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興起中的印太戰略思維與21世紀日印雙邊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興起中的印太戰略思維與21世紀日印雙邊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德海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興起中的印太戰略思維與 21 世紀日印 雙邊關係 sit. y. Nat. al. er. io. The Emerging Strategic Thinking of Indo-Pacific and. n. v i n C h RelationsUin 21st Century Japan-India Bilateral engchi. 研究生:胡睿宸 中華民國一O九年一月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 致謝 常有人問,為什麼你要念第二個碩士?對你未來有什麼幫助?有加薪 嗎?職等有跳級嗎?在職生與一般生有什麼差別,是不是比較輕鬆?是不 是都在交朋友而已?諸如此類的疑問,經常是被親戚朋友詢問的問題。到 底答案是什麼,我相信每個人的解讀都不盡相同,因為這關係到動機、興 趣、工作發展和生涯規劃等各種變因。讀書並不等同於美好未來的保證, 亦不代表高人一等或頭腦聰明,而是透過付出自己的時間、金錢、勞力、. 政 治 大. 毅力與心力,試圖了解這複雜世界與縱橫交錯時空中的些許皮毛與知識。. 立. 所幸當年的正確決定,在繁忙工作中依舊選擇給自己一點不同的機會. ‧ 國. 學. 和改變的可能性,即使需要負擔那對自己微薄薪水來說確實所費不貲的費 用、就算每天早已在各種光怪陸離的校務奇談和辦公室叢林生活中耗盡體. ‧. 力,還是咬緊牙關探索那幾乎從未接觸過的新領域。政大外交是從年輕時. y. Nat. sit. 就幻想著能進去一窺堂奧的地方,裡面有許多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各路天資. a. er. io. 聰穎的同學,每每都刺激著我的大腦和神經,也提醒著自己有多平凡,要. n. iv 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才能無愧於這所學校和當年的自己。 l. Ch. n U engchi. 感謝兩年來教授課業的老師們,劉德海老師、李明老師、邱稔壤老師、 陳純一老師、林碧炤老師、鄧中堅老師、姜家雄老師、趙國材老師、李登 科老師、邱坤玄老師、張文揚老師及胡瑞舟老師。沒有這些老師的教導和 鞭策,以我這經常怠惰發懶的腦袋肯定無法吸收得下浩瀚如海的專業知識。 當然還有文琪老師及湘縈助教,親切的提供行政與教務協助。感謝一起在 2014 年 9 月成為同班同學的大家,如果沒有遇見你們,我肯定無法單打獨 鬥的度過茫茫學海,即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們還是能聚在 一起討論課業、快樂出遊、吃喝打屁聊天,重拾當個學生的樂趣。. i.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 特別要感謝指導教授劉德海老師的悉心指導與修改論文,除了指出錯 誤之處和提醒增補內容以強化論文的紮實度之外,更在撰寫論文和規劃架 構上給予很大的彈性並提供建議,讓我能順利從一個題目逐步拼湊成如今 的論文。另外也要感謝口試委員劉復國老師與方天賜老師,兩位老師都是 國際關係領域上相當知名的學者,在計畫書提報及畢業口試期間,提出許 多實用的寶貴意見,並明確地指出論文中缺漏或未正之處,大大幫助我早 日完成論文撰寫,也更瞭解這個議題的細節和國際政治的複雜。當然,本 論文如有任何問題或未盡之處,文責由我全權自負。. 政 治 大 感謝身邊主管與友人們的加油、關懷與陪伴,不只督(逼)促(迫) 立. ‧ 國. 學. 我盡快完成論文,免得懶散如我可能無法順利看到結束的那天,也給了我 許多靈感和想法,不管是前進的動力或是未來的人生規劃。我們都要一起. Nat. y. ‧. 努力,朝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持續邁進。. er. io. sit. 最後,感謝家人的體諒,在我學業工作兩頭燒、大大減少返鄉次數之 際,能理解我的狀況和想法,並予以支持和鼓勵。在此,我要特別表達對. al. n. v i n Ch 某一個人的衷心感謝。如果沒有妳,不會有現在的我;如果沒有妳,我可 engchi U 能無法始終堅持著人性本善和自立自強;如果沒有妳,我無法跨過自己從 小內心的那個缺憾;如果沒有妳,我的童年回憶不會那麼的美好。因為有 妳,我從來不怕孤獨和寂寞;因為有妳,我對未來一直保持著樂觀和期待;. 因為有妳,讓我感受到被愛的溫暖和珍貴;因為有妳,我的人生因此而完 整。可惜,在我忙碌於職場與求學之際,妳以耆壽之齡安詳地前往永恆國 度,雖然有諸多不捨,但我知道妳會繼續存在於我的心中,從未離開。這 份論文謹獻給妳,陳邱秀玉女士。 2020 年 2 月 6 日 臺北,大安金華 ii. DOI:10.6814/NCCU202000268.

(4) 摘要 「印太」地區作為地緣政治的新興概念,從原先傳統上相互獨立的印 度洋地區和太平洋地區,整合為連續的地理區域,不論是政治上、經濟上、 海洋事務上或各種區域合作上,在各個領域已受到廣泛的討論和研究。除 了區域國家的國力提升之外,全球經濟、安全及戰略發展的重心轉移等等 因素,都大幅提升了印太地區的重要性。基於各國意識到中國崛起與亞洲 地區的經濟快速騰飛、印度洋區域戰略運輸的重要性,各個大國的戰略重 心都相繼調整向印太地區,以體現印度洋與太平洋在國家戰略的重要性。. 政 治 大. 「印太」思維正扮演著影響國際政經局勢的關鍵角色。. 立. ‧ 國. 學. 日本推動印太戰略的行動不遺餘力,首相安倍晉三先後提出的「俯瞰 地球儀外交」、 「安保鑽石」、 「自由與繁榮之弧」構想,勾勒出日本外交與. ‧. 安保戰略,增強盟國間合作、強化防衛力量,並因應中國崛起的軍事力量. y. Nat. sit. 與擴張。日本亦認為印度是日本外交戰略的重要支柱,印度近年來經濟發. a. er. io. 展快速、勞動人口高、國土龐大、同為民主國家,且地理位置佳,而中國. n. iv 皆被兩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因此對日本而言,印度確為相當適合且應大 l 力發展合作的重要國家。. Ch. n U engchi. 後冷戰時期隨著印蘇關係的轉變,以及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戰略調整, 促成美印關係的正常化,加上印度國內經濟改革也帶來外資的奧援,印度 實力增強與信心大增,其成為大國的渴望亦隨之提升也與傳統的不結盟政 策偏離,改以多重結盟(multi-alignment)取代,但維持國家主權與戰略的 獨立自主始終是印度的外交基本原則。莫迪上任後將原本的「東望政策」 提升至「東進政策」 ,在亞洲扮演更積極的國家角色,提倡自由、開放與包 容的印太地區,與日本及東協大幅合作,更避免過度偏向美國或中國等超. iii. DOI:10.6814/NCCU202000268.

(5) 級大國。. 基於印度洋的重要性與印太地區新興國家的崛起,印太概念已是日本、 印度、美國、東協、南韓、澳洲等相關國家政府高度重視的戰略思維。日 印兩國間在各方面的合作及戰略同盟關係,基於互補性與共同利益之下, 預期將會持續的友好、深化。. 關鍵字:印太戰略、地緣政治、日印關係、東進政策、自由開放印太構想.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DOI:10.6814/NCCU202000268.

(6)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concept of geopolitics, the "Indo-Pacific" region has been integr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ly independent Indian Ocean and Pacific regions into a continuous geographical area. Various fields of Indo-Pacific have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and studied whether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marine affairs or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increase in national strength of regional countries, factors such as the shift of global economy, security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have greatly increa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o-Pacific. 政 治 大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立 transporta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the. region. Because of realizing the rise of China,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Asia,. ‧ 國. 學. strategic focus of each major country has been adjusted to the Indo-Pacific region to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Pacific in their national. ‧. er. io. sit. Na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y. strategies. The "Indo-Pacific" thinking is playing a key role in affecting the. n. Japan has vigorously a promoted the Indian-Pacific strategy. Prime Minister v. i l C n Shinzo Abe's "Diplomacy ThathTakes e n ga Panoramic c h i U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Map,"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 and "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concepts have outlined Japan's diplomacy and security strategy, strengthened cooperation among allies, increased the force of defense, and responded to China's rising military power and expansion. Japan has also considered India to be an important pillar of Japan's diplomatic strategy. Indi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igh labor population, huge land, democratic system, and good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hina is a common strategic competitor to both countries. Therefore, for Japan, India is indeed an important. v. DOI:10.6814/NCCU202000268.

