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制度為何能被鞏固的核心問題。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筆者將以挑脫純粹文獻檢閱 之方式,以質化訪談的方式在巡視制度的演變中取得更貼近事實的成果。這就是 本文的貢獻。

第三節、主要論點

研究者在本文中期望找出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導致巡視制度受到重用與實際 工作方式。欲瞭解制度的發展,需要先瞭解制度研究之發展,從中找到適合研究 巡視制度之方法。綜觀制度研究的發展,其論述經過 1960 年代行為主義時期的 洗禮,68新制度主義(Neo-institutionalism)已是政治學界研究制度的共識。擺脫 過去單純描繪靜態組織的枷鎖,開始研究制度相關行為人對制度的影響,其中「歷 史制度主義」可以說是融合各學說的集大成論述。69其主要蛻變在於修正了制度 主義過度的「法制形式主義」與「方法論的集體主義」較為靜態的研究。新制度 主義內涵不只是注重靜態面的正式組織,亦注重動態因素,即為政治制度與個體 行為者之間為一種相互影響並相互依賴的互動模式,稱為 中層理論(meso theory)。70

歷史制度主義可研究在特定時間點下行為者之行為以及實存制度環境的內 外限制,進而解釋特定制度的形成、維持與變遷發展。「路徑依循途徑」作為歷 史制度主義主要論點,展現出一個好的研究途徑去研究每個制度面臨抉擇背後深 層原因。71簡單來說,路徑依循途徑說明一個制度會受到制度遺產、關鍵時刻

(Critical juncture)、回饋效果(Feedback effects)三種層次的交互作用,72進而

68 Isaak, Alan C.,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pp. 44~45.

69學者

指出真正從政治學傳統中發展出來,最早成為方法論意義上的新制度主義又具有重大影響的就是 歷史制度主義,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Bloomsbury: Continuum, 2011), p. 64;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5 (December 1996), pp. 936~957.

70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 年),頁 171~178。

71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 -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第 41 卷第 2 期(2010 年 11 月),頁 39~54。

72黃宗昊,「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第 49 卷第 3 期(2010 年 9 月),

頁 157~1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制度下一個時間點的路徑選擇範圍並持續影響制度的未來。其發展筆者僅分 別敘述如下:

1950 年代前,政治學的發展處於傳統時期,學者 Peters 認為舊制度主義時 期的研究普遍以法律、憲政、組織結構、歷史為主要分析單位,具有強烈的規範 性因素。731950 年代後,「行為主義革命」興起配合「政治科學化運動」,批判過 去傳統的研究僅僅是一種描述,無法進一步的去解釋與預測許多問題,其資料蒐 集也欠缺特殊研究方法無法驗證其可靠性,且過去規範性的研究太過空泛抽象帶 有過多的價值判斷使得政治學無法成為一門科學。

所以這些學者主張行為主義時期的政治學應該要效仿自然科學,以實證主義 之原則建立系統化的科學知識,具體而言就是以科學方法作為分析工具,以實際 政治為分析對象,以個人行為為分析單位,認為應該要根據可觀察的政治現象,

以量化研究為主建立經驗性通則以解釋並預測政治現象。74

然而,行為主義時期的科學化發展太過極端,最終引起了反行為主義的浪 潮,主要展現在政治學與自然科學的根本差異,過於強調科學方法反而排除掉過 去原有的制度分析,扼殺了學者的創造力。75政治學應該涵蓋政治制度與意識形 態,適當的擁有價值判斷,而非整個研究過程均為價值中立,價值判斷難以避免。

也就是說政治學無法像自然科學一般,強調是一種經驗性、規律性、可驗證性的 研究,社會科學根本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建立通則。

因此,新制度主義便是在「後行為革命」(The Post-behavioral Revolution)

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新制度主義同時反思行為主義時期的矯枉過正也修正過去 傳統時期的缺失,同時重視正式與非正式制度的影響,並保留行為主義時期價值 中立的研究方法,在價值判斷的分析中讓蒐集資料與研究方法保持客觀。76讓研

73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Bloomsbury:

Continuum, 2011), pp. 6~11.

