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 張 章 淮 指導教授: 林 儷 蓉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3)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4) 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完成年月:2013 年 6 月 研 究 生:張章淮 指 導 教 授:林儷蓉. 中文摘要 臺灣人口老化現象與日俱增,2007 年 7 月底,臺灣已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標準 (內政 部社會司,2007) 。而高齡化對個人的重要影響之一,因生理、心理之特性,易使 其無法良好的適應生活中的各種狀況,然而獲得社會支持以及參與休閒則能夠提升 高齡者的活力及心理慰藉、增進健康 (陳育慧,2002;劉正文,2005) ,提高生活 適應能力。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高齡者其社會支持感受程度與休閒參與行為 之相關性,以期提供政府及相關機構高齡政策規劃之參考。本研究之對象為居住在 臺北市大安區,且年滿 65 歲以上之高齡者進行調查。抽樣方法採分層便利取樣,以 大安區各個鄰里為區分。調查時間為 2012 年 2 月至 2012 年 4 月,發放問卷 450 份, 回收有效問卷 385 份。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一、參與最多的三項活動為散步、看 電視及報紙、聊天,且參加靜態類的活動較多;最少的三項依次為跑步、下棋或玩 牌、蒐集剪貼;二、以每日與配偶相處的時間最多;獲得之社會支持程度偏高,其 中最高的支持種類為社會網絡支持;三、不同背景之休閒參與的頻率及類型有顯著 差異;四、不同背景之社會支持程度,有達到顯著差異;五、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 之關係呈現低度正相關。因此研究建議高齡者:一、從事團體性之活動以增進社會 支持,並多參與動態類活動;二、政府能提供高齡者良好的休閒參與環境及維持高 齡者經濟安穩,使其能適應老化生活。. 關鍵詞:社區、高齡者、社會支持、休閒參與. iii.

(5) 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the Da-an District elders in Taipei City Date:2013.6 Student :Chang-Huai Chang Professor:Li-Jung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ort from society towards elderly people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 stratified convenience sampling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450 elderly people over 65 years old who live in Da-An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The investigation used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face-to-face. interview.. After. rejecting. the. invalid. questionnaires, 385 acceptable copies were analyzed. The period of data collection was from February to April in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aking a walk,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reading the newspaper while chatting are the most preferable activities in sequence. This infers that sedentary activities are of higher preference.. 2). The most. support comes from their spouses they get along with each day. The level of society support is high, where the type with the highest score is support from the internet. 3 ) Thos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end to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types of activities and different frequencies. 4) support 5). Thos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social. The relevanc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s low..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 1). elderly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join. group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society support, and participate in outdoor activities to maintain a healthy body and mind, 2).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the elders a. better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 their economical state for successful aging.. Key words: community, elders, social support, leisure participation. iv.

(6) 謝誌 首先,最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林儷蓉老師。真的很感謝老師除了學術上 的指導外,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亦能像我的姊姊、媽媽一樣的關懷我的食、衣、住、 行。在遇到問題時,老師也常常在我們聊天、談話時會給我一些建議,讓我能夠豁 然開朗而不在對某些事情鑽牛角尖,走進死胡同。再來就是要感謝許義雄老師及林 歐貴英老師對我的研究不吝嗇的給予建議,使我能對於我的研究主題之思路能夠更 加的開闊。 老師是第一年任教,沒有學長姊可以幫忙老師指導我,但仍有許多的學長姊非 常的照顧我並給我一些幫助,無論是生活或是課業上,讓我能夠更快的適應研究生 的生活。首先要感謝總是聚在我們室長專屬的大桌子的學長姐,讓我覺得好像身處 在一個大家庭之中,總是感覺很睿智的 Kenji 哥,沒事有事都會花很多的心思,照 顧我、陪我玩耍以及給我一些研究上的建議、沉默冷靜的大樹哥就像大哥哥一樣, 總是奇言怪語的晧鈞也是常讓我們覺得很好笑、常常擺臭臉的 Misa 姊其實心不臭, 是個很 Nice 的人,還有常常帶一些有趣桌遊的承翰也是讓我們快樂的來源。 再來也是很常陪伴我的幾位學長姊,雖然沒坐一張桌子,但也很常聚在一起行 動,自信心爆炸且逗趣的小虎哥常常讓我們很快樂、閔涵叔叔也是常常會給我一些 奇怪的正面力量、很搞笑(?)的思玉還有 May 二人組,也讓我的生活多了一些樂趣、 欣芸姊即使後來做了助教也還是特別照顧我們這些學弟妹,真的揪甘心。 很感謝在就讀的過程中能遇到我們同學們,相遇就是一種緣分,與同學們合作 的經驗無疑是快樂且愉快的,也能從中學習成長。特別感謝室長正瑋姊無論大小事, 我們都會互相分享並彼此解決,才能夠好好的熬過研究生的兩年、再來是無論甚麼 事情都全力以赴、能力也很強的曉箴,真的幫了我很多事情、小郭和永琦雖然後來 才相熟,但相處的過程都像認識了很久的朋友一般愉快,也很感謝其他每位同學曾 經對我的幫助。同時在還要在這謝謝辛苦的小渝、怡青、心慈助教了,與你們一起 工讀的時候總是能感受到你們的辛苦,除了業務的忙碌外,還總是要操煩我們這些 像小朋友的研究生的事情,真的很感謝。 謝謝在我撰寫論文過程的那些朋友們,可愛的柏毅不辭辛勞的幫我發問卷、無 論何時(?)都義不容辭的范綱皓也幫了我許多的忙、很阿撒力的景智也幫了我不少忙, v.

(7) 真的相當感謝,謝謝幫助我的那些朋友們。也謝謝曾幫我填答問卷的那些長者,問 卷很長很難填寫,但他們仍願意幫助我,讓我能完成學業真的很感動。 最後,要謝謝我的媽媽,要不是他一直鼓勵我念書,我想我根本不會在這裡寫 下這段謝誌,也不會遇到上述這些幫助我的朋友們,這些都是注定好的緣分,也是 很令人值得珍惜的一段美好回憶,真的很感謝大家,也恭喜我自己終於要畢業了!!. 張章淮 2013.6.30. vi.

(8)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 i 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謝誌 ........................................................................................................ v 目. 次 .................................................................................................. vii. 表. 次 ................................................................................................... ix. 圖. 次 ................................................................................................... x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10. 第六節. 名詞釋義 ..........................................................................................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高齡者之意涵、特性 ....................................................................... 13. 第二節. 休閒參與之意涵及相關理論 ............................................................ 24.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內涵 ............................................................................... 37. 第四節. 社會支持與高齡者休閒參與 ............................................................ 4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5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53.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5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6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1 vii.

(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72. 第一節. 高齡者之人口背景與特性 ................................................................ 72. 第二節. 高齡者之休閒參與現況 ................................................................... 75. 第三節. 高齡者之社會支持現況 ................................................................... 78. 第四節. 人口背景變項對休閒參與之影響 .................................................... 82. 第五節. 人口背景變項對社會支持之影響 .................................................... 89. 第六節. 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 ............................................... 10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 107. 第二節. 建議 ............................................................................................... 112. 參考文獻 ............................................................................................. 117 附錄 .................................................................................................... 135 附錄一. 正式施測問卷 ................................................................................ 135. viii.

(10) 表. 次. 表1. 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日常生活主要活動 ....................................................... 2. 表2. 對高齡者之定義 .......................................................................................... 16. 表3. 休閒活動類型之分類 ................................................................................... 28. 表4. 社會支持構面之分類 ................................................................................... 43. 表5. 大安區各里高齡人口與大安區高齡人口比例 ............................................. 57. 表6. 問卷設計-基本資料 ................................................................................... 60. 表7. 問卷設計-休閒參與行為 ........................................................................... 61. 表8. 問卷設計-社會支持行為 ........................................................................... 62. 表9. 年齡之次數分配表 ...................................................................................... 63. 表 10. 人口背景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64. 表 11. 人口背景資料之描述統計表 ...................................................................... 64. 表 12. 社會支持來源 ............................................................................................ 65. 表 13. 問卷信效度檢測分析表 ............................................................................. 66. 表 14. 休閒活動量表內容修訂表 ......................................................................... 68. 表 15. 社會支持類型信效度檢測分析表 .............................................................. 69. 表 16. 社會支持量表內容修正表 ......................................................................... 70. 表 17. 年齡之次數分配表..................................................................................... 72. 表 18. 人口背景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73. 表 19. 活動類型及參與頻率 ................................................................................. 75. 表 20. 社會支持來源程度..................................................................................... 78. 表 21. 社會支持各題項平均及標準差 .................................................................. 78. 表 22. 社會支持來源及類型之相關分析 .............................................................. 79. 表 23. 人口背景變項與休閒參與相關分析 .......................................................... 82. 表 24. 高齡者教育程度對休閒參與頻率之變異數分析........................................ 83. 表 25. 人口背景變項與活動類型之相關分析....................................................... 84. 表 26. 人口背景變項與活動類型之變異數分析 ................................................... 85. 表 27. 年齡、自覺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來源之相關程度 .................................... 89 ix.

