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課程設計與實踐

第五節 教學實踐研究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進行此種模式,應注意文化主題的提煉和討論,教師在教學前需要仔細分析文 化主題中跨時代的連結,如傳統緣分觀與現代緣分觀,以及搜尋較為知名的跨文 化範例,如張愛玲和珍奧斯汀。

研究者於第一次教學開始時過於注重文本的文字理解,在較長的文本中,仍 舊說明每一段落的大綱,而壓縮到文化討論的時間,於課後反省為得不償失,在 本研究的宗旨下,重點應該放在該文本展現的華人文化議題。學習者也認為這堂 課應該多一點文化議題討論,因為本堂課的性質是選修,文法詞彙等語言訓練在 正規班就已經訓練很多,於這類型的課堂應該多討論文化,因為在文化層面需要 經過老師的引導和提示才能更加理解文本。

在〈愛〉的教學中,最後一段描述愛情的文字於字面上不難理解,但是學生 認識緣分觀念後再讀一次,更能感受到作者描繪的意境,在課堂上發出恍然大悟 的聲音,對於「噢,你也在這裡嗎」這樣普通平凡的句子有了新一層的認識。

二、重視知名作品與文化之連結

一篇知名的文學文本不只內容傳達的文化主題,還有其存在本身的文化意義,

其成為經典的過程中與現今社會的連結,亦是教師應該理解和融入教學的要點。

研究者於試編教材選擇文本之時,就十分注重普遍性,也就是該文本應當是知名 度高、許多人都讀過的現代文學作品;於教學設計時,也設法搜尋相關的再創作 文本,如〈愛〉之於劉若英的歌曲〈原來你也在這裡〉,如〈差不多先生傳〉之 於 MC Hot Dog 的饒舌歌曲〈差不多先生〉,吸引學生興趣外,也提示文本的經典 性,指出該文本仍舊與現今社會產生連結。

學生也點出最想閱讀「最有名」的文學作品,因為母語者都知道,那麼作為 一個華語學習者也應該知道,最有名的意思是它已經成為華人文化的一部分。此 處即呼應研究者所提出文學文本的「普遍性」,選取大部分母語者都知曉的作品,

讓學生學習並建立同樣的文化知識,有助於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三、現代文學知識之建立

作為華語教學中的現代文學課,應該具備一部分的文學知識傳授,因為一般 的華語學習者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了解不多,語言課也很少介紹這部分的知識。

研究者於第一次教學實踐將此部分放進課程規畫,進行簡單的中國現代文學種類 介紹,學生的反應較為普通,加上研究者檢討應將大部分焦點放在文化主題討論,

因此第二次教學實踐刪去介紹。參與第二次教學實踐的學生於訪談回饋時,認為 這部分的介紹應該存在,因為華語學習者接觸現代文學的機會太少,希望教師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簡單的介紹,並建議可用影片或圖片等較為活潑的素材。研究者於兩次課後反 省,本研究認為現代文學知識應該予以保留,不論是課程是否播出時間介紹,教 材內都應該列出現代文學知識的簡介,屬於文化知識介紹的一環。

四、考量學習者之多元背景

在跨文化視野下,重視多元文化之存在,因此教師和教材編輯應保持尊重包 容之態度,設計對比文化的題目時,更應該避免對於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不僅 文化議題如此,文學議題亦是,應考量學生不同的文學鑑賞能力,進行閱讀理解 教學。

以〈愛〉的教學為例,討論緣分觀之時,一味認為東方學生就應該知道,西 方學生就不會知道,這類態度在課堂中會顯得過於偏頗,也許學生因為不同的信 仰而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因此設計上應該引導學習者依照自身經驗發言。教師應 注意不應有對方應該要知道的態度,如在〈愛〉一課討論表白方式,如果開頭就 為東西方文化貼上含蓄和開放的標籤,容易讓討論過於偏頗,應該保持開放態度,

引導學生回答自身看法。另外教師也應注意學生對於文學的敏感度不同,舉例如

〈聲音鐘〉,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表示不理解「日子安靜得像掛在壁上的月曆」,她 的疑惑點並非生詞語法,而是為什麼這樣說,但同堂課的同學向她解釋這是比較 文學的用法。

因此,在文學教學中,除考量文化背景之不同,也應考量文學敏感度之不同,

在選用文學文本作為教材時,也應考量文學化語句之解說問題,帶領學生感受文 學作品的美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