74 Isaak, Alan C.,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pp. 38~43.

75任德厚,政治學(臺北市:自刊,1992),頁 33~34。

76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Bloomsbury:

Continuum, 2011), p.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究焦點再次回到「制度中心」,避免行為主義「見樹不見林」與傳統研究「見林 不見樹」之缺失,達到「見樹又見林」之境界。77

新制度主義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與歷 史制度主義三種,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主要採取算計途徑(calculus approach),即 假設行為者具備完全理性,以經濟性自利作為在制度規則下達成個人目標;社會 學制度途徑則採取文化途徑(culture approach)表示制度是內生於文化中,制度 會形塑個人的偏好與認知,而歷史制度論則是結合算計途徑(calculus approach)

與文化途徑(culture approach),修正理性選擇論的完全理性為有限理性,提出 路徑依循模式(path dependence)的折衷論述作為研究制度的方式,而綜觀新制 度主義各學派,研究者認為新制度主義當中的「歷史制度主義」學派作為其子學 派理性抉擇制度主義及社會學制度主義的折衷,78可以說是融合各學說的集大成 論述。79相當適合使用來解析巡視制度的發展,可以同時解決靜態與動態層面的 缺失,以利我們瞭解巡視制度的發展。

而歷史制度主義可以研究在特定時間點下行為者之行為以及實存制度環境 的內外限制,進而解釋特定制度的形成、維持與變遷發展。而「路徑依循途徑」

(path dependence)作為歷史制度主義的重要理論,展現出一個好的研究途徑去 研究每個制度面臨抉擇背後深層原因。80簡單來說,路徑依循途徑說明一個制度 會受到制度遺產、關鍵時刻(critical juncture)、回饋效果(feedback effects)三 種層次的交互作用,81進而影響制度下一個時間點的路徑選擇範圍並持續影響制

77參見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頁 171-198;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 -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頁 39~54。

77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5 (December 1996), pp. 936~957.

78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5 (December 1996), pp. 936~957.

79學者 Peters 指出真正從政治學傳統中發展出來,最早成為方法論意義上的新制度主義又具有重 大影響的就是歷史制度主義,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Bloomsbury: Continuum, 2011), p. 64.

80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 -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頁 39~54。

81黃宗昊,「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頁 157~1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的未來。筆者謹以此理論發展本文主要論點。並分別說明如下:

一、制度遺產制約巡視制度之發展

歷史制度主義之路徑依循模式(path dependence)中心思想即為制度與歷史 有相當強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制度擁有延續性,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鑲嵌 於制度體系的演化過程。82學者 Hall 和 Taylor 定義制度為「嵌入政體或政治經濟 組織結構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規則、規範與慣例」即是一個重要的例證,

83 所謂的正式規則規範,即是在當時的時空下對於制度制定所產生的框架。也 就是說歷史對於制度的生成相當重要,制度遺產具有支配性作用,套用學者 Pierson 之言:「歷史制度主義是歷史的,它認為政治發展必須被理解為一種隨時 間而發展的過程;同時 它又是制度主義的,它強調時間過程中當下的主要政治 意涵鑲嵌於制度之中」。84而學者 Levi 所提出的定義更為貼切「路徑依賴指出,

一旦一個國家或地區沿著一條道路發展的話,那麼扭轉的成本 將是非常昂貴 的。其他的選擇也是存在的,但是特定制度安排所築起的壁壘將 阻礙初始選擇 的轉換。也許最好的比喻是一棵樹而非路徑,在同一個樹幹上,有許多不同的分 枝及細枝;雖然可以轉向或從一個樹枝爬到另一個樹枝,當所 選擇的分枝已死 時,就算要攀爬到另一個樹枝也須依循原有的分枝。」85

因此,歷史的變遷作為路徑選擇的過程,行為者在過去時間點所選擇的路徑 往往會造成下一個時間點路徑的選擇範圍。我們可以說制度的發展必然會受到過 去國家的指導方針而發展,而重視指導思想的中共影響制度的發展的程度更勝於 其他民主國家,我們可以從法規與領導人的發言略知一二。例如根據中華人民共 和國憲法序言的七段:「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

82胡婉玲,「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16 期(2001 年 12 月),頁 86~90。

83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5 (December 1996), pp. 936~957.

84 Pierson, Paul,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29, No. 2 (April 1996), pp. 123~163.

85 Levi, Margaret, “A Model, a Method, and a Map: Rational Choice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Vol. 28 (August 1997), pp.

19~41.;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頁 58~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86習近平曾表示「解決中 國的問題隻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我們共產黨人是堅定 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87這樣的言詞充分的可以體現黨的指導思想是深入影響各 個層面的,任何新的制度都要受制於意識形態的影響,擺脫指導思想的制度是不 能夠存在的。

套用本文研究問題,我們可以說巡視制度的發展過程必然會受限於中共的政

套用本文研究問題,我們可以說巡視制度的發展過程必然會受限於中共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