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與美國在朝核六方會談之策略研究-地緣政治角度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與美國在朝核六方會談之策略研究-地緣政治角度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邱坤玄博士.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中國與美國在朝核六方會談之策略研究. ‧. -地緣政治角度的分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 究 生: 孫爾駿 中華民國 99 年 7 月 i .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 i Un. v.

(3) 摘. 要. 從全球地緣政治大格局來看,中國代表的陸權力量在崛起的過程中,與 美、日所代表的海權勢力對抗中,朝鮮半島,尤其是北韓的地緣政治地位及 其對中國地緣戰略考量,自古以來即位居一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全球化影響下,每個國家與其他國家互動更為頻密,如何在地緣政治 上發揮影響力、爭取國家利益,就成了國家安全及生存發展重要項目。如何 在強國地緣政治框架上尋求突破,建立一套完善的中長期發展策略,制衡強 權控制或是發揮優勢參與權力分享,都是一項困難且不易達成的目標,也是. 政 治 大. 關乎國家安全的嚴峻問題。. 立. 東北亞地區各國之間的合縱連横、明爭暗鬥,幾乎是二千多年前戰國時. ‧ 國. 學. 期群雄爭霸的翻版。作為東北亞一員的臺灣,應認知到東北亞相關情勢的發 展將對我國家安全造成影響外,對我國家安全影響甚鉅的美國新世紀亞太戰. ‧. 略中對中國是否從「圍堵」、「圍和」朝「交往」 (engagement)及「平衡」. y. Nat. io. sit. (balancing)轉變,值予密切關注。. n. al. er. 美國與北韓 2007 年 1 月 16 日至 18 日期間,於柏林舉行雙邊會談,嗣. Ch. i Un. v. 後六方會談各造於 2 月間達成「213 文件」,使北韓核武問題的解決初露出. engchi. 曙光。為確保區域穩定與和平,六方會談與會各國雖表同意與支持,但因各 有戰略盤算,又使得東北亞安全機制建立之路充滿荊棘。六方會談機制恰好 提供中美二國在東北亞地區競爭與合作的一個最佳舞台,中美二國在其間所 扮演的角色、目標及策略深值吾人探究。. 關鍵詞:地緣政治、北韓核武、六方會談. i .

(4) 謝. 辭. 離開校園進入職場,轉眼間已二十餘載,能夠再度重返校園,拾起書本 重溫校園生活,得償宿願。在二年的學習期間,涉獵有關國際關係、區域安 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與大陸問題等各領域研究課題,師長們授業解感、 傾囊相授,以及學院舉辦的各項學術研討會、專題講座等,皆是充實自我學 養、開拓視野格局的最佳時機,增進了對各類事務全方位的觀察角度及判斷 能力。 這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邱坤玄老師的諄諄教誨,. 政 治 大 有關中共外交政策、中美關係的授課內容,使我獲益良多,口試委員朱新民 立 老師在教學和工作忙碌之餘,指導全篇論文架構及研究方向;邱老師在本院. 老師及張登及老師也提出許多具體及具啟發性的寶貴意見,加深了本篇論文. ‧ 國. 學. 的可看度,並在公忙之餘為本篇論進行審查,在此一併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 撰寫論文期間,對各級長官和同事們在學習上的指導和支持,以及共度 兩個寒暑的本班全體同學所給予本人的愛護與照顧萬分感謝,讓我在整個學. y. Nat. sit. 習過程中充滿溫馨、愉悅,這份情誼將永銘在心,並為我的人生留下一段令. n. al. er. io. 人畢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i Un. v. 最後,要感謝父母親及家人對我的支持,尤其是內子,操持全部家務、. Ch. engchi. 照顧三個小孩,讓我在工作及學習上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由於在職身份 之故,我必須利用公餘時間進修與撰寫論文,而三位兒女總是自動自發,不 讓我操心,令我十分感動。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改進,期許自己能不斷的學習、不迷失自我及不忘記 給予我幫助的每個人。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所有關心與愛護我的人。 孫 爾 駿 謹誌 中華民國 99 年 8 月. ii .

(5) 目. 次. 摘. 要 .....................................................................................................................i. 謝. 辭 ....................................................................................................................ii. 目. 次 .................................................................................................................. iii. 圖. 次 ....................................................................................................................v. 表. 次 ...................................................................................................................vi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學.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東北亞地緣政治 ........................................................................................9. y. 冷戰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特點 ......................................................18. io. 第三節. sit. 第二節. 地緣政治定義及其意涵 ....................................................................9. Nat. 第一節. ‧.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 國. 第三節. 治 政 大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3 立. er. 第壹章. al. 冷戰後東北亞戰略格局 ..................................................................21. 第五節. 小. 第參章. n. 第四節. iv n C 中美的東北亞戰略 h e n..........................................................................27 gchi U 結 ..............................................................................................38. 六方會談之歷程及其意涵 ......................................................................41. 第一節. 六方會談背景 ..................................................................................41. 第二節. 六方會談發展經過 ..........................................................................44. 第三節. 六方會談癥結所在 ..........................................................................59. 第四節. 小. 第肆章. 結 ..............................................................................................65. 中美在六方會談中的目標與策略 ..........................................................69. 第一節. 中國在六方會談中的目標與策略 ..................................................69 iii .

(6) 第二節. 美國在六方會談中的目標與策略.................................................. 71. 第三節. 中美目標與策略在地緣政治中的意涵.......................................... 78. 第四節. 小. 第伍章. 結.............................................................................................. 79. 中美目標策略比較分析.......................................................................... 81. 第一節. 中美目標比較.................................................................................. 82. 第二節. 中美策略比較.................................................................................. 86. 第三節. 整體評估.......................................................................................... 90. 第四節. 小. 第陸章. 結. 結.............................................................................................. 93. 論...................................................................................................... 95. 治 政 大 參考文獻.................................................................................................................. 99 立 中文部份.......................................................................................................... 99. ‧ 國. 學. 英文部份........................................................................................................ 104. ‧. 報章及網路資源............................................................................................ 10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 i Un. v.

(7) 圖. 次. 圖 2-1: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圖...............................................................10 圖 2-2:史派克曼的地緣政治圖...........................................................12 圖 2-3:布里辛斯基的地緣政治圖.......................................................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 i Un. v.

(8) 表. 次. 表 2-1. 中國 2002-2007 年對北韓出口的主要品種....................................... 30. 表 2-2. 中國 2002-2007 年從北韓進口的主要品種....................................... 31. 表 2-3. 美國對中國 1980-2008 貿易進出口統計表....................................... 37. 表 2-4. 2008 年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貿易情形統計表................................. 37. 表 3-1. 第一輪至第三輪六方會談成果彙整表.............................................. 50. 表 3-2. 第四輪第一、二階段六方會談成果彙整表...................................... 53. 表 3-3. 第五輪第一至第三階段六方會談成果彙整表.................................. 56. 學. 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統計表.................................................................. 82. ‧ y. Nat. io. sit. 表 5-2. 中國持有美國有價證(債)券統計表.................................................... 81. n. al. er. 表 5-1. ‧ 國. 表 3-4. 治 政 大 第六輪第一、二階段六方會談成果彙整表...................................... 57 立. Ch. engchi. vi . i Un. v.

(9) 第壹章 第一節. 緒. 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地緣政治為「國際政治權力對地理背景的關係」,是探求人們感受、 塑造、及利用之實際環境與國際政治的關係。地緣政治不僅是協助闡明政 策結構問題的一種相對立觀念,而且是一種共同或主要的架構,它不作預 定的政策選擇,暗示特殊地理上編組團體安全目標之長期因素及趨勢。 1 根據「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地緣政治(Geopolitics)」是關. 治 政 於國際政治中地理位置對各國政治相互關係如何發生影響的分析研究。地 大 立 緣政治指出某些因素對決定國家政策的重要性,諸如獲得國家利益、控制 ‧ 國. 學. 海上交通線、據有戰略要地等。 2 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 ‧. 式,分析、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 y. Nat. 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這種觀點為國. 家最大利益的地緣戰略和外交政策。. al. iv n C 年蘇聯瓦解冷戰告終後,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也因為全球化 hengchi U n. 1991. er. io. sit. 際關係理論所吸收,對國家的政治決策有相當的影響。3 進而擬定可獲取國. 帶來牽一髮動全身的複雜性,促成地緣政治多元發展。. 朝鮮半島在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中居於前線位置,諸多國家利益相互 糾纏,各種矛盾錯綜複雜;自 1993 年第一次北韓核武危機發生後,許多分 析家認為,北韓由於經濟崩潰及國家機器失靈而瓦解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而北韓政權崩潰的必要條件為資源及政治權力重分配所引發強烈的衝突; 其次,為其國內經濟衰敗引發衝突,以及國際對北韓政權採取有效的制裁 1. Colin S. Gray著,王正己編譯,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the Nuclear Er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頁 6~12。 2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台灣中華出版,1991),頁 260。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416.htm。 1 .

