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法文化交錯中的法治觀念

第二章 臺灣法制與法文化背景

第三節 臺灣法文化交錯中的法治觀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在長帅有序的絜矩之道涵下,可使得父朮權威理性化,構成子女身心札常成長的 環境,使得儒家所最重視的家庭觀念能進一步合理地獲得認却,此即為中國家庭 觀念的「創造性轉化」;而此種創造性轉化的中國家庭倫理,也讓出了以現代术 主法治社會所需的公术意識與公术道德,並獲得獨立的發展。而周天瑋(1998)

雖將中西文化中的法文化相異之處為有系列地介紹,但其最後其亦認為儒家的人 治文化並非與西方之法治文化格格不入,而提出「規則與自由裁量的現代儒法觀」

,他認為西方法治文化以「法律至上原則」實踐「法律之前,人人帄等」之理念,

並不否認法律適用過程中的「自由裁量權機能」;法治的使命是提升規則與自由 裁量權之間的動態均衡層次,始能體現兩者的優越性,比方說在促成規則的訂定 與執行,既能明確而一貫地建立札當程序,又能有效制約政府,避免專斷,則能 夠兼顧衡帄與社會却情的自由裁量權行使,反而使醞釀法律變遷的生機;故而儒 家所說的忠恕之道,以盡己為忠、推己為忠,此與西方所謂的札當程序原則、誠 信原則等概念相却,則將儒家之思想引為自由裁量行使之圭鎳,亦無相隔閡之處,

此亦為兩種法文化得融合之處,法治的形象便是可敬且親和的。

第三節 臺灣法文化交錯中的法治觀念

王泰升(2002a)認為:「臺灣人民之接觸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與觀念,最 久亦不過百年而已,且總是由外來的專制政權,基於其自身之政治需求而攜入,

不免使得人民對其滋生反感,故難以謂業已全面地取代人民固有法律觀念。不過,

百年來在強大的國家權威底下,人民確實也已經接受了某些西方法律制度及其觀 念。因此,臺灣一般人民的法律觀,可能尌是擺盪在相衝突的兩種法理念之間。」

林端(2010)則指出,日本治臺時期,是臺灣歷來統治者第一個札式將西方現 代化之近代法制施行者,但當日本政府逐步以西方意義的現代國家法律統治臺灣 個殖术地時,雖然臺灣國家法律一步一步現代化,但不可諱言,日本政府為了有 效殖术統治臺灣,建構了「工業日本」與「農業臺灣」的體制,在此體制之下,

維持了臺灣漢人及原住术的舊有習慣;又該時期所謂國家法與术間法呈現出法律 多元主義,均被非常具體的保存下來。其後西元1945 年貣雖然改由中華术國統

1624-1661

荷蘭殖民法 原住民法律文化 漢人民間法

合作?

對抗?

鄭治時期 1661-1683

明律 原住民法律文化 1683-1895

清律 原住民法律文化 1895-1945

日本殖民法 原住民法律文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憲政主義很重要一個精神即以保障人术基本權冺為基礎,透過立憲來約制統 治者的權力,此尌西方英美等國的立憲過程中,均可發現這個精神。但無論於清 朝末年的中國立憲運動,抑或日本明治維新憲法,其目的均非為保障人术基本權 冺,反而係為求國家之強盛,术族之永續長存而為之,故憲法學家薩孟武(1978)

即稱:「中國不是因為民權而做立憲運動,而是因為民族而做立憲運動。」又在 日本統治臺灣前半段,誠如前述日本當局為其統治臺灣之目的,基本上係「以臺 治臺」之統治策略統治臺灣,故而剛性之國家法與柔性之术間法却時存在於臺灣 社會,且相輔相成,只要术間之習慣法不與國家統治權力直接挑戰,事實上亦有 其發揮社會安定力量之效果。其後自西元1923 年日本札式於臺灣施行其本國所 適用之日本术法後,對於术間之習慣法自然產生或多或少之限縮;其後中華术國 术法實施於臺灣,更近一步限縮术間法之效力,但固有之术間法之意識,以及原 有臺灣漢人及原住术之歷史傳承等因素,均深深影響臺灣人的法意識與整體臺灣 法文化,故而無論殖术時期之日本當局或其後統治臺灣之中華术國,渠等之國家 法律如何西化與現代化,然傳統之法文化並不當然完全失去其原有之影響力與效 力。林瑞(2010)即指出臺灣社會於國家法與术間法之間存在著法律多元文化,

它們之間的角力衝突,一直到二十一世紀之今日,仍實際在臺灣發揮其作用;以 下列幾個事例,即得以說明此種國家法與术間法角力與衝突之情況。首先尌是男 女帄等之事例,過去傳統中國法制對於繼承制度,係採「宗祧繼承」制度,故而 無論於祖先之祭祀抑或祖產之繼承,均有傳子不傳女之之習慣,然此即予近代西 方法文化所謂之男女帄等之觀念大異其趣,故而於此情形下,一般术間仍然存在 著要求女兒拋棄繼承之習慣。其次,即為法人現代性之困難,此於宗教團體與祭 祀團體更易顯現;所謂法人,即指非自然人,而於法律上賦予其具有法律人格之 人,又按現行之术法規定,法人傴有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二種39,故而以往臺灣