(11) 表 28. 人口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來源之變異數分析 ........................................... 90. 表 29. 性別對社會支持類型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 92. 表 30. 年齡、自覺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類型之相關程度 .................................... 93. 表 31. 人口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類型之變異數分析 ........................................... 94. 表 32. 人口背景變項與休閒參與、社會支持之相關與差異 .............................. 100. 表 33. 休閒活動頻率與社會支持程度之相關分析 ............................................. 101. 表 34. 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維度縮減表 ............................................................ 102. 表 35. 社會支持類型與活動類型典型相關摘要表 ............................................. 103. x.

(12) 圖. 次. 圖1. 研究架構圖 .................................................................................................. 51. 圖2. 研究流程圖 .................................................................................................. 54. 圖3. 典型相關徑路圖 ........................................................................................ 104. xi.

(13)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分別為:第一節為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說明研究之重要性;第 六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以世界衛生組織. 研究背景與動機.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對高齡者的界定,以及. 國內依照立法院 2000 年修正公佈的老人福利法中第一章第二條所稱老人之標準,是 指年滿 65 歲以上者。1973 年臺灣地區只有 50 萬位 65 歲或以上的高齡者,佔總人 口的 3.2%;然而到了 1986 年,台灣的高齡人口數已達一百萬人以上,佔總人口的 比率增加為 5.3%,也就是短短的 13 年間臺灣高齡人口增加了一倍。及至 1993 年, 高齡人口更增加為 149 萬,佔總人口的 7.1%,故我國於 1993 年,社會人口中 65 歲 以上高齡者人口比率已達 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國家;2006 年底我國人口年 齡結構資料中,超過 65 歲的高齡者佔全國總人數的 10.0%,約 228 萬人 (內政部統 計年報,2007) ,較 1993 年增加了 81 萬 5000 人;2010 年 12 月底資料顯示 (行政 院主計處,2011) ,目前我國高齡人口比率為 10.74%。根據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5 年的人口推估,民國 105 年 65 歲以上人口將超過 300 萬人 (12.4%) ,而民國 116 年更高達 500 萬人 (22.4%) 。換言之,每 5 位國人中,將有一個人是高齡者,高齡 者即將成為龐大族群。因此政府必須開始去瞭解高齡者的需求,並針對此現象制定 出相關及適當的措施與準備。高齡化的社會現象代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高齡人口 在日後將成為社會中一個龐大的群體,所以不論高齡者的身體、心理、社會關係與 精神等各層面的需求,都是值得社會大眾的密切關注。 人口老化最顯著的特徵通常是指某一個年齡層,特別是65歲以上年齡層的人口 比例改變,並且逐漸升高。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變遷的主要構成因素,兩者 在人口老化上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現今的人口變遷趨勢為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轉 為低,在出生率下降的因素影響之下,老年人口的成長先是緩慢然後加快,根據人 口統計學來看,主要是受到過去高出生率的影響。 高齡者死亡率的下降則是影響人 口老化的第二因素,國家愈開發或工業化,則其平均餘命越來越長 (行政院統計處,.

(14) 2. 2006) ;反之,國家越未開發或工業化,其平均餘命越短。由於人口平均餘命增長, 再加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穩定下降,世界上多數的工業化國家人口結構呈現老化。 而當個人開始老化的過程中,其健康與體力會漸漸衰退,生理機能衰退 (如聽 力衰退、身體無法自由控制等) ,便無法與他人一樣參與社會活動,使其無法適應 現存於社會中的角色、人際關係、價值體系等,也會讓自我的自尊心降低;而這樣 老化的過程也會從社會層面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層面,如因體能狀況無法參與社會活 動,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產生,而在減少人際互動後,少了各種促進參與活動 的動力,更加減低了個人願意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如此的狀況又可能會再反饋於 社會,因高齡人口不願意參與活動,以保持健康,導致健康照護與社會保險及福利 的支出增加,開始使得家庭經濟、國家醫療、福利的負擔加重 因此,隨著醫療科技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人類壽命得以延長,延續生命的 同時,人們也意識到健康與生活品質並存的重要,使得休閒活動的概念開始漸受重 視。近年來政府開始積極推動休閒活動與設置老人文康中心等各項政策,希望能提 升高齡者休閒活動的參與,並充實其精神生活,進而維護高齡者身心之健康。 根據 2009 年內政部高齡者狀況調查 (內政部統計處,2009) 發現,65 歲以上高 齡者固定參與休閒娛樂活動者僅占 19.75% (詳表 1) 。所以,若想要增進高齡者參 與休閒活動,必須在設計與推動各項活動、計畫前,應先針對目前高齡者休閒活動 的現況加以瞭解,才能規劃出符合現實需求之計畫方案 (李月萍、陳清惠,2010) 。. 表1 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日常生活主要活動 (單位:%) 活動. 參加研. 從事休. 從事養. 照顧. 從事志. 朋友聚. 從事宗. 項目. 習或進. 閒娛樂. 生保健. (外). 工或志. 會聊天. 教修行. 修活動. 活動. 活動. 孫子女. 願工作. 2002 年. 1.89. 14.94. 15.77. 7.21. 1.71. 17.75. 3.87. 2005 年. 3.78. 19.09. 14.47. 13.35. 3.51. 34.91. 6.61. 2009 年. 3.23. 19.75. 22.30. 6.25. 3.80. 22.75. 6.03.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2009. 活動.

(15) 3. 事實上,休閒對高齡者而言,是對其生活調適具有很大且正面的功能,如參與 休閒可以獲得促進健康、建立自信、擴展生活經驗;此外,藉由參與休閒活動的過 程,除可增進健康外,更可達到心理的健康發展,如社交活動之參與,進而提升生 活滿意與生命價值 (林聰哲、李世昌,2008) 。由此可得知,參與休閒活動對高齡 者有著正面的功能,且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要成功的老化 (successful aging) 就不能 沒有休閒 (歐聖榮,2007) 。休閒對人的意義,是一種生活步調的平衡,不論是激 烈活動或是靜態的活動,都適合人們調劑生活。再者,休閒應該是為其自己所選擇 的活動,並端賴參與者自身行動賦予定義。Kaplan (1975) 認為休閒的要求必須要是 自願性和愉悅的;只要參與者自由選擇並享受其中就是休閒。所以,休閒最主要是 單純為了享受去做的事情。因此,高齡者對休閒的態度通常是以愉快和享受為主要 休閒的結果,並且為做一個人真正想做的事情 (涂淑芳,2005) 。休閒是一項活動, 該活動注重的是參與者的體驗和最後獲得的結果以及感受 (王昭正,2003) 。參與 休閒活動對於高齡者而言,能促進高齡者在身體健康、心理與心智健康、社會關係 促進和整體的效益 (李淑芳,1983;陳文喜,1999;陳娟娟,2005) ;而且,參與 休閒活動能使人們感到放鬆、恢復活力、提升個人成長、發展的機會。另外,Friedman 與 Roseman (1976) 以健康的休閒觀點,認為如果缺乏休閒可能會導致健康的負面 影響。 參與休閒活動對老人有許多的身心益處,包含可延緩認知功能下降及提升心理 健康、生活滿意度以及幸福感。在認知方面,參與休閒活動可有效延緩老人認知能 力的下降,但效果因活動種類而有所差異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陳肇 男,2003; Ghisletta, P., Bickel, J. F., & Lovden, M., 2006) ;而在心理層面,休閒 活動對高齡者的心理健康也有正向的影響 (李月萍、陳清惠,2010) 。國內學者陳 文喜 (1999) 亦提出休閒活動在醫療方面有預防高齡者身體機能退化性疾病,減少 醫療保健支出,其依據各項研究效益評估,認為經由休閒活動可間接為政府節省20% 的健保支出。故指出休閒活動具有社會工作的三大功能:一為使壽命延長、身心愉 快使生活快樂更有意義;二能讓高齡者可尋回因過去工作上能力未及同時從是自己 也樂意的休閒活動,以充實晚年;三則是能藉由休閒活動,得到精神支持,透過友 誼互動,發現生命的意義,進而適應社會。 休閒生活對於個人及社會都具有功能性, 就個人而言:具有鬆弛、遊樂、個人發展等功能,對社會而言:即社會化、娛樂、.