(10) 行動,如實施海上攔檢及停止援助,但需要中國、南韓及日本的合作。 美國二十一世紀的東北亞政策端視美國將扮演何種角色,而這又取決 於美國與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區域強權間維持何種關係而定。短期內(5 至 10 年),美國(或美日同盟)仍將是主導東北亞安全與穩定最重要的力量,但 歷史情結及經貿層面強烈競爭的本質,使得美、日親密關係的未來發展難以 逆料;4 中期(10 至 20 年)發展來看,在霸權衰退與區域化運動制約下, 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勢將逐漸減低,取而代之的是以「中日爭霸」為 主軸的政經發展 5 。在「中日爭霸」情勢發展之下,擁有地區事務發言權及 主導權將是中國維護與確保國家利益的最佳策略。. 治 政 特別值得關注者為在六方會談中扮演關鍵角色之國家─中國的作 大 立 用,中國自 1978 年改革開放迄今,其政治及經濟實力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 國. 學. G7 高峰會議因缺少中國參與相形失色;2008 年下半年開始的金融海嘯席. ‧. 捲全球,更使美、日、俄、法、德等先進國家,視中國為經濟復甦關鍵,. sit. y. Nat. 而其於會談與相關行動中之行動,則凸顯其在東北亞安全機制形成過程中. io. er. 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日,中國於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黃金 戰略機遇期,地緣政治上中國與北韓自冷戰結束後迄今與未來發展,勢必. al. n. iv n C 牽動整個東北亞情勢,而美國對朝鮮半島局勢演變和中國崛起的反應,以 hengchi U 及中美二國在六方會談中所扮演之角色,將使東北亞處在一個十字路口, 為研究之濫觴。 二、研究目的 從全球地緣政治大格局來看,中、俄所代表來自世界島的陸權力量, 與美、日所代表的海權勢力對抗中,位處史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 邊緣地帶的朝鮮半島,尤其是北韓的地緣政治地位及其對中國地緣經濟戰. 4. Amos A. Jordon and William J. Taylor, J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and Process (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1984), pp.360~390. 5 蔡東杰,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2007),頁 77。 2 .

(11) 略考量,自古以來即位居一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將探討:(一)六 方會談發展經過。(二)美國的東北亞地緣政治。(三)中國的東北亞地緣政 治。(四)中美二國在六方會談中的目標與策略。.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依照研究方法論(methodology)的界說,研究途徑(approach)與研 究方法(method)為兩種具有相關但不同之事,研究途徑指用來選擇問題. 政 治 大 的分析性架構與操作性工具,而研究方法指的是用來蒐集與處理資料的手 立 與相關資料的標準,係指研究人員為探討問題本質及處理問題面向所採用. ‧. ‧ 國. 方法。. 學. 段及其進行的程序 6,本論文選擇社會科學研究經常採用的研究途徑與研究. 一、研究途徑. sit. y. Nat. 國家政治與經濟具有不可分割的因素,進入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與. n. al. er. io. 地緣經濟關係密切,從地理、外交、貿易等都與國家戰略因素息息相關,. i Un. v. 故筆者試圖以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戰略觀點進行分析,地緣政治研究途徑. Ch. engchi. (Geopolitics Approach)為本文最主要之研究途徑。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Documents Analysis Method) 文獻分析法是根據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亦為最為普遍的資料收集方 式,7 筆者擬針對中國地緣政治、官方決策者政策發表、文書出版品,以及 各式學術刊物、發表之文章、官方或民間網站、及報章雜誌的相關報導等 資料,進行靜態性與比較性的研究,以求了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變及其意. 6 7.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4),頁 155~156。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4),頁 7。 3 .

(12) 義與內涵,藉由文獻分析,進而瞭解東北亞地區地緣政治未來發展走向, 以及中國能否有效控制及影響北韓,中美兩國在六方會談中所圖目的為 何,及其各自扮演種角色。 (二)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 Design) 歷史研究法指針對過去有關的資料加以系統的收集與分析的一種研 究方法。我們可以說:歷史研究法是針對已發生之事件,藉現存資料加以 系統分析的一種研究設計。其結果可使我們根據對過去之充分了解,進而 發現事實真相,藉以預測未來的方向,是一種有系統的蒐集及客觀的評鑑 與過去發生之事件有關的資料,從歷史發生的史實描述,發覺特定時空發. 治 政 生的問題,以考驗那些事件的因、果或趨勢,並提出準確的描述與解釋, 大 立 而有助於解釋現況及預測未來的一種歷程。 ‧. ‧ 國. 學. 文獻探討. sit. y. Nat. 第三節. n. al. er. io. 有關於中國地緣政治討論,近年已然成為中國學界「顯學」,在現存. i Un. v. 的亞太經濟發展情勢下,中共的策略是積極推動東北亞經濟圈、東南亞經. Ch. engchi. 濟圈及中亞經濟圈,開展與這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國家的合作,俾從日本 等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工業國取得技術與資金,促進中國自身經濟發展,是 其未來的國家大戰略。不論中國如何發展,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是絕對不 可忽略的因素。 本論文主要是從地緣政治來探討中國與北韓政經關係及北韓在美國 東北亞地緣政治戰略中所占的份量,及其相互間關係發展之關聯性與影 響,除了國際外在因素,國內政策制定實施亦為本文分析重點。本文試圖 檢視近期有關中國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相關論文,比較各篇文章主要觀點 及優、缺點並找出重點,參酌各路菁英在論文撰寫時不同的角度,藉以從 4 .

(13) 中尋求不同之見解與觀點,以求本文學術價值的提昇,以下謹就所收集之 論文分別簡述: 國內學者顧立民在「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分析,從地理環境看, 中共是亞太大國,亞太地區不僅是其重要的周邊環境,更是攸關國家生存 發展的關鍵地區。由於中共採行集權專政政治體制,使其國家的地緣戰略 觀極大程度地取決於領導人對於當時國家所處的地緣環境,以及外在威脅 情勢的判斷與決策。自從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經濟利益一方面是中共 國家利益的重心,另一方面也是在國際戰略佈局上的突破力量。 李明、何思慎二位老師在「地緣政治與中共對東北亞的外交戰略」專. 治 政 書中直陳,從地緣政治而言,朝鮮半島為中共邊境安全的緩衝地帶、為中 大 立 共進行霸鬥爭前沿地帶、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支援地帶,對中國大陸安全 ‧ 國. 學. 與發展重要性極為重要;對北韓來說,中國是北韓政權繼續存在的支持者、. ‧. 南北韓對立的平衡者、六方會談的調和者、防制日本崛起的同盟,是北韓. sit. y. Nat. 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友。8 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全面發展且扮演世界利益攸. io. 有一重要地位。. al. er. 關者(Stakeholder)重要大國之一的中國,北韓的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地位占. n. iv n C 張政亮在「地緣政治 變與發展」文章中指出,地緣政治 h的 e演 ngchi U. (Geopolitics)作為近現代國際關係的重要理論,係指以地理的空間區位 與資源特性為立基點,來分析與預測世界或區域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 政治行為,進而藉此擬定一個國家戰略和外交政策,以獲取最大的國家利 益。由於地緣政治學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或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 本因素,這種觀點為國際關係理論所吸收,因而對國家的政治決策有相當 影響。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徐文吉「東北振興戰略與中、朝、韓合作前 8. 李 明、何思慎, 「地緣政治與中共東北亞外交戰略」 ,張京育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共外 交戰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頁 70~72。 5 .

(14) 景」文中分析,東北地區在計劃經濟時代是中國重工業的搖籃,在市場化 轉軌過程中,成為問題和落後的代名詞。現今旨在為解決東北問題的老工 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提出,不僅對「東北現象」的解決是一次重大轉機,也 將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包括朝鮮半島北南的和平與穩定、合作與發展 產生莫大的效應,將帶來巨大且積極之效果。 Lowell Dittmer研判北韓核武問題發展迄今,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短期 內,北韓是一個長期處於飢餓邊緣的核子國家,仍將持續以其極有限的核 嚇阻戰略來對抗國際的圍堵與制裁。 9 Richard Bush及Catharin Dalpino二人 分析中國、南韓及日本三國大概不會願意承擔北韓崩潰所引發的人道危機. 治 政 風險,特別是中國及南韓,北韓政權崩潰通常會被認為是中國及南韓允許 大 立 國際間採取行動而導致的結果。 中國會站在美國這一方持續推動六方會 談,朝北韓無核化方向邁進。. 學. ‧ 國. 10. ‧. Andrew Eungi Kim及 John Lie二位學者認為危機四伏的朝鮮半島並. y. Nat. 不會因北韓聲稱核試減少或中止而有所改變,端視金正日與北韓的軍方能. er. io. sit. 否理性治國及是否使朝鮮半島達到無核化目標而定。 11 Gary Hart也提出協 助中國、俄羅斯及印度三個主要大國的整合,使其成為逐漸浮現的國際體. al. n. iv 12 n C 系中的主流,並鼓勵中、俄、印三個大國扮演區域領導者的角色意見。 建 hengchi U. 議讓中國成為區域霸權之一,達成區域平衡戰略目標。. 綜合上述學者論著文獻,在全球化影響下,每個國家與其他國家互動 更為頻密,如何在地緣政治上發揮影響力、爭取國家利益,就成了國家安 全及生存發展重要項目。如何在強國地緣政治框架上尋求突破,建立一套. 9. Lowell Dittmer, “ASIA in 2006,” Asian Survey, Vol. XLVII,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7, p5. 10 Bush, Richard and Dalpino, Catharin., Brookings Northeast Asia Survey 2002-2003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3.), pp.13~14. 11 Andrew Eungi Kim & John Lie, “SOUTH KOREA in 2006,” Asian Survey, Vol. XLVII,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7, p.57. 12 Gary Hart, The Fourth Power: 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96. 6 .

