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華語教學中的現代文學教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在外語/二語教學中,大多肯定文學進入語言教學的作用,

認為挑選文學文本是重要的關鍵。與文學相關的教學法中,除傳統的文法翻譯法 外,文體教學法提供從文本尋找文化脈絡的思路,而故事文法教學法和讀者反應 教學法則提供較為活潑的活動設計,讓學習者更易於理解文本、進入文本;而拼 圖法和文本即生命則關注學習者本身,使用文本引導其合作學習以及自我成長。

上述討論,雖非全然適合移植到華語教學中的現代文學教學,但仍給予本研究諸 多啟示。

第三節 華語教學中的現代文學教學

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研究領域中,涉及文學教學的討論並不多見,文 學教學之中又可分為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等,其中針對現當代文學的 教學研究相較於古典文學,數量較少,不過仍有學者關注相關議題。中國大陸和 台灣因發展環境不同,形成對外漢語教學和華語文教學兩個相互影響卻有各自發 展歷程的研究領域,是故本研究分開整理兩岸對於現代文學進入語言教學領域的 相關研究。

一、中國大陸

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於現代文學教學的發展較早,文學教材出版數量也多,早 期就有學者關注到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在文化選修課中或是必修課裡對於中 國現當代文學的興趣。李煒東(1996)點出外國留學生現代文學課的性質與特點,

主要在於文化因素。因此,在課程設計上,外國留學生的現代文學課應以文化為 中心,視為文化教學課,幫助學生跨越文化障礙,理解現代文學作品,且不應該 只停留在單方面輸出文化知識。

吳成年(2002)則在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國現代文學課的議題討論中,點明中 國現代文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當中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尤其 是將對外漢語課的現代文學課和大學中文系裡的現代文學課混為一談,沒有注意 其中的差異,觀念上並沒有站在外語學習者的立場上思考,只是將母語學習者為 主的文學教學做簡化和複製,教學實踐上也是複製教材和教法。其認為現代文學 教學的問題根源,在於沒有區分第一語言學習者和第二語言學習者,缺乏跨文化 溝通的概念,其認為解決方法為訓練兼具教學經驗和現代文學素養的複合性人才,

編寫適合的文學教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涂文暉(2004)討論對外漢語教育中的文學課,依據教學經驗,提出三項體 會和建議。其一文學課要講求基礎性、共識性和實用性,指文學課應選擇具有共 識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便於外語學習者學習,內容不需要像針對母語學生 那樣複雜。其二關注作品中的語用文化,即深層的精神文化,透過文化背景知識 了解作品中的人物行為和傳達的價值觀。其三是教師的文化自覺,指教師應對文 學作品中的文化現象保持敏感,也應保持客觀性原則介紹文化,引導學生進行文 化對比。其四關注新詞語,此指當代文學反應新的文化現象,也應受關注。

李如龍(2010)針對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學導入,提出教材和研究方面的問題。

在教材編寫上,其認為應選擇具有高度文學價值又能切合現代生活的作品,類型 應涉及口語和書面語兩方面的廣義文學作品,再者新編教材應該多些文學色彩。

在研究方面,其認為語言訓練與文學導入的關係、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值得 專門研究,期望經過教學者的引導,帶領學習者從「字、詞、句、段、章、篇」

循序漸進中進入文學的境界。

李春雨(2013)以鳥瞰的角度整理國際漢語教育中的文學教學研究,更提出 諸多問題和改進對策。其對文學教材題出三個問題,一是高級漢語教材的文化含 量急待提升,二是文學經典尚未很好地融入高級漢語教材,三是沒有一套專門針 對外國學生的、效果良好並能推廣的文學系列教材問世。針對這些問題,其改進 對策如強化文學經典原文的閱讀、文學教材應以現當代文學為主、加強對文學作 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精髓的挖掘、強化文學作品的情感教育和溝通功能。

在當代文學融入對外漢語教學部分,李麗(2014)指出現今教學領域普遍重 視古代文學,在現當代文學中又重視現代文學,但當代文學的語言和內容才是最 接近留學生的作品,反應最為真實的當下中國生活,應該受重視。其指出文化為 動態發展,文學教學也應該緊隨其後。

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當代文學課上述列舉諸多討論,而特別關注文化層面並實 際運用的學者,則為王永陽、Hay(2008)提出的跨文化主題閱讀法。「跨文化主 題閱讀法」針對漢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其內容概述為:「以文化主題來組織文 學文本,把屈原、李白、魯迅、范進、孔乙己放到中國『文人話語』中進行『閱 讀』,學生能夠了解到的是與中國知識分子有關的文化心理、人生觀和價值觀。」

此閱讀法強調跨時代與跨文化的對比閱讀,前者舉例中國文人話語中「學而優則 仕」到「學而優則商」的跨時代流變,後者則以張愛玲和吳爾芙的對比閱讀為例,

扣緊文化主題,擴大閱讀的對象和範圍。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王永陽、Hay(2011)

