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永續發展教育的思想內涵

(一)永續發展的教育目標

根據澳洲學者 Fien(1993)的界定,永續發展教育的目標如下(見張子超,200O):

1.認知領域目標

(1)了解地球環境的元素組成,並明白地球是一個有限的系統。

(2)認識地球上的資源,特別是土壤、水、空氣、礦物等;以及這些資源的分布及其在生命中所 扮演的角色。

(3)生態系統的自然定律。

(4)人類在生存及糧食方面對自然資源的依賴。

(5)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永續關係。

(6)自然資源的分布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

(7)各種人類社會發展狀態的特性(包括遊牧、狩獵、農業、工業等)及其對自然環境的衝擊。

(8)科學及科技發展在人類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科技進步對環境帶來的衝擊。

(9)各種不同的經濟活動方式對環境、社會及文化的衝擊。

(10)都市化的過程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11)目前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環境與社會議題彼此間的相互關連性。

(12)對於自然及人文環境的不同哲學觀及價值觀。

(13)當前對於全球性議題及永續未來的國際合作策略與工作成果。

(14)政府、企業界、非政府組織及一般大眾參與計畫、決策及永續性行動的過程。

2.技能領域目標:

(1)能夠正確的發現問題並根據問題完成研究。

(2)能夠對於下列基本觀念提出定義:環境、社區發展、科技;並能將這些定義運用在地方、國家 及全球的經歷中。

(3)能有效運用資源及技術來發現問題。

(4)能評估人類對自然的偏見及各種不同的觀點。

(5)能夠基於充分的資料、批判性的分析及謹慎的組合提出假設;並於新的資訊、個人經驗及信 念出現時,重新驗證這項假設。

(6)有效的分享及交換資訊及想法。

(7)能夠經由溝通達成共識並合作解決問題。

(8)為改變目前的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間的關係提出適當的行動策略。

3.情意領域目標:

(1)欣賞自然的各種特性及自然的美麗,同時瞭解所有生命間的相互依賴性及同等的重要性。

(2)了解並感謝人類生命對於地球上有限資源的依賴。

(3)了解並欣賞人類的智慧及創造力對於永續的未來所扮演的角色。

(4)了解人類對於環境改變的力量。

(5)覺知個人的文化及社區背景對於自我價值觀的影響。

(6)尊敬不同的文化並覺知人類社群間的相互依賴性。

(7)對於世界觀及對地球村的認同感。

(8)對於不同族群及不公平正義事件的關懷;及對於人權、和平的熱愛。

(9)人類對於追求永續所必須面臨的改變及挑戰。

(10)參與改變及採取永續的生活方式的意願及承諾。

(11)了解人類面臨改變的迫切性及問題的複雜性。

(12)個人及社會對於未來的希望及正向思考。

(13)覺知個人的責任與行動的價值及重要性。

(二)永續發展教育的內容

1.美國

1994 年 美 國 總 統 直 轄 的 永 續 發 展 委 員 會 (President,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舉辦了"全國支持環境教育伙伴圓桌會議(National Forum on Partnership Supporting 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這次會議中,列出了永續性教育的六大 核 心 行 動 途 徑 : 終 身 學 習 (Lifelong learning) 、 跨 科 系 整 合 學 習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系統性思考(Systems thinking)、夥伴教學(Partnerships)、多元文化觀點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強化教學能力(Empowerment)。

這次會議後,衍生了"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 an agenda for action" 一 書(網址:http://whitehouse.gov/WH/EOP /PCSD)。書中界定「永續發展教育」的意義如下:

他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可以導引出一個有知識、有參與的公民,具有創造性解決問題的 技能、科學和社會學素養,並能採取負責任的個人和集體行動。這些行動可以確保環境健全 和經濟繁榮的未來。

這本專題報告也提出了三大政策性建議、十三項行動方案,以及三十項初步(啟動的)

行動,分為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及其他貫穿性主題三個部分來談,其三大政策性建議為:

一、確定環境、經濟和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連結關係成為正規教育中整體內涵的一部份。正 規教育指從幼稚園起,經小學、中學、至大專院校等專業層之教育。二、擴大民眾獲得學習 與個人生活、工作及社區生活相關的永續性事務(議題)的機會。三、在中央、省、及地方各 層級,促成政策性改變,鼓勵永續教育;並在各種教育情境下,發展、使用、擴大獲得資訊科 技的管道;並促進人們瞭解地方性事務與省、中央、及國際脈絡的相關性。

