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治理理念與治理機制

第三節 交易成本說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交易成本說

寇司(Ronald Coase)102於 1937 年提出公司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由經濟學觀點主張廠商與市場乃兩種相對的治理模式,而 廠商選取不同治理模式的主要考量在於何種方式的交易成本相對較 低。寇司認為在一個專業分工與交換的經濟體制下,價格運作會產生 事前成本(如搜尋資訊、契約協商和簽訂之成本)和事後成本(監督 契 約 執 行 之 成 本 ), 這 些 統 稱 為 交易 成 本 。 後 來 威廉 森 ( Oliver Williamson)將交易成本理論運用於解釋交易間的治理機制,包括用 來解釋各種經濟及社會現象,尤其用於解釋群體間之契約關係。

一、交易成本的假設

威廉森103由寇司觀點出發,先指出交易成本論點的前提為環境具 不確定性與複雜性,亦即環境中充滿不可預期性和各種變化,交易雙 方均將未來的不確定性及複雜性納入契約中,使得交易過程增加不少 訂定契約時的議價成本,並使交易困難度上升。若部分交易具專屬性

(proprietary)或異質性(idiosyncratic),則恐因交易對象少或市場為 少數人把持,而使市場運作失靈。

威廉森的交易成本觀點係基於下列假設:

(一)人的假設:有限理性及投機主義

威廉森認為人是有限理性的,且具投機主義。在有限理性下,人 類的經濟行為因限於資訊取得及處理能力,而產生不確定性,進而導 致市場失靈。投機主義則指,當交易具有資產專屬性或少數交易等特 性,交易者為求自己利潤,往往會犧牲交易對象之利益,此情況亦可 能使得市場無法運作(失靈)。

102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Vol.4, 1937, pp.386-405.

103 Williamson, Oliver E.,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2, 1979, pp. 233-2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環境假設:不確定性

威廉森假設當有限理性與環境不確定性這兩項因素同時發生 時,或者少數交易與投機主義同時發生時,便可能產生資訊不對稱

(information asymmetry)的情況。當環境的不確定性高,交易雙方 會因自利行為產生投機主義。由於交易雙方握有不同程度的資訊,將 使市場的先占者擁有較多且有利資訊而獲益,並形成少數交易。交易 雙方若互不信任,且又處於對立立場,將難以營造令人滿意的交易關 係,而使交易過程過分強調形式,反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難與交易成 本。

二、交易成本的特徵

交易成本的發生原因,進一步追根究底可發現源自於交易本身的 三項特徵104

(一)資產專屬程度(asset specificity)

資產專屬程度是指資產從原來的用途轉做其他最佳用途使用 後,所損失的資產價值佔該資產原來用途價值的比例。當交易所投資 的資產本身不具市場流通性,或者契約一旦終止,投資於資產上的成 本難以回收或轉換其他用途時,則該資產的交易成本相對提高。一般 而言,資產專屬性越高,組織愈傾向將交易內部化,以降低因交易所 產生的各種成本。

(二)交易不確定性(uncertainty)

由於人的有限理性,致難以預期各種偶發事件;又因資訊的不確 定性,產生隱瞞、詐欺及資訊扭曲,增加交易的監督成本。

(三)交易的頻率(frequency of transaction)

交易頻率愈高,其管理與議價成本也相對提高。交易雙方必須事 前進行溝通、協調與訂約,且事後協商次數亦將增加。交易頻率的升

104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pp. 218-2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高使企業傾向將該交易的經濟活動內部化,以節省企業的交易成本。

威廉森認為,當廠商投資於專屬資產時,可能產生交易對象重訂 契約或從此有牽制廠商之可能,故廠商為降低交易成本,必須採取保 障措施(safeguards),以防止交易對象投機。其後,威廉森105進一步 指出,在人類行為二個基本假設下,代理人因(一)代理行為受限於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及(二)代理者基本上具投機傾向

(opportunism),使得原應以契約型式解決之交易,在人類有限理性 時,難以透過複雜的契約完整涵蓋所有未來可能面臨的所有情事。此 時,若代理行為沒有投機之可能,則契約基本上仍有效。但實際上,

代理者投機動機,致使代理者會基於自利(self-interest)觀點而從事 投機行為。威廉森106建議可以組織階層方式(內部分工),或運用屬 市場及階層間之混合(hybrid)交易型式,來降低交易成本。

三、交易成本的管理

交易成本經濟學主要係研究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與 契約關係之連結,進而解釋交易對象如何以最低成本保護特定關係投 資,並由各種替代方案中選擇最適當的管理結構。

交易成本係為解決經濟活動領域下之合作問題,但也遭致一些批 評。威廉森界定投機主義乃係為追求自利而產生,而設計複雜之機制 以防止投機,但這些機制往往耗費成本,且威廉森過分強調投機主義 而採用各種控制機制的作法,亦可能適得其反,以致於更增加交易雙 方投機行為產生之可能。部分學者甚至認為威廉森論點太強調投機主 義,結果反而增強交易對象之投機行為,因而主張企業可採社會控制

(social control)方式,並以新的研究架構處理組織議題,而不再只

105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7, 1981, pp. 548-577.

106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pp. 218-222.

(markets)、官僚控制(bureaucracies)、及宗屬控制(clans)三種108。 當績效衡量容易且明確時,採用市場控制即可;當績效衡量不易,且

且員工欺騙成本(cheating cost)高/員工怠惰成本(shirking cost)

低時,適合採取階層控制;若知識低,欺騙成本低而怠惰成本高,採 價格控制;若知識低,但欺騙成本高、怠惰成本低時可選擇社會化控

107 Ghoshal, Sumantra & Moran, Peter, Bad for Practice: A Critique of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1 (1), 1996, pp. 13-47.

108 Ouchi, W., Markets, Bureaucracies, and Cla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25, 1980, pp.

129-141.

109 Daft, Richard 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6, South Western, 1998, pp. 357-480.

110 Klein, Benjamin, Crawford, Robert & Alchain Armen A ., 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1, 1978, pp.

297-3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制方式111

四、交易成本與政府治理

代理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具許多相似處,例如二理論均強調人具 有自利動機和有限理性。此外,兩理論所探討應變數亦具相對應性,

例如交易成本所稱之階層(hierarchies)與代理理論之行為基礎契約 相符;而交易成本所稱之市場則與代理理論之結果基礎契約相符。然 而,二理論亦著重在不同觀點之探討,例如交易成本理論裡試圖解釋 組織間的界線及管理,而代理理論則多關心合作雙方之契約,而非界 線。

本研究試圖擷取代理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觀點,探討對行政權之 治理。代理理論強調主理人對代理人監督觀點,交易成本著重於資訊 不透明且有限理性的情況下,行政部門業務繫於少數特定人,使其投 機可能性提高,而增加國家設計制度以降低行政機關欺騙成本及怠惰 成本之考量112。股東是不會知道董事長或總經理在搞什麼,就如同選 民不知政客及官員在做什麼一般,故監督與懲戒力量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