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檢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節 文獻檢閱

日本在 1972 年之後與中國建立了正常國家關係,此後在政治上凸顯了歷史 問題、領土問題等議題,在經濟上成為既合作又競爭的夥伴,日本的對中政策自 然也成為不能輕忽的外交政策之一。隨著蘇聯的瓦解,在意識型態對立的薄弱之 下,小澤一郎提出了「正常國家」的概念,日本的正常國家政策的議題也重新浮 出水面。911 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日本必須更加顧慮國家安全因素的考量,選擇 了追隨美國路線強化了日本的自衛隊的權限。另外在日本國內方面由於小泉純一 郎的出現打破過去傳統的官僚體系轉為官邸主導,造成國內的政策決策過程呈現 出相當的改變。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以及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 理事國的議題上,激發了中日兩國的民族主義,也逐漸改變日本過去的對中政策。

本文在文獻檢閱綜合整理專書、期刊、論文,從國際、國內及個人的三個層次去 做討論有關日本「正常國家」以及「對中政策」的概念和議題。其中,在國際層 次方面本文以美日同盟作為探討的範圍,國內層次由民族主義來探討,而個人層 次則從領導人權力予以探討。

壹、美日同盟

首先在美日同盟的議題上,由於日本在戰後和平憲法的框架下,無法獨自擁 有軍隊及透過戰爭的方式解決國際上的紛爭,因此日本在以往透過美日同盟來解 除國家安全上的疑慮。台灣學者楊永明指出,日本在北韓問題以及面臨中國的威 脅必須依賴美日同盟來得到國家安全的保障。9John Miller 也指出,日本在 2001 年 911 事件爆發後,透過美日同盟朝向全球層次的軍事合作,並促使日本自衛隊 軍備提升朝向軍事大國化。10綜合以上學者的論述,日本在面臨北韓以及中國的

9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 9 期,1998 年 06 月,頁 275~304。

10 John Miller, “The Glacier Moves: Japan’s Response to U.S. Security Policies”.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Vol.30, No.2, 2003, pp.132-1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挑戰,甚至在全球反恐的議題上面,都必須要透過增強軍事力量才能完成國家安 全以及國際責任的目標。但是 Francis Fukuyama 指出,美國軍事基地在東亞的合 法地位是建立在美國代替日本執行自衛權的基礎上。11也就是說如果日本成功的 推動正常國家政策而解除憲法第九條上的限制擁有合法的軍隊的時候,美日同盟 的必要性將會成為可有可無,進而影響美國在日本甚至在亞洲的軍事上的佈署及 影響力。這將會對美國的亞太戰略上有所出入並且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此,

美日同盟的強化雖然能排除日本在亞洲受到軍事安全上的威脅,但同時也有可能 成為日本在推動正常國家政策上最終的絆腳石。日本在推動正常國家政策上必須 得到美國的支持是一定的,因此不僅是美日同盟,美日關係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 視。本文認為,小泉時期 911 反恐事件後追隨美國路線成功的改善日本自衛隊在 國際上的地位及功用,其中強化美日同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本文也認 為,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對日本在推動正常化國家政策上面有著直接性的影響 力,例如在東海油田問題、歷史問題以及加入常任理事國等議題上。因此在本文 也會把中國因素納入考量的範圍中,將探討美日同盟對中日關係的影響。

貳、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主張以民族 為人類群體生活的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及政治主張的理念基礎。民族 主義者界定民族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上述 兩者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關聯。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 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英國學者 Anthony Smith 認為,民族主 義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運動,為了獲得或維持一群人的自主、團結與認同,這群人 當中有人認為有組織實際的或潛在的國族之必要。這是強調民族主義最終的目標 在增進國族的福祉,為達此目的,先行完成民族的自主、民族的團結與民族的認

11 Francis Fukuyama and Kongdan Oh, The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hip After the Cold War, (Santa Monica: RAND, 1993)

12 Smith Anthony,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Cambridge: Polity, 2001)

13 David Brown, Ethnicity, Nation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pp.258-260

14 小澤一郎,《前引書》,頁 33~44。

15 羅志平,歷史修正主義與新民族主義:日本修改教科書爭議的政治效應,《問題與研究》,

第 45 卷第 1 期,2005 年 1、2 月,頁 101。

16 潘誠財,日本在東亞外交的衝突-以參拜靖國神社為中心,《復興崗學報》,第 93 期,

2009 年,頁 31~32。

性的主導角色,形成「由下至上」(Bottom-Up)的決策模式。17台灣學者楊鈞池 及吳明上指出,小泉的郵政民營化政策是一種「由上而下」(Top-Down)的決策

Fukuyama

 Thomas Christensen

 The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hip After The Cold War

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 Contemporary Nationalism: Civic, Ethnocultural and Multicultural Politics 領導人權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