(15) 完善的中長期發展策略,制衡強權控制或是發揮優勢參與權力分享,都是 一項困難且不易達成的目標,也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嚴峻問題。六方會談機 制恰好提供中美二國在東北亞地區競爭與合作的一個最佳舞台,中美二國 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目標及策略深值吾人探究。.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政 治 大 目前為止,美國、中國的東北亞地緣政治及其二國與北韓之間地緣政治和 立. 本研究時間範圍基本係以 1991 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為起點,截至. ‧. ‧ 國. 韓為主。. 學. 地緣戰略內容為主,空間範圍則以六方會談與會主要國家美、日、俄與南. 二、研究限制. sit. y. Nat. 本文研究標的為美國、中國及北韓,唯因筆者無法親自赴大陸地區與. n. al. er. io. 北韓進行實地考察及獲取官方第一手資料,僅能就所蒐獲之各項文獻及網路. i Un. v. 等資訊作分析。北韓核武危機發生後,中國大陸近年在這方面的書籍、論文. Ch. engchi. 等大量增多,這是對中共爭奪東北亞區域問題主導權的重視。所以本文在撰 寫上,應避免受其官方宣傳或其仇視西方等特定論點之影響,至於另外一項 限制因素為在職身分的限制,使個人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蒐集相關資料、修習 相關學分及撰寫論文上極為吃力,如本篇論文完成,而內容仍未盡詳實完 整,此議題仍將列入筆者爾後繼續研究方向。. 7 .

(1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 i Un. v.

(17) 第貳章 第一節. 東北亞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定義及其意涵. 一、地緣政治發展 1904 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倫敦大會上,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麥 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於宣讀論文「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時,提出「心臟地帶理論」:歐亞大陸中心和 北方的「心臟地帶」就是「樞紐區域」,緊鄰樞紐區域的是德國、奧地利、 土耳其、印度和中國,這個區域稱為「內新月地帶」;而被海洋隔離孤立的. 治 政 英國、南非、澳洲、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則是位於「外新月地帶」。掌 大 立 握樞紐區域的國家將會不斷強盛,擴張到歐亞大陸邊緣地帶,動員豐富的大 ‧ 國. 學. 陸資源來建造艦隊,成為海上與陸上都強大的強權。麥金德認為只要俄德聯. ‧. 盟,或是中日聯盟(加上日本侵略的俄國領域),就可結合接海與大陸資源. sit. y. Nat. 這兩項強國地理條件,產生一個海陸皆強的世界強權。. io. er. 麥金德學說的精義在於「對抗」的核心本質,亦即:陸權對抗海權, 心臟地帶對抗邊緣地帶,中心對抗周圍,以及西方哲學的個人利己主義對抗. al. n. iv n C 東方學說根深蒂固的集體意識。麥金德雖未預測那一個國家會控制心臟地 hengchi U. 帶,這個國家可能是德國或是蘇聯,甚至可能是中國與日本的結合,但他確 實提出警告,無論是何者成為心臟地帶的強權國家,在現代的政治體制及經 濟條件支持下,將成為世界的統治者。 1 麥金德鑄造了他有名的格言:誰統治了東歐誰便統治了心臟地帶(Who rules Europe commands the Heartland);誰統治了心臟地帶誰便統治了世界 島(Who rules Heartland commands the World Island);誰統治了世界島誰便 統治了整個世界。麥金德的地緣政治理論,大大地影響同時代的學者,也影. 1. 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 ( Lexington, Kentucky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8), pp.4~7. 9 .

(18) 響二次大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它促使美國二次大戰後的歷屆政府將蘇聯看 成是海洋國家的頭號敵人,而進行圍堵,也促成美國在 50 年代開始由「要 點防禦」逐漸轉向「周邊防禦」。 2 影響所及是俄、德兩國的陸心東進政策 以及日、德聯盟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資料來源: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 ( Lexington, Kentucky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8), p6. 圖 2-1: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圖. sit. y. Nat. n. al. er. io. 1911 年美國海軍軍官馬漢(Alfred T. Mahan)發表「海軍戰略論」,認為. i Un. v. 制海權對一國力量最為重要。海洋的主要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 Ch. engchi. 必須有強大的艦隊確保制海權,以及足夠的商船與港口來利用此一利益。 馬漢也強調海洋軍事安全的價值,認為海洋可保護國家免在本土交戰,而 制海權對戰爭的影響比陸軍更大。馬漢對全球地緣結構的看法是,以巴拿 馬和蘇伊士運河為界的北部陸半球,因其活躍的貿易和政治活動,應為世 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亞洲,特別是北緯 30~40 度之間從中國到地中海的 廣闊地帶,則是「爭執中的和可爭執的中間地帶」,這片地區是地緣政治 上的無人區,不但過去是,而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將是俄國與各. 2. 吳征宇, 「重新認識心臟地帶理論及其戰略涵義」 ,現代國際關係,2005 年第 3 期,頁 59~60。 10 .

(19) 國海權國家爭奪的焦點。3 他主張美國應建立強大的遠洋艦隊,控制加勒比 海、中美洲地峽附近的水域及其他海洋,再進一步與列強共同利用東南亞與 中國的海洋利益。馬漢的海權論對日後各國政府的政策影響甚大。美國羅 斯福總統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4是以馬漢理論為基礎,冷戰結束後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部署亦以馬漢理論為原形。英國及美國是海權論服膺者。 1921 年義大利空軍軍官杜黑(Gen. Giulio Douhet)發表「制空論」(The Command of the Air)一書,強調空權是施展於空中,能夠飛越地面的武力, 所以足以使海面與陸面武力屈服。取得空權就是勝利,成為近代空權軍事 觀念先驅。而天空因為太遼闊而無法防守,所以唯一防守制空權的方式就. 治 政 是進攻,只有以空中轟炸消滅敵軍的空中武力才能取得空權,把地理環境 大 立 和戰略相結合,讓地緣政治視野從平面變為立體,因空中無任何障礙可自 ‧ 國. 學. 由進攻,戰場已擴大到整個國境而無前後方之分,交戰國的全體居民都毫. ‧. 無例外地被捲入戰爭中,成為美蘇兩國在冷戰時期制定全球戰略的主要考. sit. y. Nat. 量因素之一。地緣政治從陸地、海洋二維提昇至陸、海、空三維空間,「空. io. er. 權論」除改變戰爭模式外,地緣政治進入立體化。. 1944 年美國國際關係學人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 出版的「和. al. n. iv n C Geography h e ofn gthec Peace)一書中提出「邊緣地帶論」 hi U. 平的地理學」(The. (Rimland),強調大陸心臟地帶周遭外緣地區,擁有大量的人口、豐富的礦 產和農業資源,才是主宰世界的關鍵地區。他認為,歐亞大陸的「邊緣地 區」較所謂的「心臟地區」更為重要。這些「邊緣地區」居於海洋邊緣與 「心臟地帶」之間,包括歐洲(蘇聯除外)、小亞細亞、伊拉克、阿富汗、 印度、西南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東西伯利亞地區,這一「邊緣地區」 3.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頁 53~54。 西元 1901 年美國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推行的一種外交政策。為以潛在武 力作後盾的擴張主義。一方面以溫和言詞表示美國的立場,一方面向對方施加各種壓力, 以實現目標。如大力擴張海軍、積極參與外交事務,以取得亞洲與美洲各重要戰略地區 (如巴拿馬運河及菲律賓) ,以保護名義控制了海地與尼加拉瓜,而使美國首次躋身世界 強國之列,開創了二十世紀的霸業。 11 . 4.

(20) 是陸權和海權之間廣大緩衝地區。因此,史派克曼得出結論:「欲控制世 界島,必須控制歐亞大陸,欲控制歐亞大陸,必須控制邊緣地區。」,史 派克曼對麥金德主張整個世界是海權與陸權的對抗,提出不表認同的看 法,認為海權與陸權的對抗不具有普遍意義,因為舊大陸的勢力衡突不僅 同心臟地帶和邊緣地帶的關係有關,也與邊緣地帶國家實力分佈有關,即 「歷史上總是某些邊緣地帶國家和英國一起對抗另一些邊緣地帶的國家和 俄國,或是英國和俄國一起對抗統治邊緣地帶的強國」。5 冷戰時期美國利 用東亞民主島鏈對共產鐵幕進行圍堵,是應用典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資料來源: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 ( Lexington, Kentucky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8), p8. 圖 2-2:史派克曼的地緣政治圖. 1974 年 2 月毛澤東在會見非洲尚比亞總統時提出對當時世界局勢的 看法,毛澤東指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日本、歐洲、澳大利 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美國蘇聯原子彈多,也比較富, 第二世界,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原子彈沒那麼多,也沒有那麼 富,但是比第三世界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 5. 同註 3,頁 60。. 12 .

