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1世紀,是亞洲崛起的世紀』,這個觀點已在世界各地不論是政治、

國防軍事、科技、經濟或貿易市場等方面,廣泛受到各界的討論,尤其是 美國與歐盟諸國等西方國家陷入經濟成長緩慢困境之際,更突顯出亞洲在 國際社會內的舉足輕重。上個世紀從日本、亞洲四小龍(NIEs,意指韓國

、臺灣、香港、新加坡)、一直到中國的崛起,接連帶動了整個亞洲的興起

。尤其是東協的成立,從東協加一、加三以及加六,擴大了整體亞洲的貿 易市場規模,2015年亞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佔全球經濟比重的 20%。亞洲十大經濟體(中國、香港、印度、印尼、南韓、馬來西亞、菲律 賓、新加坡、臺灣、泰國)外匯存底在 2001 年共 8000 億美元,但到了 2009 年底,已達到4兆美元。1特別是中國因其龐大的市場、內需、勞動力

,於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起飛。2016年3月,中國的外匯存底超過3兆美元

2位居全球第一,遠勝第二位日本的一兆兩千億;32000年以後,中國經濟 成長率平均約 10% 左右;42009年起,中國 GDP 即超越日本,成為全球 第二大經濟體。5

1 黃俊傑,《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年),頁 34。

2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儲備數據」,<http://www.safe.gov.cn/wps/portal/sy/tjsj_lnwhcb> (檢 索日期:2016 年 5 月 1 日)。

3 日本財務省,「外貨準備等の状況(平成 28 年 3 月末現在)」,

<http://www.mof.go.jp/international_policy/reference/official_reserve_assets/2803.html> (檢索日期 2016 年 5 月 1 日)。

4 經濟部臺商服務中心,「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sec6.pdf>

(檢索日期:2016 年 5 月 1 日)。

5 The World Bank, “GDP at market prices (current US$),”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countries/all> (accessed 1 May 2016).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緊密連結。2001年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

)首創金磚四國一詞,在題為《打造更好的全球經濟金磚》(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的報告中,看好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等4國 的人口及市場潛力;62003年10月由威爾森(Dominic Wilson)與露帕(Roopa Purushothaman)兩位高盛分析師於研究報告《金磚四國之夢:通往2050之 路》(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中,以金磚四國為題論述全 球經濟,看好該4國的經濟發展前景,並預測2050年將成為世界最強的經濟

6 Jim O’Neill, “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 Goldman Sachs,

<https://www.goldmansachs.com/insights/archive/archive-pdfs/build-better-brics.pdf> (accessed 15 May 2018).

7 Dominic Wilson, Roopa Purushothaman, “Dreaming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 Goldman Sachs, <http://www.goldmansachs.com/our-thinking/archive/brics-dream.html> (accessed 5 May 2016).

8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6 Edition,”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6/01/weodata/index.aspx> (accessed 5 May 2016).

9 有關 TICKs 的報導,參見:Steve Johnson, “The Brics are dead. Long live the Ticks,” Financial Times, <http://www.ft.com/intl/cms/s/2/b1756028-c355-11e5-808f-8231cd71622e.html> (accessed 5 May 2016).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受到注目。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就曾提到,

21世紀的國際體系至少將有六個主要強權─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國

,或許還有印度。10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杭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於其名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認為,冷戰後的世 界是由七至八個主要文明所建構成,而印度正是其中之一。11再者,曾任美 國國家安全顧問的戰略學者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也將中、俄、德、法、印等國,視為世界上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國境 之外運用力量或影響去改變現有地緣政治的地緣戰略國家。12

日本,作為東亞最早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的老牌國家,歷經19世紀遭 到西方國家強行破除鎖國政策、面對船堅炮利且國力強盛的英美等國侵擾 的危機,日本自19世紀後期以來,就走向與東亞其他國家不同的道路,以 政治上脫亞、文明上入歐為目的,開始了一系列的西化政策,成為近代化 國家。然而,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敗,政治體系重組、武裝軍隊解除

、經濟結構改造、民主法治建立,從1960年代起進入戰後復興及高度成長 期,引人注目的神武景氣期、岩戶景氣期、依奘諾景氣期接續展開,1968 年以1000億美元的GNP超越西德而成為世界第二。13好景不常,1970年代 後,經過石油危機、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圓因此而升值)、泡沫經 濟崩盤等危機,經濟情勢開始走向長期性低迷,甚至被稱為「失落的十年

」(The lost decade,日後甚至有延長至二十年之稱)。

如同經濟上的起起落落,日本在國際局勢上也是起伏高低。二戰失利

10 季辛吉著;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臺北:智庫文化,1998 年),頁 11。

11 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1997 年),頁 39-40。

12 布里辛斯基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臺北:立緒,1998 年),頁 49-50。

13 Koichi Hamada, “Japan 1968: A Reflection Point During the Era of the Economic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Center, Yale University, <http://www.econ.yale.edu/growth_pdf/cdp764.pdf>

(accessed 5 May 2016).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後,淪為美國附庸的日本,除了以美國馬首是瞻之外,1951年兩國締結舊 美日安保條約,1960年締結新美日安保條約,其中規定日本領土如受到軍 事攻擊則雙方將相互協助。但由於日本國憲法第九條的限制,日本無法擁 有軍隊,因此美國順理成章的以盟國的身分駐紮兵力於日本國土內,並藉 以因應東亞地區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經過了一段 由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時期,接連著因經濟衰退、恐怖攻擊、中國崛起、

