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事前的準備工作

在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自 95 課綱後皆有實行地理實察活 動,如 95 學年的高一進行的是利用上課日一天的時間至深坑、和平島進行一天 的北海岸地理實察,而 96 學年也在考量較不影響其他課程的課務下,利用高一 下學期段考結束的半天下午,進行紅樹林到淡水的生態地理實察!學生回來的 反應皆很不錯!而本次活動也是配合在研究者所服務學校向教育局申請的【高 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學校基礎型計畫-推動適性學習社區課程改進

「社區整合型計畫」:「人文地理實察計畫」』】,因此教師只要提出需求的事項,

至於人力與經費由於有計畫的配合,所有相關事物如遊覽車的租借、相關儀器 的的保管、便當的訂定、手冊的裝訂、學生的分組、保險的安排等皆由承辦的 單位實研組負責,因此教師的負擔減輕很多,倘若要教師完全一手包辦,將是 很大的時間、人力、財力的挑戰!因此在此戶外實察的設計模式下,倘若無其 他客觀條件的配合,可以設計成讓學生分組自行利用假日實察一個景點。

(二)活動的進行

本次設計的主軸在於結合 Google Earth 及 GPS 的操作與應用,佐以在陽明 山實察,要學生能自己實察或尋找資料瞭解陽明山的地名由來與土地利用的變 遷(以冷水坑、龍鳳谷為例)、溫泉的永續利用、國家公園的永續利用,研究者 依據徐榮崇(1995)的戶外教學活動設計原則分成三個部分來檢討:

1.在活動前建構預像上:教師發現在 Google Earth 的軟體教學時,可詳細 預告戶外教學的地點、流程、方法、目的與完成事項來建構預像,是實行戶外 教學活動前建構預像的利器,然而雖然研究者已安排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學習及 GPS 的操作與應用,學生大致都能瞭解 Google Earth 及 GPS 的操作與應用,若 是教師在課堂授課時數需要四節課,在目前的課程進度壓力下,能否有此充足 時間,讓每位學生充分熟悉使用,是令人擔憂的。如本校在 96 學年下學期的紅 樹林到淡水的生態地理實察,授課教師礙於進度,只有花一節課的時間講授 Google Earth 及 GPS 的操作與應用,以致於許多學生在實行考察時,對於 GPS 的操作還是不甚熟悉。

2.在活動中的實地驗證分成以下部分檢討:

(1)研究者在第一梯次採取完全旁觀的角度,在第一天的室內研習並未特 別口頭提醒第二天將要完成的報告內容,且在第二天的室外實察也未在車上給 予特別叮嚀,因此學生不論在報告的呈現或者是回饋表的反應皆不甚理想,因 此教師在第二個梯次中,就加強了在完成報告時要注意事項的口頭叮嚀與室外 車上的課程解說,學生的報告呈現與回饋表的反應就較佳。因此雖然用同樣的 教材、同樣的書面資料,教師的口頭叮嚀也將影響學生的表現。

(2)礙於經費限制和課程規劃,只能整個活動規劃只有一天半,其中半天 的實地考察,在陽明山的天氣皆風光明媚,在學生呈現的回饋表及心得中,普 遍反應的是在陽明山的時間太少,甚為遺憾。倘若經費充裕,或許活動規劃為 二天,甚至在暑假辦理此活動可能更為理想。

(3)研究者選取的冷水坑與龍鳳谷兩個實察景點,皆有安排陽明山國家公 園的解說員解說,研究者發現在冷水坑的解說員都能在解說後利用一些明信 片,提高學生聆聽解說的興致,是之後研究者可以學習的部分。

3.在活動後的歸納討論上:由於完成報告時間只有二個小時,學生普遍覺 得要完成的報告太多,尤其是第二梯次的學生反應最強烈,當然主要原因是在 參與第二梯次的學生人數較少所導致的結果。因此在下次設計活動時,如果不 能把學生做報告的時間拉長,就要減少詢問學生問題。

