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文化教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節整理相關領域的研究文獻,從中探尋給予本研究的啟示。本研究欲以 文化教學之概念進行現代文學教學,是故首先整理文化教學相關文獻,其次為探 討語言教學中文學教學,最後為分析和編寫教材,整理教材編寫原則之討論。依 據不同主題,分列四個部分:其一文化教學,其二外語/二語教學中的文學教學,

其三華語教學中的文學教學,其四教材編寫原則。

第一節 文化教學

文學與文化的關係密不可分,本研究以跨文化理論出發,將文學視為跨文化 的重要媒介,將之歸入文化教學的一部分,因此從文化教學理論討論起,列舉文 化分析架構、文化教學概念和文化教學法。

一、文化分類

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不僅諸多學者嘗試定義文化,討論到文化教學層面,

更需要分類文化,將龐雜的文化內容拆解成不同的項目,以利於制定語言檢定標 準和課程大綱。歷年來出現多種不同的文化分類,學者或有二分、三分,或是更 多的分類項目,以下檢視不同分類中較為知名的分析架構。

Brooks(1968)提出的大 C 文化(big C culture)和小 c 文化(small c culture)

是最為知名的分類,影響也最為深遠。其認為的大文化為正式的、宏觀的傳統文 化,包含歷史、文學、地理、藝術、政治、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也包含較不易見 的核心價值觀等;小文化則為主觀的、生活化的通俗文化,意即小到食衣住行等 被社會成員認可的生活方式。

李亦園(1996)為分析文化的內涵,則將文化分為可觀察的文化和不可觀察 的文化。可觀察的文化分為三個範疇,即物質文化、倫理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 文化指生活工具和科技發展等,社羣文化則指因為社會生活而產生的道德倫理和 法律規範等,精神文化表示因心靈層面需求發展的宗教、藝術和文學等,這些為 可觀察或可直接感受的事物。不可觀察的文化則是指那些存在於意識之中,構成 的一套價值觀念,或稱為文化的文法,即是文化的內在意義系統,舉例而言:中 國的「命定」觀念構成人際關係穩定而崇尚和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張占一(1984)為分析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依據功 能性分為知識文化(informational culture)和交際文化(communicative culture),

知識文化係指對語言溝通不產生影響的文化背景知識,交際文化則直接影響溝通。

張占一(1990)進一步闡釋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概念,基於雙文化的交際性、

交叉性和對比性,認為教師也應了解學生的母語文化,才能發現其中影響交際順 利的文化障礙。方麗娜(2009)討論華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時,即以前述分類為基 底,將之細分為三類並舉例而言,一是與語言結構有關的文化,如音韻、構詞、

語法特徵等;二是與背景知識相關的文化,如地形氣候、名川大山、傳統節日等;

三是與溝通交際相關的文化,如委婉語、禁忌語、稱謂語等。

美國外語教學學會在 1996 年提出的《21 世紀外語學習目標》(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中,出現「3P」的文化分類,即文 化行為(practices)、文化產品(products)和文化觀念(perspectives),三種維 度的文化相互關聯。文化行為係指社會交際模式,表現文化中的行為,如禮儀、

話語形式等;文化產品指各種有形無形的文化成就,表現文化中的實體物品,如 服飾、建築等;文化觀念則指社會群體共享的價值觀、理念和態度等,表示文化 中的意義系統。

Moran(2001)則認為 3P 皆以人為中心,有必要補充另外兩項,即社群與 個體,最終畫出五個維度的文化模型,五者相互作用和聯繫,共同構成文化的整 體,此五個要素為文化產品(Products)、文化實踐(Practices)、文化觀念

(Perspectives)、文化個體(Persons)、文化社群(Communities)。此文化五要 素相互關係,且可進一步分為顯性和隱性,一如冰山,上為一般可見的淺層文化 結構,即顯性的產品、行為、個體和社群,下則存有難以察覺的深層文化結構,

如傳統、信念、價值觀等,即隱性的觀念,這些都是社會成員以不同程度共享的 文化內容。Moran(2001)將其五維文化模型以圖型呈現如下:

圖二-1 Moran 五維文化模型

資料來源:Moran, P. R. (2001, p.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oran(2001)不僅分析五個要素的內容,也將語言和文化學習的因素拉進 討論,說明語言如何參與不同的文化分類,其整理如下:

表二-1 Moran 文化分類內容

文化分類 內容 語言與文化的本質

文化產品 物質產品、居所、機制和藝術型態 語言用於描述或操作文 化產品

文化實踐 運作、行為、場景化活動、生平經歷 語言用於參與文化實踐 文化觀念 感知、信仰、價值觀、態度 語言用於識別、解釋、判

斷文化觀念 文化社群 宏觀文化底下同社群形成的微觀文

化、不同社群的歸屬問題

語言用於恰當地進入特 定文化社群

文化個體 個人的身分歸屬、生平經歷 語言個體用於表達文化 之中的獨特身分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Moran, P. R. (2001, p.36)

