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跨文化溝通與華語教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跨文化溝通與華語教學

本研究採用跨文化視野,以跨文化理論為基礎,進而檢視現有文學教材,以 及設計文學教學內容,因此本節概述跨文化溝通理論的內涵,並以應用於華語教 學為主。因地區翻譯之不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台灣被譯為「跨文化 溝通」,在中國大陸則大多使用「跨文化交際」一詞,本文所提之相關概念,優 先使用原作者所使用的詞彙,而本研究的論述則以跨文化溝通一詞為主。

跨文化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現象,不同族群、語言、文化的人們因為貿易、

政治、戰爭等因素而產生交流,交流當中需要解決許多認知理解上的問題,而在 全球化的現今,隨著人類移動頻繁,更加關注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以期達到相 互理解,降低文化衝突的成效。在學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詞最先出 現於人類學家 Edward Hall 於 1959 年出版的著作《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其後多名學者也陸續發表有關跨文化理論的著作,使之發展成一門 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應用於傳播學、社會學、人類學、企業管理、文化研究、語 言教學等諸多領域,並不固定於單一的研究架構或方法,而是多元的視角與應用

(胡文仲,1999)。

一、文化定義

跨文化溝通意味著橫跨兩個文化的溝通交流,最先面臨的問題是文化如何定 義。探索 culture 的字源,英語中的 culture 源自拉丁文 colere,意即培養、陶冶,

而古代漢語中的文化則來自《易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當中的涵義主 要為教化,現代漢語選用「文化」一詞翻譯西來的文化概念,實則與 culture 的 詞源接近(李亦園,1996)。然而今日所言的文化,其概念極為複雜,不只字面 上的意思,劉岩與柳青(2015)整理歷年文化模型時,更點出文化群體的內部多 樣性、文化的動態性和多樣性,可見文化是不斷變動而複雜的。歷年來眾多學者 嘗試以諸多文字探討文化,人類學家、語言學家、社會學家等努力探究文化的定 義和內涵,可見文化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較早對於文化做出定義且流傳最廣的是人類學家 Edward Tylor,其出版於 1871 年的著作《原始文化》,當中對文化的定義為:「所謂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 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 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胡文仲,1999,頁 35)當中可見其列舉 的項目是較為抽象的東西,而非實體,且這一綜合體很難以一句話涵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胡文仲(1999)統整不同領域學者對於文化的定義,提出概括的五點特性進 行討論:(1)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所創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2)文 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們 行動的指南,位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4)文化並非生而知之,而是後天所 學會的;(5)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依據不同的價值觀念區分不同的文化。

其中點出文化的基本特點,文化是經過群體與時間累積的行動指南,需要後天學 習。其中認為文化的核心在於價值觀念,因為價值觀決定人們的看法和所做出的 行動,不同文化的價值觀決定人們如何進行交際,更點出價值觀直接影響跨文化 交際。

前述多為人類學家與語言學家的觀點為主,而 Moran(2001, p.24)則歸納 前人的研究,提出以語言教學觀點出發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人類群體不斷演進 的生活方式,包含一套共有的生活實踐體系,這一體系與一系列共有的文化產品 相關,以一套共有的世界觀為基礎,並置於特定的社會情境之中。」1其中強調 文化是動態且基於生活的,那一套共有的觀念需要置於特定的社會情境。將此定 義放置於跨文化的視野之下,便是人帶著其本有的生活方式和共有觀念,進入另 一個特定的社會情境,將面對另一套生活方式和觀念,人可能學習、理解、或是 發生衝突。

綜合前人研究,本研究對於文化的定義為:文化是特定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

經由時間和歷史累積下來的價值觀和規範,而產生出不同的文化產品和生活模式,

而此套生活模式,不管處在群體內或群體外,都是後天習得而來的。

二、跨文化溝通能力

隨著跨文化溝通之研究,跨文化溝通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討論也隨後而生,成為跨文化溝通領域對於達成目標的衡量標 準。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概念,經過不同學者的討論與闡釋,係指「個體在特定文 化環境下有效、得體地完成交際活動的能力」(黃雅英,2015,頁 83)。

許多學者進一步闡釋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內涵,其中 Chen(1989)將跨文化 溝通能力分為四個維度,即個人特質(personal attributes)、溝通技能

(communication skills)、心理調適(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其各自的組成要素如下圖所示:

1 Moran (2001:24) “Culture is the evolving way of life of a group of persons, consisting of a shared set of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a shared set of products, based upon a shared set of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and set within specific social contexts.” 中文翻譯引用自魯子問所寫的導讀,出自北京的外 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於 2004 年重印版之《文化教學:實踐的觀念》,頁 F11。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Chen(1989, p.121)

在 Chen(1989)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分析中,可見個人置於特定文化情境下,

個人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一是個人特質,包含如何看待自我和接受他人,其二是 個人的心理調適能力,調解自我對於陌生事物產生的負面情緒。而溝通技能和文 化意識這兩項要素,應屬語言教學領域的關注範疇,文化意識的內容更是與文化 教學密切相關。

將跨文化溝通能力置於外語教學視角,則有 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溝 通能力模式,當中包含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篇章能力三者配合,這些能力 與外語教學密切相關,其模式影響外語教學界深遠(黃雅英,2015)。而 Byram

(1997)也進一步提出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因素關係之概念,闡釋技能、知識、態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個人特質 personal attributes social relaxation

溝通技能 communication

skills

信息交流技能 message skills

社交技能 social skills

靈活性 flexibility 互動管理 interaction management

心理調適 psychological

adaptayion cultural awareness

社會價值 social values

社會習俗 social customs

社會規範 social norms

社會體系 social systems

Interpret and relate 知識 Knowledge

有關自身與他人 Of self and other 有關個體與社會的溝通 Of interaction: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教育 Education 公民教育 Political education

批判性文化意識 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

態度 Attitude 相對自我 Relativising self

尊重他人 Valuing other 技能 Skill

發現與溝通 Discover and/or interact 資料來源:Byram (1997, p.34)

最後就目的性而言,胡文仲(1999)指出進行跨文化訓練、培養跨文化溝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歐洲的《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簡稱 CEFR)、美國的 AP 中文課綱、加拿大的 ATESL,跨文化概念都 或多或少融入其中。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不僅活絡於歐美的語言教學界,也成為 華語文教學的新興指標,中國大陸國家漢語辦公室在 2008 年頒布的《國際漢語 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即把文化意識納入其中,包含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 意識與國際視野。

臺灣華語教學界近年來亦努力將跨文化溝通理論融入分級和課綱,學者黃雅 英(2015)便嘗試以 CEFR 為基礎,建立華語文教學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指標,希 冀華語教學可以結合跨文化溝通能力指標,延展至教學法、教學策略、教材編寫、

測驗評量等方面。在教學設計方面,黃雅英(2015,頁 46)認為:「教學活動的 形式比起記憶、理解、應用等較低層次的認知活動,分析、比較、評鑑、創造等 較高層次的認知活動方是發展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關鍵」,並且增加跨文化情境的 體驗、反思與回饋,教材選擇上也應考量多元、真實、開放彈性等原則。

四、小結

跨文化溝通理論從半世紀前開始發展,至今已成為外語教學的重要指標之一,

而在華語文教學領域,應用跨文化溝通的論述逐漸增加,將此概念融入教材和教 學現場的例子尚且不多,因此將跨文化溝通融入華語文教學仍有諸多可以探究的 角落。本研究欲以跨文化溝通的視角,轉向華語文教學中的一方角落,即現代文 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