在學位論文方面,中國大陸的對外漢語教學,討論文學教學最早,教材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現代文學教學最為直接的討論為董恕明(2011)的研究,其中提到現代文 學之於華語文教學的意義,即是現代、生活、文化脈絡、美感經驗,也討論到適 用性問題,其認為現代文學適用於華語教學的特點為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換、文 學素材的今昔對話和詩性思維對人性的啟發。董恕明(2011)也提出實際的應用,

以陳黎的現代詩作品〈戰爭交響曲〉作為教學設計範例,並且列出主教材、副教 材和對比教材,教學資源亦擴大到影視文本,面向多元。此篇研究概論現代文學 進入華語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在前半部分的立論較為單一,不過在後半部分的教 學設計上,以「戰爭」為主題作為發散點,連結不同類型的文本,設計活潑多元,

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另外將文化教學與現代文學連接起來的討論,出現在《華人社會與文化》一 書中,方麗娜(2009)認為文學作品能夠深刻地反映該國族的隱性文化、特有的 表達方式和文化深度,更進一步讚揚沒有材料可以比擬文學作品,閱讀者體會角 色的情緒之餘,還能不自覺汲取文化知識。其中以琦君的散文作品〈髻〉為例,

分析其中的文化內容,並將文化討論分為四點,一是人際關係,二是風俗習慣,

三是詞彙的文化內涵,四是價值觀。因全書討論的主軸為文化教學,教學層面的 討論只有點出為止,不過其中以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文學文本,分析文本中的主 要文化觀念和文化詞彙,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應用。

台灣亦有研究者特別關注到台灣文學之於華語教學的重要性,邱子修(2009)

以跨文化視野討論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策略,以及顧敏耀(2011)探討影視 教材與臺灣文學主題之華語文課程設計,兩者都以華語學習者為對象,推廣台灣 文學的閱讀與教學。顧敏耀(2011)列舉諸多台灣文學和中國現代文學改編的影 視作品,認為其有助增進華語教學的學習成效,可作為文本選擇的參考意見,然 而在課程設計、寫作引導、文本比較等涉及教學實踐的地方闡述不多。邱子修

(2009)則是以其跨文化視野的概念,進一步說明其主編教材《島嶼雙聲》的來 源和理論立基,其強調跨文化視野與數位世代的概念,有諸多可以參考的地方。

另外,華語教學中還出現對於現代佛教文學之關注,王晴薇(2011)的研究 選擇現代佛教文學,進行中高級華語讀本的教材教法設計。當中運用佛教數位資 源,選取聖嚴法師的作品〈江心上的月影〉進行詞彙教學設計。其中的教學特別 關注文化涵義面向,藉由現代佛教文學中的詞彙,介紹中國文化中的佛教思想體 系和表達語彙。該研究整理和華語教學相關的佛教文化資源,使用較為淺白的現 代佛教文學作為教材,實則引領學習者認識中國文化中的佛教文化,也為該領域 提供一條新的思路和嘗試。

學位論文方面,臺灣因華語教材的數量較少,也缺乏專門為華語學習者打造 的現代文學專門教材,因此教材編選的研究較少,但仍有學位論文以現代文學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向,進行教學設計的相關研究。大部分可見現代文學作品做為華語文讀寫教學 的應用,如朱家霈(2011)〈中英對譯文學作品在華語文讀寫教學之運用研究──

以《琦君散文中英對照》為例〉、黃千蕙(2013)〈台灣文學作品在華語文教學上 的運用研究──以黃春明《蘋果的滋味》為討論範圍〉、柯貞如(2014)〈華語旅遊 文學的閱讀教學設計研究──以余光中南台灣旅遊詩為討論範圍〉、謝怡婷(2014)

〈文學隱喻在高級華語閱讀教學之設計與實踐研究──以張愛玲《流言》為討論範 圍〉,也有融合文化教學的嘗試,如楊雅雯(2014)〈魯迅小說在華語文文化教學 上之應用研究-以〈祝福〉為主要討論範圍〉。整體觀察,台灣的碩士論文都將 研究範圍縮小到單一作家的作品,大議題下做小範圍的研究,進行細部的文學內 容分析並且都顧及到教學應用,或注重讀寫教學,或注重文化教學。

〈文學隱喻在高級華語閱讀教學之設計與實踐研究──以張愛玲《流言》為討論範 圍〉,也有融合文化教學的嘗試,如楊雅雯(2014)〈魯迅小說在華語文文化教學 上之應用研究-以〈祝福〉為主要討論範圍〉。整體觀察,台灣的碩士論文都將 研究範圍縮小到單一作家的作品,大議題下做小範圍的研究,進行細部的文學內 容分析並且都顧及到教學應用,或注重讀寫教學,或注重文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