(7) country that is quite suitable and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cooperation.. Since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with the change of India-Soviet rel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face of China's ri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have been normalized, and India's domestic economic reforms have also attracted foreign investment and funds. India its diplomatic strategy has tended to develop strategic relations with the major powers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It also deviates from. 政 治 大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of national 立. the traditional non-aligned policy and replaced it with multi-alignment, but maintaining the. sovereignty and. strategy has always been India's basic principle of diplomacy. Since taking office,. ‧ 國. 學. Modi has upgraded the original "Look East Policy" to "Act East Policy", playing. ‧. a more active national role in Asia, advocating a free, open and inclusive Indo-. y. Nat. Pacific region, and cooperating significantly with Japan and ASEAN to avoid. er. io. sit. excessive tend to any of the superpow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or China.. al. n. v i n Cofh the Indian Ocean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and the rise of emerging engchi U. countries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the Indo-Pacific concept has become strategic thinking that is highly valued by governments in Japan, India, the United States, ASEAN, South Korea, and Australia. Cooper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between Japan and India in various aspects are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deepen friendship based 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mmon interests.. Keywords: Indo-Pacific Strategy, Geopolitics, Japan-India Relations, Act East Policy,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Vision. vi. DOI:10.6814/NCCU202000268.

(8) 目錄. 致謝 ...................................................................................................................... i 摘要 .....................................................................................................................iii 目錄 .................................................................................................................... vii 圖表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1. ‧. 從地緣政治看印太戰略概念........................................................... 24. Nat. y. 第二章. ‧ 國. 第一節. 學. 第二節. 治 政 大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立 文獻回顧與探討 ............................................................................. 9. 第二節. 從「亞太」(Asia-Pacific)到「印太」(Indo-Pacific) ....... 35. 第三節. l C 印太地區新興國家的崛起 ........................................................... 43 ni. er. sit. 從地理學(Geography)到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 ........... 24. io. 第一節. n. a. 第三章. hengchi U. v. 印太概念下日印戰略合作之背景及成因 ...................................... 55. 第一節. 中國的崛起與對外發展戰略 ....................................................... 55. 第二節. 美國對亞洲事務政策的轉變 ....................................................... 63. 第三節. 日本的印太區域強權策略 ........................................................... 72. 第四節. 印度的東望政策與戰略轉移 ....................................................... 81. 第四章. 日印雙邊戰略合作關係................................................................... 92. 第一節. 國防安全與軍事合作 ................................................................... 92. 第二節. 日本對印「政府開發援助」(ODA)政策 ............................ 103. 第三節. 經濟貿易之投資與合作 ............................................................. 114 vii. DOI:10.6814/NCCU202000268.

(9) 第四節 第五章. 科技能源之合作與交流 ............................................................. 124 結論:展望與挑戰 ......................................................................... 135. 參考文獻 ......................................................................................................... 142 一、專書 ..................................................................................................... 142 二、期刊 ..................................................................................................... 146 三、各國政府官方資料 ............................................................................. 152 四、報章雜誌 ............................................................................................. 158 五、網路資料 ............................................................................................. 15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0) 圖表  圖目錄 圖 2- 1:麥金德「樞紐地區」與「新月地區」示意圖 ........................... 29 圖 2- 2:2000-2018 美、中、日、德、英、法、印等 7 國 GDP 趨勢 ... 44 圖 2- 3:2000-2018 美、中、日、德、英、法、印等 7 國 GDP 成長率45 圖 2- 4:2018 年至 2020 年世界及主要經濟體 GDP 成長率及預測 ...... 46 圖 2- 5:2016 年東協 GDP 與該地區其他主要經濟體比較 .................... 49 圖 2- 6:亞洲及其國家與地區 GDP 成長率佔世界比重 ......................... 54. 政 治 大. 圖 3- 1:「一帶一路倡議」戰略構想示意圖 ............................................. 58. 立. 圖 3- 2:「一帶一路倡議」六大經濟走廊示意圖 ..................................... 59. ‧ 國. 學. 圖 4- 1:日本 1978 至 2018 年度 ODA 預算 ........................................... 105 圖 4- 2:國際主要援助國 ODA 金額(淨額) ............................................ 106. ‧.  表目錄. Nat. sit. y. 表 4- 1:2017 年公布之日本對印度開發援助類型與金額 .................... 109. er. io. 表 4- 2:日本 ODA 對外前十大援助國與支出金額 ............................... 112. n. a 表 4- 3:日印共同研究會各屆次討論議題一覽表 115 v i................................. l C n U h engchi 表 4- 4:赴印度設立據點之日本企業數量與各州據點數 ..................... 121 表 4- 5:日本企業對印度投資環境的優劣觀點調查 ............................. 123 表 4- 6:2002 年後日本對印度 ODA 技術協助案 .................................. 127. ix.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1)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1世紀,是亞洲崛起的世紀』 ,這個觀點已在世界各地不論是政治、 國防軍事、科技、經濟或貿易市場等方面,廣泛受到各界的討論,尤其是 美國與歐盟諸國等西方國家陷入經濟成長緩慢困境之際,更突顯出亞洲在. 