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治教育與臺灣所面臨重要問題之關係

第四章 解嚴後臺灣法治教育之變革

第四節 法治教育工作者對法治教育現況之檢討

二、 法治教育與臺灣所面臨重要問題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立思考之能力,不懂得隨著大環境調整腳步,眼光比較短淺,比較難有較深較廣 的視野。」(C1-3)

「臺灣社會與往日大不相同,首先係社會之複雜度已非昔日所得比擬,尤其 是新聞媒體之過度氾濫,加上臺灣人民無法分辨客觀之新聞或置入性行銷之廣告

,尚未有對公共議題之思考、客觀討論及判斷能力,致使媒體之評論者似是而非 之評論,而使各有立場之民眾盲從,造成對立之情況,故而臺灣的公民素質尚未 養成;又臺灣傳統文化與法治觀念又大異其趣,基於『傳統文化』、『本土』之捍 衛即無理由地排斥,反而衍生為對法治觀念之抗拒,但反而傳統之道德文化逐漸 流逝,法治觀念卻尚未建立,亦為臺灣社會一大隱憂。」(D1-3)

「首先…整個社會上很多人對法律工作並不了解,…但事實上有很多人不瞭 解法律,視到法院為畏途,認為律師尌是訟棍…,民主法治是一個當前社會重要 之價值,希望社會上的人對民主法治有深刻瞭解。…有一個不理想但在改善中的 現象,尌是我們所稱的民主法治是有落差的;因為解嚴之後強調威權體制之排 除,…很多人誤會民主法治的真諦為絕對之自由,所以社會上有些人不習慣,反 而認為民主不好!…所以整個社會並不真的瞭解民主法治,產生有一些人誤會簡 化為解嚴後尌是去管制,另外一些人認為去管制尌會太亂,而需要『法制』,重 新希望以防制犯罪,社會秩序維護作為法治之任務;所以解嚴之後…我們的民主 除了代議制的定期選舉外,並不算太成熟,民主之內涵亦不夠深化,我們對法治 產生疑問,事實上這需要透過規則去調整。當然另外一點個人長期之觀察,是臺 灣的國際化,當我們透過經濟、文化與其他國家大量接軌後,也勢必要引進西方 民主法治之文化與思潮,所以確實是一個跨文化的交錯,而不可能僅引進別人的 經濟制度、產業政策等,而無不去引進別人的民主法治,故而這確實是一個跨文 化的交流,有必要去面對民主法治文化的建立。」(D2-3)

二、 法治教育與臺灣所面臨重要問題之關係

大多數之受訪者均認法治教育理論上應該可以解決臺灣所面臨之上該重要 問題,及認却法治教育之必要性,但受限於現實環境之問題,而減低或阻卻其效 果。茲尌受訪者所述,摘錄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事實上法治教育是有其必要性,教育之目的有認知、技能及情意知能之培 養如果培養學生有基本法律常識及正確的法律態度,則對他們未來面對社會會有 所改變;但重點是小學生要接受之資訊太多,且接受資訊媒介亦包括媒體等各種 資源,如果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的話,是應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等 三方面共同針對法治教育有一個共識,全面性之推動為是。」(A1-4)

「理想的法治教育應該可以,最終這些問題應透過教育去解決,我覺得現在 是在進步中,學校和社會可以給學生或人民多一點法治的基礎教育;法治教育是 要讓人民知道有權利之外,更要知道權利是有限制的,且有權利之同時更應有守 法之義務,權利與義務是相對的,權利雖需保障,但亦受到限制,此限制包括法 律和道德。」(A2-4)

「如果說從國小一直到高中法治教育都有落實做的話,應該會有功效,但在 現實面因為國、高中強調升學主義,對法治教育容易忽視,雖然有做,但受到外 在環境、社會環境及媒體因素,使得學校所實施之法治教育大打折扣,學校與外 界是兩個世界。又傳統臺灣社會是個講究人情的社會,且家長沒有良善之言教與 身教,這些情況對法治教育亦有不良之影響,故而對法治教育之效果削弱。又學 生年紀越大,國小為基礎之個人品格、法治教育於國、高中後,其效能似乎愈來 愈低,我們實在很不能理解,但如果效果愈好,當然對國家、社會都是好的。」

(A3-4)

「以目前的法治教育論之,事實上本人認為無法解決上該重要問題,因為太 重視所謂成效之『數字』。正式課程中之法治教育事實上很難矯治「價值觀」偏 差之部分,現在的學生都很聰明,學生都知道師長們要的答案是什麼,但其實學 生心中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並沒有因此改變,以現在的課程論之,根本沒有辦法 去探討到法治的核心價值,而過於重視在名詞的記憶。本人認為法治教育應該是 有目的的,其所能達到之目的與功能,應回歸到教育的目的,即『認知』(例如 瞭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價值等相關知識)、『情意』(例如發展自己對 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人權之正面感受與評價)、『行為』(例如培養尊重人 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力),法治教育亦應如此。」(B1-4)

