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安成本,並滿足人民需求。是以,國會應將調查權與代替人民參與政 治之角色結合,讓調查權發揮市場監督功效,並順應多數民意需要;

監察院的調查權更應轉為積極保障人權的角色,甚至將監察院轉型為 我國人權保障機關,以發揮當今監察權積極保障人民權益的角色。

第二節 建議

五權分立為我國憲政體制,時至今日雖能有效運作,然環境已與 制憲時期有很大的差異。過去五權分立強調權力之相互牽制與抑制,

以避免權力被無限制濫用;現在更應積極強化實現民意及保障人權角 色,使調查權更具廣泛性及積極性。本文認為在現代環境下,立法院 與監察院的調查權應更發揮積極正面的功能,並提出相關建議供各界 參考評斷。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圖 八:國會與監察對機關善治影響圖

一、立法與監察合作治理

立法院掌握行政機關預算及法案審查權,對行政機關施政計畫與 作為得以把關;監察院收受人民陳情,並事後針對涉有違失之機關與

民眾及公眾利益

機關善治 監察職權

環境與民生

國會 利益團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府官員進行究責,彼此雖權力分立,但實對行政機關均有重要的外 部監督效果。

在權力分立下,立法與監察兩院均得以避免行政濫權,保障人民 權益為要務,如能強化兩院合作力量,將有助於彼此職能之發揮。立 法院基於職權而調查之案件,如發現政府機關確涉違失,應送監察院 本於職權進行調查,並對違失官員進行糾舉或彈劾、對違失機關行糾 正之權。監察委員調查案件如發現規劃或進行中之計畫涉有重大財 務、業務違失,亦得傳遞立法院知悉,並透過預算及法案把關,共同 為政府善治努力。

二、精進調查職能

調查權雖為制衡或防止行政機關違失之主要權源,若能深入機關 或透過約詢取得關鍵證據,將有助於資料真實性之判斷與真相的形 成,而得確保人民權益。然調查之對象若違失情節非屬嚴重,耗費時 間、經費及人力調查,除造成機關沈重負擔,亦可能在權力限制下,

最終並不能對違失人員論以刑責,而僅能對違失機關約略於預算審查 會上提出,或對機關予以糾正。

當預算刪減或糾正件數多後,機關及人民已較難感受其實益,或 降低機關具體改善及回應的執行力。爰此,似宜參酌外國制度,建立 爭端解決功能及與行政機關雙向溝通機制,讓雙方效能均得以提升。

三、建置公開資訊平台

代理成本及交易成本之發生,多係導因於資訊不完全。若能透過 資訊公開方式,定期公布或出版行政機關運作情形,則全民均可監督 政府,並可提升人民參與政治程度及對行政議題的關心度,促政府根 本與實質改進。此時昂貴的管制力將可退位,透過市場力,促各行政 機關發揮自律力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文強調,調查權的分與合並非重點,而應著重的是,如何讓立 法院及監察院的調查權發揮應有功能。此外,如何配合時代的變遷,

調整調查權的目標,並思考市場及自律等機制,降低管制成本,並達 到提升政府效能、保障人民權益之最終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一、中文(譯)部分

(一)專書

1. 吳 永 , 《 庚 子 西 狩 叢 談 》 , 1928 年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691662.html,最後瀏覽日期:

103 年 10 月 14 日。

2. 林紀東,《比較憲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年。

3.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元照出版社,2010 年。

4.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 構》,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年。

5. 法治斌主持,《行政檢查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1996 年。

6. 洪德旋,《美國國會調查權與司法獨立-兼論我國監院調查權與 司法獨立》,臺北:作者印行,1977 年。

7. 洪鎌德,《黑格爾哲學之當代詮釋》,臺北:人本自然文化,2007 年。

8. 許海泉、巫慶文、林惠美、鄒筱涵、王秀鳳,《本院參訪香港廉 政公署及香港申訴專員公署出國報告》,臺北:監察院,2010 年。

9. 陳淞山,《國會制度解讀》,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年。

10. 陳堯聖,《英國國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年。

11.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三民出版社,1995 年。

12. 陳滄海、徐淑敏、高光義,《憲法與國家發展》,臺北:五南文 化事業,2009 年。

13. 陸潤康,《美國聯邦憲法論》,臺北:凱侖出版社,1986 年。

14.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卷-憲法結構與動態平衡》,臺北: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照出版社,2005 年。

15. 程明修,《憲法基礎理論與國家組織》,臺北:新學林出版社,

2006 年。

16.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臺北:作者印行,1992 年。

17. 鄒筱涵、陸美君、包靜怡,《本院參訪澳洲聯邦監察使辦公室及 新南威爾斯州監察使辦公室出國報告》,臺北:監察院,2012 年。

18. 監察院國際事務小組,《英國暨愛爾蘭監察工作》,臺北:監察 院,2003 年。

19. 蔡芝玉、詹美玲、蔡容寧,《日本廉政機構及公務倫理法制規範 之研究專題考察報告》,臺北:監察院,2011 年。

20. 監察院國際事務小組,《法國監察制度》,臺北:監察院,2007 年。

21.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淦克超譯,《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

臺北:水牛出版社,1990 年。

22.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 年 12 月。

23. 桑德(Michael J. Sandel),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臺北:雅言文化出版,

2011 年。

24. 史帝芬•摩爾(Stephen Moore),李芬、樹林、郭瑞、王軍,《權 力與腐敗:政府和大企業的腐壞核心(Power and Corruption)》,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年。

(二)期刊與論文集

1. 吳煜宗,〈日本國會調查權序說〉,收錄於陳榮傳,《國會調查權 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6 年,頁 37-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李文郎,〈我國監察委員選任之評析〉,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 人 國 家 政 策 研 究 基 金 會 , 2005 年 :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4/CL-R-094-003.ht m,最後瀏覽日期:103 年 10 月 14 日。