政 治 大. 國際社會內的舉足輕重。上個世紀從日本、亞洲四小龍(NIEs,意指韓國. 立. 、臺灣、香港、新加坡) 、一直到中國的崛起,接連帶動了整個亞洲的興起. ‧ 國. 學. 。尤其是東協的成立,從東協加一、加三以及加六,擴大了整體亞洲的貿 易市場規模,2015年亞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佔全球經濟比重的. ‧. 20%。亞洲十大經濟體(中國、香港、印度、印尼、南韓、馬來西亞、菲律. y. Nat. sit. 賓、新加坡、臺灣、泰國)外匯存底在 2001 年共 8000 億美元,但到了. a. er. io. 2009 年底,已達到4兆美元。1特別是中國因其龐大的市場、內需、勞動力. n. iv ,於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起飛。2016年3月,中國的外匯存底超過3兆美元 l. n U engchi 3 ,2位居全球第一,遠勝第二位日本的一兆兩千億; 2000年以後,中國經濟. Ch. 成長率平均約 10% 左右;42009年起,中國 GDP 即超越日本,成為全球 第二大經濟體。5. 黃俊傑,《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年) ,頁 34。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儲備數據」,<http://www.safe.gov.cn/wps/portal/sy/tjsj_lnwhcb> (檢 索日期:2016 年 5 月 1 日)。 3 日本財務省, 「外貨準備等の状況(平成 28 年 3 月末現在)」 , <http://www.mof.go.jp/international_policy/reference/official_reserve_assets/2803.html> (檢索日期 2016 年 5 月 1 日)。 4 經濟部臺商服務中心,「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sec6.pdf> (檢索日期:2016 年 5 月 1 日)。 5 The World Bank, “GDP at market prices (current US$),”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countries/all> (accessed 1 May 2016). 1 2. 1.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2) 如同中國的經濟起飛,許多國家也因自身國內改革開放與外部全球化 浪潮及數位革命(也有人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全球經濟互動 緊密連結。2001年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 )首創金磚四國一詞,在題為《打造更好的全球經濟金磚》 (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的報告中,看好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等4國 的人口及市場潛力;62003年10月由威爾森(Dominic Wilson)與露帕(Roopa Purushothaman)兩位高盛分析師於研究報告《金磚四國之夢:通往2050之 路》 (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中,以金磚四國為題論述全. 政 治 大 球經濟,看好該4國的經濟發展前景,並預測2050年將成為世界最強的經濟 立. 體,7引起全球的關注與探討。報告中提到,印度將於2020年超越義大利、. ‧ 國. 學. 203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統. ‧. 計數據,2015年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額排名中,印度已超越第八名的義. y. Nat. 大利,位列世界第七,比之高盛證券的預測還早了五年。8即使是2016年出. er. io. sit. 現的新名詞「TICKs」 ,9原本看好的金磚四國,因巴西及俄羅斯的經濟不振 ,由臺灣、印度、中國、南韓等四國起而代之成為國際市場新寵兒,姑且. al. n. v i n Ch 不論其他三國的經濟發展是否足以構成此一新名詞,但中國與印度依舊是 engchi U 受到看好的開發中國家。. 除了經濟上的起飛,從國際政治上來說,印度所具備的影響力也開始. Jim O’Neill, “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 Goldman Sachs, <https://www.goldmansachs.com/insights/archive/archive-pdfs/build-better-brics.pdf> (accessed 15 May 2018). 7 Dominic Wilson, Roopa Purushothaman, “Dreaming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 Goldman Sachs, <http://www.goldmansachs.com/our-thinking/archive/brics-dream.html> (accessed 5 May 2016). 8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6 Edition,”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6/01/weodata/index.aspx> (accessed 5 May 2016). 9 有關 TICKs 的報導,參見:Steve Johnson, “The Brics are dead. Long live the Ticks,” Financial Times, <http://www.ft.com/intl/cms/s/2/b1756028-c355-11e5-808f-8231cd71622e.html> (accessed 5 May 2016). 6. 2.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3) 受到注目。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就曾提到, 21世紀的國際體系至少將有六個主要強權─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國 ,或許還有印度。 10 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杭廷頓(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於其名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認為,冷戰後的世 界是由七至八個主要文明所建構成,而印度正是其中之一。11再者,曾任美 國國家安全顧問的戰略學者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也將中、俄、德、法、印等國,視為世界上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國境 之外運用力量或影響去改變現有地緣政治的地緣戰略國家。12. 政 治 大 日本,作為東亞最早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的老牌國家,歷經19世紀遭 立. 到西方國家強行破除鎖國政策、面對船堅炮利且國力強盛的英美等國侵擾. ‧ 國. 學. 的危機,日本自19世紀後期以來,就走向與東亞其他國家不同的道路,以. ‧. 政治上脫亞、文明上入歐為目的,開始了一系列的西化政策,成為近代化. y. Nat. 國家。然而,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敗,政治體系重組、武裝軍隊解除. er. io. sit. 、經濟結構改造、民主法治建立,從1960年代起進入戰後復興及高度成長 期,引人注目的神武景氣期、岩戶景氣期、依奘諾景氣期接續展開,1968. al. n. v i 13 n Ch 年以1000億美元的GNP超越西德而成為世界第二。 好景不常,1970年代 engchi U 後,經過石油危機、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圓因此而升值) 、泡沫經. 濟崩盤等危機,經濟情勢開始走向長期性低迷,甚至被稱為「失落的十年 」 (The lost decade,日後甚至有延長至二十年之稱) 。. 如同經濟上的起起落落,日本在國際局勢上也是起伏高低。二戰失利. 季辛吉著;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臺北:智庫文化,1998 年) ,頁 11。 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1997 年) ,頁 39-40。 12 布里辛斯基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 (臺北:立緒,1998 年),頁 49-50。 13 Koichi Hamada, “Japan 1968: A Reflection Point During the Era of the Economic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Center, Yale University, <http://www.econ.yale.edu/growth_pdf/cdp764.pdf> (accessed 5 May 2016). 10 11. 3.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4) 後,淪為美國附庸的日本,除了以美國馬首是瞻之外,1951年兩國締結舊 美日安保條約,1960年締結新美日安保條約,其中規定日本領土如受到軍 事攻擊則雙方將相互協助。但由於日本國憲法第九條的限制,日本無法擁 有軍隊,因此美國順理成章的以盟國的身分駐紮兵力於日本國土內,並藉 以因應東亞地區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經過了一段 由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時期,接連著因經濟衰退、恐怖攻擊、中國崛起、 出兵中東無暇他顧,對於美日安保體制日本出現了修正主義的聲音,對美 國霸權的維持與否亦逐漸動搖。2015年日本內閣及參議院通過一系列的新. 政 治 大 態時,將可派遣自衛隊提供支援,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也得以進行馳援護 立. 安保法案並解禁集體自衛權,若盟友遭受武力攻擊,日本處於存亡危機事. 衛,展現出邁向正常國家的雄心。. ‧ 國. 學 ‧. 日印兩國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及原因下,展開兩國合作的契機。一個是. y. Nat. 亞洲老牌已開發國家,一個是新興開發中國家,兩國間的共同點是皆採行. er. io. sit. 民主政治。除日印身為東亞大國與南亞強國,何以能夠跨越相隔萬里之遙 、種族之異,但是進入廿一世紀以來兩國因國內外環境的變遷,使兩國強. al. n. v i n Ch 化政經互動的動力越來越強,一為中國大陸的崛起,一為發展中國家與已 engchi U. 開發國家的互補性,促成兩國決心攜手合作互訪互信,摒除太平洋與印度 洋的藩籬,創造各種層面的合作機制,此為激發自己進行深入研究的主要 動機之一。而兩國之間合作層面的包含了多少的外部、內部因素,是否受 到國際上主要行為國家的直接影響、抑或兩國本身於國際情勢演變下自然 而然的強化合作,成為本論文研究動機的一環。. 二、研究目的 「印度─太平洋」地區(Indo-Pacific,以下簡稱印太)作為地緣政治的. 4.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5) 新興概念,從原先傳統上相互獨立的印度洋地區和太平洋地區,整合為連 續的地理區域,不論是政治上、經濟上、海洋事務上或各種區域合作上, 在各個領域已受到廣泛的討論和研究。