(16) 4. 整合的功能 (王福生 2003) 。因此,從事休閒活動可以達到身心舒緩、充電後,再 出發及啟發各人創造的功能;高齡者更可藉由休閒活動使得心靈解脫、精神放鬆而 促進其身體健康或癒後復健,並增加家庭親子感情,陶冶性情,而團體的休閒活動 更可達到社交功能的目的,於團體中表達自我的生命價值。 除了休閒活動逐漸受重視外,高齡者也面臨到年紀越大,越容易面臨配偶、家 人、好友離去的悲傷的問題 (劉淑惠,2009) ,也可能在經濟上或生理上產生衰退 的現象,顯現出高齡者對社會支持的需求愈趨重要。同時,高齡者退出職場後,也 會面臨社會角色轉換,人際互動逐漸減少,失落感也隨之產生,對高齡者的晚年生 活產生多種不利的影響。加上我國平均壽命的逐漸提高,高齡者要度過一段很長的 老年期生活,若無法適應負面因素所產生之影響,可能會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高齡者也因其老化之特性,晚年較需要他人之陪伴與照顧。如實質類型的社會支持 可以幫助其日常生活的起居,滿足需求;情緒上的社會支持則可以瞭解高齡者之內 心感受,正視其心理需求。周玉慧 (1998) 的研究也指出,情感性的社會支持對老 人的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也有些研究指出,當個人無法藉由社會支持有效的抒 解,則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顯得格外重要 (引自劉淑惠, 2009) 。 此外,社會支持可能會透過健康行為,Unger, McAvay, Bruce, Berkman 與 Seeman (1999) 鼓勵個人從事像休閒活動這類的健康行為,進而促進身心健康,這 些促進健康的機制,包含生理機制及心理機制,如與配偶同住者或有較多社會網絡 成員的個人,較容易受到鼓勵去從事某項運動或休閒活動。Umberson (1987) 認為 社會支持會促使個人的健康狀況較佳及降低死亡率,而健康行為亦具有相同效果, 所以社會支持會透過健康行為而使人們擁有健康, Booth, Owen, Bauman, Clavisi, 與 Leslie (2000) 之研究結果亦顯示,有休閒運動者較常接受到他人鼓勵、較常有其 他人告知運動的好處。黃郁婷與楊雅筠 (2006) 也指出高齡者在參與休閒活動中可 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Deforche 與 De Bourdeaudhuij (2000) 的研究結果發現,參 與正式運動課程者的社會支持較高,尤其是來自配偶、小孩、朋友及球友所提供的 社會支持,皆比沒有參與正式運動課程者高。以上述各學者之研究可發現,社會支 持對於高齡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社會網絡對高齡者之健康會造成影響外,另外功能面的社會支持,如:情.

(17) 5. 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負面支持同樣被證實也會對個人的休閒行為造成影響,情 緒性支持越多、社會支持越多,則從事休閒活動的機會越多。Kaplan, Newsom, McFarland 與 Lu (2001) 之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接受較多者比社會支持較少者, 會參與休閒運動的機會為 1.06 倍,接受到較多社會支持者,從事較多休閒活動, 其結果可發現活動參與頻率與社會支持有顯著之正相關。 而除社會支持之影響外,休閒參與也能影響高齡者之老化適應,陳育慧 (2002) 就指出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是相輔相成的,社會支持會增加休閒參與的機會,並成 為刺激高齡者持續參與休閒活動的動力。因此透過家人、朋友、鄰居等支持,可能 會使高齡者有較多的動力、慾望去從事休閒參與,進而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讓個 人更能積極、正向的處理生活中無法適應的事物。郭靜晃 (2000) 則指出透過休閒 活動的參與,可提昇生理上的健康,增加抵抗力與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張文華 (2007) 也指出透過動態性休閒活動,只要強調及頻度適當,就可改善健康及體適能。陳文 喜 (1999) 強調高齡者一旦從事規律的休閒活動,能夠提高自我的肯定和情緒的紓 解。郭靜晃等人 (2000) 指出透過休閒參與有助於心理適應能力,達到壓力釋放、 鬆弛緊張、情緒宣洩之目的及增加正向的情緒經驗,因此可能藉由休閒的參與,可 增進其生活效能。 休閒活動對高齡者而言為非常重要的活動,可透過對身心、健康有助益的休閒 活動以加強自己對社會的適應力,且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除了對個人以外,對家庭、 社會皆有助益 (李晶,2006)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來看,高齡者從事休閒活 動,多以住家和社區內的休閒活動為主,從目前政府推動的休閒相關政策上可以知 道,在 2007 年老人福利法的修訂上,高齡者需著重於以全人照顧並提供居家式、社 區或機構式服務,以建構妥善照顧管理系統 (內政部社會司,2007) 。由此可見, 高齡者之休閒大多偏向於自家住宅及社區內的休閒活動,政府正是看見高齡者的這 項特性,修定老人福利法,使高齡者更能參與多元的休閒活動,提供不同的服務, 以期望能達到更好身心健康狀況,對社會也有所助益。然而,休閒參與的程度是否 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社會支持影響,進而幫助社區高齡者適應老化生活,國內卻鮮少 有研究做進一步之探討,因此本研究將以此為主題探討社會支持對休閒參與產生之 影響。.

(18)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我國社會以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高齡者對自我生理、心理以及對社會的影響 都相當的大,如古人所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可見高齡者在社會中仍是佔有相 當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居住模式也大家庭轉以小家庭的型 態組成,高齡者漸漸與家人聚少離多;高齡者在退休後,更是退出平常熟悉的環境 及朋友圈,所以高齡者較缺乏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以緩和如此變化之衝擊。此外, 高齡者也隨著年紀的增長,參與活動的頻率及類型也隨之減少,無法使他們維持良 好的健康狀況以及減少獲得社會支持的機會。因此,本研究欲探討高齡者的社會支 持對休閒參與之關係,以探索進入高齡階段後之社會支持現況及其對休閒活動參與 之現況是否有差異,最後探討社會支持及休閒參與之關係,以供政府及各相關機構 對休閒活動規劃做為參考依據,讓高齡者更能適應老化,故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 瞭解高齡者人口背景變項。. 二、. 瞭解高齡者休閒參與之現況。. 三、. 瞭解高齡者之社會支持現況。. 四、.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對休閒參與類型及頻率之影響。. 五、.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在社會支持程度之影響。. 六、. 探討高齡者的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關係。.

(19)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為探討高齡者之休閒參與及社會支持現況,並分 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社會支持和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一、高齡者之人口背景變項為何? 二、高齡者休閒參與之現況為何? 三、高齡者之社會支持現況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對其休閒參與現況是否有顯著差異及相關? (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對其休閒參與頻率,是否有顯著影響? 1.. 性別與休閒參與頻率是否有顯著差異?. 2.. 年齡與休閒參與頻率是否有顯著相關?. 3.. 教育程度與休閒參與頻率是否有顯著差異?. 4.. 婚姻狀況與休閒參與頻率是否有顯著差異?. 5.. 自覺經濟狀況與休閒參與頻率是否有顯著相關?. 6.. 居住狀況休閒參與頻率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對其休閒參與活動類型是否有顯著影響? 1.. 性別與休閒參與之活動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2.. 年齡與休閒參與之活動類型是否有顯著相關?. 3.. 教育程度與休閒參與之活動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4.. 婚姻狀況與休閒參與之活動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5.. 自覺經濟狀況與休閒參與之活動類型是否有顯著相關?. 6.. 居住狀況與休閒參與之活動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對其社會支持現況是否有顯著影響? (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對其社會支持來源是否有顯著影響? 1.. 性別與社會支持來源是否有顯著差異?. 2.. 年齡與社會支持來源是否有顯著相關?. 3.. 教育程度與社會支持來源是否有顯著差異?. 4.. 婚姻狀況與社會支持來源是否有顯著差異?. 5.. 自覺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來源是否有顯著相關?.

