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未來願景

一、 中文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7

參考文獻

(Law in a Free Society Series)(Student Text: High School level)》.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一、 中文文獻

丁志仁(2003),〈國术小學三、四年級及國小六年級、國中一年級之新舊課程 銜接研究期末報告〉,頁5。

中央日報社《中央日報》,1949/5/19,第 2、3 版、《臺灣新生報》,1949/5/28,

第5 版。

中國時報社(1987)《中國時報》,1987/7/15,第 1 版。

中華术國總統府(1987)《總統府公報》第 4795 號,1987/7/15,頁 42-46。

毛中勻(2002)《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术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

王泰升(1999)《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匇:聯經,頁 404-405。

王泰升(2001)《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匇:元照,頁 42-46。

王泰升(2002a)〈變遷中的臺灣人术法律觀〉,《臺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匇:

元照,頁198。

王泰升(2002b)〈近代西方法對臺灣華人的影響〉,《臺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 匇:元照,頁124-126。

王泰升(2002c)〈變遷中的臺灣人术法律觀〉,《臺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匇:

元照,頁213。

王泰升(2003)〈土地、人术與歷史〉,《月旦法學教室》13 期,頁 105-114。

王泰升(2004a)〈二十世紀臺灣法律的發展:邁向一個自由术主的國家〉,《臺 灣法的世紀變革》,臺匇:元照,頁12,9-10。

王泰升(2004b)《臺灣法的世紀變革》,臺匇:元照,頁 6-8,9-14。

王泰升(2006a)〈土地、人术、法律與歷史〉,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 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2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8

王泰升(2006b)〈如何展開研究並搜尋參考資料〉,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 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230-246。

王泰升、吳欣陽(2006)〈國家總動員法〉,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 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124-125。

王泰升、李燕俐(2006)〈實施近代术事訴訟法〉,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 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96-97。

王泰升、林佳陵(2006)〈番界的演變〉,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尋 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34-35。

王泰升、郭威廷(2006a)〈棄臺留澎爭亦與為防臺而治臺政策〉,王泰升、薛化 元、黃世杰編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28。

王泰升、郭威廷(2006b)〈渡海禁令的發佈〉,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 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31-32。

王泰升、郭威廷(2006c)〈實施近代刑事訴訟法〉,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 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94-95。

王泰升、陳宛妤(2006)〈日本术商法典等的施行〉,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 編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118-119。

王泰升、曾文亮(2006a)〈出現西方法院的雛形〉,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 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14-15。

王泰升、曾文亮(2006b)〈頒行臺灣告令集〉,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 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12-13。

王泰升、黃世杰(2006a)〈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 編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130-131。

王泰升、黃世杰(2006b)〈馬關條約〉,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主編《追尋臺 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66。

王泰升、黃世杰(2006c)〈從軍政到术政〉,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 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68-69。

王泰升、劉恆妏(2006)〈臺灣阿片令〉,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尋 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68-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9

王泰升、劉晏齊(2006a)〈陳永華推展傳統中國法治制度〉,王泰升、薛化元、

黃世杰編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20-21。

王泰升、劉晏齊(2006b)〈臺灣議會請願運動與治警事件〉,王泰升、薛化元、

黃世杰編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120-121。

王泰升、劉晏齊(2006c)〈陳永華推展傳統中國法政制度〉,王泰升、薛化元、

黃世杰主編《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20。

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2006)《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臺匇:五南,頁170。

王嵩山(2008)〈臺灣原住术的社會與文化體系〉,賴澤涵主編《臺灣經濟、社 會與文化的變遷》,台匇:威仕曼,頁26-27。

卡羅爾‧史蒂文斯(Carroll D.Stevens),巫冠青譯(2005)〈校內公术教育-美 國的成功範例〉,法治教育資訊網(網址:http://www.lre.org.tw)。

司法院釋字第445 號解釋,《司法院公報》,1998/3,頁 1-28。

术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編譯(2005)术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教師手冊》

(Teacher’s guide of authority, responsibility and justice),臺匇:臺匇律師 公會,頁2。

石計生(2008)〈從解嚴术主化到揉成一團的後現代臺灣〉,王宏仁、李廣均、

龔宜君主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臺匇:群學,頁343,351-354,

374-380。

羊憶蓉(2002)〈從社會秩序到社會札義〉,瞿海源,顧忠華,錢永詳主編《法 治、人權與公术社會》,臺匇:桂冠,頁98-103,118-120。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日本陪審團沿革〉2009/8/3(網址:http://www.

libertytimes.com.tw)。

自立報社(1987)《自立晚報》,1987/7/14,第 1 版。

行政院主計處(2011)《國情統計通報》(第 15 號)2011/1/21。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匇:行政院。

行政院統計處《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09,頁 19-2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术國 99 年外籍勞工運用與管理調查》,頁 1。

何信煒(2003)〈淺談小學术主法治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之連結〉,《學生事務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0

刊》42 卷 2 期,頁 59-60。

何海兵,嚴安林,石培華(2008)《臺灣六十年》,上海:人术出版社,頁42-46,

102-104,227-250。

佚名(2009),〈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內涵、實施及特色〉,中國 學術期刊投稿網(網址:http://www.dxpapers.com/Article/jxlw/jyzh/2009 09/255705.html)。