在文化產品中,語言用以描述、操作和學習該產品,或簡單如學習穿衣,或 複雜如寫作文學,都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語言本身即是文化產品。在文化實 踐中,語言用以參與,意即人們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使用合適的語言,完 成文化行為。在文化觀念中,人們需要使用更多具體的語言文字,以了解價值觀 的內涵。在文化社群中,特定的團體、角色、人際關係,有其特殊的表達方式,

又或專門術語,語言用於更恰當地進入其中。在文化個體中,人們使用語言描述、

理解、回應不同個體的經驗,表達文化中的獨特身分。此五個文化分類以文化教 學的角度,更為全面地分析了龐大複雜的文化。

二、文化教學概念與體驗式學習循環

進行完文化分類,下一個問題是文化如何導入語言教學,許多研究者與教學 者也提出其文化教學概念,或關注文化主題本身,或關注學習者本身。方麗娜

(2009)在討論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問題中,提出四個要領: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結合、與學生的華語文能力結合、與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結合、與跨文化對比分析 相結合。其中以「過新年」為例,提出簡單的關係圖,置於三角關係上頭的「文 化概念」代表對華人文化的整體性理解,而底下的「文化主題」和「文化習俗」

則關係到語言運用和溝通能力,主題可進一步擴展到文化對比,如春節與耶誕節,

習俗可進一步討論詞彙的文化涵義,如紅色於華人文化中代表喜慶。其關係圖舉 例如下所示:

(cultural experience),以學習者本身為中心,體驗文化、學習文化。Moran 十 分推崇教育學者 Kolb 提出的體驗式學習循環(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進一步將之結合自身的文化教學理論,畫出新的循環圖形,對文化教學提出新的

Interpretation 闡釋

Participation Response 參與

反應

Description 描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這一個循環當中,以學習者為中心,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明確的焦點。

第一階段「理解方法」中,以文化體驗為目的,第二階段「理解內容」中,嘗試 用目標語言描述觀察的文化,第三階段「理解原因」中,從文化現象往下挖掘更 多的文化背景,最後一個階段「理解自我」,強調學習者的反思和回饋,能用目 標語陳述和對比自己文化的觀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Moran(2001)在其文化教學的課堂實踐中,強調了教師 的角色和位置,教師除了應有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外,在不同的階段中,更需要扮 演不同的角色。第一階段「理解方法」教師是示範者和教練,第二階段「理解內 容」是信息資源提供者、判斷者和啟發者,第三階段「理解原因」是引導者和合 作研究者,第四階段「理解自我」則是傾聽者和合作學習者。其中強調教師和學 生在文化學習過程中是雙向的教與學,進行有意識的文化體驗,當中需要教師的 引導和課程的設計,避免一味體驗文化而理解錯誤。

三、文化教學法

文化教學法在語言教學中逐漸被重視和討論,傅榮(2010)曾檢視歷年來的 文化教學法,提出四個簡要的分類。一是文明/文學法,大多以文學文本為大綱,

強調知識文化的陳述;二是日常社會生活法,主要教授目標語文化中的普遍生活 準則和日常生活知識;三是人本主義/跨文化法,與跨文化溝通的理論相結合,

強調比較和反思;四是文化詞彙語用法,通過文化詞彙學習目標語國家之文化,

其中特別推崇文化詞彙語用法。

文化教學中,文化對比能力也被視為一項重要的指標。Bennet(1997)提出 文化對比教學法(culture-contrast approach),指出這是第二文化習得的重要途徑,,

學生須先了解自身母語文化的文化內涵,才能進一步比較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 的差異。其教學步驟強調先教相似點,再強調差異點,使學生能夠掌握兩種文化 語境的規則轉換。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階段進程如下:

1. 掌握學生母語文化的文化特徵,包含價值觀、思維模式、社會行為等。

2. 進行母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的比較,介紹相似點,強調差異點,尤其是目標 語中母語文化所沒有的概念。

3. 評量文化對比之情境的應用能力。

任務導向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近年來被廣泛運用於語言教 學,重視溝通能力的應用和小組合作,讓學生分組完成難度不同的任務,訓練其 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也常於文化教學使用。在跨文化溝通的視角中,任務設計 更可加入多元文化的角度,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黃雅英(2015)舉例如 教師給學生的「兩天一夜課外活動行程設計」之課堂報告,考量跨文化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