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的政黨起源

第二章 選舉制度理論與政黨體系

第一節 政黨政治的意涵與類別

三. 日本的政黨起源

(四)、 黨員的結構

以政黨的成員結構作為區分的標準,杜弗傑將之分為:幹部 黨與群眾黨。群眾黨即政黨是訴諸於公眾的政黨,政黨的經費所 需是由廣大黨員交付黨費方式來籌募。群眾黨致力於群眾的政治 教育,再從其中選拔出領黨階層,負起未來組織政府與治理國家 工作。因此對群眾黨來說,黨員的充足是很重要的,群眾黨的形 成與普遍民選的擴大也有關,在十九世紀時,選舉權一般都有財 產甚或是性別限制,此時期的政黨並無需去關心或是吸收一般無 投票權的大眾。幹部黨與群眾黨則不同,訴求對象是一小批菁英 份子,以之成為政黨的核心,幹部黨在吸收成員時是以『質』為 其考量點,恰巧於群眾黨重『量』相反。幹部黨的政黨經費則來 自於有雄厚資產的黨員支持,政黨的領導權在於議會中的議員與 重要政治官員中。日本戰後的政黨多屬此類。7

三. 日本的政黨起源

日本的政黨政治在近代時期與戰後時期則有截然不同的表現。一八 七四年,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之一板垣退助與片岡健吉等發表了愛國公 黨的『本誓』8,採用歐美的『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人民為主的 政治理念。儘管愛國公黨並未展開任何活動而消滅,然它仍可被視為日 本政黨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政黨意義的表現。數月之後,以板垣退助 為首,一批自由民權運動的支持者設立的『立志社』,鼓吹建立民選議

7 但以今天的政黨而言,純粹幹部黨已經不多,大部分幹部黨與群眾黨相同,也會廣泛吸收黨員。

8 『本誓』,即為政黨的綱領。

15

會,翌年,以該社為核心,各地共同理念的社團派代表在大阪集會,成 立了『愛國社』。然愛國社卻因為首腦板垣退助被拉入內閣而一度解散,

直到一八七八年才再度重建,改稱為『國會期成同盟』,仍然以過往自 由平等與人權為期推動理念。一八八一年成立了『自由黨』,推板垣退 助為黨魁,此乃為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個有真正意義的政黨之嚆矢。自由 黨的組成是中小地主、工商業者、小資產階級與知識份子等,主張英國 式的民主,主張主權在民,實施君主立憲、兩院制與內閣制…等。此一 主張不利於當時政府,於是在伊藤博文授意之下,組成了另一個政黨『立 憲帝政黨』,主張主權在君的欽定憲法。此後日本積極對外擴張之下,

政黨運作此前提之下被減到最弱。此階段約為日本近代時期的政黨運作。

由於近代明治憲法規定的天皇制,使得政黨政治並不顯著,甚而有所謂

『御用政黨』之稱。9由於日本近代政黨政治不發達,促使其在戰前走 向軍國主義的道路,其中日本共產黨甚至遭到殘酷的鎮壓。且由於缺乏 讓在野政黨可以合法取得執政權的管道與普遍的選舉權10,初期日本政 黨的產生,多是由於議會之外的因素,基於共同理念所產的政黨。

戰後日本的政黨發展則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二戰結束後,在美軍 的主導之下,日本進行朝向『民主化』開始改革。在政黨政治方面,由 於組織政黨的條件被放寬,加上一九四六年四月十日日本舉行戰後第一 次的國會大選,原本在戰爭期間被迫停止的政治活動開始復甦,政黨之 間也開始產生合併或是重組。此一現象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達到高峰,

包括社會黨、自由黨、進步黨、協同黨、共產黨等不同光譜的政黨。由 於駐日美軍司令部推動『公職追放令』,使得戰爭期間協助戰爭的『翼 贊選舉』產生的國會議員與政治人物被驅逐公職與禁止政治活動,而為

9 李柄南主編,蔣立峰、高洪著,2002,《日本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頁 99~102。

10 日本婦女直到一九四六年才獲得選舉權。

16

了彌補這些原本政治人物的空缺,原本官僚體系的行政人員紛紛投入選 舉,結果使得日本政治人物,呈現戰前與戰後不連續的局面11。由於公 職追放令,原本戰後首次大選獲得最多席次的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也被 迫交出自由黨總裁職務,而由吉田茂繼任,自由黨與進步黨合組保守勢 力的聯合政府。一九四九年,美國放棄『公職追放令』等政策,原本遭 到驅逐的政治人物紛紛返回政壇,鳩山一郎重返政壇,然吉田茂拒絕將 總裁職務交付鳩山一郎,一九五三年自由黨因為鳩山一郎自組自由黨而 分裂。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日本民主黨正式成立,以鳩山一郎為總裁,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吉田茂請辭內閣,由鳩山一郎接替組閣,一九五五年 二月二十七日舉行戰後第六次眾議院選舉,總席次為 467 席,鳩山一 郎的民主黨獲得 185 席,原自由黨 112 席,左派社會黨 89 席,右派社 會黨 67 席,以及其他小黨獲得少數席次。民主黨成為第一大黨。同年 十月,原本分裂為左右兩派的社會黨統一,合併之後的席次對原本保守 勢力的民主黨產生威脅,遂在保守勢力的要求之下保守政黨合併,十一 月十五日自由黨與民主黨合併,建立單一保守政黨—自由民主黨。

一九五五年自民黨成立之後,開始長期執政,日本政治學者升味準 之輔在其著作《現代政治:一九五五年以後》一書中針對自由民主黨長 期執政的穩定政治局勢,稱之為『一九五五年體制』。此體制維持到一 九九三年,其間日本只存在兩大政黨—自由民主黨和日本社會黨,以及 三個長期存在的小黨—民主社會黨、公民黨和日本共產黨。一九九三年 之後,自民黨處於內憂外患之下,終於結束了長期的一黨執政,同時也 分裂了,小澤一郎為核心的羽田派宣布脫黨成立『新生黨』,為未來的 民主黨埋下伏筆,民主黨成立的過程在下一章節將詳細介紹。故此,民 主黨亦是屬於源自於議會內集團結合。在戰後歷史上,日本的政黨多半

11 許介鱗、楊鈞池著,2006,《日本政治制度》,台北:三民,頁 142。

17

是以菁英政黨等、幹部政黨的形式出現,換言之,戰後日本政黨是議會 內、政治家聯盟12,故戰後此一階段,日本的政黨可理解為議會內形成 的政黨組織,亦即是內造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