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依附關係理論

從生態系統的觀點看來,家庭的遷移次數、孩童就學環境的變遷、父母的婚 姻變動或亡故、家庭結構的變遷或父母就業狀況的改變等均會影響家庭的穩定性,

進而影響兒童的發展及日後的成長(Hong et al.,2011),不穩定的家庭生活,將 對兒童的發展造成破壞性的影響,特別是在寄養安置的個案,因為種種原因離開 原生家庭,面臨到空間與環境的變動,從進入寄養服務開始,寄養兒少就面臨到 家庭的遷移、就學環境變遷及家庭結構改變的狀況,當轉換到寄養家庭後,因應 各系統的產出,建構出與原先不同的生態系統,寄養安置個案帶著原有的經驗與 各系統交互作用,重新形塑個體的認知與情緒,與各系統間的互動的狀況與關係 的品質越好,越能適應寄養安置的生活。

第三節 依附關係理論

依附理論是最常被拿來探討兒童與照顧者間的關係(Hong et al.,2011;

McAuley,1996),嬰幼兒出生後即開始透過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建構對 於世界的感受與情感連結,親密關係是提供我們安全感的基礎(McAuley,1996),

依附關係的發展始於六到八個月大的嬰兒,源於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直至二歲 發展臻於成熟,此種關係的需求會隨年齡增長,從身體的親密程度轉往心理安全 的發展(McAuley,1996),並影響往後的人際關係。因此,依附關係是家庭關 係發展中的重要部分,也影響個體往後與他人的互動與關係的發展(黃詩喬,

2010)。

依附關係也並非是固定的,會隨著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而改變,對寄養 安置個案而言,因為寄養安置,就會轉換主要照顧者,並且給學習重塑與寄養照 顧者的依附關係。相較於一般兒童,寄養安置個案通常因來自失功能的家庭,當 被安置在寄養家庭中,與寄養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形成另一組兒童與照顧者的關 係,這樣的過程,仍會受到過往與原生家庭建構的依附關係影響,寄養安置個案 與寄養父母建立依附關係是會遭遇到困難的。以下將就依附理論的發展及觀點,

探討寄養安置個案在寄養安置過程中的依附關係發展。

壹、依附理論的發展

John Bowlby在1951年提出依附理論,指的是嬰幼兒與照顧者之間互動建立的 關係,透過研究無家可歸的兒童與二次世界大戰後與父母分離的兒童的需求發展 出來,發現機構照顧者著重在兒童身體上的需求,而未考慮情感上的需求

(McAuley,1996),當兒童與他們熟知或愛的人分離是會有很大影響的。嬰幼

26

兒自六個月起開始與主要照顧者發展出依附關係,若主要照顧者此時可以滿足其 需求,將有助於個體建立安全感及信任感,對於個體的自我價值的建構也有很大 的影響,嬰幼兒透過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產生依附行為,這樣的依附過程,是 未來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礎。

Bowlby假設的前提為人類天生就有內建的行為型態來提升及維繫關係,而在 與環境的互動中以某種秩序呈現出來。最原初的關係就是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此 關係的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創造和維繫原初依附,及與其他重要他人依附的過程,

如從家人、同儕到伴侶,依附的對象通常是主要的照顧者,或是重要他人。安全 的依附關係如同建立出一個安全堡壘(secure base), 反之,若缺乏一個足夠安 全的堡壘,個體會感到焦慮,無法向外探索。

貳、依附的類型

Ainsworth透過陌生情境(The strange situation),讓嬰兒與母親分離或是與陌 生人在一起,測試嬰兒對於分離與重聚的實驗中發展出三種依附行為的分類,分 別為安全型依附、矛盾型依附、逃避型依附,Main與Soloman在1986年提出第四 種分類為紊亂型依附(McAuley,1996):

一、安全依附型

安全依附的嬰兒會當母親在時主動探索環境,母親離去時有哀傷的情緒,而 當母親再回來時會有高興的表情並前往迎接,而當嬰兒情緒不佳時藉由母親身體 的撫慰,得以舒緩情緒,而母親在場時,有助於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

二、矛盾型依附

指當母親在場時,會黏著母親,母親離開時,則顯得憂愁,母親再度回來時,

會表現出矛盾的情感,似乎很生氣母親的離去,但又拒絕母親給予身體的撫慰,

不過仍選擇待在母親身邊。

三、逃避型依附

當母親離去時,他們會有少許的不悅,通常會轉身不理會母親,而此類嬰兒 較能與陌生人產生互動。

四、紊亂型依附

此種依附型態是最不安全的型態,當母親回來時,他們會有茫然的表情,當 母親要靠近他們時,他們會先有趨近但隨後離去的反應,此類型猶如是抗拒型依 附與逃避型依附的怪異組合。

