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三節 五味雜陳的寄養安置歲月

根據生態系統的觀點,強調的是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個人所處的環境

會影響其行為,包含正向成長與負向的限制(鄭麗珍,2002),寄養安置的個案 進入寄養家庭之後,整個寄養家庭的日常生活就成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寄養家庭 成為其微觀的系統,這些寄養安置個案因為環境的置換,整個生態系統也跟著變 動,那麼,寄養安置個案是如何在這過程中轉換及適應?被安置個案是如何解讀 自己在寄養安置的過程中的經驗?本節將以生態系統的管點,透過寄養安置個案 個人微觀的系統中,與寄養家庭互動的生活經驗,向外延伸到與原生家庭、學校、

及社會工作人員的互動關係。

壹、微觀的透視:在寄養家庭中的生活點滴

通常寄養家庭生活環境普遍較原生家庭而言,可提供較適當的生活照顧,

但對於寄養個案,並不一定是原本熟悉的生活習慣,舉凡生活的小細節,如飲食、

作息時間與衛生習慣等,以及是管教的方式,情緒的反應等,寄養安置個案都需 要耗費一些時間適應,有些文獻發寄養安置個案在初期會表現良好的行為取悅寄 養父母,此即所謂的蜜月期,蜜月期可能持續幾個小時至幾個星期之久(楊素雲,

2004)。

從受訪的九個受訪者來看,並無具體論述到蜜月期的部分,受訪者呈現的 是在寄養家庭中生活習慣的適應,因為受訪者多數來自不穩定的家庭,一開始得 學習如何在這裡「過生活」。

一、生活的開端

進入寄養家庭生活後,寄養安置的兒童與少年展開與寄養家庭互動的旅程,

首先,被安置個案在寄養家庭生活的初期,需要熟悉與學習寄養家庭的生活模式,

即使是基本的生活規範,在與原生家庭的生活模式相較下,都會是不同的要求,

因此,對被安置個案而言都是需要適應與學習的,其次,被安置個案安置時的年 紀,通常仍為義務教育規範的年齡,為維護個案持續就學的權益,在安置初期就 會辦理轉入學的安排,讓被安置個案穩定求學。

74

(一)獲得穩定的飲食與作息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規則,兒童及少年安置到寄養家庭後也開始學習寄 養家庭的生活習慣,舉凡生活中的基本事項,都是寄養家庭照顧與教導的工作內 容。寄養家庭須負起照顧的責任,包含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的實質內容,滿 足被安置個案的需求,從受訪者的經驗,反映在飲食狀況與作息安排上確實較安 置前穩定。

「我發現生活其實還蠻穩定,就是三餐都有得吃。」(小星)

「他(寄養媽媽)就說這裡就是你要吃你跟我講,你不要去偷翻,我就說我 不是老鼠,我覺得阿姨給小孩子吃真的不吝嗇,在飲食方面我從來不用擔心。」

(小芸)

「阿姨會幫我帶便當,因為我覺得就是阿姨煮得菜色越來越少,然後就就不 喜歡,就跟阿姨說我不喜歡帶便當,那阿姨還是會堅持我帶便當,因為阿姨 覺得這樣吃的比較穩定。」(小玉)

大部分的受訪者對於飲食的狀況都是可以適應的,但在訪談中也可以發現,

在這一部分就提到寄養媽媽煮飯的習慣與自己的習慣不同,只不過家中的其他成 員都可以接受,因此寄養個案只好配合。

「我只是不吃辣而已,他每次都煮辣的,他也知道我不吃辣,除了我之外,

大家都喜歡吃辣,所以就沒有辦法,只好配合。」(小澤)

其實兒童與少年過往因為在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不良,特別是在作息時間上 的調整,在進到寄養家庭後需要花費一些時間調整,在寄養家庭明確的生活規範 下,寄養兒少的作息時間會恢復正常。

「我以前是一早六點多就跑出去玩,然後晚上 12 點多我才回到家,因為那 時候過去阿姨家是暑假,然後距離五年級的上課還有一陣子,那一陣子的暑 假就是每天早上一大早就會被阿姨挖起來,早上起床時間跟我們要上課的時 間其實是差不多的,然後該睡覺的時候就會去睡覺,因為他們那時候有限制 我們幾點去睡,大概是九點多要去睡覺。」(阿婕)

(二)維護就學的權益:辦理轉入學的安排與時效性

因應我國國民教育法的規定,兒童及少年有九年的義務教育,通常寄養兒少 安置時仍處於國中及國中階段居多(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0),且因 國內就學安排以戶籍所在地為主,寄養家庭也較少位於寄養安置個案原本的學區

75

內,為保障兒童及少年受教權利,轉學籍的安排通常在安置初期就會進行。

「好像有過二三天吧,就是到學校處理報到甚麼事情之類的,然後就去念書 了。」(小星)

然而也有一些特殊的理由,並未讓被安置個案馬上辦理轉學,小芸就是因為 轉入寄養家庭之前的就學與生活狀況極不穩定,因此在剛安置時,寄養社工與寄 養媽媽擔心小芸又逃家,因此並未立即辦理轉學手續,在小芸安置約二週之後,