(21) 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澤東的三個世界論,首度以一個 國家的富有與否做為區分標準外,有軍、經階層排序,將中國歸類為受美 蘇壓迫的弱勢,以尋求聯合許多開發中國家形塑同仇敵愾的氛圍,建立一 個最為廣泛的反霸統一戰線。 1982 年美國防情報局格雷厄姆將軍(Daniel O. Graham)在「高邊疆—新 的國家安全戰略」(High Frontier, A New National Security)一書提出「高邊 疆」地緣戰略思想,所謂「高邊疆」,指太空領域。格雷厄姆將軍認爲在 太空領域,美國決不能讓別人掌握主動權,應該使太空領域成為美國新的 邊疆。是當今世界高科技戰略思想的代表,隨著科技發展,使得地緣政治. 治 政 視角自陸、海、空三維轉向陸、海、空、電、天五維空間發展,增添地緣 大 立 政治多變性。 ‧ 國. 學. 1996 年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文化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 一書,繼而在「外交」季刊夏季號發表「文明的衝突」乙文,隨後又在 11~12. y. Nat. 月期「外交」季刊發表「不是文明,又是什麼?」文章,完整論述其所提. er. io. sit. 出的文明衝突論。 6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冷戰結束後以意識 形態為基礎的兩極對立與衝突已不復存在,今後的世界將進入文明衝突的. al. n. iv n C 新階段,杭廷頓預言:在文明的斷裂帶上,將出現大衝突,例如儒家文明 hengchi U 和伊斯蘭文明將結盟並向西方文明挑戰,形成西方對抗非西方的格局,並 危及美國超級霸權的地位。 7 根據杭廷頓分析,未來大致有單極穩定 (unipolar stability)、雙極合作(bipolar cooperation)、多極合作(multipolar cooperation)、全球共治(global governance)、挑戰霸權(challenge to hegemony) 及巨大混亂(fragmented chaos)等六種國際社會結構。8 杭氏將地緣政治自傳 統政治軍事安全昇華至精神文化層面。 6.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頁 106。 參見張政亮, 「地緣政治的演變與發展」 ,發表於第六屆「公共事務」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2007 年 3 月 10 日),頁 10。 8 關 中,「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批判」,遠景季刊,第3卷第1期,頁8。 13  7.

(22) 1997 年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 Brzezinski)於「大棋盤」一書,就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新形勢,延續麥金德、華勒斯坦的「心臟核心區」概念, 試圖為美國找出威脅其全球霸權的地區及國家。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 Brzezinski)依據美國戰略利益,將法國、德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劃 分為具關鍵性的地緣戰略玩家,將其定義為:具有能力及國家意志在其國 境之外運用其實力或影響力,去改變現有地緣政治事務(在某種程度上影 響到美國利益)的國家。地緣戰略玩家不僅具有潛力及傾向,造成地緣政 治動盪不安,亦可能出於追求國家光榮、意識形態的實踐、宗教信仰的傳 播或經濟富足等不同原因,而尋求區域霸權或全球地位。這些國家會仔細. 治 政 評估美國的實力,確定它們利益與美國重疊或衝突的程度可以到那裡,然 大 立 後制定本身較為有限的歐亞大陸目標,有時與美國政策衝突,有時卻與美 ‧ 國. 學. 國政策貫串。美國應特別注意這類的歐亞大陸國家。至於烏克蘭、亞塞拜. ‧. 然、南韓、土耳其和伊朗,則是地緣政治樞紐國家,它們在界定對重要地. sit. y. Nat. 區的進出通路,或不使重要玩家取得資源方面,有特殊角色。有時候,一. io. er. 個地緣政治樞紐國家可能扮演一個重要國家或甚至區域的防務盾牌;有時 候,一個地緣政治樞紐國家的存在,可以對一個活躍的地緣戰略玩家鄰國,. al. n. iv n C 產生很重大的政治、文化影響。美國必須確認誰是冷戰後時代歐亞大陸關 hengchi U 9. 鍵性的地緣政治樞紐國家,並保護它們。 在承認誰能掌握歐亞大陸誰就能 稱霸世界的原則下,要掌握歐亞大陸必須先掌握包括歐洲、俄羅斯和中國 這些關鍵地區,針對這些地區地緣政治特色,制定因應策略。布氏認為美 國歐亞地緣戰略短期目標應是加強和鞏固歐亞現有的地緣政治多元化,中 期目標則是使跨歐亞安全體系成為全球真正共同承擔政治責任的核心,這 些理論策略都具體成為美國現今外交活動與國際戰略的事實。. 9. Zbigniew K. Brzezinski(布里辛斯基)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文化,1998),頁 47~49。 14 .

(23) 資料來源:Zbigniew K. Brzezinski(布里辛斯基)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 球戰略大思考(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文化,1998),頁 42。 圖 2-3:布里辛斯基的地緣政治圖. 政 治 大. 立. 地緣政治學經過一百餘年的發展,政治、軍事及安全議題之外,經濟、. ‧ 國. 學. 文化等非傳統議題日趨受到重視,成為衡量一國國際影響力的主要指標。. ‧. 其次,資源的主控權也成為新世紀各國未來是否具備成為大國的關鍵因 素。最後,對稀少缺乏資源的控制與反控制,這種競爭貫穿於對資源產地. y. Nat. io. sit. 的控制、資源的開發與生產、資源的銷售與運輸等各個環節。其中石油、. n. al. er. 水資源及海洋礦產,將決定新世紀大國的實力消長。. Ch. 二、北韓的地緣政治意涵. engchi. i Un. v. 中國陸上疆界 2 萬 2,800 多公里中,與北韓有 1,416 公里的共同邊界。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 2007 年資料顯示,北韓面積 12 萬 540 平方公里,人 口 2,330 萬,國民平均壽命 72 歲,全國年總產值約 400 億至 710 億美元, 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北韓人民年平均所得(GDP Per Capita)為 1,990 至 3,094 美元,北韓以礦產、冶金製品、紡織原料及漁產品為主要輸出項目, 輸入則以石油、煤、機械設備、紡織品及穀物為主。 10. 10. Dick K. Nanto, and Emma C. Avery, The North Korean Economy: Leverage and Policy Analysi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RL32493, 26 August 2008), p.3. 15 .

(24) 北韓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 360 餘種,具有開採經濟價值且已用於工業 的有 200 餘種,特別是磷、鎂儲量在 36 億噸以上,占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 11. 磁鐵礦、褐鐵礦等蘊藏量達數十億噸,分佈於較淺的地層,便於開採。. 蘊藏量豐富的其他礦產資源還有金、銀、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物(其中 銅、鉛、鋅居世界儲量前 10 位) 及石灰石、磷灰岩、硫化鐵、明礬石、重 晶石等化學和建築材料工業原料的礦物資源;螢石、藍晶石、高嶺土、矽 砂等天然石材資源;雲母、石棉、滑石、矽藻土等非金屬地下資源;高熱 有煙煤和優質無煙煤等。 12 朝鮮半島扼守東北亞海上交通要衝,地理上,朝鮮半島位處亞洲大陸. 治 政 東端一角,地處大陸與海洋交接處,因此,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即為陸權和海 大 立 權兩大地緣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交接部位,是史派克曼(Nicholas J. ‧ 國. 學. Spykman)「邊緣地帶論」(Rimland)中典型的邊緣地帶,因而成為它既是大. ‧. 陸國家東向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海洋國家西向陸地擴張的第一個障. sit. y. Nat. 礙。十九世紀的中日甲午戰爭是如此,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是如此,1950. io. er. 年爆發的韓戰也是如此。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的地緣政治主要圍繞在如何 有效控制某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區域而展開,而現代國際政治特徵之一是,無. al. n. iv n C 理由便無法介入;其次是,即便介入也必須以控制與合作為其戰略目標。 hengchi U. 1950 至 1951 年的韓戰突顯了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意義。這場戰爭的. 結果使得美國在東北亞區域構築了堅固的美日、美韓戰略同盟體系,這一 政治格局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在東北亞區域的發展空間。明確的說,美國反 對心臟地帶強權支配亞洲邊緣地帶。麥金德與史派克曼的地緣政治理論, 就 1970 年代末期的狀況來解釋,堅持美國的安全疆界為朝鮮半島的北緯三 十八度線。 13 11. 林今淑, 「中朝貿易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42 卷第 1 期 (2009),頁 40。 12 吳德烈, 「中朝經貿合作的機遇與發展思路」,亞非縱橫,第 1 期(2008),頁 53。 13 Colin S. Gray著,王正己編譯,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the Nuclear 16 .