除地區國家實力的崛起之外,全球 經濟、能源安全及戰略重心移動等等因素,都大幅提升了印太地區的重要 性。如以「國家」而非「國際組織」 (例如東協經濟共同體)來看,除中共 之外,日本與印度兩國當屬印度太平洋地區內的重要行為者。. 21 世紀後,印度常被視為繼中國後下一個可能崛起的國家,至少是在. 政 治 大 Power Parity)排名,印度自 2009 年起即僅次於中國和美國而名列第三。 立 亞洲地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公佈的全球購買力平價指數(Purchasing. 高盛甚至預估印度的 GDP 將在 2020 年超越法國及義大利,2025 年超越英. ‧ 國. 學. 國、德國、俄國,2035 年凌駕日本成為美中兩國之後的第三大經濟體,14. ‧. 其經濟增長之勢不容小覷。美國戰略學者卡普蘭(Robert D. Kaplan)在其. y. Nat. 作品《季風:印度洋與美國權力的未來》(Monsoo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er. io. sit.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指出,全球 70%原油輸運需借道印度洋,15再 加上印度、中國及美國都在此海域爭雄,藉海軍兵力主導海權,印度洋將. al. n. v i n Ch 成為未來全球氣候變遷、能源安全及政治極端活動核心。更甚者,印度洋 engchi U. 將成為中印權力對決的場域,而印度將扮演約制中國崛起的要角。中國正 在試圖將「珍珠鏈」及「一帶一路」政策延伸向南發展至印度洋,而印度 則持續以其「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往東方發展,到底中印兩國是 否可能產生競爭或衝突的交界線,抑或雙方維持經貿獲利將足以彌平兩國 的齟齬,值得我們關注。 Dominic Wilson, Roopa Purushothaman,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 99,” Goldman Sachs, <http://www.goldmansachs.com/our-thinking/archive/archive-pdfs/brics-dream.pdf> (accessed 25 May 2016); Goldman Sachs, “White Paper June 2010,” <http://www.goldmansachs.com/gsam/docs/instgeneral/general_materials/whitepaper/india_revisited.p df> (accessed 25 May 2016). 15 羅伯特‧卡普蘭著;吳兆禮、毛悅譯,《季風:印度洋與美國權力的未來》 (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13 年) ,頁 7。 14. 5.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6) 日本作為上個世紀在二戰戰敗後國內百廢待舉、在國際情勢轉變下經 濟開始起飛並在七零年代 GDP 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奠定下「Japan as No.1」的不敗名聲。雖然九零年代因資產價格急速下跌而引發泡沫經濟崩 潰,造成國內經濟長期低迷,從當時被稱為的「失落的十年」 ,現在甚至有 「失落的二十年」或「失落的一代」等名稱,經濟上的國際影響力不如以 往,但政治上日本並不放棄維持其在東亞地區的權力地位,透過與第一霸 權美國的相互合作,在東亞第一島鏈位置防堵中國向外擴張,近年來更加. 政 治 大. 深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合作,在西太平洋地區增強其勢力。. 立. 2000 年 4 月日本首相森喜朗(Yoshiro Mori)上任後,於當年 8 月訪. ‧ 國. 學. 問印度、巴基斯坦等四國。在訪印期間,印度總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 Vajpayee)與森喜朗就建立全球夥伴關係達成協議,以試圖修復 1998 年因. y. Nat. 印度核試爆而惡化的雙邊關係與經濟制裁。五年後,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er. io. sit. Koizumi)於 2005 年 4 月訪問印度,日印發表題為《亞洲新時代下的日印 夥伴關係—日印全球夥伴關係的戰略方向》的聯合聲明,16日印關係全面. al. n. v i n Ch 升溫。2008 年 10 月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訪日期間,兩國元 engchi U 首發表了《關於推進日印全球戰略夥伴關係的共同聲明》與《關於日印之. 間安全保障合作的聯合宣言》,其合作框架涵括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領 域。該宣言制定兩國安全合作的路線圖,促進雙方在防務領域的深入合作, 特別是加強日印於海上安全領域的合作。17. 聲明內容可參見:日本外務省,「アジア新時代における日印パートナーシップ」 , <http://www.mofa.go.jp/mofaj/kaidan/s_koi/asia_europe_05/india_partner.html> (檢索日期:2016 年 3 月 30 日)。 17 內容參見:日本外務省,「日印戦略的グローバル・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の前進に関する共同 声明」,<http://www.mofa.go.jp/mofaj/area/india/visit/0810_gpks.html> (檢索日期 2016 年 3 月 31 日);日本外務省,「日本国とインドとの間の安全保障協力に関する共同宣言」 , <http://www.mofa.go.jp/mofaj/area/india/visit/0810_ahks.html> (檢索日期:2016 年 3 月 31 日)。 16. 6.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7) 2015 年 3 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及海岸防衛隊共同發表《21 世紀海洋 國家共同戰略》 ,該戰略報告將「印度洋─亞洲─太平洋」作為一個整體區 域加以重點關注,更將長期的海軍戰略目標放在本區,以加強同盟夥伴關 係、區域安全合作、共享海上預警能力及演習訓練活動,提升美國的作戰 優勢。18該報告另外指出,中國在主權問題上使用軍事力量威脅其他國家, 進而導致區域緊張與不穩定,美國將強化與日、澳、韓等盟國的合作,並 加深和印度、緬甸等國家的友好關係。2007 年版並未直接點名任何國家是 美國的威脅,但 2015 年版則直接點名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明顯加 強了對中國的關注和防範。. 立. 19. 政 治 大. ‧ 國. 學. 如果以現實主義的觀點來看,日印兩國都具有相同的競爭對手,也就. ‧. 是目前亞洲強權─中國。印度與中國之間的爭議從以前就不曾間斷,不論. y. Nat. 是邊界爭端、區域霸權地位,還是中國將對外戰略發展延伸至印度洋而造. er. io. sit. 成印度的警戒,中印兩國之間的「龍象之爭」一直是外界研究的重點之一。 日本自二戰結束後外交政策跟隨於美國之側,冷戰期間的東西陣營對抗明. al. n. v i n Ch 確屬於西方隊伍,反對共產主義國家態勢明顯。即使是與中共建交後,兩 engchi U 國在南京大屠殺、慰安婦、東海主權等議題上多年來爭執未見改善,近幾. 年來釣魚臺事件屢見衝突,雙邊政治互動冷淡之餘,經貿往來也因此而受 到影響。. 因此,如果以現實主義思維來解讀,日印兩國是否因外部因素(中美 等國的角力競合)而締結戰略夥伴關係?在中國崛起之勢及霸權地位動搖. U.S. Navy, Marine Corps, and Coast Guard,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 <https://www.navy.mil/local/maritime/150227-CS21R-Final.pdf> (accessed 8 May 2016). 19 中央社,美海洋新戰略:加強嚇阻避免與陸衝突,2015 年 3 月 14 日。 18. 7.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8) 之前,兩國是否將持續友好合作以對抗中國?「印太」區域概念逐漸受到 重視,在日印兩國戰略合作並似乎用以對抗中國的形勢之下,對兩國來說 此概念的重要性與影響,以及雙邊於軍事國防、經濟貿易、技術合作等方 面的發展歷程與方向為何?為了解答以上種種疑問,成為了本論文主題的 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DOI:10.6814/NCCU202000268.

(19)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一、印太地區概念 「印太」一詞作為海洋生物地理概念早已存在,涵蓋的地域相當廣泛。 20 世紀 20、30 年代,德國地緣政治學者豪斯霍夫(Karl Ernst Haushofer) 即提出「印太地區‧空間」的概念,20 世紀 60 年代,澳大利亞學界在有 關地區安全的學術研討中則已開始使用「印度─太平洋」一詞。20近幾年來, 已可在文章、專書、研究報告及評論中見到以印太地區的概念,探討相關 議題與趨勢。.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 (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 的梅德卡夫(Rory Medcalf)於《美國利益》 (American Interest)雜誌發表 《印度-太平洋:名字代表了什麼》(The Indo-Pacific: What’s in a Name?),. y. Nat. io. sit. 其認為即使「印太」一詞即使無法被某些國家所接受,或是有不同的稱呼,. er. 例如印度稱之「Indian-Pacific」 、日本稱之「兩洋交會之處」 (二つの海の交. n. a. v. l C わり) 、而印尼稱之「Indo-Pasifik」等等,但它意味著西太平洋與印度洋在 ni. hengchi U. 經濟加速與安全聯結上所構成的單一戰略體系,其中美、中日、印為區域 內的主要行為者,韓、澳、星、印尼居次。21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傳統基 金會與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於 2011 年 11 月聯合發表題為《共同目標、 集中利益:美澳印於印太地區的合作計畫》(Shared Goals, Converging Interests: A Plan for U.S.-Australia-India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的研 究報告指出,基於相同的價值觀和利益,美澳印應建立三邊對話,包含反 恐、救災、防止核子擴散,有助於建立穩定、安全、具備自由開放貿易及 趙青海,「”印太”概念及其對中国的含義」 ,現代國際關係 7 期(2013 年) ,頁 14。 Rory Medcalf, “The Indo-Pacific: What’s in a Name?,” The American Interest, <http://www.theamerican-interest.com/2013/10/10/the-indo-pacific-whats-in-a-name/> (accessed 10 May 2016). 20 21. 9.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0) 民主治理的政經秩序。22. 澳州政府官方在提出「印度-太平洋」區域概念上相當早,2012 年的官 方白皮書《亞洲世紀下的澳洲》 (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內,澳洲政 府即已提及「Indo-Pacific」一詞,其在專欄「印度太平洋與泛亞洲概念」 (Indo-Pacific and trans-Asian concepts)中描述,在亞洲經濟崛起的推動下, 印度洋的重要性正在超越大西洋,成為最繁忙亦具戰略意義的貿易走廊, 目前世界上有 1/3 的散裝貨物及 2/3 的石油均需通過印度洋,確保這些重. 