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該分析若含有永續發展的概念,則在永續發展概念分析表及學習領域分析表上畫記登 錄。

3.每分析單位(段)不限歸類一次。

4.累計教材在所有分析單位總數中所含分析類目總數,以求所占比例含量及分佈情形。

(五)信度分析

為檢驗本研究之信度,由全部教材中隨機抽樣一課一段,另與永續發展相關較高的教材 部分如「地形與人類活動」等各章再加抽一段,共取 228 段地理教材,進行信度檢定。除研 究者外,另請二名任教目前高中職地理課程教師,分析前就分析標準與研究者溝通,然後依 擬定之分析類目與方法,逐步進行分析。將評分者分析結果與研究者之結果相互比對,計算 求得本內容分析之信度。先求與研究者的相互同意度(Pi=2M/N1+N2),再依內容分析公式 信度=n*(平均相互同意度)/1+【(n-1)*平均相互同意度】,求得相互同意度達 0.83,在 一般內容分析來說,此值已具有相當意義(楊孝濚,1991)(表 3-16)。

表 3-16 本研究內容分析相互同意度、信度一覽表 相互同意段數 應有同意

段數 相互同意度 平均互相

同意度 信度

第一位評析員與研究者 148 0.65

第二位評析員與研究者 136 0.60

第一位與第二位評析員 142

228

0.62

0.623 0.83

二、地理教科書分析

(一)地理教科書永續發展教材的數量

由表 3-17 中顯示,高中一上下各版本全部教材共有 5834 段,其中與永續發展教材有關 的有 3795 段,所占的比例為 65.05%,而高職各版本全部有 4365 段,其中與永續發展教材有

關的有 3484 段,所占的比例為 79.82%,若與課綱相比較則高職各版本皆明顯不足,此乃因 高職教科書分析是以 95 課綱為編寫依據,而分析課綱的具體目標是以高職的 98 課綱為主,

因此會有很大的出入,而高中版本則以翰林較明顯不足,其他四個版本與課綱比例較一致,

相信高職教科書在未來依據 98 課綱後,將與永續發展的關係更加密切。

表 3-17 高中職地理課文與永續發展教材段數及其百分比 冊別 版本 總段數 相關的總段數 百分比 課綱有相關具體

目標的百分比 三民 1003 785 78.27

全華 1111 791 71.20 南一 823 622 75.58 翰林 1888 782 41.42 龍騰 1009 815 80.77 高一上下

全部 5834 3795 65.05

79.61

五南 402 302 75.12 信樺 292 247 84.59 泰宇 433 348 80.37 謳馨 357 260 72.83 高職

全部 4365 3484 79.82

93.62

(98 課綱)

另外永續發展教材中各版本有相關所占的比例,由圖 3-6、3-7 中所示,高一以龍騰版 本所占百分比最高,三民次之,翰林所占最低。高職版本中則以信樺版所占比重最高,其 次則是泰宇版,而以謳馨比重最少。

78.27

71.20 75.58

41.42

80.77

0 20 40 60 80 100

三民 全華 南一 翰林 龍騰

版本 比

圖 3-6 高一上下各版本與永續發展相關段數

75.12 84.59 80.37

永續環境與永續經濟的比重較高。高中內容與課綱分佈較為一致,而高一下南一、翰林版

圖3-8 高一上永續教材三類目比率

0% 20% 40% 60% 80% 100%

三民 全華 南一 翰林 龍騰

本 永續環境

永續經濟

圖3-9 高一下永續教材三類目比率

0% 20% 40% 60% 80% 100%

三民 全華 南一 翰林 龍騰

永續環境

永續經濟 永續社會

圖3-10 高職地理A永續教材三類目比率

0% 20% 40% 60% 80% 100%

五南 信樺 泰宇 謳馨

本 永續環境

永續經濟 永續社會

2.再將永續發展教材類目分析每大項更細分七項目,共二十一個項目作分析的結果列

圖3-11 高一上永續發展教材類目圓餅圖

高一上的教材和課綱做比較時,則可發現教材所觸及到永續發展的類目較課綱多,但課 綱和教材在高一上的部分是以永續環境的部分為最強調的,比重最多的。

而高一下主要內容為永續工商占比重 36.3%,其次為永續漁農 17.7%與人口控制 17.4%

(圖 3-13),教材內容提及到的部分有七種類目。

圖3-13 高一下永續發展教材類目圓餅圖 環境特徵 0.5%

環境管理 11.6%

永續漁農 17.7%

永續工商 36.3%

生態旅遊 6.1%

人口控制 17.4%

永續城鄉 10.4%

圖3-14 高一下95課綱與教材各類目比較 12.96 12.96

37.04

3.7

9.26

24.07

0.5

11.6

17.7

6.1

17.4

10.4 36.3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環境特徵 環境管理 永續漁農 永續工商 生態旅遊 人口控制 永續城鄉

