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口背景變項對社會支持之影響

註:**表 p<.01、*表 p<.05

性別和與配偶相處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從結果來看,男性顯著高於女性;與

於其他居住狀況;家人相處程度為夫妻、固定與子女、與親戚同住顯著高於獨居,

表28

表 29

性別對社會支持類型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性別

男 女

支持類型 個數 171 214

支持感受程度

平均數 4.13 4.24

標準差 .670 .710

t值 -.782

情緒性

平均數 3.96 4.16

標準差 .916 .859

t值 -2.279*

工具性

平均數 4.18 4.31

標準差 .763 .798

t值 -1.579

訊息性

平均數 4.12 4.21

標準差 .729 .788

t值 -1.587

評價性

平均數 4.06 4.13

標準差 .848 .875

t值 -1.168

社會網絡

平均數 4.34 4.37

標準差 .788 .848

t值 -1.178 註:*表p<.05

年齡與社會支持類型經過相關分析後發現,情緒性、評價性、社會網絡及整體 社會支持程度皆有達到低度的負相關,而工具性及訊息性則無顯著相關 (表30) ; 自覺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類型,情緒性、工具性、訊息性及社會網絡等四類,皆達

到顯著的低度相關,而評價性及整體社會支持程度則有達到中度相關,詳見下表30:

整體社會支持程度、評價、社會網絡等支持也發現已婚顯著高於喪偶及未婚。

訊息性支持 評價性支持

社會網絡支持 整體社會支持程度

三、小結

以下分別探討社會支持來源、類型與背景變項之關係以及總整理:

(一) 社會支持來源

性別在與配偶相處程度上有顯著差異,男性顯著高於女性;與朋友相處的程度 上亦有顯著差異,女性顯著高於男性;本研究性別與家人相處程度上並未有顯著的 差異,但 Treiber 等 (1991) 的研究結果則指出對女性而言,休閒活動與家人支持 卻有顯著相關,其原因為西方國家之文化與臺灣不同,臺灣人之傳統觀念較不會鼓 勵女性從事活動,認為其應該待在家中相夫教子 (鄭政宗、賴昆宏,2007) 。根據 行政院統計處 (2006) 的調查,女性平均餘命較長,而本研究的樣本特性,為女性 占多數,故本研究認為與配偶的相處時間和男性相比,就相對較短。此外,高齡者 的年齡與配偶相處程度呈現顯著低度負相關,本研究亦認為其乃受到平均餘命的影 響,使高齡者年紀越大與配偶相處的程度就越低;而與朋友相處程度的部分, 黃郁 婷、楊雅筠 (2006) 也提出女性會比男性擁有更多親密的友誼,女性除了比男性花 更多時間與朋友相處外,也較能自我表達情緒,將自己的情感、感受或想法與其相 熟之朋友分享。

而自覺經濟狀況與配偶相處的關係亦呈現低度負相關,經濟狀況越好的夫妻,

有不同的活動參與,因此相處時間較少;與朋友相處則是低度相關,如林松齡 (1995) 就指出,經濟來源會影響到人類之社會互動。經濟狀況越差,親友之間的互動與支 持就會越低。

教育程度的不同,在配偶及朋友相處程度上達顯著差異,與配偶相處程度上,

大專以上學歷的高齡者顯著高於國小及高中學歷的高齡者;與朋友相處程度上則是 國中學歷之高齡者顯著高於未曾就學、國小、國中及高中學歷的高齡者。陳畹蘭 (1992) 就指出教育對人們的重要影響,教育程度的高低,通常可以反映出個人對於 生活週遭資源訊息的掌握能力,對其社會互動的維持與類型具一定的影響程度。

婚姻狀況的不同,除了朋友相處程度以外,配偶及家人相處程度上都達顯著差 異。而黃郁婷與楊雅筠 (2006) 之研究調查顯示婚姻狀況會使高齡者獲得支持的來 源有所差異,其研究也認為已婚者比其他婚姻狀況的人,有較廣之社會網絡,所能 獲得的支持來源也較廣。

居住狀況的不同,除了朋友相處程度以外,與配偶及家人相處程度上達顯著差

異。與配偶相處的程度上,夫妻同住的高齡者顯著高於獨居、與親戚同住、固定與 子女住、輪流與子女住的高齡者。是由於高齡者本身就與配偶居住,故與其相處的 時間也相對較長;與家人相處的程度上,夫妻同住、固定與子女、與親戚同住顯著 高於獨居高齡者。獨居之高齡者之家人可能長期在外,與其相處時間就減少許多。