(三)整體活動的檢討

1.在學生的心得中,學生們對於實際體驗如對陽明山地形地貌的深刻體 會、用 GPS 及 Google Earth 的操作、用溫度計測溫泉溫度、用石蕊試紙測酸鹼 度等印象深刻,又再次印證了教師在教室之外,以實地觀察、測量、訪問等方 式指導學生學習地理,可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胡金印,1999)。戶外教育是沿 襲教育學家杜威所提倡的經驗教育而發展出來的。「生活就是教育」,唯有不斷 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給學生,才能使他們得到最有效的學習。

2.在本次由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經費、及行政的大力支持活動中,研究者 觀察到第二梯次中參與的學生,屬於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的學生並不多,以致 於第二梯次所參與的學生人數太少,因此以後若有類似活動在針對學生的宣傳 方面還可以更加強,例如除了請任教的地理教師轉達、並告知班上的導師、班 長外,也可以在學校的重要集會上宣傳並張貼海報在川堂上,來吸引更多學生 的參與。

3.在本次的活動中,不論從參與學生的回饋單及分組報告,和小幫手們的 回饋皆能確認學生們幾乎可以完全達成研究者一開始所設定的技能目標,然而 在研究者所希望達成的情意目標部分學生們也都能透過地理實察欣賞火山地形 景觀,並感受到人類對地表景觀的影響及與他人分工合作同心協力的完成報 告,但至於在關心溫泉的永續利用方式及增進對陽明山土地利用的關心部分,

研究者發現效果並不太大。研究者檢討可能原因為研究者所設計的溫泉環境行

論下,且教師規定的題目太多,可能真正看到此題而將其完成的每組只有一位 同學,所以效果不彰。又加上這個部分應不是只透過一次的實察活動就能就到,

還需要更長時間透過地理教育課程來加以關注的部分。因此若在重新舉行一次 類似的活動時,教師必須要將此活動內容更加精簡,如或許在第一梯次只安排 學生學習過 Google Earth 及 GPS 的使用後,而在第二梯次在請學生透過實察及 分組活動討論,聚焦在永續發展的相關議題上,學生才能明瞭教師設計題目的 用意為何,而不是只有學習到電腦的相關技能,但在相關的情意部分卻感受不 深,這是教師在規劃時野心太大,設計的目標太多,以致難以達成的最大原因!

4.檢討後將本次活動若有機會再在一次實行時,要更加強調永續發展的概 念於此活動中,將有以下調整:

(1)不再強調 Google Earth 及 GPS 的使用,也就是由教師在自己預察時 就將這些基本資料做好,在學生實地實察前以 Google Earth 呈現,讓他們能在 活動前建構預像。

(2)第一個半天先帶學生實察,在車上教師預告學生將要進行的活動,實 察點只選擇一個,以龍鳳谷為實察景點,先請解說員解說後約半小時帶學生熟 悉環境後,再請學生依分組去實際訪談一個小時至一個半小時,之後集合回學 校電腦室預告明日要完成的工作。

(3)第二天全天上午分組進行完成報告,下午則分組發表分享,將其架構 圖修正如圖 5-4。

後火山地形景觀

溫泉(成因、分佈、分類、景觀、

功效、人類的利用與限制)

思考環境、社會、經濟之間的關係 完成環境價

值行為分析

國家公園設立背景

國家公園成立的歷史 與功能

實地觀察訪談 1.拍照

2.訪談

3.觀察及發現

相互討論、網路搜尋 隊員間相互討論及使 用網路來回答教師所 設計的問題

傾聽與發問 1.傾聽解說人員的解說 2.有疑問時舉手發問 3.踴躍回答問題

綜合分析與彙整

思考人地關係及其永續利用(環境、社會、經濟)

結論與建議

觀光真的是無煙囪工 業嗎?請列出具體可 行的環境行動!

圖 5-4 陽明山地理環境與永續發展實察架構圖(更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