(20) 8. 6.. 居住狀況與社會支持來源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對其社會支持程度及類型,是否有顯著影響? 1.. 性別與社會支持程度及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2.. 年齡與社會支持程度及類型是否有顯著相關?. 3.. 教育程度與社會支持程度及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4.. 婚姻狀況與社會支持程度及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5.. 自覺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程度及類型是否有顯著相關?. 6.. 居住狀況與社會支持程度及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為何?.

(21)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探討高齡者的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關係,以瞭解高齡者之社會支持狀況、休 閒活動類型、參與頻率,並提供政府及各機構在未來規劃休閒活動時有參考之依據, 本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探討高齡者之社會支持及休閒參與之現況,選擇台北市大安區為研 究範圍。研究範圍分為研究地點、研究對象及時間以說明: (一) 研究地點:本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為發放問卷之地點。 (二) 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以設籍大安區,且年齡為 65 歲 (含) 以上之高齡者為 對象。 (三) 研究時間:問卷調查時間於 2012 年 2 月至 4 月之間進行。. 二、研究限制 (一) 對象之限制 研究對象依據本研究定義之高齡者,對大安區 65 歲 (含) 以上之高齡者進行研 究;因此,在作答時,研究者會與高齡者以面對面之方式,供高齡者詢問,而高齡 者在作答時,對問卷題意之理解與研究者可能會有所差異,致使研究結果產生偏差; 而不識字之高齡者在與研究者進行溝通時,也有可能因生理特性 (如視力、聽力衰 退) 之關係,產生語意不清的問題,使研究者無法正確理解其意涵。此部分會由調 查人員進行詳盡說明,同時,也會以鼓勵的方式,使受訪之高齡者能詢問對於問卷 不理解之處。 (二) 結果之限制 本研究只針對台北市大安區之高齡者進行分析,若要推估至研究範圍以外的地 區,則必須進行另外的探討。且本研究為假設受訪對象皆誠實的回答,若有不實之 回答,可能會使結果有所偏誤。.

(22) 10.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我國目前對於高齡者老化之研究,常以生理學、生物學之層面探討高齡者之老 化的過程及因素;在心理層面以社會適應與自我概念討論影響高齡者老化之因素; 而社會層面則是以高齡者之功能性、生活品質、滿意度與幸福感等層面進行探討。 而本研究著重在社會層面的探討,經回顧文獻後發現,國外在研究社會層面的 部分,如社會支持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明顯多於國內。國內社會支持的概念, 往往只會與健康的概念一起提出,並無明顯的探討休閒參與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 此外,大安區為台北市之中的都會區,有較明顯的社會網絡,有良好的社會網絡可 促進社會支持的強度,並促使高齡者能夠透過社會支持,提升其對休閒參與之意願, 進而透過休閒活動,提升自我的身心健康。 因此,希冀能藉由研究結果,瞭解高齡者之休閒參與及社會支持之現況,建構 出適合高齡者的成功老化之社會環境。同時,也望透過本研究之結果,讓政府及相 關機構瞭解建構良好的社會網絡,能促進社會支持對高齡者對參與休閒的機會,並 讓高齡者能夠瞭解參與休閒活動對於其本身的助益為何,以達到成功老化之目標。. 第六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使用之特定名詞,共有、 「高齡者」 、 「大安區高齡居民」 「社會支持」 、 「休 閒參與行為」,依其定義分述如下:. 一、. 高齡者. (The Elder). 多數的老人學者和人口學者都是以65歲為基準。且經過文獻之回顧,多數國家 會依照政策及法律等社會規範之標準,去定義何為高齡者。而我國也多從社會的層 面來定義高齡者,如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年滿65歲以上為法定退休年齡」,以 及內政部老人福利法第二條規定:「所謂老人係指年滿65歲以上之人」,以上均顯 示以65歲為高齡者之標準,所以高齡者通常指的是65歲以上的人口 (蔡文輝,2006) 。 故本研究以社會之標準,定義65歲 (含) 以上者為高齡者 (民國36年以前出生者) 。.

(23) 11. 二、 大安區高齡居民 根據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民國 99 年臺北市年滿 65 歲之高齡者占臺北市人 口的 12.67%,而因礙於人力、物力之因素,本研究只選擇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中的 大安區為研究範圍,係因其人口密度在各行政區之中最高,且高齡人口也超過臺北 市之平均數 (14.72%) ,鄰、里數量也最多,較能推估母群體。 而國內學者徐震認為, 「社區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 及服務體系的一個人群,且社區是經由自然意識結合的群體」 (徐震,1980,頁 35) , 因此,社區是以地理區域為基本,且擁有共同的行動與意識,凝聚共同生活記憶的 生活共同。但此社區之概念無法在現實社會中被明確的定義出,故本研究依據臺北 市十二行政區劃分為界線,並選擇大安區為研究地點。研究對象須設籍大安區,且 年齡為 65 歲 (含) 以上之高齡者。. 三、 休閒參與行為. (Leisur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休閒為個人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閒暇時) 之下,自動自發的參與或體驗之活 動,同時能夠對個人產生效益,如放鬆、自我實現並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而休閒 參與則是,在個人可以運用的時間內,依照自我意願,從事有益身心健康、具有自 發性、娛樂性、且不具競技性的活動。其中衡量之方式又以參與活動的頻率和時間 運用為主。高齡者能在自我支配的時間,且自由選擇的活動中,親身參與,進而從 中能夠體驗到愉悅感,隨心所欲去從事其內在興趣、價值或需求的休閒活動類型, 更進一步得到自我實現的機會。國外學者 Ragheb 與 Griffith (1982) 對休閒參與行 為之定義為:「參與某種活動之頻率或象徵個體所參與之普遍性活動類型」,亦與 各學者之定義相似,故本研究參考其定義,認為休閒參與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是 可透過參與活動的類型及頻率被衡量出來。最後,採主觀分類法,將休閒活動之分 成「社交」 (如:志願服務、宗教團體等) 、「嗜好消遣」 (如:聊天、看電視、 下棋等) 、「知識藝文」 (如:園藝、課程進修、音樂會等) 及「體能健康」 (如: 舞蹈、登山等) 等四種類型之活動。.

(24) 12. 四、 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在社會交換理論中,支持行為之成立最少要涉及兩個角色,才能進行傳遞資源, 故社會支持被界定為「兩人以上的資源交換,施與受兩者之一是有意藉此交換來提 昇受者的福利」 (陳肇男,1999) 。此外,在角色理論之中,其較關心網絡的結構 與功能,社會支持就被界定為「人際間資源的轉移」 ,而轉移的內容層面則包括情緒、 評價及工具等三類性質 (陳肇男,1999) 。個人在面臨危機時,能透過社會支持得 到各類型之幫助,無論情感或物質上的幫助,而這種獲得或提供的社會支持本身為 一種可測量之行為。社會支持強調的是一個人際之間的社會網絡,有了網絡才能在 其中獲得不同性質之支持,尤其是非正式支持 (如家人、配偶及朋友等) 。 一般人較常會使用社會支持類型為情感性 (關懷、傾聽) 、工具性 (金錢、物 質) 、評價性 (肯定、讚美) 支持等三類社會支持 (引自蔡桂誠,2007) 。然而高齡 者在成年時,職場上的同事、朋友為其主要人際關係,在退休後離開工作場所,會 減少一部分的人際接觸;而家人間的關係,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變遷,子孫很難 有時間陪伴在其身邊,或離家工作,易使高齡者對生活失去活力 (林怡光、陳佩雯, 2009) 。這些生活的轉變,帶來高齡者人際關係的疏離與消失,社會接觸機會減少, 會產生孤立感,對高齡者的心理調適與人際交往造成影響 (肖結紅,2006) 。同時, 高齡者因其生理狀況,使他們經常從事靜態且離家近的休閒活動 (陳肇男,2003) , 對於訊息性支持 (如健康資訊) 之接收,以及社會網絡支持的節點強度,就更顯得 不足。因此,在探討高齡者的社會支持時,也須將此兩類型的支持列入考量,本研 究將社會支持分為情感性、工具性、訊息性、評價性、社會網絡等五個面向。.

