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印太概念下日印戰略合作之背景及成因

第三節 日本的印太區域強權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第三節 日本的印太區域強權策略

太平洋戰爭戰敗後的日本,在美國主導的盟軍總司令部(GHQ)介入 改造下,和平憲法與吉田主義的富國輕兵路線卸除日本武裝,成立了名義 上僅為維持日本自我保護能力的自衛隊,並受到美國保護傘的庇護,締結

《美日安保條約》,強化兩國關係,以共同抵抗武裝攻擊。1960 年所簽署 的這項條約,雖然在當時因左派反對黨的竭力反對下曾引發國會暴力事件,

但最後日本眾議院終於在5 月因自民黨佔多數的情況下,強行通過承認此 條約,而參議院也未在眾議院承認後的 30 日內投票表決,因此在 6 月即 自動通過生效,時任日本首相岸信介在條約通過後辭職下臺。

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際情勢的轉變,日本不僅積極對國際和平做出貢 獻,並透過不斷的立法與修法,極力扮演美國的盟友角色,全力支持美國 的對外行動,但周邊安全情勢已不同以往,日本發現受到自身憲法的限制,

自衛隊無法有效提供安全保護或積極作為。在21 世紀後,日本一連串的國 家改革,開始轉換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角色,甚至有意成為亞洲地區的領導 者。

有鑑於此,由外務省發起的「對外關係專門特別小組」(対外関係タス クフォース)於 2001 年 9 月召開會議,組成小組成員包括東京大學教授 北岡伸一、山內昌之、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小此木政夫、國際協力銀行(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JBIC)副總裁田波耕治、防衛大學校長 西原正、前駐中國大使谷野作太郎等9 人,針對日本外交的長期戰略與基 調進行討論,經過 32 次的會議後,於 2002 年 11 月公布《21 世紀日本外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交的基本戰略:新時代、新願景、新外交》為題的報告,161向小泉政府提 出建言,認為戰略的基礎是國家利益,日本必須基於國家利益制定長遠戰 略,並指出日本應與美國充分協商,尋求新的政策合作方式,維持雙邊密 切關係與利益,此外更透漏防衛廳將大幅修訂《防衛計畫大綱》,由冷戰時 期阻止蘇聯侵略概念,改為防止游擊隊、間諜船入侵,以因應中國在西南 群島海域(琉球周邊)活動日趨頻繁的情勢,而軍隊部屬重心也將因此由 北往南移動。162主張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或假想敵,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建 議也傾向於牽制或對立,而非合作或互助。其中也特別提到,印度和日本 在IT 產業經濟上具備互補關係,且印度作為足以抗衡中國的親日國家,日 本應該加強瞭解印度特長之處,並藉以活動日本經濟,擴大兩國合作範圍。

2007 年 1 月 9 日,原隸屬於日本內閣府的「防衛廳」,正式升格為防衛省,

同年 7 月出版「2007 年防衛白皮書」,為防衛廳改制為防衛省後首度出版 的防衛白皮書,其中對於中國的軍事威脅與軍事力量的不透明表達了較以 往更為強烈的憂心,並指出將持續關注中國的海上活動。163

日本過去幾任首相的外交政策,大多陷入美日不對稱同盟結構限制,

或對中國與韓國外交消耗戰的泥淖中,而喪失戰略主動性。首先,鳩山由 紀夫執政時期對美關係的嚴重挫敗,使得日本喪失外交與戰略的重要奧援。

其次、天安艦事件與延坪島砲擊發生後,東北亞情勢急遽升高,使得民主 黨內鷹派開始抬頭,加劇黨內鬥爭。再者,執政初期選擇與官僚為敵,喪 失重要的決策奧援,加上缺乏外交政策經驗與人才,使得民主黨時期的日

161 全文可參考:対外関係タスクフォース,「21 世紀日本外交の基本戦略-新たな時代、新た なビジョン、新たな外交」,首相官邸,

<http://www.kantei.go.jp/jp/kakugikettei/2002/1128tf.html>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19 日)。

162 潘誠財,《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臺北:五南,2017 年),頁 106。

163 日本防衛省,「平成 19 年版防衛白書」,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7/2007/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19 日)。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本完全失去外交主動性。這個完美的惡性循環也顯現在野田佳彥處理韓國 總統李明博登竹島事件與釣魚臺爭議發生時的進退失據。164而美國對釣魚 臺爭議的模稜兩可態度,更增加日本在戰略上的不安全感,促使日本政府 必須考量在未獲得美國援助下,如何提升國家力量與話語權。

自從 2012 年 12 月安倍晉三再度擔任日本首相之後,在中國持續崛 起並向外擴張、釣魚臺爭議、北韓核試爆等問題層出不窮,因此日本的安 保外交政策出現轉變,特別是其推出的經濟政策讓人民感到期待,因此內 閣獲得日本國內民意的支持。此處可從安倍上臺後,內閣支持率在2012 年 12 月 26 日上任時的 62.0%,間隔一個月至隔年 1 月,支持率即上升 4.7 個 百分點,達到66.7%。165安倍在2012 年上臺後重新將對外政策主軸拉回美 日同盟中心,取回日本外交與戰略的主動性。根據學者研究,安倍外交由 兩大原則與四大策略組成:166

