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國語文教科書發展背景

第四節 新加坡

由於新加坡立國時間短,加上華文課程並非新加坡之第一語言,而是選修 性質的第二語言,其發展不若臺灣、中國及香港等具歷史脈絡性,以下即以新 加坡教育發展概況、華文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發展部分討論之。

壹、新加坡教育發展概況

自 1819 年英國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之後,於 1824 年即成為英國殖民地。其 後於 1941 年被日本攻領,改名昭南島;直到 1959 年恢復自治,由李光耀擔任 總理。1963 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1964 年隨即獨立。新加坡以蕞爾小國,在 2008 年的世界經濟論壇 WEF 的競爭力排名中,排名全世界第五(臺灣排在第 十七位),其成功的國家發展是建立於新加坡人共享的價值態度──如國家優 於各種族的社群與社會、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尊重個人而社群也支持個 人、以協商同意取代爭論、種族與宗教和睦等。

以其語言使用情況為例,英語為其官方語言,另外華語、馬來語及淡米爾 語(印度語),多種語言交互混用,儼然是一個豐富多元文化最佳象徵的國度

(許慧伶,2000)。換言之,新加坡是一個建國歷史不長、地域面積不廣、資 源能源貧乏的國家,可是經過短短幾十年的奮鬥,如今卻已發展成為一個經濟 高度發達和社會高度文明的國家。其因在於,新加坡的快速發展,與國家高度 重視教育及全力開展教育的作為息息相關(潘慶輝等,2009)。

許慧伶(2000)對新加坡進行語言政策研究發現,1920 年以前新加坡有四 種不同源流的學校──華文、英文、印度(淡米爾)與馬來文。其中,華文與 英文學校比例最多。英文學校採英國學制,除了是政府興辦外,有一部分為教 會創立的。其他源流的學校雖以自己的母語為教學語言,但都有 「英文」這一 門課。

1920 年殖民地政府頒布「學校註冊條例」,開始管制學校,一改過去放任 政策。1949 年新加坡大學成立,多收英文中學畢業生。因此,華人社區於 1955 年建立南洋大學,提供華文中學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由於,華文中 學 1955 年發生學潮,殖民地政府於是請各政黨設立教育委員會調查。翌年該

會提出 「華文教育委員會報告書」,建議:1.政府帄等對待四大源流學校;2.

小學採強迫性的雙語(英文與母語)教育;3.中學實施三語教育(以馬來語為 共同語),並尊重各校決定是以英文為第一語言,母語為第二語言,或是以母 語為第一語言,英文為第二語言。1959 年新加坡獲得自治權,此建議也成為新 內閣的基本教育政策。1960 年代明定馬來語為國語(National Language),但只用 於國歌及軍隊發號口令等。同年,詴辦兩所語文統合學校,讓說不同語系的學 生能在同校中學習。然而,父母仍可為孩子自由選擇任何一種源流學校。

1965 年獨立後,新政府統整各自為政的四大源流學校,要求其遵守國家制 定的標準課程。1966 年開始於小學實施雙語教學(bilingualism)。然而,1978 年 教育部長吳慶瑞表示:雙語教育造成學生只精通英文,對母語逐漸生疏。1979 年 11 月李光耀鑒於英文的推廣已驅成熟,轉而提倡「說華語運動」(Speak Mandarin Campaign),宣揚儒家思想。1979 年教育部還下令,小學畢業生,

成績最好的 8%,要升入 9 間 Special Assistance Plan (SAP)中學,接受英文及高 級中文教育。1987 年政府宣布所有中、小學一律以英語為第一語言,並可選華 文、馬來文、淡米爾文為第二語言。四大源流學校獲得一統,華文學校正式結 束。除了母語及道德教育課程外,英語為所有科目的教學媒介。誠如陳志銳、

陳之權與胡月寶(2008)所言:四十餘年來,英文成為新加坡教育、工作、經 濟,以至於跨族群的強勢語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新加坡的華語使用情形如何?依陳志銳等人(2008)的研究顯示,華 人家庭使用英語為主要家庭用語,由 1980 年的 10%提升到 2004 年的 49.8%;

相對的,華語則由 1988 年的 69.2%降至 2004 年的 48.5%,英語已超越華語成 為華人家庭的主要語言。因此,華文華語的教學只能落在學校教師與補習班老 師19身上。然而,近年來中國巨大的經濟發展潛能,增加了華文、華語的使用 價值,政府意識到培養足夠數量的雙語精英,對新加坡未來的發展將有好處

(陳之權、胡月寶、陳志銳,2008)。

以上僅對新加坡語言政策與教育發展略為簡介,作為本研究相關內容研討 時之背景基礎。

19 母語列為其升學考試的科目之一

貳、新加坡華文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發展沿革

一、華文課程標準發展概況

自 2008 年止,新加坡共有超過 350 所的小學,強調的特色包括雙語優勢、

完整的學制、優良師資與領導者、資訊融入課程與教學、與家長的夥伴關係 等。小學教育階段共有六年,七歲入學,學生可選擇讀上午學校或下午學校。

小學有三個核心學科:英語、第二語(母語)和數學。這些核心學科幫助學生 發展基本的讀寫能力與問題解決的技能。學生亦修習其他學科如人文藝術、公 民與道德、音樂、社會、體育等,自然則由三年級開始學習。六年的小學期間 又分為兩部分:一年級至四年級為「奠基階段」(Foundation Stage);五年級和 六 年 級 為 「定 向 階 段」 (Orientation Stage) ; 其 後 頇 參加 「 小 學離 校 考 詴 」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PSLE) 決 定 未 來 中 等 教 育 階 段 的 定 向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2009;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2008)。再者,由新加坡教育部所發行的官方教育指南──《育人為 本》手冊中,說明小學階段的教學總目標在於讓學生掌握英語、母語及打好數 學基礎。另外,新加坡小學有所謂的「分流制度」,指學生在完成小學四年級 的課程之後,即接受學校所舉行的年終考詴,確定哪些學生適合進入 EM1、

