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題性教材之現代文學內容分析

第四章 華語教材中的現代文學

第三節 主題性教材之現代文學內容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時期名作選讀》,三種皆為國外大學出版社出版,為台灣華語中心所使用的中 高級或高級班教材;第二類為台灣正中書局出版的文學教材系列,《當代中國散 文選》和《當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各有兩冊;第三類為強調以台灣文學出發的跨 文化精神,為中高級華語學習者設計的自學教材《島嶼雙聲:台灣文學名作中英 對照》。以下逐一分析每本教材的文學內容,以及編排形式。

一、《文學與社會》

《文學與社會》是專為高級華語學習者編選的閱讀教材,從文學與社會學的 角度分析中國人的習尚和面臨問題,全書分為兩部分:文學篇和社會篇,文學篇 編選十篇現代文學作品,文類有小說、散文、劇本,社會篇則是民國初年的學者 討論中國社會的短文。每課的編排順序為:背景簡介(包含中英文的作者和題解)、 課文(簡繁體)、討論題。其文學篇(諷刺與幽默)選擇的現代文學文本整理如 下:

表四-4《文學與社會》選文整理

篇名 作者 文類

匾 魯迅 散文

中國有臭蟲嗎? 林語堂 散文

運動 梁實秋 散文

勸菜 王力 散文

請客 王力 散文

講價 梁實秋 散文

夫婦之間 王力 散文

漢奸的兒子 謝冰瑩 小說

過客 魯迅 劇本

詩意 王蒙 散文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文學與社會》

觀察教材的選文作者,除王蒙外,都是五四時期的作家,其選文可見經過文 化考量,出現許多華人文化主題,如請客、講價、宴客文化等。在文類選擇上,

以散文為主,但也收錄小說和劇本。細看選文的背景簡介,作者介紹的文字簡潔,

並附該篇文章之題解,以魯迅〈匾〉一課為例,其簡介如下: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是二十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作家和評論家,

也是近代中國短篇小說的奠基者。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記〉、〈阿 Q 正傳〉、

〈孔乙己〉等已成了中國短篇小說的經典。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或多 或少地讀過魯迅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但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時代脈動,也深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地剖析了中國人的個性,尖銳地指出了中國人的虛假、殘忍和奴性。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從醫學改習文學,希望用文學來救治中國人的「病」。 除了小說以外,他還寫了大量的雜文來批判中國的舊傳統。

本書所選〈匾〉是魯迅對任意輸入文藝批評外來名詞的諷刺。

(《文學與社會》,頁 2)

從中可見,本書對於作者資訊的呈現經過篩選,不同於國文教育中對於文學成就 和作品的大量堆砌,針對華語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只傳達最為基本的資訊,當中 也特別點出魯迅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符合實用原則和認知原則。不過此教材的 背景介紹並無一套標準,像是第二課林語堂的作者簡介,出現許多複雜且不必要 的資訊,如博士論文題目等,應當建立一套背景簡介的資訊篩選模式。

而細看課程內部設計,此教材將閱讀理解和文化討論放在課文之後的「討論 題」當中,綜觀教材內的討論題,數量不多但分布平均,主要對象針對美國的學 習者,是故文化對比以美國文化為主。以第二篇〈中國有臭蟲嗎?〉為例,其問 題設計如下:

(1) 在這篇文章裡,「臭蟲」代表的是什麼?

(2) 談談每一種態度所諷刺的對象?

(3) 在八種態度之中,你最同情哪一種?為什麼?

(4) 美國有臭蟲嗎?

前兩個問題為閱讀理解,第三個問題是請學習者分享自身經驗和看法,第四個問 題則引導學習者回顧母語文化。但這幾個問題設計並沒有點出中國文化中的自卑 感和崇洋媚外,題解也只用一句「本文表現了林語堂所特有的幽默和諷刺」帶過,

並沒有進入文本所傳達的核心主題,即現代華人社會中「崇洋媚外」的文化背景 由來和心態轉變。此部分建議在文化原則和時代原則上多加強,建立基本的文化 背景知識之後,再行文化討論。

總而言之,《文學與社會》在部分的背景介紹模式上十分值得參考與學習,

字數少但切合重點,沒有過多過難的文學資訊,只向華語學習者介紹其應該認識 的作者個人背景。而在討論題的設計上,應該更好地聚焦文本的文化主題,並且 針對特定的文化背景進行說明,以利後續進行文化對比。

二、《高級華語讀本》

《高級華文讀本》的設定讀者為學習中文三到四年的學習者,或是想要提升 閱讀能力的母語者,編選二十八篇的現代文學作品,每課編排順序為:英文版的 作者簡介、生字(漢字、漢拼)、課文、注釋(生詞、漢拼、英文翻譯)。其選擇 現代文學文本整理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魯迅〈孔乙己〉為例,對魯迅的介紹分為三部分,一是家鄉和學習歷程,

提示他在日本從醫學轉到文學,二是文學成就,提到〈狂人日記〉和〈阿 Q 正 傳〉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傑作,以及略提左翼作家聯盟,三是魯迅在政治上的影響,