(25) 蘇聯解體後,朝鮮半島尤其是北韓在地緣政治意義上主要扮演美日、 美韓對中國實施「圍和政策」的中間地帶外,北韓也是毛澤東所謂第三世 界國家之一。中國與北韓之間的關係,即便長久以來如兄如弟情誼,但在 國家利益最高原則指導之下,政策上相對應調整是必然的,北韓亦復如是。 確保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從而盡快促進經濟發展無疑是冷戰後中國 國家戰略核心目標。從地緣戰略角度分析,如果從俄羅斯方向入侵中國, 外軍可控制北朝鮮,取得對黃海的控制權。再由海上對遼東半島、秦皇島 等沿海地區實施登陸作戰,奪取大連、旅順,攻佔天津和北京。如果美國 從半島方向入侵中國,則可由陸上突破朝鮮半島,越過鴨綠江,侵入東北,. 治 政 並可南下進攻北京;或者一面以半島陸地方向的進攻牽制中國,另一方面 大 立 由海上對山東半島登陸作戰,夾擊華北。朝鮮半島是中國安全利益的重點 ‧ 國. 學. 所在。 14. ‧. 從地緣政治而言,朝鮮半島為中國邊境安全的緩衝地帶、為中共進行. sit. y. Nat. 反霸鬥爭前沿地帶、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支援地帶,對中國大陸安全與發. io. er. 展重要性極為重要;對北韓來說,中國是北韓政權繼續存在的支持者、南 北韓對立的平衡者、六方會談的調和者、防制日本崛起的同盟,是北韓在. al. n. iv n C 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友。 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全面發展且扮演世界「利益 hengchi U 15. 攸關者」 (Stakeholder)重要大國之一的中國,北韓的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 地位佔有重要地位。從地緣戰略角度來看,這種位於大陸邊緣和幾個大國 之間地理位置,使北韓具有了邊緣國、橋樑國、緩衝國的地緣戰略意義。16. Er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頁 57;61。 14 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頁 35;345。 15 李 明、何思慎,「地緣政治與中共對東北亞的外交戰略」,張京育主編,地緣政治與 中共外交戰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頁 70~72。 16 劉清才、高 科等,東北亞地緣政治與中國地緣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頁 252。 17 .

(26) 第二節. 冷戰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特點. 一、競爭與合作主導東北亞地區政治局勢 短期內(5 至 10 年),美國(或美日同盟)仍將是主導東北亞安全與 穩定最重要的力量,但歷史情結及經貿層面強烈競爭的本質,使得美、日 親密關係的未來發展難以逆料;17 中期(10 至 20 年)發展來看,在霸權衰 退與區域化運動制約下,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勢將逐漸減低,取而 代之是以「中日爭霸」為主要戲碼的政經發展。 18 「中日爭霸」發展下,中、日兩個東北亞區域強國維護與確保自身國. 政 治 大 程目標是進入聯合國安理會,成為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是 立 家最大利益的最佳策略,近程目標是擁有地區事務的主導權外,日本的遠. ‧ 國. 學.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員,以其日漸強大的綜合國力做為後盾,在「和 諧世界」新安全觀下,爭取地區事務主導權策略是可以合理預期的;另一. ‧. 方面,日本值此有利達成「日本入常」的內外局勢下,地區事務主導權在. sit. y. Nat. 日本國家戰略排序中,應為最高順位。. n. al. er. io.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是以基於能否安然度過危機的不安全感為出發. v. 點; 19 其外交定律為:俄羅斯缺乏足以防衛入侵者的天然屏障,所以俄羅. Ch. engchi. i Un. 斯的外交政策是在俄羅斯與潛在侵略者間建立緩衝區;其次,居住於緩衝 區內的人民對俄羅斯的忠誠明顯不足,致使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必須在經濟 發展與國家安全之間做選擇,無法二者兼顧。加入六方會談的最大意涵, 是俄羅斯於 1991 年民主化之後重新涉入東北亞乃至東亞事務的里程碑。東 北亞各國在經濟高速發展後,對能源競爭日趨白熱化,而此一地區除俄羅. 17. Amos A. Jordan, , William J. Taylor, Jr., and Michael J. Mazar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5th ed.(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pp.360~390。 18 蔡東杰,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2007),頁 77。 19 Robert A. Pastor著,董更生譯,20 世紀之旅(A Century's Journey) (台北:聯經,2000) , 第五章。 18 .

(27) 斯是能源輸出國外,中國、日本及南、北韓均是進口國。 20 因此,俄羅斯 操縱能源戰略,使中、日及南、北韓均成為俄羅斯在東北亞地區的伙伴, 發揮俄羅斯在區域事務影響力。 東北亞安全機制建構完成之前,爭奪東亞事務主導權將成為中、美、 日、俄等強權摩擦因子。東北亞安全機制之建立雖非短期內可以達成,但 希望保持東北亞局勢穩定及建立東北亞安全機制是各國的共識,連澳洲外 長唐納也強調「東北亞對澳洲的未來至關重要」。 21 地區內各國在多邊體系的東北亞安全機制完成建構之前,多數東北亞 國家已建立旨在消除對抗、尋求合作、不針對第三者的新型雙邊關係。包括. 治 政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中國、南韓 大 立 全面合作夥伴關係」、「中國、北韓傳統合作友好關係」、「日、俄相互信 ‧ 國. 學. 任夥伴關係」、「日本、南韓二十一世紀新夥伴關係」、「兩韓和解合作關. ‧. 係」,「美國、南韓綜合性和充滿活力的同盟關係」、「北韓、俄羅斯友好. sit. y. Nat. 合作關係」,以及 2007 年 3 月 13 日,澳洲總理霍華德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io. er. 在東京簽訂「澳、日安保協定」等。此外, 2004 年 7 月日本加盟「東南亞 友好合作條約」後,東協表示歡迎南韓加盟「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與. al. n. iv n C 南韓簽訂「東協-南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在這些尋求對話與合作,以及 hengchi U. 謀求共識與共贏的雙邊和多邊結盟進展下,為多邊合作及未來的東北亞安全 機制奠定了基礎。雙邊或多邊結盟將成為維持東北亞區域穩定與和平過渡期 趨勢。 二、東北亞民族主義情緒對區域安全形成威脅 中國綜合國力勁升,民眾渴望「中國崛起」;俄羅斯在普欽主政下國 力漸復,藉由重新涉入北韓事務並對中國及日本採行能源外交,有意恢復 20. 侯紅育,「建立東北亞安全機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2006 年 4 月),http://www.idcpc.org.cn/globalview/zjlt/45.htm。 21 澳倡東北亞安全機制納入台海,大紀元,2007 年 6 月 7 日,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1oaudd61ae0j:www.epochtimes.com/b5/7/7/n1735。 19 .

(28) 在東北亞地區的存在,以維護國家利益;小泉首相祭拜靖國神社、修改歷 史教科書,和日本右翼勢力興起,日本政府有意藉此力量使早日恢復「正 常國家」;南韓經濟蓬勃發展,蔚然成風,促使南韓人民自傲感提升;北 韓採「戰爭邊緣」(Brinkmanship) 22 策略達到維繫政權及獲得經援目的。 普欽推行更具進取性的民族主義政策,獲得許多俄國人支持,因為他 們亟思湔雪前蘇聯共產帝國瓦解而產生的恥辱感。不少俄國人很想重振當 年蘇聯聲威,普欽對西方國家的強硬談話,讓他在部分俄國人心目中成為 英雄。例如,普欽公開警告美國,如果執意在波蘭及捷克部署飛彈及雷達 基地,威脅俄羅斯邊境安全的話,將導致新一波軍備競賽,而俄國政府亦. 史及世界大國的企圖心,充分顯露無疑。. 學. ‧ 國. 治 政 將西方企業投下重資的俄國能源產業收歸國有,並把美國的部分作為,批 大 立 為與納粹無異。這些舉動雖與西方國家交惡,但俄國想重返前蘇聯光輝歷 ‧. 領土主權爭議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日本於 2005 年通過,將每. sit. y. Nat. 年 2 月 22 日訂為「竹島日」,以及施行日本主權於該島的行為,令南、北. io. er. 韓人民極為憤慨,更讓南韓人民想起 1905 年日本奪走南韓統治權及 1910 年日本帝國併吞整個朝鮮半島及其獨立島嶼(包括獨島)的恥辱,亦促使. al. n. iv n C 中國及南韓政府鼓動國內反日民族主義。俄羅斯日漸高漲的民族主義,使 hengchi U 普欽重新思考 1956 年所稱,先歸還北方四島其中二島主權予日本,其餘再 進一步討論的宣言;因覬覦俄羅斯豐沛油源,使得日本必須與俄羅斯維持 良好關係,另一方面,中、日自 2005 年起,先後舉行了八輪的談判,對東 海劃界問題仍未取得共識。 盧武鉉利用南韓民眾對美國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及北韓第二次 核武危機時,挑動廣泛的反美情緒而當選總統。盧武鉉持續運用民族主義 牌讓他在國內政治上獲益。布希(George W. Bush)第二任期受到伊拉克問題 22. Thomas C. Schelling著,趙華、高銘淞等譯,入世賽局—衝突的策略(台北:五南圖書, 2006),頁224。 20 .