政 治 大 洋與印度洋將被視為一個整體的戰略弧。 而在 2017 年的《外交政策白皮 立 要貿易路線的安全在未來將變得更為重要,因此在這樣的構想下,西太平 23. 書》(Foreign Policy White Paper)中,更將「穩定繁榮的印度-太平洋」作. ‧ 國. 學. 為一整個章節,大幅度探討印太平洋國家關係及相互間之競合,認為澳美. ‧. 聯盟是澳洲安全及國防防衛的核心,但同時與中國的夥伴關係在雙邊利益. y. Nat. 及區域安全上也至關重要;除美國之外,澳洲將與日本、印度、印尼及韓. n. al. er. io. 重要夥伴關係。24. sit. 國加強經濟及其他重要利益的往來,並特別將日本視為區域上及全球上的. Ch. engchi. i n U. v. 長 期 研 究 東 亞 政 經 歷 史 的 美 國 企 業 研 究 所 (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日本研究主任奧斯林(Michael Auslin)發表《印度太平洋的權力 鬥爭》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the Indo-Pacific)期刊論文,指出印太地區 從印度洋延伸往西太平洋,包含了全世界人口數最多的兩國─中國及印度、 世界上最龐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兩個強大的經濟體─中國、日本、以及. Rory Medcalf, Andrew Shearer, “Shared Goals, Converging Interests: A Plan for U.S.-AustraliaIndia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 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http://www.lowyinstitute.org/files/pubfiles/Shared_goals%2C_converging_interests.pdf> (accessed 10 May 2016). 23 Australia Government, “White Paper: 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October 2012, p.74. 24 Australia Government, “2017 Foreign Policy White Paper,” November 2017, pp.37-38. 22. 10.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1) 至少三個具備核子力量的國家,而本地區將是現在與未來在世界上最具活 力的區域。25而就在 2014 年 6 月,以研究美國國家安全及國防政策聞名的 美國重要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其第八屆年度國家安全研討會就將「印度太平洋亞洲的風險與機會」(Risk and Opportunity in Indo-Pacific Asia)訂為探討主題之一。. 印尼是東協國家較早回應印太概念的國家,前印尼外交部長馬提 (Marty Natalegawa)於 2013 年 5 月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舉行的會議上,闡述他對印度. 政 治 大 太平洋地區的看法,並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立. Cooperation)為範本,提出建立一個印度太平洋廣泛的友好合作模式的泛. ‧ 國. 學. 亞洲新條約(Indo-Pacific-Wide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的概. ‧. 念,其中包括建立信任,和平解決爭端以及促進安全概念作為集體利益的. y. Nat. 承諾。26另外,其在未提及中國或美國前提下指出,亞太地區並不希望看到. er. io. sit. 「某個國家不受制約的優勢」或因大國爭奪而帶來地區的不穩定。275 年後, 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和外交部長馬蘇迪(Retno Marsudi)在 2018. al. n. v i n 年 1 月的東協-印度峰會和 3C 月的澳洲-東協峰會上提出了印度太平洋倡議 。 hengchi U 馬蘇迪表示,印尼與東協國家應考慮到維護所有國家和平穩定發展經濟的. 局面,減少潛在競爭,緩和印度太平洋地區大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並創造 繁榮、縮小發展差距,更需以協商及對話為參與模式,建立夥伴關係,找 到解決該地區各國之間爭端的辦法。 28其認為,世界目前的地緣政治狀況 Michael Auslin,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the Indo-Pacific,” Turkish Policy Quarterly 10:3(2011), pp. 146-147. 26 Marty Natalegawa, “An Indonesian Perspective on the Indo-Pacifi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https://csisprod.s3.amazonaws.com/s3fspublic/legacy_files/files/attachments/130516_MartyNatalega wa_Speech.pdf> (accessed 15 May 2018). 27 中央社,「印尼倡亞洲新條約 遏區域衝突」,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0517003149-260408> (檢索日期:2018 年 5 月 15 日)。 28 Beginda Pakpahan, “Indonesia Must Lead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Global Asia, 25. 11.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2) 對該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構成相當大的挑戰,並影響東協作為印度太 平洋區域的核心作用,而印尼更將透過東亞峰會的對話機制為平臺,使印 太地區成為一個開放、透明、包容和尊重國際法的重要區域。29印尼的倡議 更強調包容性,著眼於東協整體維持團結與減少競爭摩擦,無意加入強權 間的爭端,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定。. 印度學者雷嘉‧莫漢(C. Raja Mohan)於其專書《翻攪乳海:中印海 洋大戰略》(Samudra Manthan: Sino-Indian Rivalry in the Indo-Pacific)中,. 政 治 大 目光從陸地轉移至海洋,在中國朝西看、印度向東瞧的情形下,雙邊的交 立. 將中印關係與印太地區進行結合並探討兩國關係的現狀,認為中印兩國將. 集─摩擦或是合作─將日益加深。 「印太地區」以一個地緣政治實體的身分. ‧ 國. 學. 出現,連接兩大洋,局勢變化過程中將可能出現以下三種區域秩序:建立. ‧. 互助安全機制、亞洲大國的協同合作、形成均勢體系。30. y. Nat. er. io. sit. 印度八位外交部與國防部前官員及國內學者於 2012 年共同完成建言 報告 《不結盟 2.0:21 世紀印度外交與戰略政策》 (Nonalignment 2.0: A foreign. al. n. v i n and strategic policy for IndiaC in the 21st century) ,印度把亞洲視作大國角力 hengchi U. 之處,認為印度應將傳統的不結盟外交進行升級,即便是意圖拉攏印度的 美國,在軍事、經濟實力已不再取得穩固的霸權地位之下,印度需謹慎處 理美、日、中等國關係,左右逢源,最大限度謀求國家利益。31這份報告由. <https://www.globalasia.org/v13no3/feature/indonesia-must-lead-in-the-indo-pacific-region_begindapakpahan> (accessed 15 May 2018). 29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onesia), “Introducing the Indo-Pacific Concept, Indonesia Set the Tone at the East Asia Summit,” <https://www.kemlu.go.id/en/berita/Pages/Introducing-the-Indo-Pacific-Concept,-Indonesia-Set-theTone-at-the-East-Asia-Summit.aspx> (accessed 15 May 2018). 30 雷嘉‧莫漢著;朱憲超、張玉梅譯,《翻攪乳海:中印海洋大戰略》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 版社,2014 年) ,頁 182-183。 31 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 “NonAlignment 2.0: A Foreign and Strategic Policy for India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http://www.cprindia.org/research/reports/nonalignment-20-foreign-andstrategic-policy-india-twenty-first-century> (accessed 10 May 2016).. 12.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3) 德里的政策研究中心所公佈,引起各國媒體大幅報導,並被視為印度政界 現在與未來對外政策的重要參考。. 如以中文文獻(包含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來看,中國大陸在使用及 研究印太戰略的比例上是較高的。中國大陸學者金燦榮於環球時報上發表 《印太概念背後的美國動機》一文,認為「印太」是一個將印度洋與太平 洋合二為一的概念,並將形成因素分為客觀(地緣,印度洋為亞洲新興經 濟體能源需求的主要通道)及主觀(戰略,美國在實現其「重返亞洲」戰. 政 治 大 「印太」的概念轉變,對其起源、內涵、重要性、影響力作了系統性的論 立. 略中意圖拉攏印度)兩層面。32中國大陸學者趙青海撰文分析從「亞太」到. 述,並認為在「印太」概念之下中國的區域性影響力遭到人為淡化,但由. ‧ 國. 學. 於各國自身利益的差異,在印太框架下相關國家在聯手制衡中國的問題上. ‧. 尚未取得共同的立場。對於印太地區的範圍定義,認為「印太」主要指擴. y. Nat. 大的亞太(主要指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不包括南亞、中亞和西亞) ,而「印. er. io. sit. 太」將「亞太」原來並不涵蓋的兩個區域─南亞及印度洋─包含進來。33本 文亦為中國大陸學界較早對於印太概念及內涵進行完整且詳盡介紹的學. n. al. 術論文。.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大陸學者吳兆禮於《Indo-Pacific: Origin and Multinational Strategic Game-play》中,將印太分為三個意涵:地理、戰略、時空。在地理概念上 ,印太地區可分為廣義及狹義的兩種界定,包含從西伯利亞東部向南方延 伸至印度,或甚至是整個包含美國的亞太地區加上印度洋地區;在戰略概 念上,印太地區已成為一個戰略體系,由美、澳、印三國戰略聯合以塑造 區域安全的體系架構;在時空概念上,作者引用梅特卡夫(Rory Medcalf) 32 33. 金燦榮,「印太概念背後的美國動機」 ,晚報文萃(2013 年),頁 20。 趙青海,「“印太”概念及其對中国的含義」 ,現代國際關係 7 期(2013 年),頁 14-22。. 