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多年來投身於國小國語文教育相關實務工作經驗,深感國語文相較 於各學習領域之特性,作為「基礎性」學科的地位幾乎無庸置疑,許多論述皆 表示語文學習是其他科目領域學習的基礎(王萬清,1997;王珩等,2008;李 漢偉,1999;何三本,2002;陳正治,2008;陳弘昌,2001;黃瑞枝,1997;

羅秋昭,2007)。因此,基於研究者本身興趣與語文學科之重要性,故擇定以 國小國語文教科書為研究標的,希冀能對此領域有所付出。

再者,尌研究範圍而言,由於臺灣目前國語文教科書幾乎由三家出版商─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軒版)、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 司(以下簡稱南一版),以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翰林版)

涵括了大部分的國語文教科書市場,但三家之市佔規模與內容設計型態差異性 並不大,經研究旨趣切合性1的評估,本研究僅對翰林出版社印行之「國語」教 科書進行研究探討(以下簡稱翰林版),以取得對臺灣國語文教科書之內容設 計層面某些程度的理解。另外,基於比較研究的旨趣,對於同文同種的中國、

1 本研究對於設計理念、設計歷程有濃厚的興趣,經評估翰林版之主編為具十年以上經驗之資深主編,符 合本研究之旨趣。

香港、新加坡等三地之國語文教科書現況,亦富涵興趣。依此,本研究亦擇取 三地具有代表性之國語文教科書──中國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 版)之小學「語文科」教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 稱啟思版)之小學「中國語文」教科書、新加坡教育出版局(Education Publishing Bureau, 以下簡稱 EPB 版)之小學「華文」教科書為國語文教科書2比較研究與 探討的對象,希望能對國語文教科書有更為廣泛的瞭解。

最後,必頇說明的是:為何以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為研究主題。尌教科 書相關研究的角度而言,依黃政傑與張嘉育(2007)的歸納,可分為研發、編 輯、審定、選用、購借、使用及評鑑等。若將選用、購借與使用整併為「選 用」,則至少可分為研發、編輯、審定、選用與評鑑等五個面向或階段。這五 個階段對教學現場的教師而言,若長期使用國語文教科書進行語文教學,難免 對於國語文教科書之內容或有所疑外,亦對國語文教科書內容的「生產製造過 程」,充滿了好奇。尤其,可作為語文教學內容之材料,範圍廣及古今中外,

可謂浩瀚無邊。是誰決定教科書的基本理念與取向?如何進行材料的取捨與組 織?內容設計時其運作歷程與人員互動情形如何?到底哪些因素左右著國語文 教科書內容設計與題材選擇?諸此皆是研究者亟欲探求的議題。

為釐清本研究之必要性與價值性,以下再針對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相關 議題──設計理念、組織架構、運作歷程與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及國內目前相 關研究的情況,進一步的說明。

壹、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相關議題之重要性

一、釐析設計理念可彰顯各版本之特色與取向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內容,包含許多應學習的態度、觀念、知識、技術和藝 能(司琦,2005)。教科書是諸多教材的形式之一,且列為主要參考資料,其 重要性不可言喻。在學生眼中,「教科書」是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家長 則可以透過「教科書」,拼湊出教學與學習的圖像;而在教師的眼中,「教科

2為了指稱上的便利,本研究在泛稱時,統一以「國語文教科書」稱之,但針對特定版本說明與討論時,

仍維持該版本之原稱,以示尊重各地之慣稱,並利於相關事項之說明。

書」是教學的操作手冊,也可能是課程的全部,有時也作為課程發展的依據,

此者皆因教師不同養成背景與教學信念,可能產生不同的詮釋。從另一個角度 視之,教科書是理想與正式課程的「實體」,同時也是教師運作課程與經驗課 程之媒介,更是知識與生活經驗之橋梁。若以理論的層面而言,教科書在學校 教學實際運作中扮演著多重的角色與功能(廖經華,2002)。

擴大其層面視之,劉世閔(2007)曾以隱喻說明教科書本質,認為教科書 是「商品」,充滿市場機制;是「鏡子」,反映當代社會脈絡;是「教學媒 介」,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主要憑據;是「合法」的出版內容,國家機器認 同的核心價值;是「意識型態」,學校教育信念與意圖的展現。

以兩岸早期國語文教科書的內容設計理念為例,「政治至上,國家優先」

的編輯宗旨,在國家機器的運作下,所編織出來的學習重點,除了基礎語文知 能外,更潛附了許多政治與社會的考量,時至民主開放後的今日視之,便有許 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因此,教科書內容設計團隊所持的內容設計理念與知識邏輯體系,整合了 課程綱要、出版社、審查者,乃至於師生家長對教科書的期待與想像,希冀展 現於學生的學習材料上;換言之,國語文教科書之設計理念,勢將具體呈現在 其編選內容與品質上,以彰顯其特色與取向。這個特色取向是否能符應師生的 期待與需求,並被廣泛的接受,在自由市場的思維下,對出版社而言,顯然是 一個重要的課題。

