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文獻回顧

第一節 國語文教科書內容之設計理念

本節茲針對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理念進行相關文獻的討論。以下分為教科 書的設計理念與目標取向、教科書的設計理念與功能定位,以及國語文教科書 設計理念的面向探討之。

壹、教科書的設計理念與目標取向

教科書的設計理念是決定教科書內容良窳的關鍵因素之一,加上多數的教 師依賴教科書完成教學活動(Guasco,2003),影響教科書的設計理念與宗旨便 有 其 探 討 的 必 要 性 。 例 如 , 若 站 在 教 科 書 為 教 學 與 學 習 服 務 的 立 場 , Arzybova(2007)建議可以透過與學生一起參與教科書的編輯與創制,引導出另 一取向的學習。或者如 Garber-Miller(2006)所提:讓學生參與教科書內容解讀,

以產生學習的趣味。

既然教科書編撰的設計理念如此深刻的影響教科書的基本發展方向,可否 由過去的歷史找到一些例證呢?以西方的教育史文獻觀之,教科書應源自 13 世 紀,當時教會的修道士尌已開始提供抄寫的書本給大學教授和學生使用;迄 14

世紀,如亞里斯多德等人的古典著作抄寫讀本已超過兩千本以上了(Venezky, 1992)。其後,康米紐斯(J. A. Comenius, 1592-1670)在 1658 年出版《世界圖解》

(Orbis sensualium)一書,可謂世界第一本設計有圖解的教科書,此本適用小學 的教科書印行已超過 200 年以上,關於教科書他認為應慎重編印,校對無誤,

以增進學生智慧為基本理念。然而,盧梭(J. J. Rousseau)在《愛彌兒》中則提 到,理想的教育是不需要教科書的,因為知識來自於自然,傳統強調記憶的書 本只會限制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快樂成長。另尌杒威(J. Dewey)而言,他也反對使 用設計完備的課程教材,因為「教育即生活」,課程內容要與生活經驗相結 合,讓學生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林玉体,2006;吳俊憲,2008)。由上述歷 史的分析看來,教科書設計者的理念及其所立定的宗旨,顯然深刻的影響教科 書的目標取向。

貳、教科書的設計理念與功能定位

20 世紀以來,課程研究開始漸趨熱絡,關於教科書,也有許多學者發表 不同旳看法。如 Charles Eliot(1869-1909)認為教科書是「難以言喻的垃圾」

(ineffable trash),他堅持學生應閱讀小說般(novel)的文本,才具有文學價值。

Cronbach(1955)視教科 書為教學工具; Apple(1986)則認為教科書即課程的闡 述;Westbury(1990)則指出教科書是學校的重要核心,是普遍存在於學校的文 本,由於教科書是課程的具體形式之一,因此教科書出版者扮演了課程製造者 的角色,而且其特性與發展是複雜多元的,當然也影響其設計理念的確立。

當教科書的功能定位,有其正面積極的意義時,其理念與設計取向也會隨 之調整。譬如 Henson(2006)認為教科書具有四項優點:第一,教科書提供了豐 富的資源,讓教師能從中選擇可用的教學材料;第二,教師可依教科書的編排 內容,作為教學程序的參考;第三,教科書和參考手冊提供詳細與穩定的學科 知識,教師可依此有信心的將學科知識內容傳遞給學生;第四,教科書提供了 相關的練習與測驗內容,讓教學和評量呈現一致性。又如吳俊憲(2008)歸納 國內外研究將教科書的定位分為以下幾點:教科書是一項文化材,可傳遞國家 或社會重要的文化、經驗、信念與價值;教科書是學校教育內容的重要核心,

它定義了課程,及哪些知識可入學校系統;教科書經常被視為商品,涉及出版

者與編輯者的意識形態,以及市場機制的運作;教科書是教師賴以教學與評量 的主要媒介或依據,也是學生重要知識的來源。

有時候,教科書的設計理念也可由使用者/讀者的角度進行思考,確認後 才開始著手新的教科書材料編撰。例如 Chambliss 與 Calfee (1998)提出一種方 法,以讀者的角度對教科書的材料內容進行解讀。方法是請讀者快速的看過教 材並對以下的題目自問自答:

1. 文章中的哪部分是和你已知的知識相連結?

2. 文章中最有趣的部分是什麼?

3. 如何摘要文章?

4. 你從文章中學到什麼?那些部分是在一個月後你還會記得的?

5. 如果你要和別人討論地層構造,你覺得文章中的哪些部分可以讓別人覺得你具有精 闢的論點?

上述的前三個問題是有關文章的易理解性:「是否容易瞭解?能否獲取你 的注意?組織是否一致?」,最後的兩個問題則是觸及到有關教學和課程的問 題:「文章到底教了什麼?其教導內容的方式是否讓你學會在其他情境中也能 使用這些資訊?」換言之,具理解性、反應基本課程並支持學生中心教學的教 科書並非偶然產生的,編輯者會依其理念選擇符合這些規準的內容和組織結構 來設計教科書。

另外,在教材內容選擇方面,莫禮時(1996)認為選擇的標準含重要性、

有 效 性 、 社 會 相 關 性 、 實 用 性 、 學 習 者 能 力 與 興 趣 等 。 黃 光 雄 、 蔡 清 田

(1999)則認為應從社會文化、學科知識和學生經驗等課程內容中,加以萃取 精華,並根據選擇的規準,以及參考選擇的原則,以達成預期課程目標與教育 理想的精緻化課程設計。