嬰幼兒時期所建立的依附類型,對於個體的自我概念、情緒、人際互動及外

27

顯行為等方面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安全依附的個體的適應狀況會較不安全依附 的個體來得好,甚至到青少年與成年階段都有所影響(黃錦敦,2004)。依附關 係是動態的過程,且會持續影響個體,常常在成年期的親密關係中重現,影響到 個體建立親密關係的品質(Fernandez,2007)。因此嬰兒在生命早期與照顧者互 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依附關係型態,會影響其認知的運作,形成其看待自己與看 待他人的觀點,而這部分的觀點會持續在個體發展過程中發生影響力,形成個體 與他人的重要型態。依附關係是經由無數的互動過程累積而成(黃詩喬,2010), 進而發展成穩定的關係,當依附關係是穩定的,除有助於個體的發展,也會影響 個體的行為表現,進而影響成長過程中與他人的互動關係,因此,寄養安置個案 過去建構存有的依附類型,將影響其與寄養家庭間建立依附連結的過程,依附關 係凸顯出來的重要性,在於建立安全感與信任感,進而影響到自我的認同與價 值。

叁、分離與失落

在依附發展的過程中,當嬰兒開始依附於親密夥伴時,若他們與主要照顧者 分離時,會有產生「分離焦慮」,若是主要照顧者持續不給予回應,或是忽視,

嬰兒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不安全感,所以,嬰兒若與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較安全的 依附關係,即使離開依附對象去探索環境時,分離焦慮也會大幅降低。敏銳有回 應的照顧者與安全依附的發展有關,而不一致、忽略、過度干預及虐待的照顧則 與不安全的依附有關。不論是否為安全性的依附,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都會造 成不同程度的失落感。Boss(2002)指出失落感就是一種個體主觀意識到剝奪或 失去的經驗,特別是在關係發生變化時(黃詩喬,2010),在生命早期依附受到 剝奪後,會在許多方面的適應都出現困難,尤其到青少年階段,他們在與同儕與 家人形成親密關係時會出現困難(黃錦敦,2004)。

肆、依附對象的發展

依附關係是從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所發展出來的,通常母親是主要照顧者,

但依附的對象不全然是母親。根據Schaffer與Emerson(1964)依附發展的階段,

指出嬰兒自十八個月起會與家中的其他成員建立依附關係,依附的對象從單一的 主要照顧者,發展到多重依附階段,與重要他人的連結與互動,產生依附的行為。

早年的依附關係會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持續對個體的發展與適應造成影響,然而,

早期依附關係形成後,並非就此固定不變。早年形成的依附型態,會在成長過程 中穩定的影響個體與他人的互動,隨著認知能力的增長,青春期的個體有可能透 過認知的運作,有更好的思考能力,去重新詮釋與生命早期有關的照顧經驗。「依 附」並非長期穩定的,而是會隨著經驗累積而有所改變,尤其與家庭環境有很大 的相關。

28

伍、寄養安置個案的依附議題 一、失落的關係

寄養安置個案與原生家庭及環境分離,產生依附關係的斷裂,在寄養安置期 間,需不斷的修補因與過去親密關係分離造成的失落感,寄養安置個案在心理上 與原生家庭依然存有情感的連結,因此,當寄養個案感覺到與原生家庭成員缺乏 心理連結時,失落的經驗會更強烈(Mitchell & Kuczynski,2010)。

失落感的強弱與兒童依附關係建立的品質有關,也與兒童的年齡及特質相關,

是故年齡越小的兒童在與原生家庭分離時,更易顯見分離的反應(蔡柏英,2002), 年齡大的孩子雖然無明顯的外顯反應,但失落感仍舊影響其與他人建立依附關係。

Mitchell 與 Kuczynski(2010)研究指出,若寄養安置個案過去在原生家庭生活中 是有手足陪伴的,寄養歷程使得寄養安置個案與手足分離,又安置到沒有其他手 足的寄養家庭時,他們將更難以適應。

兒童與原生家庭分離造成的失落感,會形成創傷經驗,若未妥善處理造成發 展遲緩、智能障礙、反社會行為及精神疾病等,影響其與寄養家庭依附關係的建 立,當依附關係被阻斷時,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也會受損,使得兒童出現壓抑、

驚覺性高、矛盾及抗拒等行為反應(Schofield & Beek,2009)。失落的歷程需要 耗費一些時間才能重整,若失落情緒未能妥善處理,其負面的情緒除影響對自我 的責難外,也影響寄養安置個案在寄養安置期間與寄養家庭建立良善的關係(黃 詩喬,2010)。

二、新關係的形成

寄養安置個案因為寄養安置與寄養家庭內的主要照顧者、家庭成員、同住的 寄養個案等人建立新的關係,同儕關係對於年紀較長的個案而言,被視為有助於

寄養安置個案因為寄養安置與寄養家庭內的主要照顧者、家庭成員、同住的 寄養個案等人建立新的關係,同儕關係對於年紀較長的個案而言,被視為有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