二、探討各版本內容組織可瞭解其知識邏輯架構之差異

教科書對許多學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所使用的一種 課程材料(curriculum materials),是達到教育信念與教學目標的重要媒介,也是 一種意圖的展現(Venezky,1992);另一方面,教科書也可以說是文化與意識形 態的濃縮體(鄭世仁,1995)。近年來,諸多學者指出: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內 容和活動大多依據教科書和教學指引(高新建,1991;黃顯華等,1995),

Apple(1986)甚至直言:學生的學習活動至少有 75% 的課堂時間與 90%的家庭 作業時間是花在教科書的課文上。由此,教科書研究必然成為課程研究的重要 議題之一。教科書以往被教師視為主要或唯一的教學材枓,甚至是學生全部的 學習與評量內容。再者,以臺灣教科書出版而言,自教科書開放民間出版商編

輯及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公布實施以來,國語文教科書即在課程綱要、出版商、

編輯者、審查委員、教科書研究者及學校教師等不同角色的詮釋下而有不同內 容的期待,這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教科書內容組織與編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同版本所呈現的國語文教科書內容組織與架構,也 彰顯了該版本對教學與學習的某些期待。例如,以單元組織所架構而成的課 文,強調的不只是單元內篇章的閱讀指導,更期待教師能利用編者所訂立的單 元主題,對於同單元內不同課文進行某些項目的比較與分析。無論是內容上的 比較或是形式上的比較,皆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途徑。

進一步思考,國語文教科書內容的組織與架構,其實也是教科書內容設計 團隊所形塑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突顯了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教師應教導哪 些知識內容,也呈現了學生應如何學習,學生應具備哪些知識與能力。具體言 之,若吾人認同國語文教育至少兼具「工具性」、「文學性」與「文化性」等 特質(王萬清,1997;王珩等,2008;李漢偉,1999;何三本,2002;陳正 治,2008;陳弘昌,2001;黃瑞枝,1997;羅秋昭,2007),則當內容設計團 隊以「工具性」作為其組織架構的主要思考,顯然「聽、說、讀、寫」等能力 訓練將交織於內容之中;若編輯者以「文學性」為重要思維時,必然可於其篇 章組織中,看到「古今中外」等不同文學作品羅列其中;若「文化性」成為國 語文教科書編輯組織的要點時,各篇章之說明引導必然著重於各地的文化特色 與相關實踐意義。因此,對於國語文教科書的組織架構的分析,將可讓吾人理 解內容設計團隊或教科書成品背後所欲表達的許多意涵,實值得探究。

三、分析其運作歷程以比較各版本設計階段之異同

依 Farrell(2002)研究顯示,已開發國家絕大多數的教師仍以教科書為核心 的教學資源;開發中國家也強調促進學童學習最重要的投資在於改善教科書的 供應與品質。可見,教科書是中小學的重要教材,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資 源,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指引(張煌熙,2007)。然而,包括研究者在內,有 不少教育相關人員(主要是教師)手持教科書時,雖然經常是無意識的使用,

卻在某些時刻(譬如發現教科書出現了錯誤),便會思考教科書內容生產的過 程為何,編輯者如何進行材料選擇與內容編撰。可惜的是,教科書內容設計的

運作歷程,在自由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如同秘密的花園,外部人員不易得知其 運作歷程與階段。這也是本研究詴圖探索此領域的重要因素之一──起於教科 書使用者的疑問。

教科書編選的歷程真的具有其研究價值嗎?若以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切入,

對於教科書內容不免提及:什麼是知識?誰有權力決定知識?如何決定?這種 決定如何成為學校中的真理?這些問題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是學校知識和整體 社會中的關係。教科書的編寫、閱讀和使用都可以聞出權力的味道。「誰的知 識才是知識?什麼是學校該教的,什麼是應該被評量的?」Apple 如是說,並 認為教育並非中立的活動,教科書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活動,是許多勢 力爭論和妥協的結果,知識和權力之間的結構,經常是一體兩面的。教科書也 反映了權力鬥爭的意識型態,是將知識透過國家機器合法化的歷程(歐用生,

1996;劉世閔,2007;Apple, 1993)。凡此,教科書運作的歷程一直是教科書 研究中重要的主題之一。

以國語文教科書的特性來看,吾人可以假想一本品質良好的國語文教科書

以國語文教科書的特性來看,吾人可以假想一本品質良好的國語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