(29) 束縛之故,使得布希(George W. Bush)審慎留意南韓及日本對北韓更多合作 的承諾,然而由於南韓國內新民族主義及盧武鉉被反美情緒圍繞緣故,即 便南韓政府要求美軍駐留以形成北韓攻擊南韓時的絆腳石,保護南韓免受 北韓攻擊,美國卻仍無法將南韓爭取過來。 23 東北亞地區諸國國內民族主 義興起,各國領導者及政治人物為求自身與政黨利益,一再利用民族主義 情況未曾稍減,對地區安全情勢構成潛在威脅。. 第三節. 政 治 大. 冷戰後東北亞戰略格局. 立. 一、中俄加強戰略合作. ‧ 國. 學. 中國共產黨於 1949 年建政後,與莫斯科在意識形態和共產國際領導 權等方面,發生激烈爭執,雙方甚至陳兵邊界;1969 年還爆發舉世矚目的. ‧. 珍寶島衝突事件,雙方互罵「蘇修」與「教條」。1950 年中、蘇簽訂「中. sit. y. Nat. 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80 年期滿,蘇聯希望續約,但雙方在邊界、意. n. al. er. io. 識形態與領導權等方面衝突多年,傷口未癒,最後中國以不結盟等原因拒. i Un. v. 絕。1989 年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親訪北京,打開僵局。1991 年蘇聯解體,. Ch. engchi. 冷戰結束後,因美國一超獨大,中俄雙方從 1994 年的「建設性夥伴關係」 演變至 1996 年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1 年再簽訂「中俄睦鄰友好 合作條約」。值得注意的是,葉爾欽(Yeltsin)於 1996 年與中國建立「戰略 協作夥伴關係」,並與日本建立外長級定期磋商機制後,甚至提出了「俄 中印三角聯盟」,試圖用印度來制衡歐美的戰略構想。 24 2003 年 11 月胡錦濤上台後,於 2004 年 10 月 14 日普欽訪問北京時, 雙方簽署了「中俄邊界東段補充協定」。胡錦濤 2005 年 6 月 30 至 7 月 3. 23 24. 林正義, 「美、日對北韓核試爆反應」,戰略安全研析,第 19 期(2006),頁 208。 同註 18,頁 61~66。 21 .

(30) 日訪問俄羅斯,雙方決定互辦旨在深化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國家年」 活動,期把頻繁有效的高層交往擴大到民間,繼續穩定長期發展戰略協作 夥伴關係的社會基礎。 2005 年 5 月,胡錦濤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第 2 次大戰結束 60 週年慶 典後,6 月再度訪問俄羅斯,雙方簽署「中俄關於二十一世紀國際秩序的 聯合聲明」,被外界視為中、俄制約美國單邊主義的又一重要發展;同年 8 月 18 日到 25 日,中、俄雙方首度舉行大規模跨國聯合軍事演習,實質 上更進一步走向「準軍事戰略同盟」。 2006 年,胡錦濤與普欽四度會晤,顯示中、俄關係密切友好;11 月,. 治 政 俄羅斯總理弗拉德科夫訪問中國大陸,與溫家寶總理簽署 大 12 項雙邊合作協 立 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核能合作和共同開發利用油氣資源。2007 年 3 月 ‧ 國. 學. 26 至 28 日,胡錦濤赴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出席俄羅斯「中國年」開幕. sit. y. Nat. 係,也代表雙方關係發展至空前的高水準。. ‧. 式活動,並與普欽共同簽署「中俄聯合聲明」,不但進一步增進了雙方關. io. er. 中、俄過去 10 年不斷強化各方面的合作關係,其目的在抗衡美國勢 力擴張,並擴展雙方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中國建政以來,中蘇關係複雜. al. n. iv n C 糾結,1950 年代初期彼此如膠似漆、1950 年 h e n g c年代末期中蘇共分裂、1969 hi U. 雙方爆發邊境衝突、1970 年美國聯中制蘇,到 1980 年代雙方在政治與經 濟發展策略上分道揚鑣。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俄羅斯 國力下降,中國國力雖日漸增加,但尚無法與美國相抗衡,中、俄在相互 需要下加強戰略合作共同對抗美國。. 二、中美關係發展是東北亞地區安全關鍵 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美國為了將日本轉化為支援韓戰的後勤基地, 同時使美軍駐日合法化,因此於 1951 年 9 月與日本簽訂「美日安全條約」。 1952 年 8 月,中共向蘇聯提議延長蘇軍自旅順撤軍的期限,直至兩國與日 22 .

(31) 本締結和約為止,顯然中共欲進一步結合蘇聯的力量以抵制美日的合作。 1960 年 1 月美日簽訂「共同合作與安全條約」,取代舊的「美日安全 條約」,中共認為日本在新的條約中提升了防衛的責任與力量。1961 年 7 月 11 日,中共與北韓簽訂「友好合作與互助條約」,同盟之間對立的態勢 十分明顯。 1972 年 2 月 28 日中美發表「上海公報」,同年 9 月 29 日中日簽署建 交聯合聲明,中共對於美日安保問題採取低調的處理方式,在日本與蘇聯 衝突的議題上,也支持日本的立場,中美於 1979 年正式建交,中共、美國 與日本的關係達到二次大戰後最高峰。. 治 政 1994 年爆發北韓核武危機,使美日兩國對聯盟的定位有了共識的基 大 立 礎,冷戰時期美日聯盟的模式已不足以應付類似北韓的核武危機,最後於 ‧ 國. 學. 1997 年 9 月完成了「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美日雙方在調整同盟關係的過. ‧. 程中,都強調並非針對中共,而是以朝鮮半島的情勢為重點。中國大陸學. sit. y. Nat. 者默認美日同盟可以作為限制日本成為軍事大國的「瓶塞」,但是他們更. io. er. 關注美日同盟也可以成為日本發展軍事力量的最好掩護,發揮了小鷄孵化 過程中「蛋殼」的作用。對中共而言,同時對美國與日本發展良好關係,. n. al. 反而成為最佳的選擇。 C h 25. engchi. i Un. v. 從全球層面分析可以發現,東亞區域內中共與美國的權力競爭結局, 將決定未來全球性國際體系的面貌。鑑於中共的經貿實力正快速成長,而 且更採取穩健的歩伐進行軍事現代化,諸方都將中共視為可能挑戰美國霸 權的首要潛在對手。作為東亞區域體系的重要角色,美國與中共的互動, 決定了未來東亞區域安全的可能發展。中共如果在東亞地區具備排除美國 勢力的能力,則美國將失去單極體系的獨霸地位,全球的權力分配局面, 將因為中共勢力的上昇,從單極體系正式轉型為中美兩極體系或是多極體 25.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 35 卷第 2 期(2004),頁 10~13。 23 .

(32) 系。因此中共與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競爭,不單決定東亞地區的未來發展, 更是未來全球性國際體系演變的重要指標。 26 總體而言,美國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是個事實,經濟上,中國 2007 年的年平均所得雖然只有 2,100 多美元,但是它卻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存 底,在 2007 年初已超過美金 1 兆 2 千億美元(1.2 trillion),並且是全球第四 大經濟體與第三大貿易國,更重要的是其經濟仍然在持續成長中,如此龐 大的經濟力量為其軍事現代化與強化綜合國力,特別是擴展石油能源提供 了堅實的來源,正如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學界與蘇聯專家紛紛對蘇聯對外 行為的動機與實踐提出分析,以作為美國政府的參考,而現在則將目標轉. 治 政 變為中國大陸,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肯定是中美關係, 大 立 美國要維持其主導地位,勢必要妥善處理與中國的關係。 東北地區尤其 27. ‧ 國. 學. 是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中美關係發展是關鍵所在。. ‧. 三、美日安保體制共同爭奪東北亞主導權. sit. y. Nat.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為日本訂定一部「和平憲法」以澈底瓦解日. io. er. 本軍國主義體制。和平憲法第 9 條明白宣示「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 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戰爭、武力威脅與武力行使,作. al. n. iv n C 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了要達到前項所述目的,日本將不保持陸海空 hengchi U 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也不承認國家擁有交戰權」。另一方面,日本為了要 納入美國核子傘保護,於 1951 年與美國簽訂美日安保條約,同時成立日本 自衛隊維持一定的自我防衛能力。美日安保及自衛隊成為戰後以來日本安 全保障兩大支柱。 隨著國際安全環境及美國東北亞政策演變,二次大戰之後至 911 恐怖. 26. 陳欣之,「美國獨霸地位與其東亞政策:國際權力分配極化(polarity)的分析」,發表 於 2005 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舉辦地點:中央研究院,2005 年 10 月 1~15 日),頁 6,http://capstaipei.org.tw/2005/中政會論文/PANEL%203/P3 陳欣之.doc。 27 邱坤玄,「當前中國的外交思維:美國的認知與東亞和平」,張京育主編,台日論壇 2008 年台北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世界和平研究所,2008),頁 95~96。 24 .

