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〇〇三年第 43 回眾議院選舉

第四章 選舉制度改革後眾議院選舉結果與政黨體系之變遷

第三節 二〇〇三年第 43 回眾議院選舉

二〇〇三年十月十日,日相小泉純一郎解散國會並於同年十一月九日舉行第 43 回眾議院選舉(表 4-3)。小泉純一郎是於二〇〇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接替支 持度僅剩下 5%的森喜朗內閣,臨危組閣。小泉打出『改變日本』、『無禁區的構 造改革』等口號,憑藉著其極具的個人魅力演說和媒體渲染力,迅速在日本社會 中掀起一股『小泉旋風』。在小泉的魅力之下上任後的第一次參議員選舉,即囊 括 64 席取得大勝。小泉解散國會的另一原因是由於日本在二〇〇三經濟呈現好 轉,而小泉在不久之前甫以壓倒性的優勢當選自民黨總裁,因此挾著其小泉旋風 的魅力與內閣擁有高支持度的優勢之下,解散國會提早國會大選,以期自民黨的 執政優勢得以持續。

表 4-3 二〇〇三年第 43 回眾議院選舉

自 民 黨 民 主 黨 公明黨 共產黨 社 民 保守新 其 他 總 計 區域代表席次 168 105 9 0 1 4 13 300 比例代表席次 69 72 25 9 5 0 0 180 總 計 237 177 34 9 6 4 13 480 比 率 49.38% 36.88% 7.08% 1.87% 1.25% 0.83% 2.71%

選 前 席 次 247 137 31 20 18 9 13 資料來源:讀賣新聞 2003 衆院選挙全情報:

http://www.news.janjan.jp/senkyogaomosirokunaru/list.php 及筆者自行整理。

二〇〇三年的大選中心幾乎只圍繞著兩個政黨:執政的自民黨與最大在野黨 民主黨。這是從一九九六年新的選舉制度適用以來日本最明顯呈現的兩大黨對決 態勢。『政黨改革』與『政權公約』成為此次大選的兩大主軸。政權公約即政黨 在競選過程中的政見與綱領,政黨透過明確的政策內容、方向、期限、和財源等 方式,對選民提出承諾,以獲取選民之支持。在大選的過程中,首先由民主黨率 先發表其政權公約,隨後自由黨與其他政黨也紛紛提出其政權公約,此乃是日本

66

67

急速崛起中的民主黨則以以 177 席大幅度的躍升,比上次多 40 席。在比例 代表區的席次甚至更勝於自民黨。在都市與鄉村的得票結構方面,自民黨在鄉村 地區當選率高達 85%,但在都市方面當選率只有 20%72,民主黨在都會區的勝 利相較於二〇〇〇年大選持續擴大,民主黨在都市地區的當選率為 68%,逐漸 接替共產黨在東京和大阪的都市選票73,成為一個都市色彩濃厚的政黨。在比例 代表票數的部份,自民黨的席次為 35%(69 席),民主黨為 37%(72 席),民 主黨甚至超越了自民黨成為比例代表選區中的最大黨,這也代表人民對於民主黨 有期待,對政權交替的期許,選舉結果使得民主黨問鼎執政更有信心,而其他在 野小黨的席次逐漸被壓縮,兩大黨形式宛然成形。

民主黨取得的勝利是從一九五五年以來,在野黨所獲得席次的最高記錄,然 而對民主黨來說從 42 次總選舉到第 43 次選舉之間,並非都是那麼順遂。二〇

〇一年第十九次參議院的選舉小泉純一郎率領的自民黨贏得了過去不曾支持自 民黨的選民支持,執政聯盟在應選 121 席次的參議院中獲得了 79 席(自民黨 64 席)。面對小泉純一郎引起的小泉旋風吸引了大量的媒體關注與目光,與民主 黨本身的內憂外患之下,鳩山由紀夫率領的民主黨曾經一度風雨飄搖。為了力挽 狂瀾拯救自己與民主黨的命運,鳩山由紀夫開始醞釀民主黨與自由黨的合併計畫,

並在與自由黨黨魁小澤一郎的接觸中就此達成共識。但是民主黨內對民自合併的 反對浪潮遠比鳩山想像的更加強烈。最後由於對合併的反對聲浪日大且民主黨持 續處於低迷中,鳩山由紀夫於二〇〇二年十二月三日辭去了黨代表職務,由菅直 人繼任為黨魁。然而從民主黨內部的民調顯示,民主黨若持續萎靡不振將有可能 在下次的眾議院選舉中減少席次,在泡沫化的壓力之下,菅直人平息了民主黨反 對合併的聲音74。而對小澤一郎來說,從一九九九小澤所率領的自由黨退出了自

72 同前揭註 62,頁 424。

73 蔡增家,2004,《日本轉型:九○年之後政經體制之轉變》,台北:五南圖書。頁 267-268。

74 民主黨對小澤一郎的不信任來自於一九九八年七月的參議院選舉中,執政的自民黨席位未過

68

民黨的執政聯盟之後,不但立即分裂出保守黨,且陷入了無兵無錢的困境當中,

因此尋求與民主黨的合作,對小澤也是挽救政治生命的最後一步棋。終於二〇〇 三年,民主黨以『吸收合併』的方式吸納了小澤一郎的自由黨。

與自由黨的合併可謂是民主黨在二〇〇三年選舉中大有斬獲的關鍵原因之 一。由於在小選區制度下,每個政黨只能推出一個候選人且只有一個當選人,對 挑戰者來說,過多的政黨只會分散票源而造成死票。而在比例代表區中,選前民 主黨有 47 個比例代表席次,自由黨有 18 個席次,總共 65 席,但在合併之後的 二〇〇三年選舉,民主黨的比例代表席次提高到了 72 席,這都代表著人民對民 主黨與自由黨的合併擁有期待。

民主黨此次大選創造出如此佳績的另一個原因是拋棄其固有的意識型態而 尋求與其他在野黨合作,最終整合成功。過去日本在野黨難以擊敗自民黨的一個 主要原因就是路線之爭。例如:過去六〇~七〇年代的社會黨堅守安保的問題,

反而不敵自民黨以經濟為主的策略;或是一九九三年的七黨聯盟擊敗了自民黨取 得執政地位,然而在旋即在八個月之後因為小澤一郎的偏右路線與細川護熙偏左 路線隔閡最後破局。這次具有偏左色彩的民主黨能夠與偏右的自由黨整合,便在 於這兩個政黨的領導則跳脫過去的思維與恩恩怨怨,借重國外的選舉經驗,尋求 執政的機會,進而落實兩黨民主政治75

半數遭遇慘敗。當時小澤領導的自由黨在參院首相紙名選舉中票投給了『菅首相』,兩黨開始並 肩推翻自民黨的戰鬥。但是在隨後小淵惠三敏銳地捕捉到小澤與菅之間的矛盾,加緊分化兩者的 努力,終使小澤一郎中途放棄與民主黨的合作,轉而與小淵惠三聯手組成『自自聯合政權』。當 年小澤一郎的倒戈,使得民主黨內就深深地埋下了對小澤強烈不信任的種子。而在細川內閣、羽 田內閣時代就曾與小澤一郎有過合作經歷的民主黨人對小澤反覆無常、獨斷專行的一面更是心懷 不滿。

75 同前揭註 62,頁 425。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