EM2、EM3 源流20(小五~小六)。然而,家長可以決定孩子是否接受分配,

而學校則可以決定如何分班(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2009;新 加坡教育部,2006)。

至於學生的流向情形如何?許慧伶(2000)指出:一般說來,大部份學生 上 EM2 課程;且不同分流間是可以轉換的。以下說明這些不同流向間的差異。

EM1:成績特優組,可以同時以英語和母語為第一語言,學習英語與高級母語。

EM2:普通能力組,英語課程屬第一語言程度,而母語為第二語言。

EM3:以基礎英文(foundation)及基本母語(basic)為主,強調母語的聽/說技能與閱讀。

ME3:低成就者,學高級 (higher)母語及基本英文,強調英文的聽/說技能與閱讀,全部科目 的教學語言為母語。

20 新加坡在 2005 年之前,分流是在學生完成小學四年課程之後進行的,目的是要安排學生進入適合他們 學習進度的三個「源流」(類似能力分班)──EM1、EM2 和 EM3。

第二次的分流教育是在小六升中一時舉行。小學畢業生頇參加全國性的小 學離校考詴(PSLE)。考詴科目如下:

EM1 學生考五科:英語、母語、數學、科學及高級母語 EM2 學生考四科:英語、母語、數學及科學

EM3 學生考三科:基礎英語、基本母語和基礎數學

ME3 學生考三科:基礎英語、基本母語和基礎數學 (試卷以母語測驗)

新加坡的小學學習科目在核心課程部分可分為:生活技能和知識技能兩方 面。生活技能部分包含課程輔助活動、公民與道德教育、心理與職業輔導、國 民教育、體育。在知識技能部分則是專題作業。主要學科有語文、數學與科 學、人文科目與藝術三部分。語文包含英文與母語;數學與科學包含數學、科 學;人文科目與藝術包含社會科學、圖工、音樂。學生從三年級開始修讀科 學,小一至小四的英文課程包含健康教育,專題作業是在課堂上進行的,但不 列為正式的考詴科目。

小學離校考詴的科目包括:

1.主流科目:英文、母語、數學、科學 2.選擇性科目:高級母語

3. EM3 科 目 : 奠 基 英 語 (Foundation English) 、 基 礎 母 語 (Basic Mather Tongue)、奠基數學(Foundation Mathematics)

在本研究所關切之華語文課程21方面,新加坡教育部在 2004 年設立了「華 文課程與教學法檢討委員會」,全面檢討新加坡華文教學的情況,主要的革新 是為學生制定「單元教學模式」(Modular Approach),從 2007 年起,將分階段 採用此模式22(陳志銳、陳之權與胡月寶,2008)。其單元模式分為「核心單 元」及「深廣單元」,教育部規定所有學生都應修讀核心單元,另外有所謂的

「導入/過渡單元」及「強化單元」是為了幫助入學前極少接觸華文或在學習核 心單元方面需要額外幫助的學生而設的,目的是要協助他們克服在學習上所遇

21 華文課程為其母語選修科目之一,另有馬來文、淡米爾文。

22小三小四從 2008 年起採用,小五從 2009 年起採用,小六從 2010 年起採用。

到的困難。此外,對於在華文方面有能力或感興趣的學生則鼓勵他們進行深廣 單元的學習。至於華文小學離校考詴水帄23的設定將以核心單元為依據(新加 坡教育部,2009)。

教育部對於華文課程的未來目標──「改進教學方法、評量方式、強化教 學資源」包含以下內容,顯然這部分皆是華文教科書內容編輯時特別需要注意 的項目(新加坡教育部,2009):

 小學低年級將明確的教導學生識字與了解字義的方法。

 更加注重聽、說和讀的技能。更廣泛運用歌曲、詵詞朗誦等教學策略。

 提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材和閱讀材料。

 從 2006 年起,實施修訂的小學離校考詴格式,減少死記硬背,增加連 繫語境的測詴和聽說部分的比重。

 從 2006 年起,學生能在學校的作文考詴中使用便攜式中文電子字典。

二、華文教科書發展概況

關於新加坡的華文教科書發展,早期有些是由商業機構出版,有些是教育 部的課程規劃與發展部門 (Curriculum Planning & Development Division)與其合 作的 。 每十年修 訂 一次 課程大 綱 (syllabus) 及教材。1980 年代為結構導向 (structure-oriented);1990 年代採「功能與溝通」方式。但尌華文教科書而言,

目前小學普遍使用 EPB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Bureau)出版的 PETS (The Primary English Thematic Series)系列叢書。它是以主題為架構的,除了書本印刷 外,亦有視聽輔助教材與 CD(許慧伶,2000)。

尌政府與市場的角度視之,新加坡教育部於 1980 年成立了「課程發展署」

尌政府與市場的角度視之,新加坡教育部於 1980 年成立了「課程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