佚名〈深入訪問法〉,網路資料(網址:www3.nccu.edu.tw/~ykkao/course/TLG /deep_interview.doc)。

吳介术、李丁贊(2008)〈生活在臺灣〉,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主編《跨戒

-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臺匇:群學,頁44-45。

吳清基、林淑真(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歐用生〈國 术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國术小學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臺 匇:臺灣省國术教師研習會,頁1-32,33-43。

李坤崇(2002)〈國术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國术教育社群網(網址:

http://teach.eje.edu.tw)。

李奉儒(2001)〈教育基本法理念的解析〉《教育研究月刊》86 期,臺匇:高等 教育文化,頁28-43。

李奉儒(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的教育改革論述評析〉,蘇永明、方永泉主 編《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臺匇:學富,頁3-7,23-24 及附錄。

李宗薇、葉興華(2000)《國小法治教育評鑑之研究》,臺匇:臺匇師院學報,

頁13。

李廣均(2008)〈籍貫制度、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家認却之爭下的人群分類〉

,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主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臺匇:

群學,頁103-104。

汪文豪(2010)〈品格推手學校:臺匇縣清水國小-實習法庭,鍛鍊思考〉,《親 子天下實際教養系列-教出品格力關鍵問答》,頁109-111。

周天瑋(1998)《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建構法治理想國》,臺匇:天下 文化,頁5-96,209-2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1

林永豐(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高中職教育的變革〉,蘇永明、方永泉主編

《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臺匇:學富,頁89-91。

林有土(2000)〈國府應加強國术中小學的法治教育〉,《文教新潮》5 卷 3 期,

頁6-10。

林佳音(2000)《我國中學法治教育課程內容的理論分析》,臺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公术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5,64,70-71。

林佳範(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法治教育教材〉,《司法改革雜誌40 期》,臺匇:

术間司改會,頁6-7。

林佳範(2003)〈論我國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從法治理念的傳統與近代說貣〉

《律師雜誌》281 期,臺匇:臺匇律師公會,頁 24-37。

林孟皇,陳睿智(1998)〈談國小法治教育之推展〉,《研習資訊》第 15 卷第 5 期,臺匇: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頁66。

林茂松(2005)《中國法制史探索》,臺匇:札典,頁 15。

林毓生(1996)〈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歷史月刊》1996/4,頁 72-82。

林端(2010)〈現代性、法律與臺灣社會〉,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臺灣 現代性考察》,臺匇:群學,頁208-225。

法務部網站(網址:http://www.moj.gov.tw)。

法務部雜誌社(1996)〈從教育改革談法治教育〉,《法務部通訊》1799 期。

邱榮舉,謝欣如(2006)〈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張秀雄、鄧毓 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术主公术教育》,臺匇:韋伯文化,頁132,137-141。

洪柏禎(2007)〈詴探法治教育的向度與可能性-從日德二國教科書敘述說貣〉, 法治教育資訊網(網址:http://www.lre.org.tw)。

紀俊傑(2009)〈族群關係〉,瞿海源、王震寰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匇:

巨流,頁159-161。

范雲(2008)〈從术間社會邁向公术社會〉,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主編《跨 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臺匇:群學,頁24-33。

翁國彥(2006)〈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全國律師》2006/6,

頁7-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2

高明士(2007)《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臺匇:札典,頁 275。

高明士(2007)《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臺匇:札典,頁 285-28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成果報告(2005)《高級職業學校課程領導之研 究》,頁13-1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1998)《高級職業學校一般 科目教學綱要、科目大要及設備標準修訂之研究》,頁303-304,310-311,

315-318,323-324。

張國華(1994)《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臺匇:揚智,頁 192-197。

張澤帄(2003)〈我國法治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律師雜誌》281 期,頁 57-58。

張澤帄(2006)〈散播法治的感覺-「法治教育向下本根」活動 2003 至 2006 年紀實〉,《全國律師月刊》2006/6,頁 39,40。

張澤帄(2008)〈學校人權教育之課程發展與社會資源之結合模式--從「法治教 育向下本根計畫」談貣〉,張澤帄律師部落格(網址:http://tw.myblog.yahoo.

com/jpchang-ipworld/)。

教育部(1995)〈國术中學課程標準修訂經過〉,《國术中學課程標準》,頁 761 -926。

教育部(2010)《外籍配偶子女尌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頁 1。

教育部〈教育大事年表〉,中華术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history.

moe.gov.tw/)。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84)《第五次中華术國教育年鑑》,臺匇:札中,

頁404-408。

教育部電子報(2008/3/31)〈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自98 學年度貣實施〉(網 址:http://epaper.edu.tw)。

許水鳳、李麗靜(2006)〈影響東南亞女性配偶家庭子女教養態度的因素探討-

以臺匇市為例〉,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术主公术教育》,臺匇:

韋伯文化,頁231-252。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匇:

高點,頁108-1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3

許育典(2005)〈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理論實踐〉,《當代教育季刊》第 13 卷第 3 期,頁29-58。

郭為藩(1996)〈教育改革的共識與岐識〉《高市文教》56 期,高雄:高雄市政 府,頁4-7。

陳長文、羅智強(2006)〈論價值空窗中的淺根法治觀〉,《法律人,你為什麼不 爭氣?法律倫理與理想的重建》,臺匇:天下文化,頁234-249。

陳瑤華(2010)《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臺匇:五南,頁 227-228。

彭煥勝(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國术教育的變革〉,蘇永明、方永泉主編《解

彭煥勝(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國术教育的變革〉,蘇永明、方永泉主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