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印太概念下日印戰略合作之背景及成因

第一節 中國的崛起與對外發展戰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第三章 印太概念下日印戰略合作之背景及成因

第一節 中國的崛起與對外發展戰略

自改革開放後,中國迅速崛起成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亮眼 的經濟成就令世界各國不敢小覷,日益強大的國家實力,也讓部分國家將 之視為威脅或競爭對手。所謂「國力」的概念,係經由許多指標綜合而成。

根據美國蘭德(Rand)公司出版的《後工業時代國家實力評估》(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中的重要指標共分三類:國家資源

(National Resources)、國家表現(National Performance)與軍事能力

(Military Capability);國家資源包含技術、企業、人力、經濟財務及自然 資源,國家表現包括基礎建設能力、理想資源(ideational resources)及外 在限制(external constraints),軍事能力則涵括戰略資源、轉換能力及作戰 能力。126一般探討中國崛起的論述,大多著重於國家資源,特別是經濟發 展,再來則是軍事能力。除了上述之外,其他學者例如奧考克(Norman Alcock)和紐考伯(Alan Newcombe)以軍費支出為重點;拉瑟希特(Bruce Russett)以能源消耗為準;希契(Charles Hitch)和麥肯恩(Roland McKean)

則以國民生產總值為標準。127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呈現高速成長,加上其豐富的勞動資源及具 有潛力的內銷市場,吸引許多跨國公司前往投資,出現了外資巨額投入、

進出口需求旺盛等現象。中國經濟的表現主要是經濟體制的改變與吸引大 量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加快了現代化建設,

126 Ashley J. Tellis, et al.,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00), pp. 45-48.

127 楊仕樂、朱永暉,「強權崛起:中國近二十五年綜合國力評估」,全球政治評論 60 期(2017 年),頁 54。

DOI:10.6814/NCCU202000268

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與孟儒(Ross Munro)指出,從中國的 歷史脈絡,中國評估自身國家利益而走上亞洲霸權(Asian hegemony)是 不可避免的,許多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中國類似古典型的崛起強權,不滿 於當前的權力分配而想改變中國在其間的地位。因此,中國的崛起將威脅 區域間的層級結構(hierarchical structure)或權力平衡。132雖然中國多次表 示其並非以威脅性的方式崛起,2003 年 12 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哈佛大 學演講時提出「和平崛起」概念作為中國國家發展的戰略與治國理念,後 來中共改以「和平發展」取代「和平崛起」一詞,並強調獨立自主、堅持

128 吳瑟致,「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國際環境因素之研究-全球主義之觀點」,2005 多元文化與 族群融合學術研討會,<http://www2.nsysu.edu.tw/sis/discuss/1C-2.pdf> (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8 日)。

129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 7 卷 2 期(2006 年),頁 56。

130 Keith Bradshe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Looks Strong. Maybe Too Strong,”The New York Times,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180118/china-gdp-economy-growth/zh-hant/> (accessed 8 March 2019).

131 高長、吳瑟致,「中國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 10 卷 2 期(2009 年),

頁37。

132 初國華、張昌吉,「中國崛起之意涵及其區域政治效應」,全球政治評論 30 期(2010 年),頁 133。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開放、長遠發展及永不稱霸133。直至今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 報告中提出也提到「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強調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 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 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 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134然而不少西方國家均 對此尚存疑慮,例如美國常批評中國國防預算不斷增長(已居世界第二)

亦不夠透明,美國身為國際體系上的超級強權,作為現狀獲益者,理當不 希望世界走向多極體系、改變現狀。中國崛起對美國而言,代表國際現狀 的改變,隱含美國單一超強的地位面臨挑戰。縱使現階段中國僅是崛起的 貿易大國,但經濟力量的改善,遲早延伸至軍事領域,進而威脅美國在東 亞的霸權地位。135

習近平掌權後於2013 年 9 月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的構想,接著 10 月在印尼國會演講時再提出共同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構想,兩者戰略 構想合稱為「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同年 11 月 15 日,第18 屆三中全會會後公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 的決定》第 26 小項「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指出,「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

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 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1362015 年中國國務院成立「推

133 「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的轉變,可參考:邱子軒,「中共和平發展戰略與和平崛起論

之內涵比較」,國防雜誌21 卷 3 期(2006 年),頁 95-105。

134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報告譜寫中國大國外交新篇章」,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07/c40531-29630807.html> (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 日)。

135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 7 卷 2 期(2006 年),頁 60-63。

13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 日)。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中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 及商務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 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共正式拓展國內及國際地緣政治經濟 戰略的重要布局。

圖 3- 1:「一帶一路倡議」戰略構想示意圖137

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或是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蘊含的「絲綢之 路」是一種歷史文化符號,中共意圖藉由「一帶一路」讓世人重新想像古 代中共的「絲綢之路」符號象徵,「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

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徵、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並以「和平 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絲綢之路」精神。138

137 Divyansh Awasthi, “China’s Belt Road Initiative: A Win-Win From Afar,” Frontera,

<https://frontera.net/news/chinas-belt-road-initiative-a-win-win-from-afar/> (accessed 1 March 2018).