13.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4) 與恰克(Priya Chacko)等學者的觀點,認為印太的時代即將來臨,至少這 樣的未來已可以預見。34陳邦瑜、韋紅等學者甚至將「印太時代」與中國戰 略結合,將文明歷經「印─西太平洋時代」 、 「地中海時代」 、 「大西洋時代」 、 「太平洋時代」 (也就是我們說的亞太)直到即將成形的「印太時代」等 重心轉移與變遷之下,探討中國應具備的戰略構想及應為之舉。35. 中國大陸學者蕭洋依據澳洲國防白皮書,將印太地區視為戰略弧線( Indo-Pacific Arc) ,並認為不該過於精確定義此地區範圍,其邊界應作廣義. 政 治 大 劉宗義亦認同「印太」目前仍然只能算是一種地緣戰略構想,或 立. 上的最大概念,從西太平洋到西印度洋的廣大區域,其中包括非洲的東海 岸地區。. 36. 者是一個正在設計之中的地緣戰略體系,這樣的時代尚未到來,但「印太. ‧ 國. 學. 」的提出體現出印度洋其重要性的上升,並賦予印度洋與太平洋具有同等. ‧. 的戰略重要性。37曹筱陽更認為,在美國戰略界和決策者的視野中,印太是. y. Nat. 一個戰略整體,美國在戰略上轉向印太是個宏大的事業,在全球經濟及政. er. io. sit. 治重心轉向印太地區、印度洋戰略重要性的提高、中印等國的海權力量大 幅提升等原因下,印太地區對於大國關係和權力格局等諸多方面將繼續產. al. n. 生重大影響。. 38. Ch. engchi. i n U. v. 我國學者林賢參於《區域安全新概念: 「印度太平洋」與「中」印崛起 》一文中指出,從地理空間的角度來看, 「印度太平洋」所指的範圍,由關 注的焦點不同而有所差異,部分人將其範圍涵蓋整個太平洋與印度洋,也 Zhao-li Wu, “Indo-Pacific: Origin and Multinational Strategic Game-play,” Pacific Journal 111 (2014), p. 27. 35 陳邦瑜、韋紅,「試論印太時代及中國的戰略應對」 ,印度洋經濟體研究 2 期(2015 年),頁 51-65。 36 蕭洋, 「"印-太戰略弧"語境下澳大利亞安全空間的戰略重構」,江南社會學院學報 15 卷 4 期 (2013 年),頁 16。 37 劉宗義,「沖突還是合作—"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選擇」,印度洋經濟體研究 4 期 (2014 年),頁 7-10。 38 曹筱陽,「美國"印太"海上安全戰略部署及其影響」 ,現代國際關係 8 期(2014 年),頁 27-35。 34. 14.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5) 有部分人是從亞洲太平洋(西太平洋)或是從印尼延伸到非洲東部的印度 洋西岸,甚至也有侷限於兩洋交匯的海域;而從戰略的角度來看, 「印太」 概念受到重視,最大的原因在於大陸與印度的崛起;再者從經濟發展的角 度看,印度太平洋是全球貿易不可或缺的海運大動脈,其穩定關係到亞太 經濟發展。39該文中提及日本學界及智庫已對印太地區開始關注,本論文 亦將深入探究日本方面對印太地區及日印戰略發展的相關研究。. 綜合以上,不論是美、印、澳、中等國,對於印太地區的概念皆已建. 政 治 大 度、從經貿角度,即便此概念可能是藉由某國利益刻意構築而成,但基本 立. 構出雛形,並對其重要性維持著肯定的態度。從地緣政治角度、從戰略角. 上皆認為未來印度洋將與太平洋緊密聯結,印太地區也將是日後相當活躍. ‧. ‧ 國. 學. 的區域。. sit. y. Nat. 二、日印雙邊關係. er. io. 進入21世紀後,在東亞情勢因海上島礁領土爭議及北韓屢屢試爆核武. n. 而詭譎難測之際,日本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國家的發展合作有益發加速之 a v. i l C n hengchi U 趨勢。特別是日印兩國在近十年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於各個層面上展 開互助合作、互利互惠,如戰略安全、經貿投資、民生核電,並進行聯合 軍演、供給軍備,儼然成為海洋同盟,吸引了世人對兩國合作的發展與未 來進行研究探討。. 印度學者格庫拉納(Gurpreet S. Khurana)2007年在《戰略分析》( Strategic Analysis)學術期刊誌發表的〈海上通道安全:印度─日本合作的. 林賢參,「區域安全新概念: 「印度太平洋」與「中」印崛起」 ,清流月刊 2014 年 5 月號, <http://www.mjib.gov.tw/mojnbi.php?pg=d2%2F10305%2F1-1.htm> (檢索日期:2015 年 5 月 15 日)。 39. 15.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6) 前景〉 (Security of Sea Lines: Prospects for India-Japan Cooperation)一文, 將「印度─太平洋」作為地緣政治的概念,探討此地區海上通道的安全,在 非傳統安全威脅造成海上衝突擴散之下,日印兩國相互利益相輔相成,陸 上交通有限的印度重視其海上貿易的利益與天然資源的獲得,島國日本經 濟命脈關鍵在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生命線」 ,再加上印度所在位置的 重要性及亞洲經濟逐步邁向整合,使得兩國更容易加強彼此間的合作。40. 英美學者喬希(Yogesh Joshi)與潘特(Harsh V. Pant)於《印度評論》 (India Review)期刊中共同發表〈印日戰略夥伴關係與亞洲權力轉移〉(. 政 治 大 Indo-Japanese Strategic Partnership and Power Transition in Asia),點出印日 立 兩國戰略合作中的美中因素,在中國經濟及軍事持續崛起而美國逐漸緊縮. ‧ 國. 學. 之下,日本與印度正以「避險」 (hedge)作為外交政策以因應亞洲權力轉. ‧. 移的變化,進行國防及經濟合作與多邊外交策略,即使華府的軍事及經濟. io. er. 太平洋地區權力過渡時期視對方為戰略合作夥伴。41. sit. y. Nat. 影響力逐漸下降,美國仍是印日兩國間共同的重要夥伴,而兩國仍將在印. al. n. v i n Ch 日本的印度研究專家堀本武功(Takenori Horimoto)於其著作《印度: engchi U. 邁向第三大國》中,認為日印兩國合作關係密切的主要原因,在於相互間. 的需求吻合度高。對日而言,印度既是民主國家、又有出色的經濟成長率 、更是保護能源安全的海上通道重要位置;對印而言,經濟起飛所需要的 投資、貿易、技術日本皆具備,日本更可能是東望政策下,繼東協之後緊 接著目標朝向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目標。兩國之間,負面歷史背景少,經 濟互補關係高。雖然印度的「戰略自主性」 (Strategic Autonomy)外交政策. Gurpreet S. Khurana, “Security of Sea Lines: Prospects for India–Japan Cooperation,” Strategic Analysis 31:1(2007), pp.139-150. 41 Yogesh Joshi, Harsh V. Pant, “Indo-Japanese Strategic Partnership and Power Transition in Asia,” India Review 14:3(2015), pp.312-325. 40. 16.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7) 仍難以和特定國家建立同盟關係,而僅止於友好合作,但在中國因素短期 內無法消滅之下,日印間緊密的合作關係將可能長期的持續下去。42而「戰 略自主性」這一觀念,在印度眾多官學兩界人士於2012年共同完成建言報 告《不結盟2.0:21世紀印度外交與戰略政策》中,不斷的重複與強調,足 以顯現其對印度對外政策的主導性。. 日本學者菊池努(Tsutomu Kikuchi) 、神谷萬丈(Matake Kamiya) 、石 田康之(Ishida Yasuyuki)等人,於智庫「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舉辦之「. 政 治 大 策應從狹隘的兩國關係擴大為能夠納入政經安保等領域的「印太平洋區域 立. 印太平洋時代的日本外交」研究會議中提出許多建言,包括日本的外交政. 外交」 。安保層面上,重視太平洋至東非間海上通道的開放與安全,強化南. ‧ 國. 學. 海與孟加拉灣等戰略要衝沿岸國之間的合作;經濟層面上,盡速完成環太. ‧. 平洋諸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TPP)及擴大經濟合作。強化與印度的. y. sit. io. er. )構想。43. Nat. 合作關係,積極協助「印太平洋經濟走廊」 (Indo-Pacific Economic Corridor. al. n. v i n C h 世纪後日本開展「價值觀外交」 中國大陸學者畢世鴻認為,21 ,提出 engchi U. 「自由與繁榮之弧」構想,重視與印度在政治、安全保障、經濟合作等各 領域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意圖「拉印制華」。日本以經濟合作促進與 印度的政治和安全保障合作的發展,增強在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地區的影 響力,維護了海上通道的安全,使中國的戰略空間受到擠壓,日本在亞洲 的戰略形勢顯著改善。44對於日印合作對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作者最後. 堀本武功, 《インド 第三の大国へ》 (東京:岩波書店,2015 年) ,頁 100-125。 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インド太平洋時代の日本外交─スイング・ステーツへの対応」, <http://www2.jiia.or.jp/pdf/resarch/H25_Indo-Pacific/H25_Japanese_Diplomacy_in_the_IndoPacific_Age.php> (檢索日期:2016 年 6 月 2 日)。 44 畢世鴻,「21 世紀初日本的對印度戰略及其影響」 ,南亞研究 3 期(2012 年) ,頁 46。 42 43. 17.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8) 提出,中日印三國需要管控分歧、加強戰略對話,增強互信與合作,進而 形成互信基礎上的協商合作機制,促進以鄰為善的正面關係。. 陳翔則對於日印關係的發展,就現狀與前景提出了分析。政治上,兩 國交流頻繁、關係定位提升;經濟上,兩國在貿易、投資、金融、發展援 助等方面進展快速;安全上,對話機制、軍演合作、聯合援助等交流程度 提高。兩國均有強烈的大國情懷與抱負,因應中國崛起的共同需要,另外 基於本國的經濟發展需求,對方均有自身所欠缺之優勢,最後在美國因素. 政 治 大 兩國(核災國與核能發展國)內部對核能領域合作的歧異,國際社會中角 立. 上更是助長雙方合作的力量。然而,在國家發展戰略與外交風格的差異,. 色定位及身分(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差別,這些因素都讓日印合. ‧ 國. 學. 作關係受到限制與阻礙。45. ‧. y. Nat. 各國學者對日印關係的觀點,相信與其所屬國家有著密切的關係,而. er. io. sit. 促成日印合作的各項因素,中國的崛起與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有著 不可抹滅的重要關聯。不論在經貿投資、或是安全保障,兩國之間的合作. al. n. v i n Ch 都是為了加強自身的力量,以因應美國勢力的衰退、以及中國經濟軍事力 engchi U. 量的興起,並藉由「避險」策略進行多邊外交以分散風險,或許更得以牽 制中國的擴張。雖然印度對於美國的態度,基於過去的歷史因素,可能仍 然略帶保留,更意圖維護其「戰略自主」外交政策,與中國維持檯面上的 友好,繼續做一個「不結盟」的搖擺國家。而日印兩國,就經濟互補、戰 略互助,且美國採取亞洲平衡政策以拉攏日本及印度制衡中國之下,美國 成為兩國之間合作的推動力,未來此亞洲兩國合作模式或許將是深入研究 的重要主題。. 45. 陳翔, 「日印關係的發展現狀及前景探析」 ,國際研究參考 10 期(2015 年) ,頁 8-12。. 18. DOI:10.6814/NCCU202000268.

