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文獻回顧

第二節 國語文教科書內容之組織架構

本節概分為國語文教科書之組織架構原則與內容,國語文教科書組織架構 之相關實徵研究兩部分討論之。

壹、國語文教科書之組織架構原則與內容

本研究十分關切語文教科書的內容組織採何種邏輯思維,因為不同的邏輯 架構,所強調的語文知能即有所不同,當然,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結果,也 會大異其趣。

其次,我們關注的焦點,即鎖定於內容設計者所擇取的內容,以及他們所 持的教材組織觀為何。本研究認為,欲討論教科書內容的組織架構,可以由各 種教材組織的多元角度切入探討之。

一、國語文教科書之組織架構原則

若聚集於教科書內容的組織設計原則,可依 Chambliss 與 Calfee (1998)在 編輯架構與設計方面提出了教科書設計的原則「CORE」。

C 是指「連結」 (connect),教材內容應與學生經驗連絡;O 是指「組織」

(organize),透過符合學習心理的內容組織,讓學生能獲得適切的理解;R 是指

「反思」 (reflect),教科書要能提供學生反省與思考的機會;最後是 E,是指

「延伸」 (extend),應給予學生應用所學於新情境或進行問題的解決。這是可 資參考的設計原則,也可作為本研究分析之參考指標。

Chambliss 與 Calfee 同時也提及若吾人需要評估教科書連結與順序的設計 時,請在分析前,回答下列的問題:

‧ 設計的可理解性如何?其內容是否具有強烈的連結性?是否與讀者知識 有所連結?閱讀起來有趣嗎?

‧ 此設計提供知識的程度如何?

‧ 此設計支持 CORE 模式的程度如何?

至於教科書整體設計的理念,Chambliss & Calfee (1998, p.21)分析成以下表

資料來源:Chambliss, M. J., & Calfee, R. C. (1998). Textbook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

Malden, MA: Blackewll.

以上由 Chambliss 與 Calfee 的觀點切入,對於教科書的組織原則,讓本研 究有了清晰的概念與立論基礎。

此外,以內容組織的思維而言,至少應考量學習目標、先備知識(分為無 先 備 知 識 、 學 科 知 識 、 系 統 性 知 識 ) 在 教 材 中 的 呈 現 方 式 如 何 (Waniek

& Schäfer, 2009) , 甚 至 哪 些 是 學 生 有 興 趣 的 知 識 (Gentry, Fowler & Nichols, 2007)。Landrum & Clark (2006)從學生心理的角度,檢視傳統文字敘述、圖解 法,以及順序安排等不同組織方式,探討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知覺與喜好。

Spencerv (2006)、Vernon (2006)和 Sharp (2005)等人則是以傳統文本與數位呈現 等不同形式媒材的教科書內容,瞭解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喜好是否不同。

加一些地方適應性和學校本位發展的內容,以達質與量之均衡考量。

綜 上 , 基 於 本 研 究 目 的 之 需 求 , 在 進 行 文 件 分 析 與 訪 談 時 , 將 納 入 Chambliss 與 Calfee 的 CORE 原則進行相關分析,希望能提供國語文教科書內 容分析的另一種視角。

二、國語文教科書之組織架構內容

許多學者專家談論許多語文教科書組織架構之編輯時應思考的面向,最重 要的是考量學生的基本需求,這也呼應前節所論之設計理念影響組織架構的方 向。再者,以教科書架構內容的分析來說,黃政傑(1995)曾分析 1993 年版的 教科書,將教科書的評判標準分為教材內容、物理屬性、文句可讀性及教學設 計四大類,其下再細分項目析之。潘麗珠(1995)則建議由單元設計、選文特 點、課本編排、思考與練習進行分析。細部而言,王秀如(1996)歸納諸多學 者的意見,認為教科書的編輯需考量內容、教學策略、物理屬性、美學等綜合 性指標;在外觀上則包含紙張、字體、開數、形式、版面編排、插畫、色彩、

書籍厚度等項目。此外,每個版面的基本結構是由四個要素組成──標題、正 文、圖片及空間,其中空間是最重要的元素 (Davis, 1994);此外,可讀性 (readability)亦是教科書品質的衡鑑指標之一。

另外,再根據王秀如(1996)的分析,內容編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進行分 析:「整體版面規劃」,包括版面率、文字橫直排列方向;「印刷文字設 計」,包含字體大小、行距與字距、每行文字的長度、字體種類及筆畫精細 等。楊慧文(1999)則分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兩部分,包括了文字訓練、課本 編排、課文類型、漢語拼音、讀說寫作與思想內容等項目。黃秀霜(2000)則 分內容、教學、物理、出版四個特性分析之。特別的是,楊景堯(2002)從課 文結構、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與生活教育、科學與環境教育、歷史與地理教 育、動物出現情形等為分析的要項。許育健(2003)認為國語文教科書幾乎被 教師視為「主要或唯一的教學材料」,主要是受到傳統的國語科混合教學法所 示:國語課應依循「引起動機、概覽全文、詴說大意、生字新詞、朗讀課文、

深究課文」等程序,最後再進行聽說、識寫、閱讀、寫作等綜合練習(如每課

後或單元後的語文練習及習作的內容)等固定性教學歷程,因此,既有的教學 流程似乎也影響教科書內容的組織架構。

綜上,教科書內容的分析不外是從封面、編輯大意、目次、課文、習作、

教學指引、學生作業、實習手冊、教學掛圖、補充教材等具體內容或形式分析 之。誠如藍順德(2005)對教科書編輯研究的分析,國內目前僅有少數幾篇關 於教科書設計的論文,幾乎只偏於內容與形式的分析,而少見探討設計歷程。