138 莫大華,「新古典地緣政治理論的再起:以中共「一帶一路」地緣政治經濟戰略布局為例」,

國防雜誌31 卷 1 期(2016 年),頁 10。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圖 3- 2:「一帶一路倡議」六大經濟走廊示意圖139

依據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於 2015 年 3 月聯合發佈 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其 中概括性的描述「一帶一路」建設的框架思維、合作重點與機制。「一帶一 路」將通過五個走向貫穿亞歐非三大陸,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為暢通:

(1)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2)中國經中亞、西亞至中東、地中海;(3) 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重點(4)從中國 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與東非;和(5)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 海到南太平洋。根據上述五個走向,「一帶一路」建設將以沿線中心城市及 重點港口為節點,進一步推動合作,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

139

香港貿易發展局,「一帶一路建設」,<http://china-trade-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E4%B8%80%E5%B8%B6%E4%B8%80%E8%B7%AF/%E4%B8%80%E5%B8%B6%

E4%B8%80%E8%B7%AF-%E5%BB%BA%E8%A8%AD/obor/tc/1/1X000000/1X0A36B7.htm> (檢 索日期:2018 年 3 月 5 日)。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及「孟中印緬」等六個國 際經濟合作走廊。140

此倡議橫跨亞歐非三大陸、幅員廣大,經貿投資規模空前絕後,自提 出開始至今不斷引起國際間對這項戰略規劃的關注,特別是 2017 年 5 月 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29 國元首及 100 餘國代表出席 會議,顯見各國對此倡議的高度重視。然而也由於此戰略構想過於龐大、

影響甚鉅,合作國家包含許多開發中與低度開發國家,總投資金額將高達 數兆美元,影響範圍涵蓋近70 國 40 億人口。為提供「一帶一路」的融資 支撐,大陸除成立由中國外匯儲備、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進出口 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共同出資的絲路基金之外,也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 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以下簡稱亞投行),替亞 洲國家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港口建設提供融資服務。尤其是中亞、

東南亞、南亞國家大多亟需資金運作。因此,亞投行的成立,對於發展一 帶一路計畫,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如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歐美把持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日本主 導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創立亞投行,或許也是權衡考慮國內外多方因素之 後,所做的一個重要且必要的策略性決定。然而對於常與中國站在對立面 的印度來說,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影響力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中有著 不小的影響性,在政治上經常缺乏互信之下,中國勢力逐漸探入印度洋地 區可能將使印度無法坐視。整體而言,印度在「一帶一路」上面臨取捨的 困境。就經濟而言,「一帶一路」可以協助印度發展所需的基礎建設;但在

14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的願景與行動」,<http://www.ndrc.gov.cn/gzdt/201503/t20150328_669091.html> (檢索日期:2018 年3 月 5 日)。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安全考量上,印度不樂見中國大陸藉此計畫擴大在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影 響力,對於加入「一帶一路」計畫有所保留。141根據報導指出,印度雖然 至今仍未參與中國所提的「一帶一路」倡議,卻是亞投行目前最大的借款 國,亞投行成立兩年多來,共批准43 億美元貸款,用於印度基礎設施建設 的資金就超過 10 億美元。142顯見印度雖藉由亞投行力量提升國內基礎建 設,但對於「一帶一路」則持反對立場,特別是此倡議其中的「中巴經濟 走廊」關係到印巴之間的敏感關係;另外,不論是外界所稱的「珍珠鏈」

戰略、或是中國官方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計畫,中國在緬甸的皎漂及 實兌、孟加拉的吉大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特、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東非 的吉布地或坦尚尼亞的巴加莫約等地,投入大量資金與以建設為海外軍事 基地或中繼商港,都觸動了印度洋地區唯一大國─印度的敏感神經。

至於日本,雖然中國多次於各種場合中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開放、

至於日本,雖然中國多次於各種場合中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