永續發展類目

課綱%

教材%

若和課綱相比較,則高一下的教材部分較課綱多了一些環境特徵的描述,不過和課綱相

若高職的課綱與教材做比較,可發現教材所強調的類目較課綱多,而在 98 課綱中有強調 的文化改造,在高職的 96 學年的教材中並無提及。

圖3-17 高一全與高職教材比較 1.77 3.75

1.85

16.10 17.98

6.9 6 .3

高中 292 段 286 97.95 63 21.58 86 29.45

而高職部分則發現教材內容所談論到的認知目標內容較多,原因應是此分析的教材為 95 課綱

一及第六項。而高中教材如龍騰版在上冊的第十三章中有一學生活動即是以公聽會的方式舉

對於環境改變的力量,這正是我們地理科所強調「人與環境」的部分!例如在南一版上學期

並無法促使學生去面對與解決環境問題,實際上決定學生能否實踐負責的環境行為的主要因 素乃是態度和價值而非知識(蔡瑞麟,1990),倘若能更加廣泛的使用資訊和通訊科技於地 理的教與學中,便可縮小環境知識與永續行為的落差,並可以為永續發展教育議題提供豐富 且引人入勝最新的資料和學習機會(Harbrich et al.,2007),而這將是本研究在設計將永 續發展融入教材中將努力的方向。

(四)地理教科書教材內容中關於永續的敘述方式:

分析與永續發展非常相關的 442 段教材內容後,課文中有提到「永續」兩字的敘述條列 如下表 3-25,在這些段落中,「永續」兩字的提及皆與自然資源有關,如地形資源、水資源、

土壤資源、能源資源、農業資源等,也提及了若要讓這些資源能夠永續利用的方法,如:政 府的法令規劃、國際間的共識、個人應有的體認。在這些文句中皆可看到資源的有限性、資 源的永續利用的概念,供學生思考,發展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使地理科對於永續發展的貢 獻良多!

表 3-25 高中職與永續發展非常密切相關教材中永續的敘述方式

版 本

章節與

段落 敘述

2-38 不當的地形利用引發了各種災害,對自然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為了讓地形資 源得以永續利用,如何在人地互動中取得平衡定必須重視的課題。

2-46 至 49

不同地形區的永續經營

除了上述河流及海岸地區的地形資源利用外,其他如火山地區,雖然火山爆發危害 很大,但火山灰化育的肥沃土壤,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而地熱可提供暖氣,

溫泉則是重要的觀光遊憩資源,硫磺更是重要的礦產。因此在以安全為前提下,火 山地形區若能善加規劃利用,也能成為重要的地形資源。

為了能將有限的地形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與保育,人們在開發和利用地形資源時,

必須先以宏觀、長程和整體的角度究明所採取的行動是否正確。保育是地形資源管 理的最佳做法。為了達到對地形資源合理利用的目標。方法包括以下三點:

1.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順應地形資源,若該地宜農則發展農業;若該地宜林,則 以林業經營為主。

2 兼顧目前與長期利益,適度開發,切勿竭澤而漁。

3.合理生態結構,務求任何經濟活動都要有一個與其相應的自然生態系統。

如果能做到以上各點,不同地形區將能保持其潛能以滿足後世的需要,達到永續經 營的目標。

高 職 五 南

3-74 全球可利用的水資源其實相當有限,若不加以愛護,恣意且不合理地使用水資源,

水資源將更顯匱乏。因此,在利用水資源前,需先了解當地的水平衡情況,再合理 規劃水資源的使用,朝水資源永續經營的方向逐步邁進。

4-41

南 一 一 下

求永續經營的重要政策之一

9-20

水是人類不可缺少且無法替代的自然資源,有限的水資源若不當的開發和利用,如 超抽地下水、汙染水體,則將使可用的水資源逐漸減少。要使水資源可不斷更新與 永續利用,需合理利用水資源。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世界水資源普遍不足的問題,許多國家多致力於節約用水、增加 水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照片 9-8)、減少汙染源等措施,以達到保育水域環境、

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臺灣居民應努力培養正確的水資源觀念,並積極學習先進 國家對水資源的保育與處理方式,方可確保未來擁有足夠的水資源。

高 中 龍 騰 一 上

13-26

對人類而言,地形是資源,但也可能帶來災害。山崩、土石流、河川改道、海岸侵 蝕等,原本都是自然現象,但是如果對土地進行不當利用或改造,則可能使人類自 身受到傷害。在人口密集,山多平原少的臺灣,土地資源極為珍貴,棄置完全不用,

並非最佳對策。了解各種地形的特性與限制,避免大規模、無限制的不合理開發,

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五)整體課文內容與永續發展教育的關連

依據 Haubrich(2007)所撰寫的永續發展教育水的主題中,他所描述的地理教育在探討 一個概念的主題時,應同時兼顧環境的、經濟的、社會的部分一起討論,要如何教地理去教 育學生思考和行為依據永續發展的觀點?他認為地理是一個可供自然與人文科學聯絡的橋 樑,教導環境問題時是很好的工具,藉此可以和學生展開下列對話:問題的架構、問題的原 因、解決問題可能的回應,例如:

1.選擇一個生態問題也必須去分析經濟和社會也是問題的一部份,同理的經濟或社會問 題也應如此!

2.如現象的主因是經濟因素,也必須去看看生態和社會因素是否也是一部份的問題起 因!同理若是遇到生態或社會的起因也應如此去關照其他的面向!

3.回應或反應可能是生態的、經濟的、社會的或純粹自然的。

最後個人行為的改變是最困難的。我們知道寫文字去宣稱改變不永續情況較改變個人行 為容易。分別從生態、社會、經濟或政治面向做出思考與行動應在地理教育中反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