魯迅死後因為毛澤東政府的喜愛而備受尊敬,但仍免不了其學生在文化大革命受 到迫害。從中可見其介紹魯迅的個人、文學和政治層面,但未提到作品中對於傳 統社會的諷刺,並未將魯迅介紹與選文〈孔乙己〉連結,仍有不足之處。

綜合以上,《高級華文讀本》中的文類多元,符合語體原則,不過教材缺乏 引導和討論。在作者介紹中,大多為平鋪直述作者經歷,缺乏寫作風格和連結所 選文本,不過其部分介紹具有連結中國社會的意識,符合時代原則,值得參考。

三、《中國新時期名作選讀》

《中國新時期名作選讀》為詞彙量 1500 字以上的華語學習者所設計,希望 讀者藉由名作認識當代中國及提升語言能力,當中編選十二篇新時期的現代小說,

新時期指的則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的後毛澤東時代。每課的編排順序為:

英文版的作者簡介、課文、注釋(生詞、漢拼、英文翻譯),其選擇現代文學文 本皆為短篇小說,選文整理如下:

表四-6 《中國新時期名作選讀》選文整理

篇名 作者 篇名 作者

鄉場上 何士光 在罪人的背後 劉賓雁

條件成熟以後 茹志鵑 蕭爾布拉克 張賢亮

放地雷的小男孩 張辛欣、桑曄 打魚的和釣魚的 金河

祖國!祖國…… 劉登翰 杜鵑啼歸 陳可雄

圍牆 陸文夫 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 蕭復興

本次列車終點 王安憶 鎖鏈,是柔軟的 戴厚英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中國新時期名作選讀》

觀察以上可知其選文的範圍明確定在新時期,主題包括文革傷痕、鄉土紀實、

社會諷刺等,符合當時代的特點和議題。另外可以注意的是教材名稱,雖言名作 選讀,文類卻只有短篇小說。教材編排中沒有出現練習題和討論題,每篇文本前 附有作者介紹,而作者介紹之中則有選文的背景介紹和文學賞析。

以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為例,其中對於作者王安憶的介紹可謂鉅細靡遺,

從出生地到學習經歷,其中也重點提到王安憶作為知青上山下鄉的經歷,從編輯 職業到文學理念,當中也列舉多篇知名作品。細看其中對於〈本次列車終點〉的 賞析頗為全面,重述且分析故事情節和角色內心,也把王安憶的文學理念和文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傳達的主題連結起來,即被迫犧牲的一代人對於幸福和理想的追尋。賞析的最後 拋出思考題,同時也是文本留下的問題,讓讀者思考那個「更大更遠的目的地」。

總的來說,《中國新時期名作選讀》在作者簡介上頗為深入,不僅點到作者 個人生平和時代的關係,也說明作者的文學風格和文本賞析,不過整體篇幅較長,

建議分列作者介紹和文本賞析兩者。在賞析部分,教材敘述的風格較偏向文學,

建議增加文化因素,如〈本次列車終點〉中陳信家庭與華人的倫理觀念之連結。

四、《當代中國散文選》

《當代中國散文選》和《當代中國短篇小說選》都是由台灣國立編譯館策畫 出版之高級華語學習教材,選文範圍為 1949 年之後的台灣作品,兩者在簡介中 都明言,挑選台灣文壇具有確定地位的成名作家,使學習者可以一面學習語言,

一面了解「當代自由中國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樣貌,教材編選仍保有當時代的思 想和特點。兩本教材先後改版增加篇數,本研究以第二版為主,也討論其後出版 的第二冊。

《當代中國散文選(第二版)》是台灣國立編譯館為高級華語學習者設計的 文學教材,編選 1949 年之後的二十篇台灣散文作品,每課編排順序為:作者簡 介(英文)、課文、注釋(生詞、注音、英文翻譯)。其選擇現代文學文本整理如 下:

表四-7 《當代中國散文選(第二版)》選文整理

篇名 作者 篇名 作者

論趣 林語堂 失根的蘭花 陳之藩

談時間 梁實秋 春來 姚宜瑛

果園的食客 沉櫻 地圖 余光中

我的家 徐鍾珮 消息 張拓蕪

毛衣 琦君 大丈夫 張健

相片簿 思果 我有 曉風

我和書 吳魯芹 不如別人一隻腳毛 吳晟 我乘雲朵歸來 羅蘭 和平東路的故事 亮軒

鄉居閒情 鍾梅音 黃粱夢裡 席幕蓉

另外一種遊歷 子敏 風雨荒村 黑野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當代中國散文選(第二版)》

該教材又於 2001 年出版《當代中國散文選 2》,共二十篇散文,教材編排與 第一冊一致,選文為 1990 年代以前在台灣發表的作品,內容反映當時台灣的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活文化,還包括環境保護和大自然的主題。其選擇的現代文學文本整理如下:

表四-8 《當代中國散文選 2》選文整理

篇名 作者 篇名 作者

洋罪 梁實秋 一餅度中秋 琦君

雞尾酒會 吳魯芹 眾寡懸殊 思果

雞尾酒會 吳魯芹 眾寡懸殊 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