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1972 年後中日關係的歷史背景與轉變

第二節 中曾根康弘的政治大國路線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第二節 中曾根康弘的政治大國路線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建立了中日兩國關係在經貿合作、政治交流上極 大穩定的作用,亦被認為是中日關係戰後最為良好的時機。在經濟方面,進入 80 年代之後,中日兩國的貿易量呈現爆發性的增加,從 1983 年的 100 億美元增加 到 1984 年的 132 億美元。1985 年中國已成為日本貿易第二大國。但其中的問題 是,日本對中國的對外輸出總額比中國來的多很多,造成貿易上的不均衡,對此 中國方面表示不滿,要求日本改善。在政治方面,雙方首腦的相互訪問也受到了 注目。1982 年 6 月,趙紫陽總理訪問了日本,而同年 9 月鈴木善幸首相訪問了 中國。特別是在趙紫陽訪日的時候提出「和平友好、平等互惠、長期安定」的三 原則,對中日關係的發展上給予了明確的方向。1983 年 11 月胡耀邦總書記訪問 日本時,強化了上述三原則並且加上了「相互信賴」,作為「中日關係四原則」。

1984 年 3 月,中曾根首相訪問中國,並且答應對中國實施第二次的日圓貸款,

積極友善地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但隨著 80 年代中日交流越趨緊密,卻也出現 了以修改歷史教科書以及參拜靖國神社等歷史問題,六四天安門事件對中日關係 亦造成很大的停滯。而日本方面,也從過去的以追隨美國的「吉田主義路線」調 整為以自主外交的「政治大國路線」。

壹、政治大國路線

田中角榮在 1970 年代尼克森震撼之後,為了要擺脫對美軸心路線,採取了 以美日同盟為主軸的自主性外交。而在 80 年代,日本為了要與西方國家平起平 坐,提出「綜合安全保障戰略」,指出日本應該要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

文化等面向來確保日本的國家安全,在亞洲尋求生存的空間,希望透過此戰略加 上日本的經濟實力,能夠脫離過去日本在世界上當「被保護國」的地位。20中曾

20 樊勇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1993 年,頁 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另外在防衛方面,中曾根則試圖突破戰後吉田茂所採取的「富國輕兵」路線,

強化了以大平正芳所推動的「綜合安全保障」路線為原則,其中主要內容為:一、

自助以及自衛;二、努力讓國際機制對日本的國家安全有利;三、建立對亞太地 區安全的環境。為了達到以上的目標,中曾根上任之後希望打破過去日本戰後的 防衛支出不超過國民生產總額(GNP)百分之一的慣例。231983 年 1 月中曾根在 華府對美國表示,日本願意分擔美國的國際上的一些防衛責任,日本「不沉航空 母艦」說也是從這裡而來,但此話一出中國官方也即透過人民日報表示抗議。24 但是事實上中曾根並未讓日本的國家力量大幅增加,防衛支出也仍只是遊走 在國民生產總額百分之一的邊緣。80 年代日本在國際經濟上取代了美國成為世 界第一資本輸出國,美國在二戰以來的霸權地位的衰減,使得日本在國際地位上 的重要性提升。總體而言,日本在 80 年代試圖想要脫離過去戰後日本一昧的追 隨美國路線,希望能藉美日經濟地位逆轉的機會,增加日本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 力。但是日本始終還是不能缺少美國的幫助,無法在政治上達到完全自主。所幸 至少從過去戰後美國和日本的「上下關係」進而以平等互惠的「夥伴關係」。25

貳、歷史教科書事件

1982 年 6 月,日本文部省重新審核了日本高中的日本史以及世界史等歷史 教科書。其中,有關於中日戰爭的部分,將日本「侵略中國」的文字改成日本「進 出中國」。另外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部分,從原先的「在佔領南京之際,日軍殺害 了中國軍民,並進行了強姦、掠奪、放火,這一南京大屠殺大屠殺遭到國際上的 譴責,中國犧牲者達到二十萬人之多」竄改成「在佔領南京時,遭到中國軍隊的 頑強抵抗,日本軍隊也蒙受相當大的損失,由此造成激怒了的日本軍隊在佔領南

23 Roy Macridis 編、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 年,頁 369。

24 田中明彥,《前引註》,頁 127。

25 何思慎,《前引註》,頁 1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京時,殺害了多數的中國軍民,受到了國際的譴責。」26日本這樣的舉動被認為 日本不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中國甚至是對東南亞國家所實施的侵略行為,在 沒有被受理正式道歉的情況下竄改歷史教科書難掩日本有返回軍國主義時期的 疑慮。27事後中國方面透過官方的外交管道以及在新華社「人民日報」提出抗議,

表示「日本政府將歷史事實扭曲,美化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行為,受到日本 輿論的強烈批評。」並且認為日本的教科書審核違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中日 友好的基礎。對於中國的抗議,日本在 8 月 26 日宮澤喜一官房長官在談話中表 示,日本政府及國民對過去的戰爭行為造成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痛苦及損失 表示反省,並且對中日聯合聲明的態度表示不會有改變。日本官方的聲明也表示