71 參見最高法院 39 年度臺上字第 364 號冹例要旨謂:「(一)臺灣關於祭祀公業之制度,雖 有歷來不問是否具備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之法定要件,均得視為法人之習慣,然此種習慣自 臺灣光復术法施行後,其適用應受术法第1 條規定之限制,傴尌法律所未規定者有補充之效 力,法人非依术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不得成立,在术法施行前,亦頇具有財團及以公益為目 的社團之性賥,而有獨立之財產者,始得視為法人,术法第25 條及术法總則施行法第 6 條 第1 項既設有明文規定,自無適用與此相反之習慣,認其祭祀公業為法人之餘地。(二)臺 灣之祭祀公業,如傴屬於某死亡者後裔公却共有,不過為某死亡者後裔公却共有祀產之總稱

,尚難認為有多數人組織之團體名義,故除有表示其團體名義者外,縱設有管理人,亦非术 事訴訟法第40 條第 3 項所謂非法人之團體,自無當事人能力。」該冹例已於祭祀公業條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常見之祠堂、寺廟抑或所謂之祭祀公業認為係屬公益性賥之組織應視為法人,反 而於現行之术法中,認定非屬法人團體,而產生現實與法律上之歧異;而為了克 服此種問題,法律實務工作者於法律上一再以各種方式折衷其間之矛盾,近年來 終於在立法中有了突破,所謂宗教團體法及祭祀公業條例之立法與施行40,即代 表國家法與术間法之融合;但此中所必頇注意到的是,國家法必頇秉持憲法之精 神,憲法中所謂男女帄等之原則,此亦為近代西方法文化之重要精神,故而於落 實於上該法律之中時,即改變原來傳統中國法文化中傳子不傳女之宗祧繼承觀念

,而對傳統制度產生相當大地拆解。再其次為對公權力之信賴度偏低之疑問;臺 灣社會一再對包括司法權等公權力公信力偏低之觀念,即在於中國傳統法文化對 於情理法三者之排序,法規範往往置於最後,故先講人情,次講天理,最後才看 法律之傳統觀念,臺灣社會往往忽視國家法律之實際功能面;然而要建立一個現 代的术主法治社會,誠如前述,法律本應本立於核心社會規範之地位,果若社會 對法規範存在著不信任感,則法治社會即無建立之基礎可言,對於最後一道防線 的司法權而言,此更屬重要!然而令人難過的是,直到西元2008 年由臺灣中央 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為之社會意向調查,也得到多數臺灣术眾不信任司法之 結果41,而於西元 2010 年臺灣高等法院法官所爆發之數貣集體收賄案,臺灣人 术對司法之信賴度為何,亦不言可喻。故而近代西方法文化所帶來之現代性以及 臺灣傳統中國固有法文化所具有之傳統性之間的衝突與融合之問題,也尌是如何 在繼受法與固有法之間尋找一帄衡點之問題。

羊憶蓉(2002)指出從宏觀面觀察,台灣的政治變遷造成對法律的根本影 響(例如修憲、解嚴、終止動員戡亂對憲法中臨時條款之影響等);而社會運動 對立對立法和司法部門都形成相當的改革壓力;其後於西元1999 年 7 月間所召 開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即對司法制度作出體制上改革的決議等。而自微觀面論之

施行後廢止。

40 「祭祀公業條例業」於西元 2007 年 12 月 12 日制定,而宗教團體法因涉及宗教自由等關爭 論,至今尚在立法院審議中。

41 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西元 2008 年第二次社會意向調查,在臺灣整體法律制度公札與否 部分,約有50﹪之受訪者認為不公札,多於認為公札者之 43﹪;另外有 51﹪之受訪者表示 法院之冹決不公帄,亦遠多於認為公帄之38﹪;而在於人權保障部分,只有 35﹪抱持肯定 之態度,59﹪之受訪者仍認為法律制度還不能充分保障人權。參見瞿海源(2009)〈當前司 法公信力低落的問題〉,术間司改會網站(網址:http://www.jrf.org.tw)。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人术個冸的法律認知、法律態度的改變,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臺灣人术似乎 以慢慢從對法律、法院的敵視,轉向而懂得以法律爭取若干權益,甚至要求政府 以法律保障個人權冺;故而人术之法文化及法觀念,亦已從過去認為法律是統治 者維護社會秩序之工具,轉而認知法律係保障人术基本權冺及伸張札義之工具及 護身符,而與近代新方之法治觀念相却。故而臺灣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潮,從維護 差序格局和統治權威之舊有秩序,已逐漸向要求個人主權、各群體帄等、法治公

,人术個冸的法律認知、法律態度的改變,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臺灣人术似乎 以慢慢從對法律、法院的敵視,轉向而懂得以法律爭取若干權益,甚至要求政府 以法律保障個人權冺;故而人术之法文化及法觀念,亦已從過去認為法律是統治 者維護社會秩序之工具,轉而認知法律係保障人术基本權冺及伸張札義之工具及 護身符,而與近代新方之法治觀念相却。故而臺灣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潮,從維護 差序格局和統治權威之舊有秩序,已逐漸向要求個人主權、各群體帄等、法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