤˋ」。[翰課 7,頁 1]

關於國語語音的官方版本,主要是由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42所職 掌。雖然出版社編者及相關人員(如責任編輯),在內容編修的過程之中,對 於字音字形的校對修正,乃至於審查會委員專業的審閱,錯誤或誤植的情形應 當少見,然而語文具有其時代性與社會性,故國語推行委員會於其〈一字多音 審訂表〉及另外五部教育部電子辭典的內容中,亦經常與時更新。為顧全語音 之正確性及一致性,故出版社於編輯前言即告知師生(或許也有家長)可參閱 相關線上官方資訊,作為有爭議時的標準。此部分尌教科書的服務層面而言,

既可提供可信的資訊予使用者參考,亦可免除教科書內容產生疑義時的困擾。

六、生字之類別與標示

除了標音系統外,在各單元課文中亦可見其對於生字學習的設計。翰林版 明示了其生字的來源依據,也對於不同類別的生字,以習寫字、認讀字及歧音 異義字等三類提示師生學習的重點。

六、本書國字之注音依據教育部編印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筆順則依據教育部頒 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翰課 1,頁 1]

六、本書國字之注音依據教育部編印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筆順則依據教育部頒 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翰課 1,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