「日本為了對亞洲各國保持友好的關係,以親善相處為前提之下,必須傾聽各國 批判的聲音,負起政府該負的責任以及保持應有的態度。」並且答應在教科用圖 書檢定調查審議會上重新檢定教科書的基準。而在會議上追加了「在亞洲鄰國之 間發生的近現代歷史事件上必須得到國際上的理解以及協調來排除不必要的疑 慮。」28此日本對糾正教科書的態度出現,中國才感到滿意,並且以了解的態度 回應日本政府,此歷史教科書事件才告落幕。

參、參拜靖國神社問題

靖國神社前身為「東京招魂社」,在 1869 年戊辰戰爭之後建立,祭拜為戰 爭所犧牲者。於 1877 年西南戰爭後,明治政府為了表彰為國犧牲的日本人,並 且以祭拜的名義將榮譽留給犧牲者家屬,將悲傷的負面能量轉化為榮耀的正面能 量。二戰前由日本帝國陸軍省及海軍省共管,二戰後因為政教分離政策以宗教法 人身分獨自營運。靖國神社的定位,在二戰後一直是對中日關係和日韓關係影響 極大的因素之一,其中原因在於神社內祭拜的不僅是為日本所犧牲的人,最大的

26 吳學文、林連德、徐之先,《中日關係-1945~1994》,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 年,頁 310~311。

27 張森林,影響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日本學論壇》,第 3 期,2005 年 9 月,頁 23~26。

28 国分良成、添谷芳秀、高原明生、川島真,《前引註》,頁 152。

判正式名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

又稱東京裁判),是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之後,1946 年 5 月 3 日至 19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都是以「私人身分」前往參拜。對中曾根以「首相身分」的參拜,日本國內出現 了反對的聲音,中國方面也在「人民日報」提出了嚴重的抗議。同時,中曾根對 日本的防衛政策提出廢除防衛預算在國民生產總額百分之一的限制,對此中國政 府認為日本有想要重返軍事大國的野心。

在中國方面,媒體報導中曾根的參拜之後,中國在 918 事變 54 周年紀念日 當天,北京大學以及清華大學上千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高喊「打倒中曾根內閣」、

「打倒軍國主義」等口號。32雖然中國官方表示並沒有鼓勵國內的任何學生示威 運動,也不希望藉此破壞中國社會的安寧與秩序,但是外交部的發言人也透過 918 事變的活動發表日本以正式身分參拜祭祀著 A 級戰犯在內的靖國神社,此行為 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並要求日本的首相能夠在中日友好的前提之下遵循 中日聯合聲明。但是學生運動不但沒有轉弱反而擴大至西安、成都、延安等都市,

並且演化為反對日本經濟侵略,各大都市的大學出現「抵制日貨」的行為。對此,

中國也不願意破壞中日長期所建立的友好關係,在 10 月的中日友好 21 世紀委員 會中,胡耀邦表示:「侵略戰爭是日本極少數的軍國主義高層所引起,並且這些 人都已經接受依循國際法上面的審判且皆已不在人世。」表現出相對較溫和的態 度。中曾根也回應,取消參加 10 月至靖國神社秋祭計畫,並且承諾不再以官方 立場參拜靖國神社。當時的反日浪潮只侷限在學生運動,中國政府仍然有能力在 控制範圍內,因此在民族主義的火苗未被點燃到民眾之前,中曾根這樣的處理態 度被一般人認為是冷靜對應,沒有對中日關係造成太大的傷害。但是本文認為,

中曾根這樣的行為被中國貼上了對日本只要強烈的批評、抗議就能得到令其退縮 的一個標籤,使中國在爾後面對日本外交有所不滿時,養成只要有吵就有糖吃的 習慣,往往造成日本對中國讓步的現象。因此本文認為中曾根不應該妥協於中國 的要求,應該要更堅持己見立場,在中日歷史問題上做好長期對抗的決心。

32 田中明彥,《前引註》,頁 1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肆、六四天安門事件與中日關係

1989 年 4 月 15 日胡耀邦去世,天安門前面出現數十萬以學生為主的群眾,

悼念胡耀邦。由於胡耀邦過去在學潮上以柔和同情的態度面對,再加上在 1987 年的「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中被迫辭去黨總書記的職位,學生們將胡耀邦的 悲劇性待遇視為是改革開放的倒退,以「悼胡」為由要求中共經濟改革開放,甚 至對政治體制民主改革。但是中國共產黨將此學生運動視為是「動亂」,並且在 1989 年 6 月 4 日對學生採取武力鎮壓,以坦克車屠殺學運人士。

事後美國強烈譴責中國殘殺學運人士的行為,並且採取以下的措施:一、停 止對中國的武器販售;二、停止中美兩國軍事互訪;三、優先考慮對中國留學生 延長居留;四、提供對中國人民的醫療及人道援助;五、檢討兩國之間的關係。

事後美國強烈譴責中國殘殺學運人士的行為,並且採取以下的措施:一、停 止對中國的武器販售;二、停止中美兩國軍事互訪;三、優先考慮對中國留學生 延長居留;四、提供對中國人民的醫療及人道援助;五、檢討兩國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