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國語文教科書發展背景

第二節 編輯說明與理念來源

教科書編輯團隊的設計理念有些是隱而未現的,只能由訪談中得知,有些 則在課本的「編輯說明」頁中明列,或者在「給小朋友的話」中透露其設計想 法,有些則置於「教師手冊」,供教師閱讀得以理解其編輯要旨,以下則以各 版本文件分析,結果分述如下。

壹、四地編輯說明與理念來源

以下分四地分述其教科書所陳述之編輯說明,並由此探求其理念來源。

一、臺灣翰林版

臺灣翰林版對於其課程內容的依據、編排設計的理念、教學者應注意的事 項、對於學習者的期許,都有詳細的編輯說明於各冊課本的「編輯大意」及

「給小朋友的話」中。以下摘取與設計理念相關的內容討論之。

(一)編撰依據

一、本書依據民國九十二年元月教育部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 訂編撰。[翰課 7,頁 1]

目前臺灣通行的七大學習領域教科書乃依照 2003 年 1 月教育部所公布的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編撰而成。教育部為確認教科書皆能依 課綱編撰,故建立一套審查機制33。因此,各版本國語文教科書皆頇經「教育 部審定」通過,方能在各校使用。於是,在教科書後面皆印有教科書審定通過 之證明文件字號或圖樣。

33參考教育部於 2000 年 6 月 21 日頒布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第一條及第二條。

圖 5 教育部審查通過執照

(二)學生為中心的設計理念

關於其設計理念,可參見其《教學指引》的〈編輯要旨〉34。「學生本位 學習」是設計團隊的核心目標,主要的學習活動由學生來完成,教師則為催化 引導者的角色。

本書儘量把學習的權利和責任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教師則扮演引導、輔助 和催化的角色。所以相關的活動,分成「學生學習內容」和「教師具體引導要點」

兩欄來呈現,這是實現「學生本位學習」的重大特色。

(三)國語首冊編輯理念

臺灣各版本的國小國語文教科書皆有 13 冊,原則上每學年度分 2 個學期,

6 個年級共 12 冊,另一年級多 1 冊,因為有一本「國語首冊」,專為臺灣特有 的「注音符號」學習所編製的單冊。由於注音符號拼音能力具有「任務性」,

通常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前十週完成,在短短二個半月的時間內,要讓學生熟 悉一套由 37 個注音符號所組成「拼音系統」,必頇採用極有效率的教學法──

「注音符號綜合教學法」;在教材的編寫方面更是要掌握特定的原則,如翰林 版提出的原則為「由淺入深,由易而難」,讓這套教材能成為學習拼音過程中 最有力的支持。

34引自翰林版(2009)《五下國語教學指引》,頁 4。

六、注音符號教材配合綜合教學法編輯。綜合教學法:說話練習→認識語句→分析 詞語→分析單字→分析符號→辨別聲調→習寫符號→練習拼音、組詞練習、綜合活 動、應用練習。[翰課首,頁 1]

七、注音符號出現次序由淺入深,由易而難。課文分析出來的符號分成三欄呈現:

聲符、韻符、結合韻。[翰課首,頁 1]

(四)給小朋友的話

翰林版在課本的前頁以「給小朋友的話」作為書序。通常是一些鼓勵性的 用語,如「只要你仔細的閱讀,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或者是提示性的 用語,如「你可以說一說故事,寫一寫句子,還可以畫畫圖、讀新詵...」提示 了習作內容的多元與趣味,引起學生好奇的心(參見下圖第六冊第 1 頁)。

圖 6 課本第六冊「給小朋友的話」

縱觀翰林版 12 冊的「給小朋友的話」,可以發現兩個學習階段的說明有些 許差異。第一階段強調聆聽、發音說話、識寫字等能力,閱讀的部分以詵歌與 故事為主,佐以圖畫為輔,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到了第二階段,會先提示單 冊內的主題名稱,表達內容的豐富多元性,而且也再強調其趣味性;到了高年 級特別提示了「本土性」、「國際觀」、「文學性」、「藝術」、「生活體 會」等具體取向的內容。

表 14 〈給小朋友的話〉內容比較表

二、中國人教版

人教版各冊課本並未羅列其〈編輯說明〉,僅在各冊對應的《教師教學用 書》35〈教材說明〉中詳述該冊的編寫理念。以三年級上冊為例,強調「專 題」為中心的理念,一切語文材料與活動都以單元專題為核心,包括課文前的

「導語」、課文與課文之間的整合連繫等。

(一)圍繞專題組織單元,進一步加強教材的整合性

教材「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的編寫思想,……。本冊教材在繼承中又 有創新,從導語到課例、到語文園地,各項語文活動都緊密圍繞本單元專題而展 開,教材的整合性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強化導語的導學功能

2.加強了單元內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連繫與整合 3.連繫單元專題,加強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