(29)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意指研究者以何種層次為出發點、著眼點、入手點,對研 究對象的研究進行觀察、歸納、分類、分析。 46 而研究者以何種面向 (dimension)與模型概念(concept)去進行觀察、分類、歸納、分析研究 對象,作為選擇問題與資料的準則,也就是研究途徑的意義。47. 政 治 大. 地緣政治學發展由來已久, 「地緣政治學」 (geopolitics)一詞源自希臘. 立. 語, (ge)或(Gaia)原意是大地之神蓋亞,後指各種類型的人類國家, (polis). ‧ 國. 學. 原指古希臘的城邦國家,後泛指人的統治和組織,因此「地緣政治學」一. ‧. 詞指地球和國家以及兩間之間的關係。 48雖然地緣政治學可從各種不同層 面如地理學、政治學、歷史等進行探討,但如以戰略方面來說,一國存在. y. Nat. io. sit. 於世界上,就注定將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與影響,包含其對外行為、經濟. er. 活動、國內意識、甚至是戰略思想等等。傳統地緣政治學以麥金德(Halford. n. a. v. l C John Mackinder, 1861-1947)的陸權論、馬漢(Alfred n i Thayer Mahan, 1840-. hengchi U. 1914)的海權論、杜黑(Giulio Douhet)的空權論為三大重要論點,現代更 增加了如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 、布里辛斯基的「大棋盤」等學者的觀點。 本文將以地緣政治研究途徑作為研究之著眼點,對研究主題進行探究與分 析。. 二、研究方法 朱浤源主編,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 (臺北:正中,1999 年) ,頁 182。 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臺北:臺灣省教育會,1980 年) ,頁 98-99。 48 派克(Geoffrey Parker)著;劉從德譯,《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 (北京:新華出 版社,2003 年) ,頁 13。 46 47. 19.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0) 研究方法不但是探索事實及追求真理的工具,也是一種思想方法,研 究方法之所以重要,乃在於它指導研究人員如何去構思、蒐集資料和分析 資料。49郭華倫認為: 『凡是科學方法,都可用做研究問題的方法,但不應 機械式地孤立地以一種方法研究所有問題,而應視研究主題及資料之多寡, 採取不同方法加以研究,或以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與觀點作細密周詳的研 究,始能得到接近事實的判斷。』50因此,根據研究題目與內容,預計將採 用以下之研究方法來進行論文的分析:. (一)問題研究法. 本文將針對研究目的及問題意識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追根究柢、劃定. 問題範圍、深入探討,以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 學. ‧ 國. 51. 政 治 大 問題研究法是以發現的問題做為研究對象,以解決疑惑、尋找答案。 立 ‧ y. Nat. (二)文獻分析法. er. io. sit. 石之瑜認為,文獻分析之目的有三: 『透過文獻了解當時人的想法和動 機』 、 『了解事件發生的過程、經歷的階段以及每一個階段起作用的是哪些. al. n. v i n Ch 事件。認識歷史的發展具有偶然性,重視由某一些當時發生的特定事件, engchi U. 及其所帶動的整個歷史發展的進程』 、 『了解當時涉入事件過程有哪些人物, 這些人物各式來自什麼背景,持著什麼立場』 。52本論文將先行蒐集並整理 與論文內容相關之書籍、期刊、官方文件、學術機構研究報告、報章雜誌、 具審核制之百科全書等文獻資料,並將搜集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 讀。. 49 50 51 52. 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臺北:幼獅文化,1983 年) ,頁 401。 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6 年) ,頁 135-136。 黃文德主編, 《研究方法與寫作參考指南》 (新竹:玄奘大學,2008 年) ,頁 16。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 (臺北:五南圖書,2003 年) ,頁 199。. 20.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以「日本與印度之「印太」戰略合作」為題,論述主軸將放在 日本與印度兩國作為新興區域「印太地區」兩大國之戰略合作,並解釋「印 太地區」概念之形成原因及其重要性。.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為研究動機及目的,說明為何撰寫本論文的動機、. 政 治 大. 起因、問題意識、解決目的;第二節為文獻回顧與探討,將與論文主題相. 立. 關之先行研究進行統整、歸納,並簡易摘要以得出前人所做研究的結果;. ‧ 國. 學. 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途徑,本論文將以地緣政治研究途徑作為手段,將研. ‧. 究對象進行觀察、分析、比較,並以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之問題研究法、 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為中心,將龐大浩瀚如海的文獻資料進行蒐集、. y. Nat. io. sit. 處理、歸納;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除了描述章節架構與研究範圍之. n. al. er. 外,更將明確指出本論文受限於篇幅及資料來源而有所限制之處。. Ch. hi. e. i n U. v. ngc 第二章將從地緣政治學角度審視「印太地區」的戰略概念,第一節擬 談論早期地理學觀點如何演變為地緣政治學理論,並將現今地緣政治學理 論內容進行描述;第二節著眼於地緣戰略「亞太地區」及逐漸發展形成的 「印太地區」 ;第三節將探討「印太地區」概念興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亦即 該區域新興國家的崛起。. 第三章主要為探討印太概念下日印戰略合作關係的背景及成因,包含 了促使日印啟動戰略合作的主要行為國家─中國、日本、印度、美國。說明 中國的崛起與對外發展戰略,加上美國戰略的轉移,再者東亞老牌民主國. 21.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2) 家日本歷經多年經濟衰退力圖振作以重取國際話語權,印度以其遼闊國土、 充足人口、廣大市場、戰略地位優越等因素而開始崛起,造成亞洲原本往 來不甚密切且距離遙遠的兩大國家自 2000 年起即逐漸進行密切的往來合 作。這主要是因為日印兩國皆遭到中國崛起的政經安全的挑戰,因而出現 交集的國家利益。. 第四章將統整日本與印度兩國各種層面的戰略合作,並詳述其內容、 發展以及影響,包含軍事防衛及海上安全或反恐等方面,另外亦將探討經. 政 治 大 科技能源方面的相互合作,特別是近來受到矚目的核能及高鐵技術。在兩 立 貿投資的戰略合作,日本對印度的政府開發援助(ODA)計畫內容,以及. 國的國防、經貿及科技等戰略合作下,日印兩國藉由互助互利的方式取得. ‧. ‧ 國. 學. 雙贏。. y. Nat. 最終章為本論文總結,將對第二章至第四章所論述的主題、概念、成. er. io. sit. 因、過程、結果、變化,進行整體性的歸納及分析,希冀藉由探討日印戰 略合作的相關研究,能夠對於亞洲地區的國際情勢、開發中國家(印度). al. n. v i n Ch 與已開發國家(日本)的對外發展策略,以及日印合作中亦隱藏了何種變 engchi U 數或歧異之處,能有更多的理解與展望。. 二、研究限制 本論文著重於印太地區內日本與印度之戰略合作,然而足以構成影響 的行為者中,尚有中國、美國、東協及澳洲等重要權力主體,當然甚至如 巴基斯坦、中亞諸國等其他國家,或多或少亦對於整體局勢帶來些許的影 響性或變數。雖說牽一髮則動全身,如要完整探討此區域內之國際關係, 上述諸國的行為必須納入討論,但為避免內文過於龐大、繁雜,本論文將. 22.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3) 聚焦於日印兩國相互間之合作關係,其餘國家的探討將限制於與日印兩國 間合作互動的行程或發展有直接影響關係之資料及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3. i n U. v.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4) 第二章 第一節. 從地緣政治看印太戰略概念. 從地理學(Geography)到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 地緣政治學作為地理學與政治學的交叉學科,以地理角度研究政治議 題,早在希臘羅馬時代,就已有學者探討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演進的 影響。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 B.C. - 322 B.C.)於其著作《政治學》第 七卷中研究城邦國家時,提出例如人口及領土比例與品質的問題、首都的. 政 治 大 甚至直到 18 世紀的法國學者孟德斯鳩(Charles. 必要性、陸海軍隊的組成以及疆土防衛等,都受到物質所在的地理環境所. 立. 影響,特別是氣候因素。53. ‧ 國. 學.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 1698-1755)於其《論法的精神》一書中, 有不少章節特別強調地理、氣候與環境因素成為決定政治文化與行為的方. ‧. 式,54也是深受亞里斯多德對於國家規模及地理氣候影響了政體及統治問. er. io. sit. y. Nat. 題的觀念。. n. 近代地理學的發展,應始於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由德國地理學家李特 a v. i l C n hengchi U 爾(Carl Ritter, 1779-1859)及亞歷山大‧洪堡(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等人的貢獻。洪堡將自然視為一個有 機生命體,強調自然與人類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連結;李特爾關注人類 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其《地學通論》一書探討自然與人文現象,以自然來 解釋人文,認為自然將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因其思想啟發了人文角度在 地理學中的要素,故被認為是人文地理學之父。. 黃玉洤,《中國大陸的邊疆與安全:從陸權邁向海權的戰略選擇》 (臺北:秀威資訊,2014 年) ,頁 28-29。 54 詳情可參閱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第 3 卷第 14 章至第 19 章,本卷主要即探討地理與氣候 對人類的諸多影響。 53. 24.