(一) 先內而外:執政初期積極推動「安倍經濟學」的「三箭政策」,並在 2013 年 7 月順利贏得參院改選為基礎後,再全面推動國防改革與外 交策略。

(二) 先易後難:先對友日的國家進行三大主軸的「地球儀外交」(戰略、

經濟、能源),營造對日本有利的國際環境後,再逐步推動對中國與 南韓等難度較高的關係改善。

(三) 四大策略:第一、進行國防改革與強化美日同盟,並在參院改選後,

加速推動集體自衛權等重大國防改革;第二、以強化國防、美軍基地 遷移與駐日美軍重編的對美妥協、以及加入TPP 協商來換取美國對 日本短期內不改善對中、韓關係的諒解;第三、積極推動「地球儀外

164 郭育仁,「第二次安倍內閣之外交政策走向」,全球政治評論 46 期(2014 年),頁 45。

165 自由時報,「提重振經濟政策 安倍內閣支持率升」,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757865>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22 日)。

166 郭育仁,「第二次安倍內閣之外交政策走向」,頁 45-46。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交」,將日本重新帶回國際舞臺,深化美國對日本的支持與依賴,以 營造未來與中、韓交涉時,對日本較有利的談判環境與籌碼;第四、

再以上述外交成果為基礎,推動經貿等實際合作議題,逐步改善對 中、韓關係。

除了推出經濟三箭(寬鬆貨幣政策、擴大財政支出、結構性經濟改革 與成長策略)之外,安倍亦制定所謂的「安保三箭」(國家安保戰略、新《防 衛計畫大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戰略」勾勒出未來十年日本外交 與安保戰略的圖像,尤其關注網路攻擊與太空安全等問題,以及對中國海 洋活動及防空識別區劃設的憂慮,力圖進一步增強日美兩國合作;新「大 綱」重點在於建設「統合機動防衛力量」,強化陸海空自衛隊之間的合作;

「計畫」主要在強化日本海上和空中的控制能力,包括釣魚臺及其附屬島 嶼在內的西南地區的防衛力量,以應對中國崛起。167

針對日本憲法第9 條規定「放棄戰爭,不承認軍備及交戰權」,造成國 家無法擁有名正言順的軍事力量,也禁止集體自衛權,只允許行使個別自 衛權,亦即當日本受到武裝攻擊時方可使用武力還擊。安倍在2013 年參議 院改選大勝後開始推動「集體自衛權」,不斷強調推動修憲行使集體自衛權 對日本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希望修改憲法第9 條,並強調自衛隊的軍隊化 以及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必要性,另外亦透過內閣總理大臣諮詢機關的「安 全保障法律基礎再建構懇談會」(安全保障の法的基盤の再構築に関する 懇談会),168並公布報告書於首相官邸網站,以釋憲的方式討論集體安全保 障與憲法間的關係及現狀,促使外界重視此議題並進而支持。

167 亓樂義,「安倍「安保三箭」 箭箭瞄準中國」,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21691>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20 日)。

168 首相官邸,「安全保障の法的基盤の再構築に関する懇談会」,

<https://www.kantei.go.jp/jp/singi/anzenhosyou2/>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20 日)。

DOI:10.6814/NCCU202000268

是戰時都要進行聯合防禦。170美國國防部長卡特(Ashton Baldwin Carter)

受訪時即表示,新完成修訂的防衛合作指針將有助於靈活應對來自亞太地

<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000055168.pdf>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21 日)。

170 日本外務省,「日米防衛協力のための指針(2015.4.27)」,

<http://www.mod.go.jp/j/approach/anpo/shishin/shishin_20150427j.html>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21 日)。

171 張國威,「新美日防衛指針 強化釣島防禦」,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6000680-260301>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21 日)。

172 日本外務省,「日米安全保障協議委員会共同発表(2015.4.27)」,

<http://www.mod.go.jp/j/approach/anpo/shishin/js20150427j.html> (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21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除了與美國加強戰略合作與區域防衛之外,安倍更提倡「俯瞰地球儀 外交」(地球儀を俯瞰する外交) 政策,如同其在 2013 年 1 月於國會的施 政方針演說,『外交並非單靠和周邊國家間的雙邊關係,基本上需如同觀望 地球儀那樣俯瞰整個世界,立足於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及法治等基 本價值並開展戰略外交』,173重視與周邊具備共同利益的國家進行交流合 作,首次出訪的國家為東南亞的三大重點國家,印尼、泰國與越南,自2013 年至今(2018 年 9 月)已出訪 66 次、拜會 76 國(如相同國家可重複計 算,則達到145 國)。174另外,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於1957 年擔任首相後,

同年5 月的首次出訪即是選擇印度與東南亞。岸信介當時描繪的戰略設想,

是要修改被稱為不平等條約的日美安保條約,終極目標則是修改憲法,進 而實現「日本的獨立」,並向國內外表示「不做孤立的日本,而是代表亞洲 的日本」。175

「俯瞰地球儀外交」政策同樣也顯示在後來的日美澳印四邊戰略同盟 上,稱之為「安保鑽石構想」。此構想起源於安倍在 2012 年 12 月期間,第 二次就任日本首相前於NPO「Project Syndicate」發表的一份論文〈亞洲的 民主安全鑽石〉(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中所提出,批評中國 在東海、釣魚臺、南海等地的威攝與擴張行動,並認為中國正在將南海變

「俯瞰地球儀外交」政策同樣也顯示在後來的日美澳印四邊戰略同盟 上,稱之為「安保鑽石構想」。此構想起源於安倍在 2012 年 12 月期間,第 二次就任日本首相前於NPO「Project Syndicate」發表的一份論文〈亞洲的 民主安全鑽石〉(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中所提出,批評中國 在東海、釣魚臺、南海等地的威攝與擴張行動,並認為中國正在將南海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