1997 年,美國總統直屬的永續發展委員會又出版了一本書,名為 "從教室到社區和其外:

為 永 續 的 未 來 而 教 育 (From Classroom to Community and Beyond: Educat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這本書又擬訂了三大政策建議和十三項行動建議,其內容與 1994 年 的專題報告相去不遠,而本書提供許多各種永續發展教育計畫的特殊案例,包括美國境內或 境外的例子。同時也列出了各種相關機構的名稱、地址、聯絡電話、電傳、電子信箱號碼等。

因此是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書籍(請查閱下列網址 :http://www.whitehouse.gov/PSCD)

2.英國

英 國 的 環 境 、 發 展 、 教 育 與 訓 練 組 織 則 將 永 續 教 育 稱 之 為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並在 1992 年發表的報告中(Good Earth-Keeping : Education, Training and Awarenes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強調永續教育是一種關係著所有人的過程,而 如同永續發展,永續教育並沒有固定而僵化的目標,而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同時伴隨著建立 個人、全體與環境的關係。因此,其將永續教育定義為:永續教育是一種過程,而透過此過 程,可以達成:(1)瞭解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相互關連性,並覺知個人的行動與決策對現在的 資源、地區及全球環境所產生的影響;(2)更加瞭解可能幫助或阻礙永續發展的經濟、政治、

社會、文化、科技及環境的力量;(3)發展個人的覺知、能力、態度與價值觀,使其能有效 地參與地方性、國家性及全球性的永續發展行動,以建立更具公平性及永續性的未來;同時,

使個人具備整合環境與經濟的決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Sterling/EDET Group,1992)(引自 張子超,2007)。Huckle and Sterling(1996)主編了《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一 書,共分為五篇十五章,其主要內容在第一篇中介紹永續教育,而在第二篇介紹正規教育部 門中永續發展教育的重點,第三篇則著重在非正規部門的永續發展教育的推展,第四篇的終 身教育強調企業及地方政府的教育角色,第五篇則以政治和社區為討論重點,這本書的內容 大部份都是英國的學者撰寫的,因此多方反映英國學者對永續發展教育的看法。由於環境教 育在英國十分發達,因此,書中的內容也十分實用,不只涉及政策面、大原則而已。

3.我國

黃朝恩 (1993)曾撰文介紹 Robinson(1990)的課程設計準則,其中列舉了十一項應可涉

及的人類活動,如:都市化、遊憩休閒、農、林、漁、工、礦業、能源、科技、交通運輸、 議題(global issues, Agenda 2l and etc.)(3)環境公害(污染)。(4)資源保 球化與地方化(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4.哲學、倫理與教育面 (1)環境導航

(environment stewardship)。

(2)環境倫理。

(3)地球太空船(相互 依賴、

interdependence)。

(4)永續願景(意像、識 覺)。

(5)永續發展教育/永 續校園(綠校園)/訓練 (empowerment)。

(6)科學、科技與永續 (capacity building)。

(2)環境規畫/環境工程:綠建 築、綠營建、生態工法/環境 管理/災害防救。

(3)政治/法規 /行政 /制度 化 /政府再造 /選舉政治 (governance)。

(4)永續發展指標 (policy guidance , performance standards , design criteria)。

(5)台灣 21 世紀議程。

隨後,黃朝恩等(2007)分析高中地理科教材永續發展內容時,將其分為三大項(表 2-3), 即永續環境、永續經濟、永續社會,並細分為二十一個主概念細項。

表 2-3 高中永續發展教材主概念細項 1.永續環境 2.永續經濟 3.永續社會 1-1 環境特徵 2-1 永續漁農 3-1 人口控制 1-2 生態平衡 2-2 永續工商 3-2 兩性平權 1-3 環境問題 2-3 綠色消費 3-3 人權民主 1-4 資源保育 2-4 生態旅遊 3-4 永續城鄉 1-5 災害防治 2-5 消滅貧窮 3-5 永續衛生 1-6 環境管理 2-6 政府治理 3-6 文化改造 1-7 環境倫理 2-7 國際機制 3-7 世界和平

第三節 永續發展教育之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