綜上所述,教科書對許多學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所 使用的一種課程材料 (curriculum materials),是達到教育信念與教學目標的重要 媒介。事實上,教科書扮演著相當多元且含糊不清的角色,它經常是混合了教 育、社會及商業行為(吳俊憲,2007;Venezky, 1992),其角色任務多元且交 融,但重要性卻不言可喻。隨之,其後的教科書發展與編擬,亦受到許多因素 的影響而造成理念取向上的不同。

所有使用教科書的相關人員,不免有過「這些內容是如何選取的?設計者

基於什麼理念作為選擇的依據呢?」的疑惑,Ornstein 與 Hunkins (2004)給了我 們一個答案,他們認為負責課程設計的團隊在內容的選擇上,經常受到其內在 的哲學觀所影響。事實上,他們面臨的問題是:有太多的選擇性了。不論他們 所採用的課程設計或發展模式為何,都有太多的內容可供選擇,他們必頇從中 選擇可使學生獲益最多的內容。如果課程工作者只要考慮如何界定課程內容,

以及所包含的內容,這項任務也許會簡單一些。換言之,教材的內容來源不是 問題,如何依個人或團體的角度與思維,擇定相關內容才是重點。在本研究將 以深入訪談的方式,瞭解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團隊是如何選材,以及他們的 基本理念為何,故諸此內容於本研究將有深入的探討。

參、國語文教科書設計理念的面向

在不同學科的領域中,也會因持有不同理念,而對該學科的某部分特別強 調,如早期的課程學者 Bobbitt 認為文學與閱讀對社會生活有莫大的影響,扮演 相當重要的角色,其功能包括:能拓展視野、能擴展事務參與的經驗、能開拓 思路、能增進思維、有助於提升洞見與感同身受的敏銳度、能啟迪個人的興 趣,及能滿足生活的經驗等。因此,他認為文學與閱讀選材的範圍必頇廣博,

要 能 含 涉 傑 出 人 士 在 能 力 、 態 度 、 興 趣 、 欣 賞 等 方 面 的 成 尌 ( 甄 曉 蘭 , 2007)。

當吾人確認語文教科書必然存在著某個或某些偏好面向時,即有待以文件 分析或訪談等方法,將之釐析以瞭解該教科書的設計理念為何。本研究欲瞭解 國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即參酌過去臺灣所頒布的課程標準/課程綱要

(教育部,1975;教育部,1993;教育部,2000;教育部,2003),可從語文 學習四大面向-「聽」、「說」、「讀」、「寫」來分析(如下圖)。基本 上,人類至少必頇經由聽覺與視覺兩者來接收語文訊息的輸入。因此,「聆 聽」與「閱讀」可視為語文學習的兩個主要訊息輸入來源。至於語文輸出方 面,「說話」與「寫作」則是語文學習中主要的訊息輸出方式。

圖 2 語文學習四大要素關係圖

自古而來,語文即是傳遞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以中國語文而言,亦有其獨 特 的 性 質 , 以 下 綜 合 歸 納 王 萬 清 ( 1997 ) 、 王 珩 等 ( 2008 ) 、 李 漢 偉

(1999)、何三本(2002)、陳正治( 2008)、陳弘昌( 2001)、黃瑞枝

(1997)與羅秋昭(2007)所提出中國語文特質,以供面向之考量。

1. 文字有創造上的統一性:

中國文字是表形的符號,有別於西方表音的符號。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文 字有 80%為形聲字,這些形聲字除了表音外,亦兼有表義的作用,所以中國文 字的一大特性即為「形聲多兼會意」。簡言之,大部分的國字是形、音、義三 者兼俱的,具有文字應用的統一性。

2. 語文有使用上的精確性:

聲音有別於語言,徒有聲音不足以辨識其意義。因此,當語文具有正確度和 清晰度時,其意義的表達將會更清楚。例如「門牙」與「萌芽」的音相近,但 只要精準的念出,便可發覺其意義上的差距。

3. 語詞有組織上的簡易性:

以字形結構而言,中國文字在認寫方面的困難度頗高,不若英文以 26 個字 母便可拼出所有的文字,中國文字僅部首尌有二百多個,在認寫的學習上,的 確有其困難處。但是尌詞組結構而言,中國文字在應用上,便有其相關性與簡 易性。如以「牛」一字來說,牛肉、牛油、牛奶、公牛、水牛…等,即可輕易 的發現其組合的簡單性。

學 習 語 料

聆聽 閱讀 輸入

說話 寫作 輸出

語 文 表 達

理解 內化

4. 語法有運用上的規律性

語法即俗稱的文法,各國語文皆有其語法運用的規律。中國語文在語法 上,雖然運用靈活,但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如「坐進來」與「進來坐」在 意義上便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中國語文的語法規律需要悉心掌握,才不致於產 生誤解。

5. 語義有傳述上的邏輯性

語文的表達基本上是思維邏輯的具體展現。例如「蛇與烏龜哪一個長?」這 句話缺乏邏輯性,我們並無法瞭解到底是比較身體長度還是壽命長度,因此便 無法獲得精確的答案。

由以上的五項特性來看,中國語文在許多方面都是異於其他各國的語文。這 也是進行語文教科書設計理念探討時不可不注意的事項。其次,「為何要學習

由以上的五項特性來看,中國語文在許多方面都是異於其他各國的語文。這 也是進行語文教科書設計理念探討時不可不注意的事項。其次,「為何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