其次,以「綜合性學習」作為整合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並 重的內容,也成為課內與課外銜接的媒介、生活與語文的連繫(頁 4)

(二)結合專題安排「綜合性學習」,落實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理念和提出的課程 目標

課文分為精讀與略讀兩類,企圖達成「深入閱讀」與「大量閱讀」的兼顧 目標。此外,在部分課文後面的「資料袋」,顧名思義,乃提供課文相關資 訊,讓學生對課文更加瞭解,也拓展其閱讀視野,並增添一些趣味性。(頁 5-6)

(三)大量更新課文,合理安排精讀和略讀兩種類型的課文

……,課文分精讀和略讀兩種類型,這是從閱讀方法上對課文進行的劃分。精讀是 認真仔細地研讀,有時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體的理解。

精讀不但是充分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於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 能力。與精讀不同,略讀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教材在部分課文的後面安排了「資料袋」,其形式有文字介紹,也有圖片介紹等。

「資料袋」一般是給學生提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一些知識。其中,有的是課文相關 的知識點介紹,有的是介紹課文的主人翁,還有的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一些歷史、

風俗的介紹。設置這個欄目,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了解與課文有關的信 息,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其他相關的說明將於相關項目探討時,再行討論。

35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2003)。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頁 2-12)。北京:人民教育。

三、香港啟思版

啟思出版社的兩套教科書在課本的前頁皆有「編輯說明」,可略知其內容 設計的理念。以下分版本摘取與理念或特色相關者分析之。

(一)《新啟版》

《新啟版》在每一冊課本的前二頁皆撰有〈編輯說明〉36,分成「編寫理 念」及「教材特色」兩部分說明。

尌編寫理念而言,除了說明其編寫依據──課程指引、建議學習重點、編 寫原則外,特別提到其教材的選取與編排與九大學習範疇相對應,也強調其著 重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能力與知識的編寫思維,並照應自學能力與文學 欣賞的教材重點。

本書根據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頒布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一至小六)》(2004)、

《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2004)及《優質課本編寫原則》(2001)編寫 的。教學內容的選取與編排,全面照顧到《課程指引》所指示的九大學習範疇,同 時又突出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的學習,以及自學能力和文學欣賞 能力的培養。全書共 24 冊,每年級 4 冊,適合一至小六學生使用。

在其教材特色方面,強調其單元編排乃配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依序呈現不 同程度的語文知識。另外,生活化、多元化的學習材料與聽、說、讀、寫能力 緊密相結合。

1.單元編排配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初小以內容為單元主題,藉著相同、相近或相反的題材,擴闊學生的生活視野,語 文能力訓練則滲透在生活化的素材當中;高小除了內容主題外,同時標示語文能力 主題,讓學生開始科學地、循序漸進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

2.學習材料生活化、多元化

學習材料盡量採用和香港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從學生身邊的事情、人物說 起,同時注重拓展學生眼界,觸及社會、國家以及世界的層面,內容豐富多彩、活 潑生動,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認識國 家、認識世界。

3.聽、說、讀、寫緊密扣連

每個單元都涵蓋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編排,四個範疇緊密扣連,務求做到能 力遷移,同時帶出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各範疇的學習重點以螺旋深化的原則編 排,通過適量的重複和有系統的深化,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36參見啟思出版社(2006)。新編啟思中國語文[四上第一冊],頁 ii-iii。香港:作者。

課文編寫與選材方面以中、美、臺等地的「兒童文學」作品為取材範圍。

並將課文分為「講讀」、「導讀」、「自習」三類,講讀課文類似人教版的

「精讀」課文,導讀課文則如其「略讀」課文一般。較特別的是以「自習篇 章」來達成其「大量閱讀」的目標。除了現代的兒童文學外,也於高年級編入 古典的詵詞篇章,讓學生接觸古詵文的相關知識。

4.閱讀材料質優而多元化

本書的閱讀材料選自中、美、台三地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文字悠美、富於童趣、

風格多元化,有助於擴闊閱讀視野,欣賞文學之美。閱讀材料分為:「講讀」課 文、「導讀」課文和「自習篇章」。「講讀」課文緊扣單元的閱讀重點和語文基礎 知識重點,老師宜跟學生精講細讀,分析字詞、句式、修辭和內容作法等;「導 讀」課文包含的學習重點較輕,且以學生活動為主,作略教之用;「自習篇章」則 讓學生自行閱讀,提升閱讀量、擴闊閱讀面。

風格多元化,有助於擴闊閱讀視野,欣賞文學之美。閱讀材料分為:「講讀」課 文、「導讀」課文和「自習篇章」。「講讀」課文緊扣單元的閱讀重點和語文基礎 知識重點,老師宜跟學生精講細讀,分析字詞、句式、修辭和內容作法等;「導 讀」課文包含的學習重點較輕,且以學生活動為主,作略教之用;「自習篇章」則 讓學生自行閱讀,提升閱讀量、擴闊閱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