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主題課程的意涵

運用「主題」進行課程統整為常見的方式,課程統整的方式可為單一學科、多學科、

科際式、超學科式。本研究以課程統整模式、主題的意涵以及實施主題課程的方式進行 探討。

一、 課程統整模式

(一) 單一科目之內的課程統整模式

按「學科內容」劃分知識類別,是歷史最久且被廣為接受的知識分類、組織方式(甄 曉蘭,2001)。從最基本的課程元素─概念、通則、技能、價值,依次到課(lesson)、課 題(topic)、單元(unit)、科目(subject),都需兼顧其中連結的繼續性、順序性和統整 性,兼顧水平統整和垂直統整(周珮儀,2003;Tyler,1949)。

Fogarty 又將其細分為分立式、聯立式、窠巢式等三種課程統整模式(單文經主譯,

2003):

1. 分立式:傳統分科的模式,可見於各科學習標準。

2. 聯立式:在每個學科範圍內,課程內容含括的主題與主題之間、觀念與觀念之間,

以及這一年所做的工作與下一年的工作之間是互相聯結的,課程內容使不同想法 進行連結。

3. 窠巢式:在每個學科範圍內,教師們培養學生多元技能為教學目標,如:社會技 能、思考能力,以及符合標準的、且為內容特定的技能。

12

(二) 維持原有科目界限的跨科課程統整模式

各科目仍然維持原有的獨立狀態,但不再全然以自身科目為參照架構,而是思考與 其他科目之間的互動,可分為兩種情形:

1. 相關課程

為分科教學,但透過各科之間的連結調整各科的授課順序,使性質相近的議題、主 題、問題的學習順序相近或並列,相互增強;如同Fogarty 提出的「並列式」,藉由廣泛 相關的概念,建構出不同教材內容架構(周珮儀,2003;單文經主譯,2003)。

2. 多學科課程

除了考慮科目之間的相關,更進一步從各科目之中發展出共同的主題以相互連結,

然而,學科仍處於分離的狀態;學習內容明顯地區分不同科目,科目的教學和評量方式 仍是依據科目各自的標準和程序(周珮儀,2003)。如同 Fogarty 提出的「張網式」課程 統整模式,是以主題式的方法統整教材,各科目從主題的角度架構與關照各科的內容,

當學生學習各科內容時,可以意識到共同的主題(單文經主譯,2003)。

(三) 科目交融的跨科課程統整模式

此模式為課程統整研究之主流,經常被用以泛稱所有的課程統整形式,多數學者將 此模式稱為「科際整合課程」(周珮儀,2003)。我國十二年國教提倡的跨科、跨領域,

即為此課程統整模式。

1. 融合課程

最初步的科目交融是融合課程,是將幾個相關的科目融合成一個新的學科。Tanner

& Tanner(1995)舉例說明,美國的高中課程中,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學、解剖學原 本是分立的,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將這些科目融合為生物學,成為高中普通教育的科目

(引自周珮儀,2003)。

2. 廣域/跨域課程

除了幾個科目之間的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更進一步規劃整體課程結構的統整性,將 各科目歸併成幾個較大的知識領域,例如: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周珮儀,

13

2003)。我國的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的學習領域,屬於此類;而跨域課程為領域之 間的統整。

此外,Fogarty 所提出的「共有式」、「整合式」和「線串式」等類型,亦屬於科際整 合性質的形式,如下說明(單文經譯,2003):

1. 共有式:兩個學科有重疊的概念或想法時,這個共同的想法就可能變成組織的元 素,進而產生共有式的教學計劃。

2. 整合式:整合式課程呈現一種類似共有式的跨領域統整作法,使用每個學科基本 元素的一種新式設計與型態。

3. 線串式:以學習的標準、思維技能、社會技能、研究技能、圖式組織、科技和多 元技能等,來串連全部的學習領域。

(四) 超越科目界限的課程統整模式

1. Beane 的課程統整

Beane 認為課程統整應始於「主題」,從主題相關的概念展開課程的計畫,目的在探 討主題本身,而不需考慮科目領域的界限(單文經等譯,2000)。

2. Drake 的超學科統整模式

Drake 認為「超學科課程統整」與其他課程統整模式最大的不同在於,課程規劃過 程中不從學科開始,而是從真實的生活情境出發,學科是隱藏在學習之中,但焦點不是 從學科開始(黃光雄主譯,2002)。此模式強調學習者個人的成長與社會之間的統整,

Drake 提出超學科課程統整可以下述學習方式進行,如下說明。

(1)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問題中心模式起點於一個真實的生活問題,學生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式,取代 課堂上的聽講學習。

(2)故事模式

以故事或者是類似故事的題材,激發學生思考個人生活中的故事或事件,或引導學 生個人成長,促進社會改變。

14 3. Jacobs 的統整日和完全方案

(1) 統整日:源自 1960 年代英國的學前教育階段,以全天性的統整課程,自 學生的生活世界中萌生主題,進行課程發展與探討。

(2) 完全方案:以學生實際在學校環境產生的日常經驗為課程,將學生的生活 經驗與學校教育合而為一。例如:夏山學校。

4. Fogarty 的沉浸式與網路式

Fogarty 提出以學習者為中心有兩種課程統整形式(單文經主譯,2003):