3. 李文郎,〈我國監察委員選任之評析〉,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

094-003 號 , 財 團 法 人 國 家 政 策 研 究 基 金 會 , 2005 年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4/CL-R-094-003.ht m,最後瀏覽日期:103 年 10 月 14 日。

4. 李念祖,〈論依巴黎原則於監察院設置國家人權委員會〉,台灣 人權學刊,第 1 卷第 3 期,2012 年,頁 125-143。

5. 李惠宗,〈立法院使調查權應有的法制設計-從釋字第五八五號 解釋出發〉,收錄於陳榮傳,《國會調查權的理論與實踐》,臺北:

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6 年,頁 92-106。

6. 沈中元,〈論國會調查權-釋字 325 號解釋之比較分析〉,空大 行政學報,1994 年,頁 91-92。

7. 林育汝,〈日本國政調查權及證人傳訊制度〉,立法院院聞 21 卷 4 期,1993 年,頁 16-23。

8. 林鉦棽,〈跨層次觀點下印象管理動機與主管導向之組織公民行 為的關係:社會互動與組織政治氣候的調節角色〉,管理學報,

24 卷 1 期,2007 年,頁 93 -111。

9. 孫迺翊,〈國會監察使制之介紹(上)〉,律師通訊,第 160 期,

1993 年,頁 35-43。

10. 徐正戎,〈法國的國會調查權〉,收錄於陳榮傳,《國會調查權的 理論與實踐》,臺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6 年,頁 27-35。

11. 柴松林,〈人權、人權基礎與人權譜係的擴增〉,新世紀智庫論 壇,第 11 期,2000 年,頁 103-110。

12. 郭秋慶,〈德國國會調查權的執行及其功能之研究〉,法政學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 3 期,1995 年,頁 83。

13. 陳起行,〈由寇恩的法律典範論數位著作權法制之形成〉,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7 年,頁 43-50。

14. 陳淑芳,〈德國之國會調查權〉,收錄於陳榮傳,《國會調查權的 理論與實踐》,臺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6 年,頁 3-25。

15. 陳淳文,〈中央政府體制改的謎思與展望〉,收錄於楊德主編之

《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 5 輯,2007 年,頁 163-172。

16. 陳敦源,〈誰掌控官僚體系?從代理人理論談台灣官僚體系的政 治控制問題〉,公共行政學報,第 4 期,2000 年,頁 99-129。

17. 曾 國 藩 ,〈 原 才 〉, 國 學 治 要 五 - 古 文 治 要 卷 一 , http://leachin.blogspot.tw/2013/08/blog-post_6.html,最後瀏覽日 期:104 年 1 月 10 日。

18. 楊泰順,〈各國國會調查權發展之經驗與比較會議〉與談發言內 容,收錄於陳榮傳,《國會調查權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新台 灣人文教基金會,2006 年,頁 57-58。

19. 鄒筱涵、王惠珍,〈政府組織變革之公務員滿意度研究:以行政 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例〉,第二屆「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國 際學術研討會,桃園縣:開南大學顏文隆國際會議中心,2007 年,頁 3-4。

20. 廖元豪,〈從「外籍新娘」到「新移民女性」-移民人權的法學 研究亟待投入〉,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61 期,2004 年,頁 1-3。

21. 廖元豪,〈論立法院調查權的界限與範圍-釋字第 585 號解釋與 美國經驗的參照〉,收錄於陳榮傳,《國會調查權的理論與實 踐》,臺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6 年,頁 81-96。

22. 廖福特,〈從人權宣言邁向人權法典-歐洲聯盟基本人權憲章之 實踐〉,歐美研究季刊,第 34 卷第 1 期,2004 年,頁 27-28。

23. 監察院網站,〈國家人權機構:監察使、人權委員會、人權監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混 合 組 織 及 其 演 變 〉 :

http://humanrights.cy.gov.tw/lp.asp?ctNode=829&CtUnit=137&Ba seDSD=7&mp=71,最後瀏覽日期:103 年 10 月 14 日。

(三)學位論文

1. 方娜蓉,《行政監察使制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9 年。

2. 谷湘儀,《論監察院的調查權》,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年。

3. 邱俊銘,《美國行政調查權之研究-兼論我國行政調查權運作之 現況》,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4. 孫魯良,《我國與美國國會調查權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5. 張鈞綸,《美國國會調查權之研究-兼論我國立法院調查權之法 制化》,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班乙組碩士論文,1997 年。

6. 彭億鈞,《立法院行使調查權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年。

7. 黃瓊緣,《國會調查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四)演講

1. 邱志淳,國家文官學院主辦公務倫理演講內容,2012 年。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1. Daft, Richard 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6, South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estern, 1998.

2. Lasswell, Harold D.,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first published in 1948, MA: Peter Smith Publisher, 1990.

3. Maass, Arthur, Congress and the CommonGoo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4. Rousseau, Jean Jacques, A Discourse on Political Economy, 1755, http://www.constitution.org/jjr/polecon.htm, 最後瀏覽日期:104 年 1 月 10 日.

5.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二)期刊與論文集

1.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4, 1937, pp.386-405.

2. Eisenhardt, Kathleen M., Control: Organization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 Management Science, 31 (2), 1985, p. 59.

3. Fisher, Louis, Constitutinoal Conflicts between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7, pp. 160-161.

4. Foucault, Michel, Governmentality, The Foucault Effect, Chap. 4, edited by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and Peter Miller.

Lectures: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1978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1991, pp. 87-104.

5. Foucault, Mitchell Dean, Government and the Enfolding of

5. Foucault, Mitchell Dean, Government and the Enfolding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