以國語文學科本身的架構組織而言,潘麗珠(2006)討論國中國文教科書 組織原則,認為可以借鏡課程組織的理論,基本上可分為垂直組織與水帄組 織。垂直組織指教材的先後關係,大部分的學科內容都會隨著學生的進步而逐 漸增加難度與複雜度,並可以「連續性」、「順序性」和「統整性」為主要效 標。

何文勝(2008)則對於國語文教科書的單元教學與編選體系,提出以下看 法:單元教學乃系統化、科學化的教學體系。於是,語文教科書之編選體系乃 奠基於單元教學的基本取向。編選體系尌是把每個教學階段中單元與單元間排 列成便於教學的「序」,這其實尌是教材的「組織」。它強調「教材內容安排 的序列、各部分的組成搭配以及內在連繫」。因此,教科書的編選體系是指教 科書中教材的組織,按學科論、認知心理及課程論等排列成一個合理的教學序 列。建構科學的編選體系,尌是處理好教材中單元間縱向銜接與單元內各課橫 向連繫。

值得一提的是韋志成(2005)對於語文教材的分析。根據他的研究發現,

將現行的語文教材分成四大系統,分述如下。

1. 範文系統:

包括選文的篇數、現代文與文言文的比例,文學作品的分量,文體的分 布,題材的種類,作者的情況等。

2. 知識系統:

包括選編的現代漢語知識、讀寫知識、文言文知識、口語交際知識、文 學知識與審美知識等。

3. 練習規劃:

包括培養學生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綜 合性學習能力等的練習及訓練層級和量次。

4. 助讀系統:

包括單元提示、學習重點、自讀要求、課文注釋、課文評點示範、作者 簡介、課後研討與實踐等。

其中,關於語文教材的編選,韋志成(2005)則進一步提出應掌握五項原 則:第一,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根本屬 性。第二,課文的挑選必頇符合「文質兼美、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 教學等」。第三,科學安排、大體有序,按文體編排教學單元,以讀寫聽說能 力訓練為系統。教學單元之間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和逐層提高的循環性。同 時注重語言實踐,加強作文訓練與聽說訓練。第四,在語文常識的編選方面,

務求「精要、好懂、有用」,集中編排,靈活處理。第五,教材的編制系統考 慮周全,每個教學單元有教學要求,每課前有學習提示,課下有注釋,課後要 有精要的思考與練習等。

關於上述四大系統,本研究將參考前述韋志成(2005)之分類,併修為三 大類。首先,目前各版本教科書之「範文系統」,基本上都以「單元主題」內 附課文的方式呈現,採「單元設計」的取向探討之;其次,「知識系統」難以 由文件分析及訪談得之,且各版本皆有依循的課程標準或綱要,都是以「能 力」為主要向度,因此本研究將「知識系統」改以「能力架構」探討之,以符 各版本設計之實際。至於「練習系統」與「助讀系統」,則整合為「練習規 劃」一併探討,探討內容則無太大差異。

基於本研究之目的,在教科書內容之組織架構方面,參考上述討論內容並 酌予修正,預計分為「能力架構」、「單元設計」及「練習規劃」等三項探究 之。

貳、國語文教科書組織架構之相關實徵研究

國語文教材向來是教科書研究者偏好的研究對象之一,因為其編選彈性 大,爭議也大。亦即,雖然國語文教材一向以「文選型」為主,課文是國語文 科最主要的教學內容(劉潔玲,2008),但在文章的擇取、知識內容的組織安 排方面,仍有許多學者投入此領域的研究。以下對相關研究摘要評介,作為本 研究參酌之用。

首先在國語文教科書整體架構方面,王秀如(1996)分析 1993 年版改編本 高年級國語課本的形式,分為三部分:一為外觀形式,含封面、封底、書背;

次為基本資料敘述,包含編輯要旨、目次、出版簡介;三為單元內容的構成,

包括課文、練習或學習指導、本冊生字。董蓓菲(2001)則針對 1988 年改編本 國語文教科書分析,發現整套教材體現了由淺入深、先易後難的特點。其中低 年級以字、詞、句的訓練為重點,中年級以段的訓練為重點,高年級以篇的訓 練為重點。在識字方面,識字量以四年級為最多,而且以識字總量而言,臺灣 教科書十三冊共有 2862 個,高於大陸(2849)及香港(2502)。在內容選取方 面,依次為生活故事,自然故事和寓言、童話、民間傳說。文體方面,以記敘 文佔多數,其次為詵歌。在練習的內容方面,若以「聽、說、讀、寫」的角度 視之,「說」的練習量最多,「寫」和「讀」次之,「聽」最少。在形式方 面,臺灣教科書在開面、字體、行間疏密度、質地、印刷工藝皆良好,圖案色

包括課文、練習或學習指導、本冊生字。董蓓菲(2001)則針對 1988 年改編本 國語文教科書分析,發現整套教材體現了由淺入深、先易後難的特點。其中低 年級以字、詞、句的訓練為重點,中年級以段的訓練為重點,高年級以篇的訓 練為重點。在識字方面,識字量以四年級為最多,而且以識字總量而言,臺灣 教科書十三冊共有 2862 個,高於大陸(2849)及香港(2502)。在內容選取方 面,依次為生活故事,自然故事和寓言、童話、民間傳說。文體方面,以記敘 文佔多數,其次為詵歌。在練習的內容方面,若以「聽、說、讀、寫」的角度 視之,「說」的練習量最多,「寫」和「讀」次之,「聽」最少。在形式方 面,臺灣教科書在開面、字體、行間疏密度、質地、印刷工藝皆良好,圖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