才辦理轉學。

「阿姨後來才跟我說當初因為寄養社工跟阿姨都認為我大概一個禮拜就跑 了,所以人家可能兩三天就轉學,我好像拖了半個月我才轉學,因為他們說 這樣轉過去太麻煩了,等一下轉過來又跑了。所以我有在寄養家庭住了二個 禮拜之後才去學校上學。」(小芸)

對於寄養安置個案來說,轉學需要重新適應新的學校環境,包含空間的位置 及與人際互動的關係。小澤因為之前在原本的學校有被欺負的狀況,所以安置之 後辦理轉學對個案而言反而是一個重新學校生活的經驗。

「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都被欺負,大家看我矮啊,個子小啊,又瘦瘦的,就 會欺負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那麼兇悍,轉學之後非常開心,因為在學校認 識很多很好的朋友。」(小澤)

也並非所有的個案進入寄養家庭之後就得辦理轉學,在個案安全無虞的狀況 下,若是個案原本就讀的學校距離寄養家庭不會太遠,寄養安置個案也可能通勤 到原學校就讀。

「我是國三的時候來的,因為想說剩下一年,就通車上下課。」(阿惠)

「最開始是住在阿姨家附近,之後因為沒錢,媽媽搬到台北就是問我要不要 轉來台北,我說不要,因為我覺得還要從新適應一個環境,課本什麼又要再 買新的,過了四個多月搬到桃園,我說我還是不要,我堅持不要,然後就是 每天通勤這樣子。到了阿姨家之後我也不要轉學,因距離學校也不遠,阿姨 家有腳踏車,就騎腳踏車。」(小玉)

二、在寄養家庭生活期間

對於寄養安置個案而言,從入住起到度過那段彼此熟悉的開端過程,寄養安 置個案學習到如何在寄養家庭中過生活,只是寄養安置兒少安置的時間很不一樣,

76

從受訪者的安置期間發現,從二年多至長達十二年之久,這段生活過程好像是「反 正住久就習慣了」(小澤)

然而,在寄養安置的過程中,寄養家庭除提供穩定的生活照顧之外,被安置 的兒童及少年是入住到整個家庭中,寄養家庭中的生活模式在整個寄養安置過程 中都會影響著寄養兒少的生活習慣,一旦安置的越久,寄養兒少將更趨近於寄養 家庭的生活習慣,形塑出自己的生活樣貌。以下將從生活照顧與規範層面,及教 養層面展現被安置個案在寄養家庭的生活樣貌。

(一)生活照顧與規範層面 1.語言習慣的改變與學習

本次訪談中發現,有部分受訪者因為寄養家庭與原生家庭的語言習慣不同,

寄養的兒少也會因此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

「我原本是講台語的,來之前,來到這邊變成講國語。對啊,台語就變成不 會講,但是會聽,台語現在就是只會聽,不太會講。」(小澤)

特別的是寄養家庭慣用的語言是客家話,原本小蘭也不會講客家話,但是在 安置過程中,因為寄養家庭會用客家話溝通,講述對於小蘭的評價,因此小蘭慢 慢的學習,也能聽懂客家語言。

「我是住進去之後才會講客家話,因為阿姨他們在家都講客家話,因為他罵 我的時候會講客家話,所以我就慢慢學,至少聽得懂,但還是沒有很會講。」

(小蘭)

2.成績要求不高,以完成課業為主

對學齡的寄養安置個案而言,學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寄養安置個案在寄養 前大都缺乏課業上的督促,普遍在學業成績表現上不理想,及學習態度不佳的狀 況(吳淑名,2005)。寄養家庭在課業方面應負有教育的功能,然而多數被安置 個案的學業成就不高,小澤就提到過往的學習基礎不好,對於課業的學習上沒有 強烈的學習興趣,一開始寄養媽媽還會教導課業,注意學業成績,但仍進步有限,

最後僅最低規範完成學校作業。

「那時候沒有再管課業的啊,阿姨也沒有,阿姨說只要我寫作業就好,寫學 校作業就好,本來一開始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管成績,管到三年級因為我根 本都不喜歡啊,然後他就放棄啦。」(小澤)

然而,小星是在這群受訪者中成績表現較佳的,小星認為是因為到了寄養家

77

庭之後,反而生活是比較穩定的,讓自己可以在課業上有較好的表現,一路也因 為成績不錯,獲得獎學金的鼓勵。

「我覺得我算是適應良好的吧,就是我對環境上的適應還算蠻快,就是那個 對我而言是在一個安穩的狀態,所以在於也不會再想說做其他事情,很多當 初的惡習,像偷東西、然後打網咖,然後我好像沒有甚麼,然後也不會再去

「我覺得我算是適應良好的吧,就是我對環境上的適應還算蠻快,就是那個 對我而言是在一個安穩的狀態,所以在於也不會再想說做其他事情,很多當 初的惡習,像偷東西、然後打網咖,然後我好像沒有甚麼,然後也不會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