(25)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別針對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進行探討。文獻探討共分三節:第一節為探 討高齡者之意涵、特性與人口老化現況;第二節瞭解休閒參與之意涵及相關理論; 第三節探討社會支持理論之內涵。. 第一節. 高齡者之意涵、特性. 本節將分為高齡者意涵、特性以及人口老化現況等三個部分探討,一、高齡者的意 涵;二、高齡者之特性;三、小結。. 一、高齡者之意涵 進入老化年齡後,多數人會離開原本熟悉的工作領域,而在逐漸掌握個人生活 意義後,也開始準備自我存在的結束,亦即死亡。以生理現象來看,隨著年齡增長, 疾病發生的頻率會明顯增加 (樂安國等,2007) ;而以社會互動的觀點來看,老化 的表現是多樣性的,如 Turner 和 Helms 就認為老化是過程之間的交互作用,而非 單一事件,同時 Neuhaus 指出:「現存的老年理論,沒有一個能適合所有的老年現 象,老年可能是因為很多種不同因素造成的。」 (引自徐麗君、蔡文輝,1985) 。 高齡者由於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都有些許差異,個體進入高齡者時期之時間及老 化程度也都不盡相同。老化其實是一種較複雜的概念,牽涉的層面很廣,關係到人 的心理、生理、年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這些意義都有著不同的詮釋,其涉及 個體、結構、文化、歷史的要素 (邱天助,2007) 。故本研究就老化年齡. (The age. of aging) 的解釋,以生理學、社會心理學及社會等三個觀點茲以說明如下:. (一) 生理學觀點 老化是一種衰退的過程,在過程中,個人的精力會逐漸減退,如身體中的細胞 持續的不正常堆積,造成細胞被破壞,無法維護本身應有的功能,造成老化,導致 身體新陳代謝的工作能力減低 (徐麗君、蔡文輝,1985) 。以生理方面來看,高齡 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外在身體及外觀有老化的現象產生,如皺紋、白髮,外表 出現變化,且肉體方面的許多變化皆遠遠大於在其他年齡階段 (樂安國等,2007) ;.

(26) 14. 而內在重要的生理器官或組織系統則會逐漸出現障礙,故生物學觀點是和個人的健 康狀況有密切關係。 綜觀上述之內容,經由個人的外觀得知個體是否開始邁入老化,是評斷老化其 中之一的方式,如身體機能衰退、白髮等。但這並非是判斷老化的唯一根據,每個 個體的老化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仍必須從其他的觀點去判斷個體是否邁入老化 之年齡。. (二) 社會心理學觀點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高齡者的心理特徵,本研究將其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討,分別 為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社會關係 (Social Relationships) 及思考過程 (Thinking Process) 。自我概念意指個人對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看法,包含兩大面向:自我評價 及自我接納以及兩者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Rogers, 1951). ;社會關係指的是人際關. 係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知覺及看法;思考過程為個人的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其他 的認知功能。其中某些自我概念與社會關係會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如因為退休、 轉業、生活改變、失去配偶等等情況,都會引起不同程度之改變 (李宗派,2004) , 進而改變自我之概念與社交關係,而這些變遷因素,則會隨著認知功能之變遷而有 所不同,如退休事件對某些個體的認知為一種損害,而對其他個體則視其為一種自 由的解放。而高齡者之心理特徵則是上述三者的交互作用,逐漸形塑成高齡者之特 有人格,也就是說,高齡者的行為即是他們的人格表現之產物,所以對高齡者的界 定,在心理學上以高齡者的人格為重要指標 (洪錫井,1994) 。且根據上述三者, 各家學者發展出幾個重要的相關理論: Havighurst (1952) 的發展任務理論 (Developmental Task) 指出當個體年齡達六 十歲以上時,即邁入老年期,此時的發展任務為:1.適應退休後經濟上的支出;2. 適應逐漸衰弱的身體;3.建立同年齡高齡者的友伴關係;4.適應配偶的死亡 (引自張 春興,2003) ,在此階段高齡者心智已趨成熟靈敏,但在智力與記憶力方面會逐漸 衰退,因此必須適應與以往不同的生活狀況。 Erikson (1950)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將人 格發展理論分成八個階段,在不同階段的轉換過程中,個體的自我概念發展實為重 要,其中對應高齡者的階段為自我統整及悲觀絕望 (Integrity v.s. Despair) ,在此階.

(27) 15. 段中,生活會處在致力於尋找完整自我及對生活的絕望感兩者之間的平衡 (引自張 春興,2000) 。高齡者常會經歷個人的生命回顧 (Life review) ,在整個生命的回顧 中,會回憶並反思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也包含失敗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會使其認 為生命沒有意義、感到絕望,甚至害怕死亡。而若高齡者能透過統整自我的人生經 驗,重新為自己作出良好的評價,為面對未來及死亡作好準備,便能對自身及過往 感到滿足 (張春興,2000;樂國安等,2007) ,即能夠達到成功的老化 (Successful Aging) 。 社會心理學家以社會關係及自我概念及思考過程等三個觀點來探討高齡者之心 理特徵,並發展出各個理論,可看出各學者皆認為個人自我概念的形塑,會隨著個 人角色在社會上的發展、轉變而有所不同。而學者在這些相關理論也指出,高齡者 在生命不同的階段,遭遇的狀況都不同,會面臨許多的問題,如體能衰退、經濟能 力降低、喪偶等;其生活所需也會從早年的基本需求進而轉變成心靈上的需求,如 自尊、自我成長、自我實踐等;同時,在統整自我過去的回憶以及現在的生活狀況 時,也會因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而整合成功或導致絕望產生。因此,高齡者之行為 與其人格特質和社會發展的角色是密切相關的。. (三) 社會觀點 理論基礎通常以個人在社會裡之角色、地位等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結構對老化 的影響相當大,而老化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故社交和老化的過程會彼此交互影響。 社會老化的過程實際上是指個人從中年人角色進入老年角色,並設法適應老年人應 有的社會規範 (徐麗君、蔡文輝,1985) 。所以從社會層面來看,可能是其角色被 認定為高齡者,如退休者或已成為祖父母輩之高齡者。而現今社會對高齡者的定義, 多以政策 (退休年齡) 、法律 (老人福利法) 等社會標準來衡量。如我國法律對高齡 者的認定,乃以年齡為標準。年齡到達某一標準 (65歲) ,即稱為高齡者。如1883 年德國首相俾斯麥推動社會安全政策時將65歲以上的人視為高齡者;美國在1935年 通過的「社會安全法案」也規定65歲以上的人可領取社會安全津貼;最後,於1956 年,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也都將65歲定為高齡者的起點 (黃富順,2000) 。 雖大多數研究都將高齡者定義為65歲以上者,但仍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年齡範疇 太過於廣泛,故有學者就將高齡者的年齡狀況再分成不同類別:學者徐立忠將高齡.

(28) 16. 者分為四類,盛年老人、成年老人、老年老人、衰老老人;西方學者 Suzman 與 Riley 將其分為終老、高齡、耄耋等三類;Atchley 分為三類,年輕老人、中年老人、老 老人;而 Lamdin 與 Fugate 也將之分成三類,分別為初老、中老、老老人 (徐立 忠,1989; Atchley, 1993; Lamdin & Fugate, 1997; Suzman & Riley, 1985) 。 就以上名詞,茲以說明如下:初老近似於成年老人,其特徵為多數健康良好, 具活動能力,參與社會活動的動機強;中老也可稱其老年老人,其特徵為大多數罹 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病,心理有障礙,較少的社會活動,活動力較低;老老人又叫衰 老老人,其特徵多數為癱瘓在床,通常居住在老人安養機構,較常有精神病及精神 錯亂的現象,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 (黃富順,2000) (詳表2) 。 表2 各學者對高齡者之定義 作者 徐立忠 (1989) Suzman & Riley (1985). Atchley (1993). Lamdin & Fugate (1997). 盛年老人 55~64 歲. 成年老人 65~74 歲 中老 (young-old 65~75 歲 年輕老人 (the young-old) 60~74 歲 初老 (young-old) 65~74 歲. 年齡 老年老人 75~84 歲 高齡 (old-old) 75~85 歲 中年老人 (the middle-old) 75~84 歲 中老 (middle-old) 75~84 歲. 衰老老人 85 歲以上 耄耋 (very-old) 85 歲以上 老老人 (the old-old) 85 歲以上 老老 (old -old) 85 歲以上.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從以上生理、心理、社會等三個層面來探討高齡者意涵後發現,多數的老人學 者和人口學者都是以65歲為基準。且經過文獻之回顧,多數國家會依照政策及法律 等社會規範之標準,去定義何為高齡者。 而我國也多從社會的層面來定義高齡者,如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年滿65歲 以上為法定退休年齡」,以及內政部老人福利法第二條規定:「所謂老人係指年滿 65歲以上之人」,以上均顯示以65歲為高齡者之標準,所以高齡者通常指的是65歲 以上的人口 (蔡文輝,2006) 。故本研究認為上述原因及年齡認定之方式較為客觀, 故本研究以65歲作為高齡者之界定標準。.