(33) 攻擊之前,日本國內政治情勢可區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 1951 年美日安保條約簽訂至 1970 年沖繩返還為止,日本採行追求經濟發展、規 避國際承諾的「吉田原則」 (Yoshida Doctrine)時期;第二個時期是從 1976 年日本三木武夫內閣通過「防衛計劃大綱」至 1990 年初冷戰結束為止,為 「自主防衛時期」;第三個時期是從 1997 年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至 2001 年 911 恐怖攻擊事件爆發為止,為「積極防禦時期」。 911 事件發生後,布希政府外交作為明顯轉為強勢,日本外務省官僚 不但立即對美日同盟關係作出反應,更迅速宣佈七點援美方案。28 911 事件 發生當月,小泉首相即赴華府與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會談,表示日本. 治 政 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國,在道義上、經濟上及後勤上,將毫不猶豫的全 大 立 力支持美國反恐。隨後,日本政府更以罕見的速度迅即制定及通過反恐與 ‧ 國. 學. 援助法律,並於同年 11 月派遣神盾艦前往印度洋從事支援性、離岸性、非. sit. y. Nat. 以來正式進入戰爭地區之自衛隊。. ‧. 戰鬥性任務。 29 2003 年 12 月日本再派遣自衛隊進入伊拉克,成為 1945 年. io. er. 2005 年 2 月 19 日,美國和日本公佈了「美日同盟」新的戰略任務與 美、日兩國在亞太地區的 12 項共同戰略目標。2006 年 2 月 9 日發表「二. al. n. iv n C 加二」聯合聲明,美、日兩國在亞太地區的 U 項共同戰略目標中,涉及中 h e n g c h i 12. 國的有 3 項,涉及俄羅斯和北韓的各有 2 項,涉及東南亞地區的有 4 項, 聲明中並首次將臺海問題列為兩國共同戰略目標之一。 30 2006 年 10 月雙 28. 2001 年 9 月 19 日日本小泉首相宣佈支援美國之七點方案為:1.動用日本自衛隊加強駐 日美軍基地及重要設施之保安警備。2.派遣自衛隊協助美軍運送燃料、補給物資及提供醫 療服務。3.調派自衛隊船艦至有關地區蒐集相關情報。4.加強入出境管制,並與有關國家 交換情資。5.提供巴基斯坦、阿富汗鄰國人道支援與經濟援助。6.必要時調遣自衛隊至巴 基斯坦進行人道支援及提供難民救援。7.為打擊恐怖主義加強與各國協調與友好合作。 29 日本平成 17 年版日本防衛白書,請參閱 http://jda-clearing.jda.go.jp/hakusho_data/2005/w2005_00.html。 30 「二加二聲明」係指美日兩國二月舉行國防部長及外交部長會議後發表的聯合聲明,有關 台海兩岸部份指出,兩國區域共同戰略目標包括發展與中國之合作關係,並歡迎其在區域及 全球上扮演負責及建設性之角色,鼓勵台灣海峽相關問題透過對話和平解決及鼓勵中國改善 其軍事事務之透明化。此為美日兩國在聯合聲明首次具體提到台海問題,凸顯兩國對台海情 勢的高度關切。萊斯表示:我們期望與中國發展合作關係,也期望台灣海峽問題能夠以和平 方式解決。大野功統表示:我們繼續觀察中國,但基本上仍會與中國維持友善關係。 25 .

(34) 方就駐日美軍基地與兵力調整進行協商,其後陸續在 2006 年 5 月及 2007 年 5 月舉行「二加二」會談,依據「美日再結盟路線圖」確認同盟重要性 及兵力整建時程。 2007 年美日「安全諮商會談」(Security Consultation Committee)後,5 月 1 日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兩國共同戰略目標計有:1.透過六方會談完成 朝鮮半島非核化及實踐其 2005 年 9 月 19 日之聯合聲明:促進北韓與美、 日兩國關係,解決日人遭綁架問題,六國共同維持東北亞長期和平的承諾; 2.快速並澈底實現聯合國安理會 1718 號決議案,並強調聯合國成員仍有義 務遵守第七章決議內容;3.肯定中國對區域及全球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 治 政 鼓勵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國際利害關係者,鼓勵中國增加軍事事務透明度, 大 立 並維持中國在政策與行為間的一致性;4.對亞太經合會論壇加強合作,使 ‧ 國. 學. 其成為重要的區域經濟論壇,認定其為區域內促進穩定、安全及繁榮的重. ‧. 要角色;5.支持東南亞國協對促進民主價值、法治、基本自由及東南亞統. sit. y. Nat. 一經濟市場的努力,透過雙邊和東南亞國協區域論壇所建立處理非傳統安. io. er. 全議題的區域能量與合作關係;6.進一步加強美、日、澳三邊在區域及全 球的合作關係,合作層面包含安全、防衛、共有的民主價值及利益;7.持. al. n. iv n C 續與印度建立夥伴關係,加強共同利益及增進合作,認為印度的持續成長 hengchi U 與此區域的繁榮、自由、安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8.阿富汗經濟重建及政. 治安定對區域安全與擊敗恐怖主義有重要意義,美、日承諾支援阿富汗的 轉變,包括重建、發展及安全等需要;9.持續建立統一、民主的伊拉克, 使其在反恐戰爭中能自我治理、防衛及自足;10.迅速及全面實踐聯合國安 理會 1737 及 1747 號決議案,使伊朗符合國際原子能委員會要求。強調國 際社會持續關心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活動,兩國均認為伊朗必須扮演更正面 的角色,在恐怖主義議題上展現其負責任的行為;以及 11.日本與北大西洋 公約組織達成更大程度的合作,肯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全球安全與和平 26 .

(35) 的貢獻,及其與美、日同盟均有一致及互補的戰略利益。顯示美日安保體 制已超越雙邊範疇,從「亞太的美日同盟」邁向「全球的美日同盟」。 從整體國際情勢以及東亞區域安全現況觀察,2007 年「二加二」會談 的核心仍是圍繞在強化自澳洲到印度對中國形成新的圍堵線。對美、日兩 國而言,「美日同盟」新戰略任務及駐日美軍兵力部署調整,是美國因應 全球、亞洲及中美關係的安全情勢變化而來。美國之所以重新部署駐日美 軍,原因之一是因應東亞國家安全政策自主性增強的趨勢。冷戰結束以後, 東亞諸國,如東協國家、南韓等都開始發展與中國的經貿乃至於安全合作 關係。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適時伸出援手使得東亞國家對中國的. 治 政 印象更加正面性,相對使美國在區域的影響力衰退,特別在軍事方面,往 大 立 往無法順應美國要求。 ‧ 國. 學. 現在美國的東亞戰略若涉及與中國衝突者,他們大概都會站在中立立. ‧. 場,特別是軍事方面,美國不論是要應付恐怖主義活動,或對中國軍事擴. sit. y. Nat. 張有所回應,已很難再期待他們完全配合。尤其南韓雖與美國有同盟關係,. io. er. 但盧武鉉總統的戰略選擇是要成為中國與美國兩強在「東北亞的平衡者」 角色,使得美國已經不能期待南韓的配合。在東亞地區安全環境日益複雜. al. n. iv n C 化下,促使美國的東亞安全戰略只能找日本合作才能實現,進而主導東北 hengchi U 亞地區政治格局。. 第四節. 中美的東北亞戰略. 一、中國的東北亞戰略 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個十年,中國在東北亞的外交原則主要有三,分別 是遠交近攻、分化主義及新安全觀。中國、日本、南韓三個國家之間存在 著歷史仇恨、領土爭議及安保疑慮等三國間的歷史、領土、安保與經濟等 27 .

(36) 因素的糾葛,使三國很難認真合作。但中國、日本、南韓三個東北亞主要 國家元首每年定期的峰會,以及三國的外交、經濟部長的對話,其意義即 使不討論安全保障或政治性議題,效果上是已具有化解衝突的實質作用。31 鄧小平 1978 年南巡講話推動改革開放後,睦鄰友好是對周邊國家基 本的外交政策。1992 年 8 月中國與南韓建交前後一年多時間裡,中國與北 韓之間沒有重要互訪,直到 1993 年 7 月和 9 月,中國先後派出黨政和人大 代表團訪問北韓。北韓則於同年 12 月才派了一個藝術代表團訪問大陸,受 到了江澤民的接見。1994 年 6 月 7 日,江澤民接見以北韓人民軍總參謀長 崔光 32 率領的北韓軍事代表團時強調「中國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發展同朝鮮. 治 政 的友好關係」,「加強和發展中朝友誼,是我們黨和政府堅定不移的方針, 大 立 也是我們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願望,我們將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8 月底 ‧ 國. 學. 北韓特使訪問中國,雙方認為從目前國際關係的變化和朝鮮半島局勢出. sit. y. Nat. 立之前,停戰協定依然有效,各方均得遵守。. ‧. 發,需要建立新的保障機制,中國主張,在朝鮮半島新的和平保障機制建. io. er. 1995 年 10 月 8 日,江澤民在北韓駐中國大使舉行的慶祝北韓勞動黨成 立 50 周年宴會上講話,10 月 9 日給金正日的賀電以及「人民日報」年 10. al. n. iv n C 月 10 日社論「光輝的歷程」,都對北韓勞動黨作高度的評價。1996 年5月 hengchi U. 22 日,中國北韓簽署「經濟技術交流協定」,中國與北韓之間經濟貿易有 了新發展。 33 1998 年 9 月 8 日江澤民致電金正日熱烈祝賀北韓建國 50 周年,賀電 充分肯定北韓和政府領導人民所取得的成就。1999 年 6 月 3 日至 7 日,北 韓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率領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代. 31.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 2 卷第 4 期(2001),頁 41~45。 崔光(1917~1997)又名崔明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開國將領之一、朝鮮勞動黨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97 年2 月病逝。 33 劉金質、潘京初、潘榮英、李錫遇編,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關係文件資料滙編 (1991-2000),上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頁 11;196。 28  32.