而固定與子女住、與親戚同住則顯著高於夫妻同住的現象,是因為夫妻同住的子女 或親戚之拜訪程度,本就會低於與子女、親戚居住的人。

由以上結果可以發現,其實個人是可以透過社會網絡中維持的社會身份,取得 情緒上的支持,物質上的幫助與服務,及對社會接觸的相關訊息,而人與人之間也 存在一種取與給的關係 (陳肇男,1999;Caplan, 1974;Cobb, 1976) ,這些人的都 是由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所組成的;陳燕禎 (2005) 也認為而尊重、親密與安全感 的支持之獲得,經由家人、親友或其他重要他人之人際互動中獲得;王冠今 (2010) 亦認為在評估社會支持來源時,可從檢視個人和各種關係成員接觸的頻率與程度,

如配偶、親戚、家人、朋友等。國外學者 Krause, Liang (1993) 之研究結果也發現,

從配偶、子女或孫子及其他親友三個來源得到越多的情緒性支持 (聽心事或解決問 題、感覺到愛及關心) ,則高齡者會從事較多的休閒活動 (如:園藝工作、散步及 稍微劇烈的運動) 。

(二) 社會支持類型

性別在情緒性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女性獲得情緒支持明顯高於男性,如黃 郁婷、楊雅筠 (2006) 以指出女性比男性善於表達情感,更喜歡花時間與朋友相處。

年齡與整體社會支持程度、情緒性、評價性、社會網絡及皆有達到低度的負相 關,而工具性及訊息性則無相關,顯示高齡者年紀越長,對於社會支持的感受就會 越低,尤其是情緒性、評價性、社會網絡等三類支持。本研究認為年紀越長,對自 我的價值感就越低 (謝廣全,2009) ,且因身邊的親友慢慢減少,故降低其獲得支 持的可能性,而訊息及工具等支持則可繼續從整體社會的幫助中獲得,故未達顯著 差異。

自覺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類型,情緒性、工具性、訊息性及社會網絡等四類,

皆達到顯著的低度相關,而評價性及整體社會支持程度則有達到中度相關。故經濟 來源會影響高齡者獲得支持的類型及程度,而經濟狀況越差,親友之間的互動與支

持就會越低 (林松齡,1995) 。

教育程度的部分,各類型的支持皆達到顯著差異,且教育程度高其社會支持程 度都會顯著高於教育程度低者;教育程度越高,能夠從生活當中獲得的資訊就相對 越高,其所能獲得的支持也就越多 (陳畹蘭,1992) 。

婚姻狀況的部分,各類型的支持皆有達到顯著差異,已婚的支持程度都顯著高 於其他婚姻狀況。黃郁婷與楊雅筠 (2006) 之研究調查也顯示已婚的高齡者,會因 其雙方皆有各自的生活,社會支持獲得的機會與管道就越多。

居住狀況的部分,除了工具性支持為固定與子女同住、與親戚同住皆顯著高於 夫妻同住及獨居以外,其他類型的支持之夫妻同住皆顯著高於其他居住狀況。 與其 他家人、親戚同住的高齡者,獲得之工具性幫助會多於僅有夫妻兩人同住,是因為 除了配偶,他們也與家人相處,而家人會給予之工具性幫助也就越多,如開車接送、

金錢援助等。與生活週遭的親朋好友的連結關係越強,則能夠獲得的支持類型與資 源就越多,因此人們可藉此調適自我對社會的不適應 (Glanz, Lewis, & Rimer, 1990) 。

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者在成年時,職場上的同事、朋友為其主要人際關係,

在退休後離開工作場所,會減少大部分的人際接觸;而家人間的關係,也隨著社會 經濟發展、變遷,子孫很難有時間陪伴在其身邊,或離家工作,易使高齡者對生活 失去活力 (林怡光、陳佩雯,2009) 。如 Seeman 與 Berkman 對美國高齡者的研究,

發現高齡者與子女之間的工具性支持關係比其他來源強,但與朋友間則是情緒性支 持較強 (引自王冠今,2010) ,這樣的結果是由於高齡者之家人,較少與高齡者相 處,所以僅能提供如金錢、生活物品或是提供交通接送等實際的幫助;而朋友則相 處的時間較多,也以情感面來聯繫彼此,如提供安慰、陪伴等感情。 可見社會支持 的來源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的支持類型。

(三) 高齡者人口背景變項與休閒參與及社會支持之總整理

根據研究結果可瞭解,大安區高齡者之經濟狀況及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亦與內 政部統計處的社經資料庫的資料相呼應,大安區的教育程度為臺北市各行政區中最 高、各類的教育資源為各行政區中最多,低收入戶的數量也在各行政區中為第二少 (內政部統計處,2011) ,可見大安區的社經背景比起其他行政區而言,屬於社經背

景高的行政區。綜合以上原因,再加上大安區的大眾交通運輸網絡也相當發達,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