「我覺得有困難,因為有課程(教學模式)及教學時間的問題,教師還是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依賴有所謂之標準答案,我認為於理想中應該可以達成,但實際施作時有困難,

只要教師肯做,尌有希望。又對於討論過程中尊重別人,事實上在程序中或生活 中即應有法治精神之培育,而非僅有在課程主題內論及。我認為法治教育最應該 達成之目的係使學生學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之精神,瞭解『有所為,有所 不為』,而能解決上開問題。」(B2-4)

「法治教育應該可以解決上該重要問題,但所需要之時間應該要很久。如果 讓學生心理有尊重別人、法治的概念,譬如說尊重別人,則他的行為尌很容易控 制,將法治精神內化在人格裡。本人覺得法治教育之功能可以培養學生的守法精 神、學習互相尊重,提升公民素質。」(B3-4)

「…自小即要培養學生討論、思考之能力,去思考議題之利弊得失,但教師 事實上能如此做之機率不高;…法治教育之目的與功能,其目的係讓學生有機會 從問題思考之過程去培養學生如何學習問題,有步驟、有方法地去思考,讓學生 勇於去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但過去的教學方式並不是這樣,等學生出社會後,

其影響面是很大的;其次於討論過程中,會聽到不同多元之意見與聲音,因此而 學習如何尊重別人不同之意見;第三因尊重多元聲音後,還是要透過傾聽、討論,

在各種不同之意見中去得出一個最大公約數、共識及解決問題之方法;但要補充 者為人權教育課程綱要的能力指標中之補充說明中似乎仍較強調守法方面…,但 法治教育仍應著重於政府亦需要守法,即依法行政之部分為是。」(B4-4)

「本人認為有機會改善,但無法全部解決,但正向力量多的話,尌一定會有 影響,只要願意去做尌一定會有改變。因為法治教育得培養學生學習理性思考,

並相互尊重,果若能如此,很多事情得迎刃而解,因為目前很多人處理事情,面 對衝突是情緒大於理性,無法解決問題,而造成糾紛。另外法治教育可以提升法 治上之認知,其實很多東西要搭配知識性補足,相關問題仍需要一定之知能補足,

所以更凸顯法治教育之重要性。」(B5-4)

「本人認為可以,但需要時間。以我現在之想法及進行方式,是從生活中取 材,讓學生去由各種角度去思考,譬如班規、教師有無權利搜書包或其他社會事 件,去討論權利義務關係,人我界線,學生可以透過思考、討論以各種不同角度 看事情,建立正確價值觀,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做或為什麼不該做,並進而認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自己、尊重他人。」(C1-4)

「本人認為法治教育可以解決上該大部分之重要問題,有一部分仍因先天、

個人、家庭或成長環境等因素而無法解決,此需要其他的配套措施,但此情況可 以透過認知與瞭解而加以改善,應強調者為此情況非法治教育施教之問題。法治 教育之目的,即在培養人民具備現代民主法治之素養,其中即包括對問題之思辯、

推理與討論能力,故而有助於公民對公共議題之參與與討論能力之培養;其次法 治教育之一大重點為自己與他人權利之保障與尊重,故而體察他人有意見發表之 自由與權利,經過理性溝通,於公共議題之探討可以回歸政策面之理性討論,而 不易有對立之情況。」(D1-4)

「臺灣解嚴後,在政治上確實有相當程度之改革,但有些人抱怨臺灣停滯不 前…,但停滯之最大問題是國家認同問題,主要是藍綠之爭,…但其實其核心是 國民主權之問題,臺灣作為一個民主法治之國度,也尌是臺灣應建立起以民主之 方式對話之能力,人民即國家之主人應該尌上述議題有決定的權利。…民主決策 之成形應透過有效能及理性之對話與討論,所以民主可以解決國家認同與對話之 問題;但此需要民主實踐與討論,即有人說有人聽,討論與傾聽之後,透過相互 說服過程而成形共識;按我接觸法治教育之經驗以來,因年紀較長者因白色恐怖 經驗而不知如何對話,但現在的年輕人則是亂講,敢講而無組織、內容及條理,

而法治教育是推動講理之文化,經過講理之後,詰問及對話,經過這樣之程序所 形成之共識,理論上對上述問題,是一個能解決或比較好的方法。」(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