(37) 表團訪問中國。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會見金永南時表示,中國政府決定 再次向北韓無償援助 15 萬噸糧食和 40 萬噸焦煤。中國外長唐家璿同年 10 月 5 日率團訪問北韓,並參加北韓外務省 6 日晚在平壤玉流館舉行的慶祝 「朝中兩國建交 50 周年宴會」34,標誌兩國恢復高層互訪。35 當時中國對 南北韓採取的是維持等距友好關係的外交政策。 北韓從被援助國轉換為資源供應國 五0、六0年代北京以鮮血和金錢來鞏固與拉攏金日成政權,七0年 代提供軍事及經濟援助與廉價石油,八0年代以來二國經由雙方高層領導 互訪達成共識,為兩國政治、經濟合作營造良好氛圍,九0年代中國和北. 治 政 韓恢復高層政治對話。這段時期,中國無償援助北韓大量石油和糧食,中 大 立 國同時也是北韓石油進口的一個主要來源。輸出到北韓的克魯德原油達到 ‧ 國. 學. 2.82 億美元及現貨市場石油總計 9,540 萬美元,占中國輸出至北韓的 27%。. ‧.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報告,2005. sit. y. Nat. 年北韓得到 108 萬噸的國際糧援,是全球獲得國際糧援第二多的國家,中. io. 崩潰。 36. al. er. 國援助 53.1 萬噸最多,占中國海外糧援總數的 92%,目的在防止北韓政權. n. iv n C 北韓雖然極權、獨裁又與世隔絕,但地處天寒地凍的二千多萬人民的 hengchi U. 日常生活所需是極其龐大的,此時,與北韓鄰接、同為共產主義、物產豐 饒的中國,就成為北韓最大的援助來源。. 34. 「中朝關係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使館 2009 年 6 月 22 日更新,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uSQu-jUZF6kJ:big5.fmprc.gov.cn/gat e/big5/kp.china-embassy.org/chn/zcgx/zcgxgk/t288050.htm+%E4%B8%AD%E6%9C%9D%E 9%97%9C%E4%BF%82&cd=1&hl=zh-TW&ct=clnk&gl=tw。 35 同註 33,頁 13。 36 劉德海, 「朝鮮半島對東北亞和平的衝擊」 ,蕭新煌、劉復國主編,2006 亞太和平觀察 (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頁 123~149。 29 .

(38) 表 2-1:中國 2002-2007 年對北韓出口的主要品種. 單位:千美元, % 年. 份. 出 口 總 額 品. 種金. 2002 467,000. 年. 份. 出 口 總 額. 額 比 品. 種金. 年. 2003. 份. 出 口 總 額. 628,000. 額 比 品. 年. 2006 1,232,374. 種金. 份. 出 口 總 額. 額 比 品. 2007 1,392,588. 種金. 額 比. 石 油 焦 炭 117,969 25.2 石 油 焦 炭 180,727 28.7 石 油 焦 炭 347,466 28.2 石 油 焦 炭 401,961 28.8 糧. 食. 39,954. 8.5 猪. 肉. 63,623 10.1 猪. 9.0 機械及零部件 103,877. 7.4. 鋼鐵及製品. 29,081. 6.2 糧. 食. 49,961. 8.0 機械及零部件. 97,706. 7.9 發. 機. 69,335. 4.9. 電 器 產 品. 27,482. 5.8 電. 器. 39,581. 6.3 發. 機. 83,076. 6.7 塑 膠 製 品. 54,585. 3.9. 機. 類. 26,439. 5.6 機. 類. 27,044. 4.3 塑 膠 製 品. 51,986. 4.2 車輛及零部件. 53,715. 3.9. 塑 膠 製 品. 25,133. 5.3 塑 膠 製 品. 24,578. 3.9 化 學 纖 維. 38,678. 3.3 化 學 纖 維. 51,779. 3.7. 化. 肥. 19,975. 4.2 鋼. 鐵. 20,688. 3.2 車輛及零部件. 27,648. 2.2 猪. 肉. 42,188. 3.0. 車輛及零部件. 18,681. 4.0 化 學 纖 維. 14,590. 化 學 纖 維. 16,530. 3.5 車輛及零部件. 蔬 菜 種 子. 10,652. 2.2 蔬 菜 種 子. 械. 立. 計 331,896 71.1 合. 動. 政 治 大. 動. 2.3 鋼 鐵 及 製 品. 27,648. 2.2 鋼 鐵 及 製 品. 36,674. 2.6. 8,640. 1.3 麵. 粉. 27,466. 2.2 糧. 食. 36,634. 2.6. 10,266. 1.6 食. 油. 26,541. 2.2 海. 品. 36,347. 2.6. 計 454,601 70.0 合. 物. 計 840,277 68.2 合. 產. 計 887,095 63.7. 學. ‧ 國. 合. 械. 肉 111,753. 資料來源:林今淑, 「中朝貿易的現狀與對策研究」,表 5,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42 卷第 1 期,2009 年 2 月。. ‧. sit. y. Nat. 九0年代初起,中國及北韓發展友好關係及加強經貿合作,使得北京. io. er. 於整個九0年代儼然成為平壤在國際政治舞臺的經紀人。2003 年以前,中. al. 國自北韓進口物品以海產品 52%~53%最多,服裝 13.2%~14.1%次之,鋼鐵. n. iv n C 約 11%,至鐵礦石、無煙煤及有色金屬等重要能源礦產均在 5%以下。但 hengchi U. 自 2005 年起,中國從北韓進口海產品比重下降到 10%左右,2007 年只有 5.14%,同時期煤炭、鐵礦石以及鋼鐵的原物料礦產進口比重迅速上升, 2007 年中國從北韓進口商品中煤炭比重占 29.15%、鐵礦石比重占 28.3%、 鋼鐵比重占 7.77.3%。 對中國來說,北韓從五0、六0年代一直都是中國援助的對象國,但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需求大量礦產資源,自九0年代初起,北韓以其豐富的 礦產資源,反而成為中國的資源供應國,這對廣土眾民、發展經濟殷急的 中國來說,在中國地緣經濟戰略上,北韓佔有一重要的地位。 30 .

數據

圖 2-1: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圖  1911 年美國海軍軍官馬漢(Alfred T. Mahan)發表「海軍戰略論」,認為 制海權對一國力量最為重要。海洋的主要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 必須有強大的艦隊確保制海權,以及足夠的商船與港口來利用此一利益。 馬漢也強調海洋軍事安全的價值,認為海洋可保護國家免在本土交戰,而 制海權對戰爭的影響比陸軍更大。馬漢對全球地緣結構的看法是,以巴拿 馬和蘇伊士運河為界的北部陸半球,因其活躍的貿易和政治活動,應為世 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亞洲,特別是北緯 30~40 度之間從中
圖 2-2:史派克曼的地緣政治圖  1974 年 2 月毛澤東在會見非洲尚比亞總統時提出對當時世界局勢的 看法,毛澤東指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日本、歐洲、澳大利 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美國蘇聯原子彈多,也比較富, 第二世界,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原子彈沒那麼多,也沒有那麼 富,但是比第三世界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 12                                                   5  同註 3,頁 60。
圖 2-3:布里辛斯基的地緣政治圖  地緣政治學經過一百餘年的發展,政治、軍事及安全議題之外,經濟、 文化等非傳統議題日趨受到重視,成為衡量一國國際影響力的主要指標。 其次,資源的主控權也成為新世紀各國未來是否具備成為大國的關鍵因 素。最後,對稀少缺乏資源的控制與反控制,這種競爭貫穿於對資源產地 的控制、資源的開發與生產、資源的銷售與運輸等各個環節。其中石油、 水資源及海洋礦產,將決定新世紀大國的實力消長。  二、北韓的地緣政治意涵  中國陸上疆界 2 萬 2,800  多公里中,與北韓有 1,416 公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三、投資 保障勞工 根據韓國法律規定,公會有權與資方談判各項福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Therefore, the key to the increase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li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As a matter of fact,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Tuskegee 是美國南方的一個地方,美國聯邦政府從 1932 年至 1972

Tuskegee 是美國南方的一個地方,美國聯邦政府從 1932 年至 1972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