(29) 17. 二、高齡者之特性 由於老化是一個過程,它包含了生理、情緒、認知、經濟和人際的各種層面, 也因此高齡者所面臨的老化可分為自然老化、生物老化、心理老化及社會老化 (高 琳芸,2004) ,因此,將高齡者之特性依生理、心理、社會等三個部分來探討: (一) 高齡者的生理老化 人們對於高齡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大多以生理年齡來定義。高齡者的生理機能 在成年時期就達到顛峰了,而老化以後生理機能的衰退才會慢慢被察覺。步入高齡 者的年齡時,由於伴隨生理機能所帶來的改變,身體機能開始漸漸弱化、力量也慢 慢衰退,身體關節活動範圍變小,骨骼、肌腱力降低,容易跌倒、骨折;感覺機能 會降低,如視覺衰退、聽力衰退、感覺變遲鈍、記憶力衰退等 (崔征國,2002) , 逐漸影響人際溝通,使其喪失自信心,甚至刻意與人疏離,進而造成了心理層面之 問題;生理機能的部分也會從中樞神經開始衰弱,生理機能綜合性降低; 較常見且 較易判別的生理老化現象則為生殖能力喪失、頭髮變得灰白、生理功能的慢慢衰退、 慢性病之產生 (黃富順,2004) 。而由於視、聽覺的衰退影響到訊息處理的過程, 在反應動作與時間上有趨於延遲反應傾向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與中樞神經系統生理 老化 (Merriam & Caffarella, 1991) 。 由於生理老化有許多各種不同的產生因素,故各學者也從生理老化觀點建構出 幾種主要的理論,以說明老化產生的可能原因: 1. 磨損理論 (wear-and-tear theory) : 此理論認為,身體就像機器一樣,會漸漸的磨損,最後導致損壞。如關 節炎,關節多年使用造成軟骨內層的退化,產生疼痛和僵硬感。磨損理論並 無法解釋其他的老化層面 (Hayflick, 1996) ,仍需參考其他老化,因此發展 許多相關理論。 2. 細胞理論 (cellular theories) 細胞理論主要是將焦點放在個體細胞的處理歷程,這個過程可能會發展 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或是縮短細胞的生命週期。其中,此理論關注細胞可分 裂之次數,推測其對有機體的生明長度會有所限制 (Hayflick, 1996)。 3. 新陳代謝理論 (metabolic theories) 此理論著重以身體新陳代謝去解釋為什麼個體的身體會老化,分別有熱.

(30) 18. 量的攝取及賀爾蒙調節系統等兩個重要的取向。在 Monczunski 的理論中提 及有限制熱量的攝取及均衡飲食的人們,可以有較長的預期壽命,同時也會 降低疾病之發生率 (Monczunski, 1991) 。但此取向涉及的層面就有飲食之種 類及熱量攝取多寡兩個部分,所以仍必須分別去探討其影響的原因具體到底 為何。 而在賀爾蒙調節系統的理論當中,Finch 與 Seeman 的理論認為賀爾蒙 調適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 (Finch & Seeman, 1999) ,年輕人比高齡 者更難忍受較高的身體壓力,死亡也可能是由於身體漸漸無法適應壓力所 致。 4. 計畫性的細胞死亡理論 (programmed cell death theories) 細胞死亡理論則認為老化是基因本身就計畫好的。此理論認為計劃性的 細胞死亡似乎是生理運作的功能,細胞與深具來的自我摧毀能力,以及死亡 細胞啟動其他細胞重要運作的能力 (引自游雅婷,2011) 。 事實上,個體老化雖然是一種生理狀況的改變,也是所有生物的必經過程,但 是老化過程及個人是否已面臨老化階段,除了個人的遺傳、保健及生活型態等各方 條件影響外,心理因素也會對人們產生影響,這些複雜的因素,使得個體有老化速 度的差異性存在,但無可避免的是每個死亡的生命都會經過這一歷程。. (二) 高齡者的心理老化 社會上一般人對於高齡者的印象多為容易生病、行動較為緩慢、固執、嘮叼、 健忘等負面價值,而事實上高齡者因為生理老化及病痛所帶來的壓力,以及社會由 農業型態轉型成工商業型態後,年輕人多忙於事業而無暇照顧,因此常會發現不少 高齡者在退休後終日無所事事,生活較為平淡,如此只會令人感覺似乎在等候生命 停止那日的來臨,在這種乏味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內心的情緒,這些因素 也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情緒的控制、對日常生活的掌控、或是人際關係及健康狀態 之不可預期,此即老年心理失調 (崔征國,2002) 。 再根據 Erikson (1950) 的人格發展的八階段理論,提到老年期的心理發展統合 與絕望 (Integrity v.s. Despair) ,在邁向人生最後一個階段,高齡者要在整合成功與 絕望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在這階段中獲得智慧。統合是回顧先前的各個階段,重新.

(31) 19. 為過去的經驗付予新的意義 (引自張春興,2000) ,同時也要接納過去的自我,塑 造並超越現今自我,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間之關係,由外而內,喚醒對自我生命的 自覺和存在的意義,而若是無法承受過去失敗的經驗,則容易導致絕望感的產生。 高齡者容易眷戀過去的事物,對新的事物需花費較長的時間去適應,同時對嗜 好的範圍會慢慢縮小,感情控制也開始變得困難,容易變得暴躁、固執; 而多數研 究也顯示一般人對年老的印象,大多為保守、停止創造、囉唆、緩慢等負面的刻板 印象為主 (崔征國,2002;張怡,2004) 。由此可見,學者對老化影響之闡述,認 為其對高齡者心理狀態的影響通常會是較負面的。而彭駕騂 (1999) 則將造成高齡 者心理失調的因素,簡單歸類分為:疏離感、寂寞與孤獨感、焦慮感三種。將三種 看法茲以說明如下: 1. 疏離感 疏離感是指社會變遷的影響,使人與其生活環境間失去了原有的和諧, 終於形成現代人面對生活時的一種感受 (張春興,1989:29) 。現代社會的快 速變遷,使得人際關係越來越淡薄,也使得高齡者在面對社會轉型及個人人 生階段轉折出現重大變化。如果個人的調適狀況不佳即會出現無意義感、無 能為力感、社會孤獨感、自我分離感等狀況 (彭駕騂,1999) 。 2. 寂寞與孤獨感 張春興 (1989) 將孤獨感解釋為遇事自己無力抉擇,感到無依無靠又得不 到別人幫助支持的失落心態。對高齡者來說,個人進入老年期以後,若未及 時找到替代角色,他們的社交圈子就會逐日縮小,難免產生離群後的孤獨與 寂寞,再加上體力日益衰退,社會互動慢慢減少,這種感覺更易產生。 3. 焦慮感 高齡者除了因生理老化而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所引起之焦慮感外, 通常也會與失落感有關,較常見的失落感主要來自害怕失去親朋好友、角色 轉換後失去原有的社會資源 (如退休教師) ,以及行動不便、身心調適狀況等。 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今日社會高齡者受尊重的程度已不若以往,而部分高 齡者因身體變化及心理調適問題給予一般人的負面刻板印象,則是老化易帶 來的現象。 綜觀以上敘述可以發現,高齡者給人們的觀感多以負面的居多,如固執、暴躁.