出兵中東無暇他顧,對於美日安保體制日本出現了修正主義的聲音,對美 國霸權的維持與否亦逐漸動搖。2015年日本內閣及參議院通過一系列的新 安保法案並解禁集體自衛權,若盟友遭受武力攻擊,日本處於存亡危機事 態時,將可派遣自衛隊提供支援,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也得以進行馳援護 衛,展現出邁向正常國家的雄心。

日印兩國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及原因下,展開兩國合作的契機。一個是 亞洲老牌已開發國家,一個是新興開發中國家,兩國間的共同點是皆採行 民主政治。除日印身為東亞大國與南亞強國,何以能夠跨越相隔萬里之遙

、種族之異,但是進入廿一世紀以來兩國因國內外環境的變遷,使兩國強 化政經互動的動力越來越強,一為中國大陸的崛起,一為發展中國家與已 開發國家的互補性,促成兩國決心攜手合作互訪互信,摒除太平洋與印度 洋的藩籬,創造各種層面的合作機制,此為激發自己進行深入研究的主要 動機之一。而兩國之間合作層面的包含了多少的外部、內部因素,是否受 到國際上主要行為國家的直接影響、抑或兩國本身於國際情勢演變下自然 而然的強化合作,成為本論文研究動機的一環。

二、研究目的

「印度─太平洋」地區(Indo-Pacific,以下簡稱印太)作為地緣政治的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新興概念,從原先傳統上相互獨立的印度洋地區和太平洋地區,整合為連 續的地理區域,不論是政治上、經濟上、海洋事務上或各種區域合作上,

在各個領域已受到廣泛的討論和研究。除地區國家實力的崛起之外,全球 經濟、能源安全及戰略重心移動等等因素,都大幅提升了印太地區的重要 性。如以「國家」而非「國際組織」(例如東協經濟共同體)來看,除中共 之外,日本與印度兩國當屬印度太平洋地區內的重要行為者。

21 世紀後,印度常被視為繼中國後下一個可能崛起的國家,至少是在 亞洲地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公佈的全球購買力平價指數(Purchasing Power Parity)排名,印度自 2009 年起即僅次於中國和美國而名列第三。

高盛甚至預估印度的GDP 將在 2020 年超越法國及義大利,2025 年超越英 國、德國、俄國,2035 年凌駕日本成為美中兩國之後的第三大經濟體,14 其經濟增長之勢不容小覷。美國戰略學者卡普蘭(Robert D. Kaplan)在其 作品《季風:印度洋與美國權力的未來》(Monsoo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指出,全球 70%原油輸運需借道印度洋,15再 加上印度、中國及美國都在此海域爭雄,藉海軍兵力主導海權,印度洋將 成為未來全球氣候變遷、能源安全及政治極端活動核心。更甚者,印度洋 將成為中印權力對決的場域,而印度將扮演約制中國崛起的要角。中國正 在試圖將「珍珠鏈」及「一帶一路」政策延伸向南發展至印度洋,而印度 則持續以其「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往東方發展,到底中印兩國是 否可能產生競爭或衝突的交界線,抑或雙方維持經貿獲利將足以彌平兩國 的齟齬,值得我們關注。

14 Dominic Wilson, Roopa Purushothaman,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 99,” Goldman Sachs,

<http://www.goldmansachs.com/our-thinking/archive/archive-pdfs/brics-dream.pdf> (accessed 25 May 2016); Goldman Sachs, “White Paper June 2010,”

<http://www.goldmansachs.com/gsam/docs/instgeneral/general_materials/whitepaper/india_revisited.p df> (accessed 25 May 2016).

15 羅伯特‧卡普蘭著;吳兆禮、毛悅譯,《季風:印度洋與美國權力的未來》(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13 年),頁 7。

DOI:10.6814/NCCU20200026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日本作為上個世紀在二戰戰敗後國內百廢待舉、在國際情勢轉變下經 濟開始起飛並在七零年代GDP 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奠定下「Japan as No.1」的不敗名聲。雖然九零年代因資產價格急速下跌而引發泡沫經濟崩 潰,造成國內經濟長期低迷,從當時被稱為的「失落的十年」,現在甚至有

「失落的二十年」或「失落的一代」等名稱,經濟上的國際影響力不如以 往,但政治上日本並不放棄維持其在東亞地區的權力地位,透過與第一霸 權美國的相互合作,在東亞第一島鏈位置防堵中國向外擴張,近年來更加 深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合作,在西太平洋地區增強其勢力。

2000 年 4 月日本首相森喜朗(Yoshiro Mori)上任後,於當年 8 月訪 問印度、巴基斯坦等四國。在訪印期間,印度總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與森喜朗就建立全球夥伴關係達成協議,以試圖修復 1998 年因 印度核試爆而惡化的雙邊關係與經濟制裁。五年後,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Koizumi)於 2005 年 4 月訪問印度,日印發表題為《亞洲新時代下的日印 夥伴關係—日印全球夥伴關係的戰略方向》的聯合聲明,16日印關係全面 升溫。2008 年 10 月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訪日期間,兩國元

2000 年 4 月日本首相森喜朗(Yoshiro Mori)上任後,於當年 8 月訪 問印度、巴基斯坦等四國。在訪印期間,印度總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與森喜朗就建立全球夥伴關係達成協議,以試圖修復 1998 年因 印度核試爆而惡化的雙邊關係與經濟制裁。五年後,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Koizumi)於 2005 年 4 月訪問印度,日印發表題為《亞洲新時代下的日印 夥伴關係—日印全球夥伴關係的戰略方向》的聯合聲明,16日印關係全面 升溫。2008 年 10 月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訪日期間,兩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