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地理實察的設計與研究

伊奧西(L.A.Iozzi)(1989)認為戶外教學已被確認為培養積極環境態度與價值觀最有效 的教學方法。戶外教學的參與者從教學過程中最能驗得具體經驗。戶外教育的課程最能達成 認知、情意與行為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在現行傳統的課程,併入戶外教學的活動,其教學效 果更為顯著。(引自楊冠政,1998,p.252)黃朝恩(1990)認為透過地理實察可以使學生在 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的程度上親身接觸到地理事物和現象,有利於理論與實際的聯繫,從而開 闊地理視野,把在課堂中獲得的地理知識得到應用和印證,同時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和掌握。

黃朝恩(1994)在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中,曾提出三種導向的戶外教育活動 設計模式,本研究所採用的教材設計步驟即是其中的環境地點導向的設計步驟。

徐榮崇(1955)研究國小戶外鄉土地理教學之設計與分析時,提出戶外教學活動設計原 則,即活動前的建構預像,活動中的實地驗證和活動後的歸納討論,本研究依此設計原則在 實施過後進行檢討。

藍淞地和陳哲銘(2006)設計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自導式實察,Chen, C. M.和 Hsu T. Y.

(2007)透過可攜式田野輔助系統有助於吸引學生增進永續發展概念在現實世界的問題上。教 師們認為可攜式田野輔助系統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來幫助學生,它解決了一 些實際帶領許多學生去野外的問題,而學生也可透過自我學習,體驗到當一個調查者的樂趣,

這兩篇文章提供了本研究在設計活動及回饋表時的參考。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基於上述文獻回顧,本研究由於選取高中職學生、教師、現行課綱及教科書為研究調查 對象,因此採用下列方式作為研究的方法。課程綱要和教科書,因屬於文本資料,故採用內 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此外,使用結構式問卷調查,以期瞭解目前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永續發展 認知、態度與技能,以至覺知和感覺情形,凡此有助於明瞭目前高中職實施永續發展教學的 成效。然而教師是直接接觸學生的一群人,應當較能明瞭學生學習的需求與認知程度,況且 教師具有決定選用教材的主導權。所以瞭解教師對永續發展課程的概念,也是相當重要的事。

因此,本研究除了採封閉式的結構問卷來明瞭教師對永續發展的認知與研習需求外,另採開 放式的結構問卷更深入的瞭解我國地理教師們在地理課程中有教授到的永續發展概念的內容 和強調的概念為何,並與南韓和美國的地理教師教授的永續發展概念做一比較。最後,本研 究企圖整合教科書內容及教師問卷等分析獲得的資料,據以瞭解目前永續發展在地理科實行 情況,並研發出永續發展概念融入高中職地理科的試用教材,期能達成永續發展教育的目標。

在設計融入教材實施兩梯次的活動時,隨時依據學生的反應加以修正,並依據學生成果加以 檢討設計來實施行動研究。

(一)問卷調查:教師問卷部分,分成兩份問卷,一份依據黃朝恩(2007)的封閉結構 式問卷,瞭解教師對永續發展的認知與研習需求,立意抽樣,以參加台北市地理科輔導團舉 辦的兩場研習活動教師為主要發放對象,回收 109 份。一份採開放結構問卷依據 Lee et al.

(2007)的問卷設計,請十位北市的高中職教師填寫,以便更深入的瞭解我國地理教師們在 地理課程中有教授到的永續發展概念的內容和強調的概念。學生問卷部分,針對研究的題目,

參考相關文獻及量表(如葉國樑、黃禎貞、陳珮英,2005;黃朝恩,2007)編製問卷。針對 全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立意取樣,進行問卷施測,採取郵寄問卷委託任教班級教師進行調查 針對高中學生(中山女高、政大附中、成淵高中、育成高中、中正高中)共發了 272 份問卷,

有效問卷 261 份;針對高職學生(內湖高工、木柵高工、士林高商)共發了 180 份問卷,有

效問卷 154 份,回收資料整理後,剔除無效問卷,進行編碼輸入電腦,再利用 Excel 統計軟 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及假設統計 Z 檢定來進行母體平均數差異檢定分析。

(二)內容分析:內容分析是一種以客觀的、系統的,以及量的描述明顯的傳播內容的 研究技術(王文科,1996,p.428)。本研究藉由內容分析方式分析高中職教科書中有關永續 發展概念類型的融入及落實情形,來探究高中職地理教科書中永續發展議題融入現況及差 異。分析前研究者先設計劃記表格以利登錄及統計,分類的方式依據黃朝恩(2007)的國科 會計畫「高中新課程永續教育之研究---地理科」所採用的永續發展概念分類(分為三大項二 十一類目),及永續發展相關教材劃分為四種程度(非常密切、相當密切、有些相關、無關)。

量的分析方式為分析每一分析單位之內涵陳述,是否包含任何分析類目中之概念,若評定為 含有分析類目概念,即登錄之,並累記教材在所有分析單位總數中,其所含分析類目總數,

以求其所占比率、含量及分佈情形。另外也分析教材在學習領域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的 分佈情形,最後並以水資源的主題來觀察教科書的編寫是否有在永續發展的三個面向面面俱 到。分析的內容課綱部分包含高中 95、98 課綱及高職 98 課綱,而教科書部分以高中九十五 學年的五個版本,高職九十六學年的四個版本為主要分析內容。為了增加內容分析的信度,

本研究找了兩位目前任教高中教師,隨機抽選了高中職教科書共 228 段作信度分析,依楊孝 濚(1991)信度分析的公式達 0.83,已具有相當的信度。

(三)地理實察教學設計:本研究教材設計的目的是將建立一份戶外教學的步驟,其融 入教材教學設計依據黃朝恩(1994)的「戶外教育活動設計模式步驟」,選擇導向模式為「環 境地點導向」作為設計的依據,試圖引導探索學生自我在戶外、網路上尋找資料瞭解陽明山 的地名由來與土地利用的變遷(以冷水坑、龍鳳谷為例)、溫泉的永續利用、國家公園的永續 利用,藉以從三個面向環境、社會、經濟來思考人地關係及其永續利用。

(四)行動研究:就教育領域而言,「行動研究」係由實際教育工作者探究自己相關工作 的問題。在參與真實事件的運作過程當中,進行研究工作,系統地蒐集資料、分析問題、提 出改進方案、付諸實施、仔細考驗改革的影響(蔡清田,2001)。教育行動研究歷程原則上維

持「觀察/偵察→計畫→行動→反省」的循環順序(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始於自我 反省和批判思考的態度,去尋找問題或研究的開始繼而澄清情境,本研究所採分析蒐集資料

的方法有:教學現場的摘記、學生學習與作業的文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