(32) 20. 等,但這些情緒及狀態是由於高齡者在面臨新的生理狀況 (老化) 及生活壓力時, 進行調適所造成的結果,一般人只看其表面,並未深入探討造成高齡者負面情緒的 產生原因為何,故有學者就高齡者面臨之困境,歸納出三個產生心理失調的狀況, 如疏離感、寂寞與孤獨感、焦慮感等,讓一般人能夠理解負面情緒產生之原因。這 些影響因素也會使得高齡者在社會中角色之適應產生困難,故仍需探討其社會層面 之老化。. (三) 高齡者的社會老化 高齡者隨著年齡的增大,與社會的關係也會有所改變。最常見的就是社會地位 的角色喪失,而減少與社會互動的機會 (何潁芬,2008) 。此外,高齡者生理功能 的衰退,也會影響其社會參與的過程並使之發生改變,如視力之衰退導致行動不便, 降低高齡者外出參與社會活動的可能性。亦即個人在社會上所扮演之角色、功能與 社會關係之改變,會導致社會心理衰退現象,包括較少投入社會活動、身份地位喪 失、寂寞感、自我價值減低等 (謝廣全,2009) 。整體來說,年齡的增長對高齡者 與社會的影響主要是高齡者在家庭、社會中角色地位的改變以及健康狀態衰退,進 而影響其態度、行為、社會心理現象等。根據這些特性,各學者發展出了以下關於 高齡者的社會學理論,來說明人在老年時期可能的社會發展: 1.撤退理論. (Disengagement theory). 為 Cumming 與 Henry 於 1961 年所提出之理論,此理論想要解釋高齡 者在現代社會之身分地位,撤退理論視老年為一個時間點,是高齡者本身會 與社會雙方,要從事於互相分離之動作 (李宗派,2004) 。如退休教師,這種 撤退過程是一種自然的與正常的趨勢,撤退是老化過程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 隨著高齡者健康與體力的衰退,會逐漸退出社交生活,使得高齡者逐漸減少 與社會的互動,由於無法適應現存社會中的角色、人際關係、價值體系等, 採取撤退之方式以保護自己,才符合老化過程中的內在成長,始能得到以自 我為中心的成熟與滿足。亦即,這種撤退過程被社會假設為正常的社會功能, 對社會與個人的服務是正面有益的 (李宗派,2004) 。此觀點認為當一個社會 變為更現代化、更有效率時,高齡者就勢必會從社會崗位撤退。.

(33) 21. 雖說撤退理論中的模式可以用來描述高齡者從事之社會行為,但其仍有 兩個值得注意的爭議點,如意外造成傷害,使個體被迫離開原本從事的社會 角色,並不屬於撤退的一環。故許多社會老人學家不完全的使用撤退理論來 解釋高齡者之社會行為;另一個爭論點為,以「功能性」來評斷高齡者之適 應 (李宗派,2004) ,如高齡者步入高齡時,體力也漸漸衰退,工作效能也開 始降低,以社會功能的立場來看,迫使高齡者的撤退,可能對一個社會中的 機關組織是有功能性的,且能藉此招募有活力之年輕人,追求更高的工作效 率。但其撤退本身對高齡者未必是有用的,甚至會強迫其改變原有生活, 也 失去了原本撤退理論之真正意涵,如法律規定達到法定年齡之高齡者必須退 休。 就原有的撤退理論觀點來看,高齡者必須接受老化並且撤離的事實,並 且做好良好的心境調整,減少原有社會角色的執行,轉而重視對自我身心健 康之維護 (徐立忠,1996) ,同時培養新的休閒樂趣,以及拓展新的生活網絡, 以達成心理與社會調適。 2. 持續理論 Atchley. (continuity theory) (1989). 的持續理論是對活動理論的挑戰,此理論認為,人們. 在成年的後期仍會傾向根據過去經驗,而在內、外結構中維持熟悉的策略, 來因應日常生活 (游婷雅,2011) ,也就是說即使年齡有所增長,人們還是會 希望能夠維持一致的生活型態,並積極尋找可以取代過去角色的相似生活型 態與角色,趨向繼續維持一種一致的行為模式,並延續以往的活動、行為、 個性與過往的生活習慣。此是高齡者於環境中維持老化適應的典型方式 (王 冠今,2010;陳佑淵,2007) 。 Atchley (1989) 將持續程度分為三種情況:過低、過高以及最適程度。持 續性過低會讓個體覺得生活無常,無法對自己的生活做預測;持續性過高則 會讓人感到厭倦、乏味,生活中缺乏變化就無法讓生命充滿樂趣;而最適程 度的持續性則能夠提供適當且足以成為人們對生活的挑戰,同時又能讓人們 從中產生樂趣。 維持內、外在的持續性對於晚年的適應是非常重要的,內在持續指的是 個體在老化後,心靈層面和以往生活保持一定程度的接續,若內在的持續性.

(34) 22. 過低可能會影響到個體的心智健康;而外在持續則是指,面對老化社會及外 在環境對個人產生衝擊時,個體的調適程度。外在持續性過低,則可能會使 個人在社會和環境的互動上有所困難 (Atchley, 1989) 。因此,持續理論是建 構在個體會主動依照過往經驗而從事其喜愛的活動,和活動理論只強調單純 的參與社會活動不同,著重在個人的經驗。 3. 活動理論. (Activity theory). 又稱為整合理論 (Integration Theory) ,是由 Harvighurst 與 Burgress 等 人所提倡,是最早被用來說明老年人成功適應及成功老化 (Successful Aging) 的老年社會學理論之一。活動理論認為高齡者雖然面臨老化的現象,但仍有 活動的心理性和社會性需求,並主張高度的活動可為高齡者帶來滿意的生活。 這是由於活動可提供個人的角色支持,因而重新確認自我概念,而正向的自 我概念可提昇晚年士氣,帶來高度的生活滿意 (曾美玲,1992) 。活動理論假 定只要保持活動,便可以維持社會及心理上適應,所以此派觀點又被稱為「社 會參與理論」 (Social engagement theory) (江亮演,1988) 。其理論認為,多 數人在老年時期,會持續他們在早年就已建立之社會職務與角色,從事生活、 社會中之活動,因為高齡者在實際生活上仍有與早期同樣的需要與價值。活 動理論與持續理論 (Continuity Theory) ,有一個相同點就是注意到人們在老 邁時,照樣傾向於維持他們原先之生活方式,會盡可能的保持與以往相同之 習慣、人格特徵以及生活方式,這些都是他們在早年就已養成的。且根據此 理論,活動力對於高齡者的影響程度是很大的,他們可以透過社會活動的參 與而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相對的身心上也會覺得較為年輕化與較為健康 (陳佑淵,2007) 。 綜觀以上三種主要的老化理論,各家學者對老化的概念有不同的見解:撤退理 論認為高齡者在步入高齡時,退出原本的社會角色功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同時也 被認為這樣個過程對社會是有所助益的,能夠使社會功能更有效率;持續理論則認 為人們在老化後仍會想要繼續維持以往之生活型態,依照個人的喜好,從事接近或 類似於過去的活動;而活動理論則認為高齡者須主動且積極的去參與活動能增進其 生活之滿意度。.

(35) 23. (四) 小結 個體老化是生理狀況之改變,但老化過程除了遺傳、保健及生活型態等條件影 響外,心理因素也會對人們產生影響,使得個體有老化速度的差異性存在。高齡者 給人們的觀感以負面居多,這些心理情緒及狀態是由於高齡者在面臨新的生理狀況 (老化) 及生活壓力時,進行調適所造成的結果,故有學者就高齡者面臨之困境,歸 納出三個產生心理失調的狀況,這些影響因素也會使得高齡者在社會中角色之適應 產生困難。 綜觀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的老化,不難發現,生理會影響心理,生理會 反饋於心理的表現,如生理機能衰退,無法與他人一樣參與社會活動,使自我的自 尊心降低;社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反映出參與社會活動的狀況,如無法參與社會 活動,造成疏離感之產生,更加減少參與活動的機會;生理狀況也會影響社會參與, 如生理機能衰退,無法自由行動,會減低參與活動的可能性。 此外,以上三者都非是單獨存在的,彼此不僅互相關聯,也會交互影響,所以 在討論高齡者的特性時,沒有辦法做單獨的探討。因此,要能促使高齡者成功老化, 需要一個同時平衡生理、心理及社會狀態的調適過程,透過參與活動能夠讓高齡者 保持與社會之聯繫,同時參與和以往的接近或類似的活動,能夠使高齡者更快的適 應高齡生活,不至於與社會快速脫節並喪失其在社會中的功能及角色。因此,本研 究認為高齡者若要達到成功老化,即應符合持續理論及活動理論之闡述,亦即仍然 維持適度的休閒活動及社會參與。.