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5) 德國地理學者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 1844-1904)率先從一個國家的 地理位置出發並研究其政治,認為地理環境在諸多面向上控制人類,決定 國家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55國家和自然界的事物同樣視為是一個有機體, 是一個固定在土地上的有機體,對其行為最好的解釋是將之視為有機整體 的行為,國家為了發展,就必須確保充足和合適的生存空間,這是國家權 力的基本組成部分,國家擁有的這種權力越多,就越有可能攫取統治地位。 56. 有關國家生存及擴張的法則,其認為國家的空間隨著人口的膨脹而生長,. 政 治 大 國家於擴長領土過程中,往往尋求最富有政治價值的土地,而一國領土擴 立. 人口增長是國家擴張領土的主要因素,其他如商業和交通發展等亦如是;. 張的動力常常來自其他更發達的國家。57. ‧ 國. 學 ‧. 瑞典學者克哲倫(Rudolf Kjellen, 1864-1922)被稱為近代地緣政治學. y. Nat. 之父,他首創地緣政治一詞,並進一步發展了拉采爾所提出的「國家有機. er. io. sit. 體」及「生存空間」理論,認為『國家的生命是依存在土地上,國家既是 一個有機體,領土就是它的身體,政治中樞是它的心臟,河川、道路、鐵. al. n. v i n Ch 路是它的血管,出產期所需的原料與食料的地區,是它的四肢』 , engchi U. 58. 其結合. 了自然環境和國家政治兩者間的關聯,將國家比擬為具有生命般的有機體, 由各種有機組織所建構而成,具有生長、演變、鬥爭和衰亡的演變過程, 其生存和運行仰賴所在環境,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克哲倫於國家有機體 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五種國家行為分析體系,包括地緣政治、人口政治、 經濟政治、社會政治與政府政治,其中地緣政治為「在某一特定空間範圍. 55 56 57 58. 曹金凱、陳出雲,地理的力量:地緣政治學,地圖 1 期(2008 年) ,頁 38。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論析」 ,理論學刊 10 期(2005 年) ,頁 29-30。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年) ,頁 76。 沈默, 《現代地緣政治理論與實施》 (臺北:三民書局,1987 年) ,頁 15。. 25.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6) 內,作為一個地理有機體或一種地理現象的國家研究」 。. 59. 二戰時的德國學者豪斯霍佛(Karl Haushofer,1869-1946)綜合了拉采 爾政治地理學的體系架構及克哲倫地緣政治學的基礎,進一步提出生存空 間論。豪斯霍佛的生存空間論明顯受到拉采爾的影響,認為國家應被視為 一有機體,地緣政治即為研究有機體國家生活空間的學問,一個國家的生 存發展必須擁有足以供養其人口的土地面積和自然資源,爭取生存空間是 國家發展的基本需求,因此一個國家可以將自身發現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 政 治 大 自己的生存空間。 豪斯霍佛的生存空間理論帶有達爾文「物競天擇」的色 立 源宣佈為其合法的生存空間,任何有能力取得生存空間的國家,可以擴展 60. 影響了希特勒,作為自身擴張版圖的戰略思想。. 學. ‧ 國. 彩,等於認可了國家為爭取生存空間的一切權力發展,其學說或許亦因此. ‧. y. Nat. 地緣政治學中關於海權與陸權的爭議其來有自,地緣政治理論原本即. er. io. sit. 源自於地理學的概念,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指出, 「地理學著重描 述和解釋地球表面的地區差異」 ,61也就是根據空間上的差異性,將地球空. al. n. v i n Ch 間本質上的兩大差異─大陸及海洋,進行區分及探討。因此,地緣政治學 engchi U 的發展及討論,也勢必受到兩者的影響,從不同的角度檢視、描述、解釋 及預測國際關係的互動與發展。以下將分別針對海權論及陸權論的代表學 者,馬漢及麥金德的理論與特點進行描述。. 被地緣政治學者視為「海權論」代表的軍事學家馬漢,其最為知名的 海權相關著作大致上有 1890 年《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59 60 61.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頁 77。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頁 81-82。 大衛‧哈維, 《地理學中的解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年) ,頁 9。. 26.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7)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1892 年《海權對法國革 命及帝國的影響 1793-1812》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Empire, 1793-1812)、1897 年《美國的海權利益:現在與未 來》(The Interest of America in Sea Power, Present and Future)、1905 年《海 權與 1812 年戰爭的關係》 (Sea Power in Its Relation to the War of 1812)、 1911 年《海軍戰略,與陸戰原則及實踐的對比》 (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 on Land) 62. 等書。 馬漢認識到維持海上權力的重要價值,海上活動比陸上更為便利,. 政 治 大 機會獲得大國地緣潛力。 爭霸世界的關鍵即在於奪取制海權,並將這種能 立 而且大陸塊都被海洋所包圍,具備進入海洋之便的國家比內陸國家有更多 63. 力與國家的繁榮和歷史發展最有效地聯繫在一起。64. ‧ 國. 學 ‧. 馬漢並認為,要成為一個能充分伸張海權的國家,必須具備六項構成. y. Nat. 要素:(一)地理位置:海洋國家優於內陸國家,海島及群島國家更勝於靠. er. io. sit. 海的大陸國家,因為海洋是天然屏障;(二)自然結構:即使具備海岸線, 仍須擁有良好港口地形;(三)領土範圍:領土重點不在於大,而是其比例. al. n. v i n Ch 與人口及資源相符;(四)人口數量:人口多寡非重點,而是有多少比例的 engchi U. 人口從事航海工作與發展海軍建設;(五)民族特性:重視人民發展海上貿 易的意願及生產能力,發展海權的最根本民族性就是喜愛貿易;(六)政府 政策:政府應相關政策以支持人民往海上發展並建立海軍力量。65. 馬漢之詳細著作(包含書籍及期刊雜誌) ,可參閱:羅伯特‧西格,《馬漢》(河北:解放軍 出版社,1989 年) ,頁 594-629。 63 詹姆斯‧多爾蒂(James E. Dougherty) 、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Robert L. Pfaltzgraff Jr.) , 《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 年) ,頁 69。 64 劉從德, 《地緣政治學—歷史、方法與世界格局》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 , 頁 57。 65 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海權論》 (西安:陝西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頁 42-95。 62. 27. DOI:10.6814/NCCU202000268.

(38) 馬漢於其著作中,透過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獲得海上霸權,來證明如 欲發展海權則必須以強大的海軍控制海洋,方能掌握制海權。馬漢認為, 海權的發展以攻擊為主要任務,陸權則以防禦為主;要發揮海權力量,與 外敵抗衡,就必須有強大的海軍與優良的海外基地及海港;另外,海峽、 半島、島嶼等地貌更是海權得以延伸並掌控陸權的良好天然地形。如要國 家繁榮強盛,特別是以貿易立國的國家,掌控與自身國家利益與貿易有關 的主要航線之制海權是必要主因。. 政 治 大 頗高,卻對自身國家─美國─的地緣政治能力給予較低評價,因美國當時 立 馬漢以歐美各國為例藉以探討上述六項要素,對英國的海權能力評價. 不具備海上貿易大港、雖有漫長海岸線但缺乏軍事防禦力、沒有發展海權. ‧ 國. 學. 的政府部門且海軍力量也不足,因此國民缺乏發展海權的民族習性與戰略。. ‧. 馬漢的海權論反映了當時歐美列強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趨勢,激起歐洲各國. y. Nat. 海軍在 19 世紀 90 年代的強烈復甦,並對歐洲各國掀起的海軍軍備競賽造. er. io. sit. 成影響。66海權論不僅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甚至直到今日,海權思想仍影 響許多國家和政府的行為與策略,對世界各國的發展及世界格局的演變產. n. al. 生相當重要的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英國地緣政治學者麥金德於 1904 年和 1918 年分別發表了《歷史的地 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及《民主的理想與現實》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等著作,並提出「心臟地帶」及「世界島」 等理論。麥金德將歐、亞、非三大洲稱為「世界島」 ,並將世界劃分為幾個 部分:67. 鄧碧波、孫愛平,「馬漢海權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軍事歷史 6 期(2008 年) ,頁 45。 麥金德著;林爾蔚、陳江譯,《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年) ,頁 44-63; 蔡憲昌,「從地緣戰略與國際局勢析論臺灣的戰略價值」,三民主義學報 9 期(1985 年) ,頁 342。 66 67. 28. DOI:10.6814/NCCU20200026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

(A) South Korea sends the second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to America.. (B) India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n Analysis of the January Effect of the United State, Taiwan and South Korean Stock Marke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9,

資料來源:‘ASEAN: A Community Stalled?’ in Jim Rolfe, ed., The Asia-Pacific: A Region in Transition (Honolulu: Asia-Pacific Centre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