(1) 沉浸式:具有強烈個人導向,以學習者內在的興趣或專長來選擇和完成 研究主題,從各個學科領域中選出所需的知識作為工具。

(2) 網絡式:學習者在自身領域的興趣促動之下,尋求此領域內與外的專家協 助,去擴展和精進對這個領域的了解。

5. 以現象為基礎的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芬蘭於2014 年提出「以現象為基礎的學習」,以真實世界間現象的全貌為起點,在 真實的情境脈絡中跨越不同的科目、知識與技能,這些現象的主題例如:人、歐盟、媒 體和科技、水與能源、城市規劃、恐攻(洪詠善,2016;Silander,2015)。

二、 主題的意涵

主題是一個中心概念(central idea),可作為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焦點,主題的訂定 可橫跨不同領域的觀念,由各種適合的活動進行主題的探究(陳瓊花,2004)。

陳新轉(2003)認為,教學中的主題大致可分為兩類:概念性主題(conceptual themes)

的概念是指能用文字或符號表達高度抽象意義,或能指涉不同現象與事物之共同特徵與 屬性,概念性主題為定義清楚之重要概念為核心,統整相關事實,期能將認知、記憶事 實的學習,導向理解概念、產生通則等較高思考層次的學習;論述性主題意指學科屬性 不明顯且含意夠豐富的論題所構成,包括價值觀、一本書、事件、重大議題等;無論是

15

概念性主題或論述性主題,其學習歷程都必需包含概念或通則,以提高學生思考與學習 統整的程度。

三、 實施主題課程的方式

主題可以被運用在任何一種的課程統整模式中,即以主題統整課程。以下探討實施 主題統整課程之兩面向:

(一) 實施主題課程的基本原則

Beane(1997)提出應以個人及社會關注之議題為課程主題,同時不能忽略知識的學 習。

陳新轉(2003)提出理想的統整課程是結合知識、社會和學習者三者的統整;教師 從事主題課程統整設計時,應先界定主題範圍、瞭解主題的意義,進而發展出重要概念 或通則,最後發展適宜的學習活動及評量方式。傳統的學科取向應打破,若固守學科本 位,將不易達成學習者與知識、社會三者整合目標;由此可知,主題為學習的焦點,與 主題關聯的知識、概念皆是重要學習資源,無需考量知識及概念在學科領域中的重要性 及地位為何。

(二) 發展支持主題課程之學校組織

1. 組織文化

Campbell & Harris 建議以共同理念與情感作為教師團隊發展的基礎;初成立的團隊,

其成員最好是自願性的加入,同時對課程統整與團隊的理念有所了解與認同。Jacobs 認 為需要重新安排學校的教學時段、日課表、行事曆和學年計畫,藉以促進不同專長教師 之間的互動(周珮儀,2003)。

2. 時間規劃

許多課程統整涉及科目與科目之間融合,儘管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一,但是在實施 上,科目的融合必然涉及授課時數和課表安排的融合。

實施課程統整的課表通常是將幾節課組成一個較長、不被其他課程打斷的彈性時間,

16

使教師有充分的彈性設計課程與教學,讓學生有完整的時間探索主題,不必被制式化的 上下課鐘聲打斷學習,而採取協同教學的教師的授課也要以彈性計算(周珮儀,2003;

Vars,1993)。

3. 空間規劃

課程統整教室空間應考慮多元化的教學需求,學校應給予有利於統整活動實施的空 間規劃與器材設備。Wolfinger & Stockard(1997)提出傳統教室空間與課程統整教室空 間的配置比較,由表 2-1-1 可知,課程統整與傳統的教室不同之處在於課桌椅的安排較 為活用,可依據不同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進行調整,並增設視聽中心以科技輔助學生 學習,亦增設會議桌有助學生共同討論班級事務或小組合作學習。

表2-1-1 傳統教室空間與課程統整教室空間配置比較

傳統教室空間 課程統整教室空間

資料出處:周珮儀(2003)。課程統整。高雄市:復文。

在學校環境的整體規劃上,彈性時間表必需與科際整合、協同合作的教師文化相輔 相成,才能發揮實際上的統整教學效用;課程統整的教室空間,也需在教師能充分運用 統整的教學策略和民主的班級經營條件下,才不會淪為空泛(周珮儀,2003)。

17

小結

運用「主題」統整課程為常見的方式,課程統整的模式可為單一學科內的統整、多 學科的統整、科際之間融合的統整,與超越學科界線的統整。

實施主題統整課程除了課程設計方面整合知識、社會與學習者之外,在學習空間的 規劃、適用於課程統整的教學方法與民主的班級經營,乃至學校的組織與制度規劃,皆 需相輔相成,方能有益於主題課程的實施與發展。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