(36) 24. 第二節. 休閒參與之意涵及相關理論. 本節欲探討休閒參與之意涵,故先了解何為休閒,而休閒概念則必須依據身份、 角色、生命階段的不同有差異,故須深入瞭解高齡者的休閒意涵為何,最後探討高 齡者之休閒參與及其相關理論。本節共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討,最後對休閒參與的意 涵做一個總結:一、休閒之意涵;二、休閒參與特性;三、高齡者之休閒參與特性; 四、小結。. 一、休閒之意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型態也因社會變遷而逐漸轉變,經濟狀況也不同 以往,日益繁榮。因此,學者 Godbey (1994) 就認為休閒是現代人生活很重要的部 份,不僅會提高個人的幸福感,同時也可以降低生活中的壓力,幫助維持身心健康。 從事休閒活動的人,可由其中感受到內心的自由與忘我的享受;其中有兩項最主要 的特性:出於自己的選擇、為了滿足個人內在需要;在必要及義務時間之外的空閒 時間。Murphy (1974) 認為休閒為自由支配的時間論;Kelly (1987) 也認為休閒是在 剩餘、可支配的時間下行使的。而國內學者陳克宗 (1998) 就休閒活動的定義提出 三項共通性:活動是在餘暇舉行,本身即為享受,不求報酬;自動自發的參與,以 發展身心,創造身體活力;最後則是自由選擇所愛,且能獲得當場立即的滿足。同 時,也因休閒活動所具備的強烈個別意涵,相同的活動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詮釋、 意義;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或不同生活情境,對同一種活動,也會 有不同的態度與感受 (Chiriboga & Pierce, 1993) ,故休閒是有益於身體健康、提升 生活技巧與能力的活動。 以上幾位學者多是以時間的觀點來定義休閒,但也有學者認為單純以時間觀點不 足以詮釋休閒的意涵,同時每個人對必需時間和義務時間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Eills & Witt, 1991) ,因而衍伸出了其他層面的思考觀點以詮釋休閒的真正本質。因此,本研 究將休閒分為時間、活動和心理等三個觀點來探討: 以時間觀點來解釋休閒,通常是指在生活中,人們有相對較多的自由,做自己想 做的事情。 Nash 認為休閒時間則是指自由時間,必需要和生活所需、生理所需、身 體情感所需、工作與工作相關的活動所需時間區隔開來 (引自林政龍,2006) ;王素敏 (1997) 指出除了工作及維持生存所需的時間之外所剩下的時間,都能算是休閒。可見.

(37) 25. 休閒如果從時間的觀點來看,指的是人們必需要再能維持基本生存需求 (飲食、睡眠等) 及義務需求 (學業) 之後,才會有多餘時間去從事休閒活動,而休閒時間會因個人差異 所影響,改變休閒時間之長短、程度,如身心障礙者之失能,導致其只能從事短暫的 休閒活動,以及有些失業者沒有能力去從事休閒活動等。然而,在時間觀點之中,也 會有不同的自由時間,如有些自由時間是被規定的,我國政府規定之週休二日、高齡 者之退休等,需分別去探討。故若只單獨探討時間觀點,無法全面性的概括休閒之內 涵,因此有學者認為活動觀點也能用以詮釋休閒。 就活動觀點而言,Kelly (1982) 認為休閒是因為自己的緣故而選擇的活動,休閒是 工作時間除外,透過自我有意願的選擇,參與可提供自己歡樂、滿足且能修身養性的 活動方式 (沈易利,1995) ,是在自由時間下隨心所欲從事擺脫職業束縛的活動 (張春 興,1983) ,同時人們也需要放鬆來消除疲勞,也需要娛樂來轉移自己所關注的事物, 且透過個人發展使休閒參與更加長久 (涂淑芳,1996) 。總而言之,休閒強調的是非工 作時間下,自由選擇從事喜歡的活動,以擺脫日常生活帶來的困擾,以達到提昇精神 愉快的層次 。. 即使許多活動被認為是傳統的休閒活動,但在從事活動時,這些活動內容也會 因人、事、時、地、物,而有所不同,如籃球這項活動,對多數人來說是一項休閒 活動,但對於以籃球為得到利益或謀生之工具的人來說,則不盡然。所以 Dattilo 與 Murphy (1991) 就認為每個人對於活動參與所獲得的經驗不盡相同,因此以活動觀 點作為休閒定義,雖然可以參與頻率、種類去客觀的使這些內容量化,但是在評估 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個體的心理體驗感受,但個人體驗卻是休閒的關鍵的一部分, 便有學者認為要完整詮釋休閒的定義,就必須要考量個人主觀體驗,也就是由心理 的層面來考量。 從心理層面來看,休閒可以說是一種重要且特殊的心理狀態,是義務的相反,自 由且不受外力強迫的,因為休閒不只是在時間上的自由,且在心理上或生活哲學上會 達到心理自由狀態 (Cordes & Ibrahim, 1999 ) 。從事休閒活動的人,可從中感受到心理 的自由,最主要的特性是這個決定是個體自己的選擇,且能滿足個人內在需要 (Neulinger & Breit, 1969). ,亦即個體要能夠知覺自由 (perceived freedom) ,相信自己. 是自由且能夠自我掌握的。休閒不是因為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從事的,是因其精神狀態 想做而做的事。也就是說,個人決定參加某些活動,是根據預期參加這活動能得到自.

(38) 26. 由精神狀態而做的,且任何人都可以不依賴外在因素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趙冉譯,. 2000) 。而這種狀態是一種不急躁、愉悦且昇華與寧靜的心理狀態,是個人的主觀 感受 (涂淑芳,1996) 。Neulinger (1974) 也提出任何不帶限制與義務可自由為之的 活動可視為休閒,且自由的去參與一個自己選擇之活動。所以,如果能從自我選擇 之活動中得到正面的情緒,如愉悅、放鬆等,即可算是休閒。 綜合上述,可將休閒以時間、活動、心理狀態等三種觀點定義之,本研究認為 各種觀點單獨詮釋休閒皆稍有不足。因此,本研究認為需結合各家觀點較能解釋休 閒的概念:在時間的觀點上,人們在扣除必需和義務時間後,有其可自由支配的時 間,這段時間可自由選擇並參與休閒活動。但個體的自由時間皆不盡相同,故需配 合活動觀點加以詮釋;而以活動的觀點看,是在這段自由的時間內,從事自己所喜 愛之活動,且人們可以藉這些活動達到放鬆、解除緊繃生活以及自我實現及提升個 人的生活品質等目的。同時如何詮釋達到放鬆、自我實現,則需要端視個體之心理 狀態;故心理層面的觀點認為休閒為一種心理狀態,在生理感到自由之外,也希冀 心理與生活能夠達到真正的自由 (知覺自由) ,而心理自由,主要是透過從事由內 在自我決定之活動,並藉此活動達到心靈放鬆、寧靜的狀態。. 二、休閒參與特性 本研究以休閒參與及衡量休閒參與行為之方式等兩個部分探討之: (一) 休閒參與 學者陳定雄 (1994) 將其休閒參與定義為:「凡具有娛樂、遊戲、創造、保養、 慰勞性質;並以解除疲勞、恢復體力、振奮精神、傷害復健、自我娛樂、善用閒暇、 促進身心健康、社會關係增進、喚起工作意願、工作效率為目的;所從事之自由的、 自願的、自我表現的、有益於個人和社會再造的活動,皆稱之」。 而高俊雄 (1995) 也認為休閒參與是人類在工作之餘,自由選擇某些活動,並 且親身參與,進而從中體驗到愉悅,更進一步得到自我實現。同時,他也認為休閒 參與發生之行為是在必要時間及義務時間以外,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與情形 (高俊 雄,1995,1999) 。 張少熙 (1994) 則指出休閒是當閒暇時,依自己的意願或是興趣,選擇從事有 益身心發展且非工作性質的活動或是運動。休閒參與不僅能增進個人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下列哪兩位學者最先模擬地球早期的大氣組成與狀態,利用甲烷、氨氣、氫 氣與水蒸氣等無機物成功的合成出小分子有機物? (A)許旺(Theodor Schwann)、許來登(Matthias Schleiden)

(五) 永續成長:研發創新與環境(R&D + i)。此領域相關政府 部門資源整合及參與,以提高 R&D + i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 有許多MS Office2007之後的新功能轉換成ODF是會出 錯的,而ODF功能與MS Office2003相容度較高,所以 建議先將MS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來自加拿大世界知名的太陽劇團成立不過數年,靠著創新與堅持締造了無數佳績與成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