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隨著美國財政經濟對中國依賴漸深,復為因應中國崛起後潛在威脅,

美國除加強與日本合作,對中國形成圍堵,以防備中國未來可能的軍事冒 動外;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和中國繼續保持密切交往,並鼓勵中國進入世 界組織體系,引導中國遵守國際規範,使中國成為「國際負責任的利害關 係者」(International Responsible Stakeholder)一員。這就是混合「圍堵」

(Containment)和「交往」(Engagement)二詞而成,名為「圍和」

(Congagement)的雙軌政策。

美國藉由中、日兩國,在東北亞區域及國際戰略與利益上的競合,讓 中、日兩國相互制衡,美國則退居幕後,讓中、美、日三方成為一「等邊三 角形」結構。51這個「溫和的混和戰略」(A Moderate Mixed Strategy)是最 有利於美國的國家利益。52

第五節 小 結

北韓雖然是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邊緣地帶論」(Rimland) 中的邊緣國家。但自二次大戰結束迄今,在地緣政治上,北韓成為中國與 美日、美韓同盟之間的緩衝國,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圍堵之下,北韓更是扮 演中國防務盾牌的角色,因此,維持北韓政權的持續存在,對中國特別是東 北地區的國家安全,極為重要。中國在 1978 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經 濟持續高速發展,肇致中國對石油乃至原礦物資需求日益殷切,進入二十一 世紀後,金磚四國的崛起更帶動各國對能源及原礦物資的大量需求,讓傳統 的自由民主與共產集權對抗蛻變為原礦資源爭奪戰。此時,鄰接中國重工業

51 蔡東杰,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2007),頁 54~55。

52 Thomas J. Christensen, ”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 Monster? The Rise of China and U.S. Policy toward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1, No.1(Summer, 2006), pp.81~1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生產基地-東北-的北韓,挾其豐沛礦產資源及國土相鄰之利,就近提供中 國各類礦產所需,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莫大的助益,北韓成為中國的資源供 應國,對中國的東北亞地緣政治利益甚為重要。

蘇聯解體標誌冷戰結束,美國少了戰略假想敵,在軍事層面又重回霸 權地位,但在經濟能量方面出現窘態。柯林頓(William J. Clinton)於 1996 年上台後,以「交往與擴大」為主軸的全球戰略佈局,強調國際制度主義 觀點,透過國際制度運作的「多邊主義」來解決國際爭端。布希(George W.

Bush)2000 年上任後,秉持共和黨重視國家利益、權力及實力、輕視國際 法及國際組織、不強調多邊外交手段,推動自由貿易及美國人權觀的「單 邊主義」甚而「先制攻擊」的「現實主義」。隨著中美貿易逆差日漸擴大、

中國為全球持有美國國債及有價證券最大持有國,雙邊各階層政治對話管 道亦達六十餘個情形下,中美政治及經貿實質關係日趨密切,對美國的東 北亞地緣政治來說,以美日安保乃至美韓同盟政治格局限制中國在東北亞 區域的發展空間以爭取東北亞霸權是不夠的。美國還需要一個可以制衡中 國的國家。

北韓在中國地緣政治上扮演了緩衝國、防務盾牌及資源供應國的角 色。北韓在美國的地緣政治上,是東北亞地緣政治樞紐國家,北韓的存在 除了可以扮演美日安保、美韓同盟與中國之間的防務盾牌外,更可以對活 躍的地緣戰略玩家中國,產生很重大的政治、文化影響。由於北韓對中美 二國之間緩衝國及防務盾牌的地緣政治利益交集下,終使北韓成為中美二 國的東北亞戰略下,必須關注的國家或地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第參章 六方會談之歷程及其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